臺灣高校大陸招生放棄比例超四分之一

2020-11-30 騰訊網

歷經六任「教育部長」,臺灣的大學到大陸招生終於在2011年變成現實

134所登「陸」臺校,招生總數本科1488名,碩士、博士研究生653名。本科招生最後確定錄取1015人,實際報到確認者為742人,放棄人數為273名,放棄比例超四分之一

去臺灣念書的價值,更多體現在臺灣社會中蘊藏的多元價值、獨立自主的精神,以及同源同種的中國人帶來的友善的環。

距離開學還有兩個月,雖然錄取通知書在手,孩子們卻依然煩躁不已。

「保險要到哪裡辦」、「存款證明怎麼開」、「去哪體檢」、「需要公證哪些文件」……所有這些困擾都緣於那一紙用繁體字印成,不時出現「臺灣」字樣的薄薄的一紙錄取通知。

他們甚至來不及放鬆因為高考而繃緊的神經。因為,要想跨越那灣淺淺的海峽,如期踏進校門,需要他們做的事還很多——抓緊準備繁雜的入臺申請資料,寄給學校等待臺灣當局審批,收到批覆後辦理正式入臺手續。開學日子越來越近,他們的心也就在不停等待與期待中煎熬著:學校到底好不好,會不會受到歧視,離家那麼遠怎麼辦?

在踏上那塊與大陸隔絕了六十多年的土地之前,不可知與好奇心在他們內心激蕩,唯一親切又熟悉的只有那個名字——臺灣。

第一批「吃螃蟹」的煩惱

廈門高中生馬宏被位於臺中的嶺東科技大學錄取了。收到通知書沒多久,他就從興奮轉入茫然。茫然的是各種各樣的手續。體檢、公證、保險……所有這些問題,沒人能可以清楚地告訴他該怎麼解決。

在馬宏的催促下,媽媽也緊張起來。終於,通過一個「臺灣教育在線」QQ群的幫助,兩天後,馬宏媽媽終於弄明白了辦手續的事。「臺灣教育在線的老師真的非常好」。她所指的老師是群裡的「臺灣大叔」。「大叔」的確是個臺灣人,真名叫林仲華,「臺灣教育在線」就是由他一手創辦。

要為這第一批吃螃蟹的大陸生提供服務也並不容易。林仲華在臺灣從事網絡教育,與高校常有接觸。2010年底,聽說臺灣的大學要到大陸招收學生,他就萌生了辦網站的想法,「讓臺灣的學校把各自的資訊放在上面,方便學生和家長搜尋」。2011年3月,「臺灣教育在線」正式上線,然而麻煩緊跟著就來了。5月25日,國臺辦發布文件稱,未經批准,大陸任何機構不能介入陸生赴臺事務,「臺灣教育在線」正在「未經批准」之列。

按照文件規定,大陸負責此事的是「海峽兩岸招生服務中心」,臺灣方面則有「陸聯會」(大學校院招收大陸地區學生聯合招生委員會)對應。不過,要想跟「海峽兩岸招生服務中心」諮詢並不容易,該機構網站上的確留下一個北京號碼,打過去要麼長時間沒人接聽,接通了對方的回答也只是「不清楚」。

「臺灣教育在線」則要友善得多。群裡已有成員兩百餘人,除了5位「臺灣教育在線」的老師、1位臺灣「陸聯會」的老師,其餘都是考生和家長。在QQ群裡,事無巨細,大到需要公證的項目有哪幾項,小到照片是紅底還是白底都有人回答。網站上還連結了臺灣熱門大學的官方網站,方便找尋。

林仲華解釋說,很多學生家長已經被赴臺手續折磨得精疲力盡。從7月十幾號大陸生收到通知書,到9月初去臺灣報導,留給他們辦手續的時間相當緊張:公證少則需要兩天,最長可以拖兩個禮拜;把手續寄到臺灣也要三五天;臺灣高校拿到以後,要辦入臺許可需要10-15天;辦好以後再寄回大陸,又要三五天。「辦手續至少需要40到70天。」他說。

馬宏媽媽希望媒體能夠反映一下,國臺辦對陸生是否能網開一面,不用要求辦「赴臺批件」,如果一定堅持要「批件」,「是不是他們事先弄好,發相關市臺辦,我們辦時直接領取,這樣花兩天時間就可以了」。

