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論文120頁,耗時11年,中國數學家如何攻克懸而未決的幾何猜想?

2020-11-22 環球網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陳秀雄、王兵在微分幾何學領域取得重大突破,率先解決了兩個困擾國際數學界20多年的核心猜想——哈密爾頓-田猜想和偏零階估計猜想。日前,國際頂級數學期刊《微分幾何學雜誌》發表了這一成果。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幾何與物理中心教授陳秀雄、王兵長期研究微分幾何中「裡奇流」的收斂性。日前,國際頂級數學期刊《微分幾何學雜誌》發表了陳秀雄、王兵的論文,論文以研究高維凱勒「裡奇流」的收斂性為主要內容。

世界數學難題被中國學者攻克

微分幾何學起源於17世紀,主要用微積分方法研究空間的幾何性質,對物理學、天文學、工程學等產生巨大推動作用。「裡奇流」誕生於20世紀80年代,是一種描述空間演化的微分幾何學研究工具。

很多自然現象都可以歸結到空間演化。關於「裡奇流」如何描述空間演化,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幾何與物理中心教授王兵做了一個比喻。他說,比如吹肥皂泡,肥皂泡不斷膨脹,可以用「裡奇流」來研究它空間的變化,最後得到一個「盡善盡美」的理想結果。

王兵 :如果你吹一個肥皂泡,肥皂泡在天空中飄的時候,它會不會收縮?如果有一類生物,生活在肥皂泡膜上的話,你就會感覺到你周邊的這個空間是在變化的,它有一種演化的過程。空間的變化變到最後是一種穩定的狀態。你如果把泡泡變化一下,你吹出來的話,如果一開始是啞鈴狀的,那麼可能在空中飄一會之後,它就變成了一個球,它就演化成一個球了,它演化成一個球之後它就不再演化了,所以它是一種穩定的狀態。

《微分幾何學雜誌》封面

王兵介紹,裡奇流是否收斂是微分幾何學領域的一個核心問題,收斂意味著最終能否到達一個好的狀態。

王兵 :比如說,我有可能我是繞著北京六環,一直在那繞,到不了天安門。但是,如果說你有好的導航,你說你要開車去天安門肯定很快就到了。「裡奇流」它是一種設計好了的程序,你就按照它那個程序來的話,最後你一定到天安門。在某種合適的意義上,它最後流到一個好的東西,得到你要的結果。

論文篇幅超過120頁

陳秀雄與王兵團隊運用新思想和新方法,他們在國際上率先證明了「哈密爾頓-田」和「偏零階估計」這兩個困擾數學界20多年的核心猜想。近期發表的論文篇幅超過120頁,從開始寫作到正式發表用了11年,這在很多人看來不可思議。王兵說,這麼長的發表周期在數學界並不鮮見。

王兵 :有人問我為什麼你的文章寫得那麼長?如果比較全面的話,可能就短不了。我們現在把文章寫到120,這也不算最長的,我們數學有的領域文章還有1000頁的,其實我們也很想簡化,但是(目前)其實是減不了的,真正好的數學都是你想法肯定是很簡單的,但是你實現想法的過程,那肯定是很曲折的。

《微分幾何學雜誌》審稿人評論認為,這篇論文是幾何分析領域的重大進展,將激發諸多相關研究。事實上,利用這篇論文的結果,陳秀雄、王兵和孫崧給出丘成桐穩定性猜想基於裡奇流的新證明。此外,該論文的核心思想也被王兵和李皓昭推廣到平均曲率流的研究中,並成功解決了著名的延拓性猜想。

王兵 :我們在證明了這個猜想之後,我們就運用這個思想方法去解決其他的相關的數學問題。16年的時候,就解決了平均曲率流延拓性猜想,所用的思想方法其實是我(們)解決漢密爾頓-田猜想,這篇文章裡面來的,我們已經把這個思想方法運用到別的地方去了,運用到別的數學分支裡面已經產生效果了。

數學不僅不枯燥還很優美

在王兵看來,做數學研究不僅不枯燥,還非常優美,如同王安石在《遊褒禪山記》所說的,「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王兵 :遊褒禪山記,那裡面王安石說跑到一個褒禪山去玩,打火把進洞裡,發現洞裡面景色非常的好。越往裡走,他發現景色越好,越是匪夷所思,但旁邊就不斷的有人就開始打退堂鼓了,說你再往裡面走的話,火把就燒完了。最後他們就出來了,那麼出來之後發現火把還可以燒很久,他就開始後悔了。我感覺他講的道理就是做研究的道理,越是宏大的這種景象,越是這種世間美好的東西,越是在人跡罕至的地方。

王兵(左一)教授與陳秀雄教授

王兵說,他們的研究只是邁出了萬裡長徵的第一步,未來,要做的事情更多。

王兵 :我們只是邁開了萬裡長徵的第一步,我們的路還遠著。數學上要做出一個進展都是很艱難的,你可能看起來好像是很大的進步一樣,但是接下來要做的事情總是相比而言要更加的多。我覺得我們也打開了一個寶庫的大門,後面可以做的東西非常的多。

