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大朋友和小朋友,歡迎收聽玉米熊放學小報,今天是2017年3月1日星期三,這裡是玉米實驗室。
大家好,我是從小隻聽說過七大洲、四大洋的楊嬰。
我們地球上有七大洲、四大洋。這七大洲分別是亞洲、歐洲、非洲、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和南極洲。四大洋則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可是最近,科學家們卻宣稱發現了第八大洲,這是怎麼回事兒呢?
各位先別激動!這第八大洲不是什麼沉沒的大西島、消失的亞特蘭蒂斯。科學家們叫它西蘭洲。哎哎哎,這位的腦洞開得略大啊。西蘭洲可沒盛產西蘭花,「西蘭」二字和這種蔬菜沒有半毛錢關係。之所以叫這個名字,是因為新大陸的位置在島國紐西蘭周圍,緊鄰澳大利亞東緣,正好坐落於太平洋西南腹地中。
請別急著問我西蘭洲的風土人情、珍禽異獸。你以為咱又多了塊人間樂土,可以探個險、旅個遊?楊嬰在這裡給大家提個醒,你們想得太美了!這西蘭洲呀,94%以上的土地都在海平面以下,只有個別幾塊地方聳出海面,成為零星的島嶼。其中最大的是紐西蘭,此外還有法屬新喀裡多尼亞、斐濟、湯加等島國。
還真是奇了怪了,大洲、大陸,有哪個是泡在水裡的?這好像不科學啊!其實,「第八大洲」這個概念是一群地質學家提出來的。他們口中的「大洲」「大陸」,和我們平常人的理解有些不同。
在地質學家眼裡,我們的地球就像一隻剛從冷藏室裡拿出來的蘋果。蘋果表面凝結的那層水汽就是我們的大氣圈和水圈,上有雲層翻湧、風雨雷電,下有江河湖澤、浩瀚大海。薄薄一層蘋果皮代表巖石圈,我們人類曾以為它堅實厚重、亙古不變。但近現代的地質學家卻發現,這層堅硬的殼相較於地球的體積來說,恰如大湖之上的一層薄冰,而且冰層不是死板一塊,它們是很多塊浮冰狀的「板塊」,由底下熱而粘稠的巖漿託舉著,在地球的表面四處漂流。
地質學家認為,只有一類特殊的板塊才能被叫作「大洲」,但這個判別標準,卻不是由它與海面的相對位置來定,而是有一套特殊的標準。
標準有三條:
第一,它必須是「大陸板塊」,這裡所謂的「大陸」不是「高出海面」這麼簡單。作為大陸板塊,要滿足5個字,即「厚、輕、慢、老、雜」。地球上的板塊可粗分為兩大類——大陸板塊和大洋板塊。大陸板塊厚,如此才有大塊的高原和入雲的山峰;它的密度小,比大洋板塊輕,所以地震波穿過它比穿過大洋板塊慢,正如宇宙空間物質稀薄、聲音難以傳遞;輕的另一重效果是難以下沉,所以大洋板塊更容易沉入地底熔為巖漿,而很多大陸板塊卻自地球表層凝固後就未曾沉入過地下,始終保持著古老的面貌;越古老經歷就越豐富,如果說大洋板塊像未經世事的少年,那麼大陸板塊就是歷經滄桑的老人,巖石成分異常複雜,可以寫厚厚幾部書。當得起「厚、輕、慢、老、雜」5個字,才稱得上「大陸板塊」,西蘭洲是當得起的,但這才是成為「大洲」的先決條件。
第二,大洲得「高」。這高也不是「高出海面」,而是指高出它四周的大洋板塊。西蘭洲雖然平均海拔低於海平面1100米,但周圍的大洋板塊卻在海面以下2500至4000米。雖然有點兒矮子裡拔將軍的味道,但定義如此,我們就不要在這上面為難它了。
第三,毫無疑問得「大」。寫論文「匡扶」西蘭洲的地質學家們有個提議:所有大洲都得和周圍的板塊——特別是大陸板塊有明確的邊界,這些邊界通常是深深的海溝或海槽;同時由這些邊界所框出的面積應大於100萬平方千米。西蘭洲和西邊的澳大利亞間有一道卡託海槽(Cato Trough),這道邊界明明白白告訴人們,西蘭洲是獨立於大洋洲的一個大陸板塊。而且,西蘭洲那些沉於水底卻高於周圍大洋板塊的地界兒加起來有490萬平方千米,也符合地質學家們的提議。(順便說一聲,亞洲和歐洲之間是相連的,所以地質學家把它倆視為一體,取名「歐亞大陸」,不叫「歐亞洲」哦)。
所以啊,新鮮出爐的西蘭洲,其實是地質學家們定義的一塊又高又大的大陸板塊。它現在還沉在海裡,沒辦法讓我們像發現美洲時一樣漂洋過海去移民。但沒準兒等下個冰期到來,當許多海裡的水變成堆積在陸上的冰雪時,海平面下降了,我們就能一睹它的真容。別忘了,古老的大陸板塊,經得起等待。
這裡是玉米實驗室,每天一張放學小報。
1. 珊瑚邊的水流
作品來源:Dr. Doughlas Brumley
2. 放大之後的DVD光碟機電路圖
作品來源:Dennis Hinks
3. 一隻蝦的局部
作品來源:Dr. Igor Robert
玉米熊的朋友們,為了方便大家收看、收聽、閱讀,經過團隊成員的努力,玉米熊放學小報音頻和一點科學系列視頻在越來越多的主流平臺上每日同步播出。
你可以在以下平臺搜索「玉米實驗室」並訂閱:
視頻:騰訊視頻 | 優酷
音頻:喜馬拉雅 | 網易雲音樂 | 荔枝FM | 蜻蜓FM
新聞:網易新聞客戶端
如果使用今日頭條,請搜索「玉米星球」。
如果您是iPhone用戶,推薦使用系統自帶的播客APP(Podcast)。
如果你喜歡玉米熊,請不要私藏,趕緊分享給需要的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