一個學生在QQ群裡抱怨:被錄取的快樂,被這些破事一點點給消磨沒了。

2011年6月18日,北京大學碩士王欽收到了從臺灣大學寄來的博士班錄取通知書。他將成為首批赴臺灣讀研、讀博的大陸學生之一。 (林暉/CFP/圖)

聞所未聞的大學

招收大陸生的想法,最早發軔在臺灣學術界,之後被引入政界。從十多年前首度提出,到2010年8月臺灣「立法院」正式通過「陸生三法」,前後經過了六任「教育部長」。

2011年是臺灣大學第一次大規模登陸。參與招生的134所院校中,公立院校48所、私立院校86所,招生總數本科1488名,碩士、博士研究生653名。臺灣方面要求公立大學只能招研究生,那些剛剛高中畢業的大陸孩子們,只能報私立院校。

在報名之前,多數大陸高中生對臺灣高校只是一知半解。因為不了解,去臺灣讀書從來沒有成為他們長久以來的計劃,決定去臺灣讀書純屬偶然,馬宏就是其中一個。

馬宏是學畫畫的,原有出國念書的打算。有一天,馬宏碰巧看到《廈門商報》報導臺灣到大陸招生的事,全家商量後就決定報名試試看。「他的成績在大陸上不了重點藝術院校,老師也說,一般省內三本學校在設計方面沒法跟臺灣比,不如讓他出去體驗一下。」馬宏的媽媽說。

其實,海峽兩岸招生服務中心也不明白臺灣的學校怎麼分類,他們最初在介紹臺灣學校時備註了一段話「所有臺灣的私立大學就是一般大學,科技大學等同大陸的職業院校」。「就是因為這句話,把學生家長嚇壞了,家長給孩子報名的時候,全都擠到私立大學去了,沒人報科技大學。」林仲華覺得很可笑,「臺灣的科技大學甚至能開博士點,怎麼能當做職業院校呢?」

科技大學是臺灣教育的一大特色,它也有私立和公立之分,比如公立的高雄餐旅大學,就在餐旅方面位列全亞洲第一名。科技大學最早叫專科學校,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由於提供了大量低層次的技術勞動力,推動了臺灣經濟騰飛。如今,臺灣的社會經濟向高技術產業、服務業轉型,科技大學也跟著向本科、碩士和博士方向發展。

臺灣教育主管部門之所以限制公立大學招收大陸本科生,這與臺灣民眾擔心資源被分割有關。在臺灣,一個學生如果念公立學校,每年「政府」要投入10萬到20萬臺幣(約合人民幣2.2萬到4.4萬元)經費。

「開放公立的話,可能很多大陸學生就會去念公立,而不會選擇私立。」臺灣「陸聯會」綜合業務組組長陳順智對本報記者解釋,兩者主要的區別是公立學費便宜。「因為公立大學的錢是政府出的,設備和師資都比較好,名氣也比較響亮。」

6月17日,當陸生報考臺灣各大學的報名時間截止時,共有1266人繳費確定,最多人報考的是輔仁大學。

「完成繳費的是1037人,但我們只計劃招收40人。」在輔仁大學教務長劉兆明看來,之所以這麼多人報名,是因為「歷史的聲望加上它現在的排名所致」。不過,考慮到報名人數過多,輔仁大學最終把招生人數增加到了99人,全是一本線以上的學生。