來源:中央廣電總臺中國之聲(ID:zgzs001)

相關焦點

  • 一篇論文120頁,耗時11年,中國數學家如何攻克懸而未決的幾何猜想?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幾何與物理中心教授陳秀雄、王兵長期研究微分幾何中「裡奇流」的收斂性。日前,國際頂級數學期刊《微分幾何學雜誌》發表了陳秀雄、王兵的論文,論文以研究高維凱勒「裡奇流」的收斂性為主要內容。世界數學難題被中國學者攻克微分幾何學起源於17世紀,主要用微積分方法研究空間的幾何性質,對物理學、天文學、工程學等產生巨大推動作用。
  • 微分幾何學兩核心猜想20多年懸而未決,我國數學家成功證明
    新華社合肥11月8日消息,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教授陳秀雄、王兵在微分幾何學領域取得重大突破,成功證明了「哈密爾頓-田」和「偏零階估計」這兩個國際數學界20多年懸而未決的核心猜想。日前,國際頂級數學期刊《微分幾何學雜誌》發表了這一成果,論文篇幅超過120頁,從寫作到發表歷時11年。
  • 我國數學家成功證明微分幾何學兩大核心猜想論文篇幅超過120頁,從寫作到發表歷時11年
    新華社合肥11月8日電 (記者徐海濤)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教授陳秀雄、王兵在微分幾何學領域取得重大突破,成功證明了「哈密爾頓-田」和「偏零階估計」這兩個國際數學界20多年懸而未決的核心猜想。
  • 耗時11年、120頁論文,中科大教授解決微分幾何20多年難題
    二人成功證明了「哈密爾頓-田」和「偏零階估計」這兩個國際數學界20多年懸而未決的核心猜想。該論文篇幅超過120頁,已在國際頂級數學期刊《微分幾何學雜誌》上發表,從寫作到發表歷時11年。這篇論文引進了眾多新的思想和方法,對幾何分析,尤其是裡奇流的研究已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 20多年懸而未決,我國數學家成功證明微分幾何學兩大核心猜想
    -田」和「偏零階估計」這兩個國際數學界20多年懸而未決的核心猜想。日前,國際頂級數學期刊《微分幾何學雜誌》發表了這一成果,論文篇幅超過120頁,從寫作到發表歷時11年。《微分幾何學雜誌》審稿人評論認為,這篇論文是幾何分析領域的重大進展,將激發諸多相關研究。
  • 中國學者攻克幾何分析領域核心猜想
    中新社合肥11月5日電 (記者 吳蘭)記者5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幾何與物理中心團隊在裡奇流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率先解決了幾何分析領域20餘年懸而未決的核心猜想。中國科大陳秀雄教授與王兵教授關於高維凱勒裡奇流收斂性的論文近日發表在國際知名數學期刊《微分幾何學雜誌》(Journal of differential geometry)上。該篇論文率先解決了哈密爾頓-田猜想和偏零階估計猜想,這些均為幾何分析領域20餘年懸而未決的核心猜想。該論文篇幅超過120頁,從投稿到正式發表耗時6年。
  • 我國數學家成功證明20多年懸而未決的核心猜想
    ,該校教授陳秀雄、王兵在微分幾何學領域取得重大突破,成功證明了「哈密爾頓-田」和「偏零階估計」這兩個國際數學界20多年懸而未決的核心猜想。日前,國際頂級數學期刊《微分幾何學雜誌》發表了這一成果,論文篇幅超過120頁,從寫作到發表歷時11年。
  • 耗時11年,兩個教授解了兩個猜想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教授陳秀雄、王兵在微分幾何學領域取得重大突破,成功證明了「哈密爾頓-田」和「偏零階估計」這兩個國際數學界20多年懸而未決的核心猜想日前,國際頂級數學期刊《微分幾何學雜誌》發表了這一成果,論文篇幅超過120頁,從寫作到發表歷時11年。微分幾何學起源於17世紀,主要用微積分方法研究空間的幾何性質,對物理學、天文學、工程學等產生巨大推動作用。「裡奇流」誕生於20世紀80年代,是一種描述空間演化的微分幾何學研究工具。
  • 我國數學家取得重大突破,花6年發表120頁論文
    據新華社報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陳秀雄、王兵在微分幾何學領域取得重大突破,成功證明了「哈密爾頓-田」和「偏零階估計」這兩個國際數學界20多年懸而未決的核心猜想。耗時5年運用新思想和新方法終於取得突破,成功證明了「哈密爾頓-田」和「偏零階估計」。並在國際頂級數學期刊《微分幾何學雜誌》發表了關於高維凱勒裡奇流收斂性的論文,論文篇幅超過120頁,從投稿到正式發表花了6年時間。王兵說,就像在寫一篇小說,「不同之處在於,靠的是邏輯推導而不是故事情節推動。」
  • 科學家攻克20餘年懸而未決的幾何難題
