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ceX公司和特斯拉公司的CEO埃隆·馬斯克在德克薩斯州的博卡奇卡村公布了他的星艦Mk1的原型,並宣布該飛船將在未來幾個月內做好飛行準備。
據《紐約時報》報導,馬斯克聲稱在一到兩個月內,這艘164英尺高、200噸重的星艦將開始無人駕駛狀態下的試飛。它將在空中飛行12英裡,然後完好無損地返回地面。馬斯克告訴記者,「整個起飛和降落的過程將會是相當壯觀的。」
這艘被放置在SpaceX的獵鷹1號(Falcon 1)火箭旁邊展示的原型,是由不鏽鋼製成的,而不是碳複合材料或鋁基材料。Ars Technica(美國知名科技媒體)指出,碳複合材料或鋁基材料賦予了它「特殊的熱性能」,而且成本更低。
「在極寒環境下,不鏽鋼301並不會變脆;它的高達1500攝氏度的融點也足夠應對返回大氣層時的極高溫。因此,這艘飛船隻需要一個適度的,類似玻璃的隔熱層。」
另一個優勢是成本。對於一個自己建造飛船的公司來說,成本很重要。」他說,「每噸碳纖維材料的成本約為13萬美元,而不鏽鋼的售價僅為每噸2500美元。」
據Ars Technica介紹,馬斯克表示:「到目前為止,不鏽鋼是我們在設計上做出的最正確的決定。」 「…鋼易於焊接,而且擁有良好的耐候性。老實說,我簡直愛死鋼鐵了。」
馬斯克總喜歡以一種大膽的姿態開誠布公,這次他宣稱星艦最終會攜帶地球殖民者登錄火星。配備的超重增壓級將使220000磅載重量的火箭高達387英尺,據說可以在六個月內做好軌道飛行的準備。據《紐約時報》報導,馬斯克補充說SpaceX「可能會在明年實現載人飛行。」該報告指出,專家們認為除了商業用途之外,這艘飛船在任何領域都有立足之地,因為該火箭的體積對於大多數商業用途來說,都顯得過於巨大了。
專家認為星艦的技術並不需要不切實際的物理或技術飛躍,而是可能實現的。的確,星艦採用了許多幾十年前就被研究過但從未付諸實踐的理念。
更讓他們困惑的反而是,SpaceX該如何利用星艦賺錢。馬斯克也認為,若要發射目前的衛星,它的體積已經遠遠超出了所需。
馬斯克不情願地承認,就目前而言,這艘飛船並沒有太多商業市場——「不是什麼大問題」。
可能實現的用途包括發射SpaceX的Starlink衛星網際網路(天文學家擔心這一舉動可能會干擾科學研究並製造太空垃圾),以及昂貴到超出想像的國際旅行。馬斯克告訴《紐約時報》的記者,星艦可以在30分鐘內從紐約飛到東京,而且「它基本上是一臺可以著陸的洲際飛彈。沒有什麼能比洲際飛彈能更快地完成這趟旅程,只是少了一顆核彈,多了一次著陸。」
據哥倫比亞廣播公司報導,馬斯克補充道:「任何進入未知領域的發展都很難做出精確的預測。」「但我很確信,這件事會發展得非常快。」
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報導,馬斯克還預測,星艦的長期成本將低於最初的預計,「可能更接近2 - 3億美元,而不是現在的10億美元。」宇宙飛船的可重複使用性是至關重要的,在幾乎任何機動交通工具中——無論是飛機還是汽車,馬還是自行車——都可以重複使用。」如果汽車是一次性的交通工具,那幾乎沒人能負擔得起這筆開銷。所以關鍵的突破是一種可以快速重複使用的軌道火箭。」
NASA局長吉姆·布裡登斯汀似乎沒有那麼熱情,他在推特上相當明確地點名SpaceX和馬斯克,暗示該公司應該專注於一再推遲的商業載人計劃。SpaceX的「乘員乘龍」計劃和競爭對手波音公司的CST-100「星際客機」計劃都是為了取代已經退役的太空梭,而該計劃的現狀比原先的規劃落後了數年;2019年4月,「乘龍號」太空艙在測試時發生爆炸,儘管SpaceX不久後就承認了這個事件。
「我很期待SpaceX聲明」布裡登斯汀周五在推特上寫道,「此時此刻,商業載人計劃的進度已經比原先所規劃的落後了許多年。NASA希望SpaceX能以同樣的熱情關注美國納稅人的投資。是時候履行諾言了。」就馬斯克而言,他否認了因對星艦的投入而耽擱「乘員乘龍」載人計劃的說法 (NASA的監察長和前副局長洛裡·加弗都曾指出了資金短缺是難以兌現的原因)。
馬斯克表示,未來5到6個月,SpaceX將對星艦構建多個新的迭代,並提高火箭發動機的產量,在2020年達到每天一臺的目標。
據美國國家公共電臺(NPR)報導,馬斯克表示:「以航天標準來衡量,我們建造飛船的速度將會變得非常、非常瘋狂。」
作者: Tom McKay
FY: Aki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