相關焦點

  • 臺灣高校大陸招生三年未招滿
    原標題:臺灣高校大陸招生三年未招滿  臺灣高校在大陸招生已有三年,但每年都沒有招滿。昨天,在2013年海峽兩岸教育論壇上,多位臺灣高校校長建議臺灣教育部門出臺更多支持性政策,吸引大陸學生報考。  2011年,臺灣高校首次面向大陸招生。
  • 解讀:去臺灣讀大學其實比香港容易
    ■新快報記者 何寧 實習生 李思文  近日,香港各高校招生計劃陸續出爐,也預示著今年港校報名到了最後的階段。有意願去境外讀大學的考生們在三四月份就要開始留意港澳臺高校的招生信息了。今年是臺灣高校赴大陸招收本科生解禁的第三年,「大陸生赴臺讀大學」這一「新鮮事」也漸漸撥開迷霧,越來越多考生把去臺灣讀大學當作一個新的選擇。
  • 臺灣大學想到大陸招生
    為了能夠繼續生存下去,一些大學校長建議臺灣當局儘快放開政策,招收大陸的學生以擴充學生來源,從而緩解島內高校「吃不飽」的危機。 「教改」為升學設置重重障礙此外,臺灣教育體制自身的問題也是使臺灣大學面臨招生困境的一個重要原因。近10多年來,由於一窩蜂辦學的熱潮,致使臺灣大學數量成倍增長,目前已超過150所,錄取人數也不斷攀升。同時,臺灣高校存在著專業結構不合理的問題。在如今的島內人力市場上,土木工程、食品等專業的本科畢業生已供過於求,但資訊工程人才卻奇缺。
  • 臺灣輔仁大學大陸招生 學生畢業後不得留臺就業
    今年是臺灣高校在大陸招生的第二年,相比香港高校在寧波的熟悉度,臺灣高校則顯得很生疏。  昨天下午3點30分,臺灣輔仁大學前教務長劉兆明博士到鎮海中學舉行了見面會。今年也是臺灣輔大來大陸招生的第二年,結束了上周在江蘇南京的宣講後,他們將浙江首站定在了鎮海中學。
  • 大陸又對臺灣放「狠招」 放寬臺生申請大陸高校標準
    據環球時報7月6日報導,大陸方面日前宣布放寬臺灣學生申請大陸高校的標準,引發島內擔憂。有臺灣高校的校長稱,大陸這波放寬會搶走臺灣一些中等程度學生,對臺灣中段大學招生造成重大衝擊。 「學測」(大學入學考試學科能力測驗),是臺灣最大規模的高校招生考試。考試科目5科,各科最高為15分,滿分75分。考試成績分為五級:頂標級(佔參考人數總數的前12%)、前標級(前25%)、均標級(前50%)、後標級(前75%)和底標級。大陸從2010年開始接受臺灣學生以學測成績申請大陸大學,當年由於是試辦,門檻是相當高的頂標(前12.5%)。
  • 教育部:臺灣高中生可憑學測分科成績申請大陸高校
    據教育部網站消息,為進一步便利臺灣高中畢業生來大陸接受高等教育,為臺灣學生來大陸學習創造更多機會,教育部近日調整臺灣高中畢業生憑臺灣地區大學入學考試學科能力測試(簡稱學測)成績申請大陸高校的標準。
  • 京滬遼八省 被臺灣高校錄取不再參加大陸錄取
    2013年臺灣高等學校將在北京、上海、遼寧等八省(市)招收自費生  (記者 嶽巍)凡被臺灣高等學校錄取並經本人確認就讀的考生,不再參加大陸高校統一錄取,省招考辦不得再向大陸其他高校投放已被錄取的考生檔案。
  • 2013年臺灣大學大陸招生條件
    2013年臺灣大學大陸招生條件,受到無數大陸學子的關注。要想畢業以後留在臺灣應該符合什麼條件等問題也是他們關注的。臺灣大學對大陸學生敞開大門以後,2013年臺灣大學大陸招生條件具體是什麼,是我們接下來要了解的內容。  在了解2013年臺灣大學大陸招生條件前,我們先了解一些關於臺灣大學的信息。
  • 大陸考生報考臺灣高校碩士班博士班認證須知
    關於為大陸考生報考臺灣高校碩士班博士班代辦學歷相關信息認證須知為方便大陸考生報考臺灣高校碩士班博士班,現就代辦學歷相關信息認證事項告知如下: 1、對非應屆生代辦學歷學位及成績單認證報告。
  • 湖南2所高校學生可到臺灣讀研
    長沙晚報訊   2012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報名即將進入尾聲,離報名截止只有6天了。今年研招比往年熱鬧,香港、臺灣高校加入優秀本科畢業生「掐尖大戰」。同時,民辦高校首次參與碩士研究生招生,讓正在緊張備考的考生有了更多選擇。  赴臺讀研須過名校戶籍兩道坎  今年,臺灣高校首次獲準在大陸招收碩士研究生。