    本報訊(通訊員桂運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陳秀雄、王兵發表的關於高維凱勒裡奇流收斂性的論文,率先解決了哈密爾頓—田猜想和偏零階估計猜想——這些均為幾何分析領域20餘年來懸而未決的核心猜想。相關成果日前發表在《微分幾何學雜誌》上。
  • ...教授耗時11年解決兩大數學猜想,他是第三位獲西蒙斯獎華人數學家
    二人成功證明了「哈密爾頓-田」和「偏零階估計」這兩個國際數學界20多年懸而未決的核心猜想。該論文篇幅超過120頁,已在國際頂級數學期刊《微分幾何學雜誌》上發表,從寫作到發表歷時11年。論文的審稿人評論認為,「該文是幾何分析領域內的重大進展,毫無疑問將激發諸多相關工作」。
  • 這兩個國際數學界20多年懸而未決的核心猜想,我國數學家成功證明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教授陳秀雄、王兵在微分幾何學領域取得重大突破,成功證明了「哈密爾頓-田」和「偏零階估計」這兩個國際數學界20多年懸而未決的核心猜想。日前,國際頂級數學期刊《微分幾何學雜誌》發表了這一成果,論文篇幅超過120頁,從寫作到發表歷時11年。
  • 中科大學者攻克幾何分析核心猜想
    記者11月5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陳秀雄教授、王兵教授關於高維凱勒裡奇流收斂性的論文,率先解決了幾何分析領域20餘年懸而未決的核心猜想——哈密爾頓-田猜想和偏零階估計猜想。相關成果發表在《微分幾何學雜誌》上。
  • 我國數學家成功證明「哈密爾頓-田」和「偏零階估計」核心猜想
    我國數學家成功證明「哈密爾頓-田」和「偏零階估計」核心猜想 新華網 | 2020-11-09 08:23:46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教授陳秀雄、王兵在微分幾何學領域取得重大突破,成功證明了「哈密爾頓-田」和「偏零階估計」這兩個國際數學界20多年懸而未決的核心猜想。
  • 十年磨一劍:中國數學家在微分幾何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中國數學家,中國科大幾何與物理研究中心創始主任陳秀雄教授與王兵教授成功證明了「哈密爾頓-田」(Hamilton-Tian conjecture)和「偏零階估計」(Partial C^0-conjecture)這兩個國際數學界20多年懸而未決的核心猜想。
  • 中國學者率先解決兩個數學領域20多年懸而未決的核心猜想
    來源:學術頭條近日,來自中國的兩位學者率先解決了兩個幾何分析領域20多年懸而未決的核心猜想。據悉,該論文從寫作到發表歷時11年,近日終於發表在幾何學領域的頂尖刊物《微分幾何學雜誌》,篇幅超過120頁。哈密爾頓-田猜想(Hamilton-Tian conjecture)和偏零階估計猜想(Partial C0-conjecture)這兩個幾何分析領域20多年懸而未決的核心猜想。
  • 中國數學家用11年證明兩大核心猜想
    來源:新華網新華社合肥11月8日電(記者徐海濤)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教授陳秀雄、王兵在微分幾何學領域取得重大突破,成功證明了「哈密爾頓-田」和「偏零階估計」這兩個國際數學界20多年懸而未決的核心猜想。日前,國際頂級數學期刊《微分幾何學雜誌》發表了這一成果,論文篇幅超過120頁,從寫作到發表歷時11年。
  • 中科大教授發表超120頁長篇論文成功證明幾何學猜想
    近日,中科大數學教授在幾何學頂刊《微分幾何學雜誌》發文,這篇超過120頁的關於高維凱勒裡奇流收斂性的論文被菲爾茲獎得主高度讚揚該研究成果是「幾何領域近年來的重大突破」!>的重磅文章,率先破解了困擾數學界20多年的核心猜想:哈密爾頓—田猜想和偏零階估計猜想,同時該論文的核心思想也被論文作者推廣到平均曲率流的研究中,並成功解決了著名的延拓性猜想。
  • 歷時6年,我科學家攻克幾何分析領域核心猜想
    通訊員 桂運安 科技日報記者 吳長鋒5日,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陳秀雄教授、王兵教授關於高維凱勒裡奇流收斂性的論文,率先解決了哈密爾頓-田猜想和偏零階估計猜想。這些均為幾何分析領域20餘年懸而未決的核心猜想。
  • 中國數學家成功證明微分幾何學兩大核心猜想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教授陳秀雄、王兵在微分幾何學領域取得重大突破,成功證明了「哈密爾頓-田」和「偏零階估計」這兩個國際數學界20多年懸而未決的核心猜想。日前,國際頂級數學期刊《微分幾何學雜誌》發表了這一成果,論文篇幅超過120頁,從寫作到發表歷時11年。微分幾何學起源於17世紀,主要用微積分方法研究空間的幾何性質,對物理學、天文學、工程學等產生巨大推動作用。「裡奇流」誕生於20世紀80年代,是一種描述空間演化的微分幾何學研究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