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家在農村,雖然村莊不大,但是村內卻有幾處規模較大的池塘,那可是當時我們小夥伴們嬉戲玩耍的重要去處,夏天去遊泳,冬天上面滑冰。等到上高中的時候,村裡的池塘面積已經明顯萎縮了,甚至有一處已經乾涸見底。孩童的時光已經一去不復返,孩童時期熟悉而又美好的自然環境,很多也成為了記憶。
當然,以上所回憶起來的農村池塘面積縮小,是一段時期內水資源數量變化的一個縮影而已。河流湖泊是陸地水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地表水資源存在最重要的載體,從河流湖泊水資源的來源來看,它們的補給途徑根據所處的地理位置、徑流量的特徵等,可以分為大氣降水、冰川融水、季節性積雪融水、地下水等補給形式。其中大氣降水是最重要的補給類型,具有集中性和不連續性的特點,年際變化較大;地下水補給也是一種主要的補給類型,區域河流和湖泊的水量,既與補給區一定時間內的降水量有關,也與地下水位和河流、湖泊水位有關,和地下水建立「緊密聯繫」的河流湖泊,可以形成穩定的水資源流通渠道。
我們在前十幾年看到的河流湖泊水量減少,其實只是生態環境發生改變的表現,直觀的看水量減少,就代表著補給量的減少,河流湖泊的水量輸入已經趕不上輸出量(流出、蒸發、人類使用等),這裡面其實有關複雜的自然和人類活動影響雙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從自然因素來看,全球變暖、區域乾暖化帶來了氣溫的升高,使得大部分地區蒸發量增加,河流湖泊水位出現了一定程度的下降;區域地質條件的改變,使得地下水埋深降低,地下水和地表水的補給通道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河流湖泊內生保障機制出現了紊亂;區域大氣環流的改變,也使得一部分區域接收暖溼氣流的能力下降,降雨量逐漸遞減,河流湖泊水位自然下降。
從人為活動因素來看,一方面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能源和資源利用強度在逐年提高,溫室氣體排放量日益增加,加劇了全球氣候變暖和乾旱化問題;另一方面,各種汙染物排放到環境中的總量,也在逐年提高,在歷史上一段時期內的粗放式發展模式下,造成了各種環境汙染問題的產生,無論是地表水體還是地下水體,實際可利用量在逐漸下降;第三個方面,工業和農業生產過程中,直接從地表水體中取水利用的強度不斷上升,加上人口的增長,使得對水資源的消耗日益增加;第四個方面,圍湖造田、不科學的水利工程、過度挖沙和捕撈等,都會增加水資源的直接消耗,而且會破壞地表水體水源涵養能力,降低河流和湖泊的地表流動和循環速度,導致泥沙淤積,水域面積萎縮。第五個方面,有些地區大量抽取地下水,致使地下水位下降,出現地面沉降、塌陷等問題,造成與地表水體補給途徑不可逆的變化。
所以,在2000年以前的相當長一段時期內,在以上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的雙重作用下,我國很多地區河流湖泊的水量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減小,說明區域生態環境質量發生了惡化,這反過來又對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帶來了負向反饋效應。
為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我國高度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從以往片面強調GDP發展速度,改變為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要協調發展的高質量發展戰略,水、大氣、土壤、生態等領域環境治理和生態建設的措施密集出臺,而且實施的力度和約束性明顯提升,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和自然要素均衡發展的模式逐步建立,為生態環境質量的好轉和持續改善奠定了堅實基礎。從2000年至今特別是近10年來,我國絕大多數地區的生態環境面貌發生了明顯的改善,只要我們繼續堅持和持續努力,天藍水淨地綠的畫面終將重新回到我們的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