  • 41高校畢業生可申請臺灣讀研 對學生戶籍有限制
    41高校畢業生可申請臺灣讀研 對學生戶籍有限制   2012年臺灣高校研究生報名工作已經啟動
  • 碩士論文與專業不符 臺灣一高校研究所遭勒令停止招生
    新華社臺北12月3日電(記者查文曄 吳濟海)臺灣中州科技大學機械與自動化工程系工程技術碩士班,被舉報部分學位論文與專業不符,出現命理、夜市、教師幽默感教學等題目。臺當局教育主管部門邀學者專家檢視,認定確有偏離專業領域,日前提報私立學校諮詢會討論後,決定該所從2020學年起停招。
  • 少子化衝擊下 臺灣高校出路何方
    而受到最直接衝擊的,莫過於島內的高校。 少子化帶來的影響已經持續多年,根據島內教育機構的最新數據,島內有十二所大專校院註冊率未達六成,瀕臨「淹水線」,校數創近三年來最高。對此,臺灣觀光學院代理校長王燕軍表示,受少子化等因素影響,今年註冊率偏低,學校已停招併力拼轉型。
  • 浙江大學2021年面向香港、澳門、臺灣地區招收博士研究生招生簡章
    2.臺灣地區考生持①在臺灣居住的有效身份證明和②《臺灣居民來往大陸通行證》或《臺灣居民居住證》。 (二)報考攻讀博士學位研究生須具有與內地(祖國大陸)碩士學位相當的學位(在境外獲得的學位需經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的國(境)外學歷學位認證)。 (三)品德良好、身體健康。
  • 臺高校向大陸生開放碩士、博士、專升本等申請
    本月中旬,2014年臺灣地區高校招收大陸研究生、專升本招生簡章正式發布。南都記者從臺灣「大學校、院招收大陸地區學生聯合招生委員會」(以下簡稱陸招會)獲悉,今年共有100多所臺灣地區高校的研究所對大陸學生開放申請,包括廣東省在內的八個省市學生都有申請資格,計劃招生人數創歷年之最。
  • 如何去港澳臺讀大學(寶島臺灣篇)
    目前臺灣地區高校對大陸學生招收四種類型學生:一是碩士博士階段,單獨考試;而是學士階段,參加大陸高考;三是二年制學士階段(專升本),參加大陸專升本考試;四是高校交換生,由各校負責交流。限於篇幅,本文只講述臺灣對大陸學士階段(本科)的招生情況。
  • 臺灣首次招收陸生 為何41所高校「顆粒無收」?
    臺灣首次招收陸生 為何41所高校「顆粒無收」? 2011年06月14日 08: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列印   臺灣首次招收大陸研究生與博士生的結果日前公布
  • 臺灣公立大學今年首次招收大陸本科生
    今年臺灣地區公立大學首次在大陸招收本科生,每所大學基本上都招收5人左右。北京、上海、廣東等8省市今年參加高考的學生可以報考,網上報名時間截至6月18日下午5點。  臺灣高校今在大陸招近2000名本科生  記者從臺灣大學陸生聯招會的網站上了解到,臺灣地區大學學士班(本科)在大陸招生的報名系統已經開啟,考生即日起可登錄網站進行報名,時間截至6月18日下午5點。  今年招收大陸本科生的臺灣大學共有134所,其中49所公立大學均是首次在大陸招生。和往年相比,今年的招生名額增加到了1988個,比去年增加了近300個。
  • 同名的尷尬,臺灣有兩所與大陸同名的高校,奈何綜合實力不值一提
    由於諸多歷史原因,我國高等教育形成了兩岸四地辦學的「尷尬」局面;香港、臺灣及澳門的高校數量不多,整體辦學質量較高,但今天小編和大家要聊的不是某某大學實力如何,而是和大家分享兩所完全校名完全相同的大學。眾所周知,臺灣省諸多高校校名前綴都加了「國立」兩字,比如知名的國立清華大學、國立中山大學、國立交通大學等;通俗的理解,臺灣省這個「國立」就是相當於大陸「公辦」的意思;舉一反三的說,臺灣省內那些沒「國立」前綴的高校,也基本都是私立為主,比如知名的輔仁大學。
  • 臺灣最好的大學, 相當於大陸的哪所大學?
    網友一: 北大和清華的綜合體 所有科目都很強 另外 臺灣的政治大學相當於大陸的復旦 法律新聞之類的文科很強 臺灣也有清華大學和交通大學 臺灣最好的大學稱「臺清交成」 即臺灣大學 清華大學 交通大學 成功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