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9月27日 17:34 來源:
電力文明的火炬從法拉第的手中輾轉到中國,就在上海外灘亮起那15盞電燈開始,電力文明便開始了她的中國之旅。歷史不會忘記,曾經照亮毛澤東延安窯洞的那束明亮的燈火和西山別墅內那個指揮百萬雄師過大江的軍事地圖反射的光芒;歷史不會忘記,石景山發電廠在北平和平解放的過程中,曾經立過的赫赫戰功。歷史不會忘記,號稱新中國電力接管第一人的何純勃在東北電力的傳奇故事。
新中國的電力事業在工業化的旗幟下毅然上路。1952年1月,阜新電廠正式擴建,這是新中國156個重點工程的第一項,中華大地上獨立自主的工業體系由此發端。興奮不已的毛澤東主席特意發來嘉勉電;1956年中國自己製造的第一套6000千瓦火
電機組在安徽淮南電廠勝利投入運行,廠外生活區一臺京劇、一臺崑劇、一臺黃梅戲3臺慶祝演出同時舉行;1967年2月,國產第一臺10千瓦火力發電機組在高井發電廠安裝成功!靠的是基建人員帶領家屬、小孩用肩扛人抬把數萬噸的鋼材、零件、水泥源源不斷地送到工地,建立了一支用人軀體組成的鋼鐵運輸線……現在已經退出舞臺的「列車電站」,更是在抗美援朝、大慶油田開發、抗震搶險中立下了汗馬功勞……
1978年,小崗農民的一紙「生死契約」拉開了華夏大地改革大幕。山東龍口,耐不住的貧困使他們第一個開始了「集資辦電」,無意中在我國電力工業發展與改革史上為自己注下了一筆。從低溫低壓、中溫中壓到高溫高壓,從亞臨界到超臨界超超臨界,中國在火電國產化的道路上一路狂奔,在創造一個個奇蹟的同時,也不得不面對一個個難題。
1912年,我國第一座水電站——雲南石龍壩水電站建成。向官府打報告要求成立一家股份公司來辦電的「錢王」王筱齋,在昆明街頭開始了「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一次水電銷售活動」。1955年新中國掀開了黃河水電開發的輝煌序幕。從三門峽到八盤峽,
從龍羊峽到小浪底,一座座水利水電樞紐工程在母親河邊拔地而起。從1955年7月開始一直勘測到1965年,10年中地質人員爬繩梯,攀絕崖,在冰層急流中鑽探,用最原始的技術手段保證了一座現代化水電站的順利施工,誕生了我國第一座百萬千瓦以上的大型水電站——劉家峽水電站。
1958年1月,毛澤東主席對周恩來總理說:「三峽工程的問題,你來管吧,一年抓4次。」但修建三峽工程,當時中央沒有批准。它的意外收穫是催生了葛洲壩工程的上馬。已經身染重病的周總理親自對報告逐字逐句的審查修改,最後毛澤東主席親自批准。一個水利樞紐工程,由總理寫報告,黨中央主席親自批示贊成,這在我國水利建設歷史上還是第一次。1994年12月14日,從1919年孫中山提出三峽工程設想,整整歷經了75年後,李鵬總理宣布:「三峽」工程開工。這個「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工程創造了「十個世界之最」,必然成為中國水電史上最濃筆重彩的一頁。
1970年2月8日,周恩來總理在聽取上海市關於上海缺電的匯報後說:「從長遠看,解決上海和華東用電問題,要靠核電。」
我國第一座核電站被命名為「728工程」,也就是後來的秦山核電廠。廣東的大亞灣核電站,是我國內地第一座大型商用核電站,隨著工程建設的展開,參加大亞灣核電站現場工作的有來自34個國家和地區的3000名專家和12000人的施工隊伍。港報稱:大亞灣是個「小聯合國」。
從1882年上海出現了原本只是一條低壓輸電線路的中國第一個「電網」,到中國電力發展━「西電東送、南北互供、全國聯網」的基本格局形成,鄭代雨帶電作業班,直升飛機分段立塔,氫氣球跨江放線,輸電線路打造「第二條長江」,一個個傳奇故事也就寫在了白山黑水大江南北。
2004年,全國已有24個省市因缺電被迫拉閘限電,「電荒」再次成為熱點名詞。長期處於滿負荷、高負荷狀態運行的輸電線路,就像繃緊了的琴弦。一次次的錯峰、讓電、調整負荷,使鮮為人知的電網成為中國工業「最敏感的神經」,電力職工也承受著超負荷的壓力。「彩虹工程」、「心橋行動」、「紅馬甲服務隊」、「小草」服務隊,電力人把綠色播種在山川,播種在每一個用戶的心田……
為了結束青藏高原無電縣的歷史,為了讓農民「用得上電」、「用得起電」、「用得好電」,在這場規模空前的農村電網建設與改造工程中,數十萬電力建設者,書寫了電力建設史上壯麗的篇章,付出了汗水、心血和寶貴的生命。
魯布革水電站是我國第一個引進世界銀行貸款的工程項目。「魯布革」是布依語,意為「不知道」。不知道或許就是魯布革工程給我們帶來的最大衝擊。中國的電力改革正是從一個個「不知道」中,學會了知道。2002年12月29日,國家電力公司拆分重組,2003年3月20日,中國電力監管委員會正式掛牌。至此,作為電力體制改革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電力大重組塵埃落定。然而,這一切並不意味著電力改革的終結,而是艱難的開始……
責編:武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