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六任「教育部長」,臺灣的大學到大陸招生終於在2011年變成現實
134所登「陸」臺校,招生總數本科1488名,碩士、博士研究生653名。本科招生最後確定錄取1015人,實際報到確認者為742人,放棄人數為273名,放棄比例超四分之一
去臺灣念書的價值,更多體現在臺灣社會中蘊藏的多元價值、獨立自主的精神,以及同源同種的中國人帶來的友善的環。
距離開學還有兩個月,雖然錄取通知書在手,孩子們卻依然煩躁不已。
「保險要到哪裡辦」、「存款證明怎麼開」、「去哪體檢」、「需要公證哪些文件」……所有這些困擾都緣於那一紙用繁體字印成,不時出現「臺灣」字樣的薄薄的一紙錄取通知。
他們甚至來不及放鬆因為高考而繃緊的神經。因為,要想跨越那灣淺淺的海峽,如期踏進校門,需要他們做的事還很多——抓緊準備繁雜的入臺申請資料,寄給學校等待臺灣當局審批,收到批覆後辦理正式入臺手續。開學日子越來越近,他們的心也就在不停等待與期待中煎熬著:學校到底好不好,會不會受到歧視,離家那麼遠怎麼辦?
在踏上那塊與大陸隔絕了六十多年的土地之前,不可知與好奇心在他們內心激蕩,唯一親切又熟悉的只有那個名字——臺灣。
第一批「吃螃蟹」的煩惱
廈門高中生馬宏被位於臺中的嶺東科技大學錄取了。收到通知書沒多久,他就從興奮轉入茫然。茫然的是各種各樣的手續。體檢、公證、保險……所有這些問題,沒人能可以清楚地告訴他該怎麼解決。
在馬宏的催促下,媽媽也緊張起來。終於,通過一個「臺灣教育在線」QQ群的幫助,兩天後,馬宏媽媽終於弄明白了辦手續的事。「臺灣教育在線的老師真的非常好」。她所指的老師是群裡的「臺灣大叔」。「大叔」的確是個臺灣人,真名叫林仲華,「臺灣教育在線」就是由他一手創辦。
要為這第一批吃螃蟹的大陸生提供服務也並不容易。林仲華在臺灣從事網絡教育,與高校常有接觸。2010年底,聽說臺灣的大學要到大陸招收學生,他就萌生了辦網站的想法,「讓臺灣的學校把各自的資訊放在上面,方便學生和家長搜尋」。2011年3月,「臺灣教育在線」正式上線,然而麻煩緊跟著就來了。5月25日,國臺辦發布文件稱,未經批准,大陸任何機構不能介入陸生赴臺事務,「臺灣教育在線」正在「未經批准」之列。
按照文件規定,大陸負責此事的是「海峽兩岸招生服務中心」,臺灣方面則有「陸聯會」(大學校院招收大陸地區學生聯合招生委員會)對應。不過,要想跟「海峽兩岸招生服務中心」諮詢並不容易,該機構網站上的確留下一個北京號碼,打過去要麼長時間沒人接聽,接通了對方的回答也只是「不清楚」。
「臺灣教育在線」則要友善得多。群裡已有成員兩百餘人,除了5位「臺灣教育在線」的老師、1位臺灣「陸聯會」的老師,其餘都是考生和家長。在QQ群裡,事無巨細,大到需要公證的項目有哪幾項,小到照片是紅底還是白底都有人回答。網站上還連結了臺灣熱門大學的官方網站,方便找尋。
林仲華解釋說,很多學生家長已經被赴臺手續折磨得精疲力盡。從7月十幾號大陸生收到通知書,到9月初去臺灣報導,留給他們辦手續的時間相當緊張:公證少則需要兩天,最長可以拖兩個禮拜;把手續寄到臺灣也要三五天;臺灣高校拿到以後,要辦入臺許可需要10-15天;辦好以後再寄回大陸,又要三五天。「辦手續至少需要40到70天。」他說。
馬宏媽媽希望媒體能夠反映一下,國臺辦對陸生是否能網開一面,不用要求辦「赴臺批件」,如果一定堅持要「批件」,「是不是他們事先弄好,發相關市臺辦,我們辦時直接領取,這樣花兩天時間就可以了」。
一個學生在QQ群裡抱怨:被錄取的快樂,被這些破事一點點給消磨沒了。
2011年6月18日,北京大學碩士王欽收到了從臺灣大學寄來的博士班錄取通知書。他將成為首批赴臺灣讀研、讀博的大陸學生之一。 (林暉/CFP/圖)
聞所未聞的大學
招收大陸生的想法,最早發軔在臺灣學術界,之後被引入政界。從十多年前首度提出,到2010年8月臺灣「立法院」正式通過「陸生三法」,前後經過了六任「教育部長」。
2011年是臺灣大學第一次大規模登陸。參與招生的134所院校中,公立院校48所、私立院校86所,招生總數本科1488名,碩士、博士研究生653名。臺灣方面要求公立大學只能招研究生,那些剛剛高中畢業的大陸孩子們,只能報私立院校。
在報名之前,多數大陸高中生對臺灣高校只是一知半解。因為不了解,去臺灣讀書從來沒有成為他們長久以來的計劃,決定去臺灣讀書純屬偶然,馬宏就是其中一個。
馬宏是學畫畫的,原有出國念書的打算。有一天,馬宏碰巧看到《廈門商報》報導臺灣到大陸招生的事,全家商量後就決定報名試試看。「他的成績在大陸上不了重點藝術院校,老師也說,一般省內三本學校在設計方面沒法跟臺灣比,不如讓他出去體驗一下。」馬宏的媽媽說。
其實,海峽兩岸招生服務中心也不明白臺灣的學校怎麼分類,他們最初在介紹臺灣學校時備註了一段話「所有臺灣的私立大學就是一般大學,科技大學等同大陸的職業院校」。「就是因為這句話,把學生家長嚇壞了,家長給孩子報名的時候,全都擠到私立大學去了,沒人報科技大學。」林仲華覺得很可笑,「臺灣的科技大學甚至能開博士點,怎麼能當做職業院校呢?」
科技大學是臺灣教育的一大特色,它也有私立和公立之分,比如公立的高雄餐旅大學,就在餐旅方面位列全亞洲第一名。科技大學最早叫專科學校,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由於提供了大量低層次的技術勞動力,推動了臺灣經濟騰飛。如今,臺灣的社會經濟向高技術產業、服務業轉型,科技大學也跟著向本科、碩士和博士方向發展。
臺灣教育主管部門之所以限制公立大學招收大陸本科生,這與臺灣民眾擔心資源被分割有關。在臺灣,一個學生如果念公立學校,每年「政府」要投入10萬到20萬臺幣(約合人民幣2.2萬到4.4萬元)經費。
「開放公立的話,可能很多大陸學生就會去念公立,而不會選擇私立。」臺灣「陸聯會」綜合業務組組長陳順智對本報記者解釋,兩者主要的區別是公立學費便宜。「因為公立大學的錢是政府出的,設備和師資都比較好,名氣也比較響亮。」
6月17日,當陸生報考臺灣各大學的報名時間截止時,共有1266人繳費確定,最多人報考的是輔仁大學。
「完成繳費的是1037人,但我們只計劃招收40人。」在輔仁大學教務長劉兆明看來,之所以這麼多人報名,是因為「歷史的聲望加上它現在的排名所致」。不過,考慮到報名人數過多,輔仁大學最終把招生人數增加到了99人,全是一本線以上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