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中午前後開始,吉林省出現歷史同期罕見強雨雪冰凍大風天氣。截至19日08時,全省平均降水量33.4毫米,10站瞬時最大風速超過8級。受極端天氣影響,長春市軌道交通臨時停運,部分地區停電停水停暖,高速公路入口關閉、航班取消、部分列車停運,部分景區和圖書館博物館臨時關閉。
外出的市民都看到了,樹上掛起了「冰溜子」,這是氣象觀測定義的雨凇,也是老百姓習慣叫的凍雨。也就是預報中提到的「本次降水過程將伴隨複雜的雨、凍雨、雨轉雪或雪的相態轉換」的一種表現。相比純粹的暴雨或暴雪,這種像雨像雪又像冰的「天降奇兵」可能危害更大,為啥?吉林省氣象臺臺長劉海峰這樣說。
降水為什麼五花八門?
大家都知道,水有三種相態:液態、固態和氣態。生活中最常見的就是液態水。在冬天裡,咱們吉林省也常常會看到固態水的傑出代表——雪和冰。但在大氣中的水通常是以氣態的形式存在的,氣象專家稱之為水汽,水汽一般都分布在近地面層,當某地區有上升運動發生時,它會隨上升氣流而上升。所謂高處不勝寒,越往上氣溫越低(一般每上升100米氣溫下降0.6攝氏度左右),當氣溫低到零攝氏度以下,水汽就搖身一變,凝結成液體或乾脆直接凝華成固體,而當上升氣流託不住這些身體變了形的傢伙們就會從雲中下降。在下降的過程中,變化形態還取決於下降過程中的環境溫度,通常是越往下氣溫越高,高於零攝氏度時,固態的往往又變身成液態了,也有一部分固態還沒來得及變身變性的,所以,落到地面的水就會五花八門、五彩繽紛:有的是雨,有的是雪,有的是冰雹,有的是溼雪等等,氣象學上統成為降水。
凍雨是怎麼形成的?
凍雨形成的關鍵也是取決於溫度的垂直分布。以本次長春市出現的凍雨來說,先是一股含有大量水汽的罕見暖溼氣流由南方氣旋帶領呼嘯而來。說它罕見是因為通常這個季節南方氣旋也怕凍,「不敢」來東北。11月中旬的吉林省本是冷空氣的場子,我的地盤我做主,它當然也不甘示弱,從西北部呼啦啦的殺過來。冷暖空氣交鋒,冷空氣比較重,暖空氣比較輕,所以,冷空氣殺過來之後,像楔子一樣插在了暖空氣的下方,導致近地面的氣溫在零攝氏度以下,而上面不遠處的溫度在零攝氏度以上,再往上、再往上又降到零攝氏度以下,形成所謂冷-暖-冷「三明治」型的溫度垂直分布。而被迫抬升的暖空氣上升變成水滴或冰晶後,由於體重超標從雲中下降,下降過程中,氣溫逐漸升高開始融化成水滴或過冷水,到了近地面時,環境氣溫又再次到了零攝氏度以下,於是水滴遇到地面物體會迅速凍凝,車、電線桿、樹木、植被及道路表面都會凍結上一層晶瑩透亮的薄冰。這在氣象觀測定義為雨凇,老百姓習慣叫凍雨。
凍雨在吉林省是否罕見?對生活有哪些影響呢?
我國出現凍雨較多的地區是貴州省,其次是湖南、江西等地,其中山區比平原多,高山最多。它在我省算得上稀罕物,大範圍雨凇較為少見,以省會長春市為例, 2010年以來基本沒發生過雨凇,像本次這麼強的雨凇確屬歷史罕見。在我省,雨凇出現的時期要麼是秋末冬初,要麼是冬末春初,即冷暖季節轉換之時,溫度層結(溫度的垂直分布)較為複雜導致降水相態複雜。
凍雨雖然看起來晶瑩剔透、美麗動人,但危害著實不小,估計開車的小夥伴最為惱火了,要靠暖風或小鏟子才能除去!電線結冰後遇冷收縮,在凍雨重量的影響下會繃斷,使通訊和輸電中斷;交通因地面結冰而受阻,交通事故也因此增多等,因此需要注意防範。
凍雨天氣,我們應該如何防禦呢?
人員要儘量減少外出,如果外出要採取防寒保暖和防滑措施。電線、電桿、鐵塔上積冰要及時敲刮乾淨,公路路面積冰要及時溶冰,組織人力清掃路面。
未來天氣如何?
目前,此次雨雪冰凍天氣已經給我省帶來較大不利影響,白城、松原、長春中北部與吉林北部已經由雨或凍雨轉為純雪,其他地區仍然以雨為主。19日、20日,風雪天氣仍將持續。特別是北部地區仍有大到暴雪,部分地方有大暴雪,將進一步加重對我省交通、電力、城鎮運營、設施農業和居民生產生活等諸多方面的不利影響。
中國吉林網 吉刻APP記者 王昕 通訊員 張曉霞 郭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