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被媒體沸沸揚揚報導的第八大洲。GSA Today 圖
差不多在一個多月前,11名科學家在美國地質學會上發表了《西蘭洲:地球上隱藏的大陸》的研究報告,認為將西蘭洲(Zealandia)作為一個地質意義上的大陸能更準確地描述此區域的地質情況。嚴謹的地質學研究報告經過媒體記者的演繹和加工,我們公眾就看到了一個「轟動」的新聞資訊——「發現了第八個大陸」和「發現了第八大洲」,甚至有媒體稱「地理教科書」要被改寫了。
「第八大洲」是新發現?
其實,「Zealandia」 這個名稱並不新鮮,早在1995年,地質學家Bruce Luyendyk就提出了這個叫法,被叫做Zealandia的這塊大陸面積達490萬平方千米,其中有94%的面積都在水下。
當時,它被認為擁有大陸所需滿足的——高於周邊區域、存在不同類型的巖石、界線分明,以及比大洋底部厚得多的表層這四大屬性中的三種。近來,利用衛星技術和海底重力圖,科學家發現這塊大陸是統一的區域,完全滿足了成為獨立大陸所需的條件。
也就是說,其實媒體所謂的「第八大洲」並不是新發現的,更不是突然發現的。
科學上的大陸和大洲
說到大陸,在我們普通人的理解中,就是高於海平面的大塊的陸地,我們常說的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也是這個意義上說的「大陸」。
地球上,我們熟知的主要大陸有六塊,按面積大小依次為歐亞大陸、非洲大陸、北美大陸、南美大陸、南極大陸,以及澳大利亞大陸。
而提到大洲,這是一個地理學上的概念,通常,大陸和它附近的島嶼被總稱為洲。
同樣地,我們熟知的有七大洲,按面積大小依次為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歐洲和大洋洲。
但是,上面說的只是普通意義上的理解,在科學上,「大陸」的概念遠比「高出海平面的陸地」要複雜得多。這也體現了人類認知地球的一個過程,從表觀現象到深層次研究其物質、結構、構造。
地球板塊構造簡圖,澳大利亞旁邊灰色的部分就是「西蘭洲」。GSA Today 圖
科學上,大陸是一個地質構造學上的概念。
我們都知道,地球固體圈層的最外層是地殼,而大陸和大洋底部的地殼構成是不同的。
洋底的地殼由玄武巖組成,而大陸下面的地殼由兩個巖層組成:下部是鐵鎳物質組成的一個連續巖層,上部是一個花崗巖巖層,且兩層間沒有明顯的分隔面。
此外,大陸下面的地殼要比洋底的地殼厚得多。大陸下面的地殼平均厚40千米,大洋底下的地殼厚平均只有5千米。
因此,嚴格地說,大陸板塊和我們看到的陸地並不完全一致。而且,在一個大陸板塊內,也還可以劃分出一些較小的板塊。
大陸大洲的變遷
在地球漫長的歷史當中,陸地劃分並不是一成不變的。
大約38億年前,地幔對流開始推動地表的早期板塊,就此開啟了現代大陸的演化進程。
在漫長的地質歷史時期,大陸板塊有時分裂,有時聚合,不斷漂移。
現今的所有南半球大陸——非洲、南美洲、南極洲和澳大利亞都是由岡瓦納古大陸在1億8千萬年前開始分裂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