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節點新型量子通信網試驗成功!將大幅提高建設效率

2020-09-07 科技日報

科技日報記者 李山

近日,一個國際科研團隊在英國布里斯托市成功建立一個新型量子通信試驗網絡,實現了8個節點的密鑰集中生成和分發。這一新的網絡架構價格便宜,具有可擴展性,有望促進量子網際網路的發展。相關成果發表在《科學·進展》上。

數十年來,量子已被視為標準加密技術的革命性替代者。量子密鑰分發(QKD)允許通信雙方共享用於加密和解密信息的密鑰,而沒有被攔截的風險,但迄今為止,該技術僅在兩個用戶之間有效。如果要以這種方式連結多個通信夥伴,則每個參與者都必須彼此連接,這需要大量昂貴的硬體。建立這樣的量子通信網絡需要巨大成本,而且太多額外的硬體還會降低系統的安全性。

最近,來自英國、奧地利、克羅埃西亞和中國的科學家團隊成功建立了一個集中生成和分發密鑰的8節點量子通信試驗網絡,並通過布里斯托市的光纖網絡測試了量子通信能力。該網絡沒有可信節點,共用一個偏振糾纏光子對源,並最大限度地減少了基礎架構以及所需的用戶硬體。此前可能需要花費數年、耗資數千萬乃至數億英鎊才能建成的量子通信網絡,通過採用新的解決方案,研究團隊在幾個月時間裡,僅花費不到30萬英鎊(不到此前成本的百分之一),就為8個用戶創建了量子通信試驗網絡。

這是迄今為止最大的、沒有可信節點的量子網絡。網絡中的量子加密由中央源產生糾纏光子對,然後通過光纖將它們分別分配給網絡參與者。通過所謂的多路復用技術,研究人員不必再複製整個通信系統,而是將單個系統發出的光粒子分開,從而可以被多個用戶有效地接收。由於使用不同的波長,通信夥伴可以將精力集中在相關的波長上,而忽略其餘的光子。其新穎的網絡拓撲結構可輕鬆擴展到許多用戶,並具有流量管理功能。

用於量子加密的新網絡架構可能會成為未來量子網際網路的重要組成部分。新技術還可以用於連接網絡中的量子計算機,從而創建量子計算機的雲。論文第一作者、布里斯托大學的賽達斯·喬希博士說:「多路復用的新方法與現有技術集成在一起,使量子通信網絡只需要最少的硬體。這一解決方案具有可擴展性,相對便宜,而且最重要的是不可滲透。這代表了巨大的突破,將使量子網際網路變得更加現實,為其更快發展和廣泛推廣鋪平道路。」

總編輯圈點

量子具有很多神奇的特性。比如,測量會改變或破壞量子的狀態。量子通信的安全性就與該特徵密切相關,因為一旦有人竊聽,量子信息的狀態就會發生變化,從而被發送者或接收者發現,進而停止信息傳送。此前的量子通信實驗主要是在兩個節點之間進行,上述新實驗建立了8節點量子通信實驗網絡,而且與以往相比成本大大降低,這將有助於量子通信技術的應用和推廣。

編輯:劉義陽

相關焦點

  • 八節點新型量子通信網試驗成功
    2020-09-07 05:24:18 來源:科技日報原標題:八節點新型量子通信網試驗成功 大大提高建設效率 降低成本科技日報柏林9月6日電 (記者李山)近日,一個國際科研團隊在英國布里斯托市成功建立一個新型量子通信試驗網絡,實現了8個節點的密鑰集中生成和分發。
  • 八節點新型量子通信網試驗成功 將大幅提高建設效率
    近日,一個國際科研團隊在英國布里斯托市成功建立一個新型量子通信試驗網絡,實現了8個節點的密鑰集中生成和分發。這一新的網絡架構價格便宜,具有可擴展性,有望促進量子網際網路的發展。相關成果發表在《科學·進展》上。數十年來,量子已被視為標準加密技術的革命性替代者。
  • 將大幅提高觀測效率
    9月7日13時57分,長徵四號乙運載火箭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點火升空,成功將高分十一號02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取得圓滿成功。該星與高分十一號衛星在軌組網後,將大幅提高觀測效率。執行本次發射任務的長徵四號乙運載火箭由航天科技集團八院研製。本次發射是長四乙火箭的第66次發射,也是長徵系列運載火箭第345次發射。
  • 浙江九州量子接受人民日報採訪表示:量子通信已成功實現商業化
    此次試驗中,科學家們在「墨子號」過境時,同時與新疆烏魯木齊南山站和青海德令哈站兩個地面站建立光鏈路,在地面超過1120公裡的兩個站之間建立量子糾纏並產生密鑰。  在中國天地一體化的量子通信網絡中,另一個重要角色是「京滬幹線」。2017年9月,世界首條量子保密通信幹線——「京滬幹線」正式開通。「京滬幹線」全長2000多公裡,經過合肥、濟南等沿線主要城市,共設有32個量子通信節點。
  • 濟南量子技術研究院參與構建全球首個星地量子通信網
    位於濟南高新區的濟南量子技術研究院,合作參與了該項目。我國成功構建天地一體化廣域量子保密通信網絡雛形量子通信是量子科技三大方向之一,經過20多年努力,中國在該領域實現了從跟跑到領跑的重大轉變。2016年,中國成功發射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2017年,建成世界首條量子保密通信幹線「京滬幹線」。
  • 中國建成集成量子通信網!中科大團隊再登Nature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量子位」,原文首發於2021年1月7日,標題為《潘建偉團隊再登Nature:建成全球首個集成量子通信網,全長4600公裡》。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軟科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 九章之後,潘建偉團隊又一研究成果登上Nature。
  • 量子糾纏純化效率提高6000多倍 遠超國際最好水平
    來自中國科大的消息顯示,近日,中國科大郭光燦院士團隊李傳鋒、柳必恆研究組與南京郵電大學盛宇波等人合作,利用高品質的超糾纏源,首次實現了11公裡的遠距離量子糾纏純化,純化效率比此前國際最好水平提升了6000多倍,在量子通信和量子網絡的研究中取得了重要進展。
  • 「京滬幹線」與「墨子號」成功對接 中國領先世界量子通信應用
    此次試驗中,科學家們在「墨子號」過境時,同時與新疆烏魯木齊南山站和青海德令哈站兩個地面站建立光鏈路,在地面超過1120公裡的兩個站之間建立量子糾纏並產生密鑰。在中國天地一體化的量子通信網絡中,另一個重要角色是「京滬幹線」。2017年9月,世界首條量子保密通信幹線——「京滬幹線」正式開通。「京滬幹線」全長2000多公裡,經過合肥、濟南等沿線主要城市,共設有32個量子通信節點。
  • 量子通信重大突破,存儲器光波長轉通信波段,經50km光纖僅衰減3%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濟南量子技術研究院、中科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等單位的科學家合作,通過高亮度光與原子糾纏源、低噪高效單光子頻率轉換和遠程單光子精密幹涉等技術,成功地將相距50公裡光纖的兩個量子存儲器糾纏起來,為構建基於量子中繼的量子網絡奠定了基礎。
  • 中國構建全球首個星地量子通信網 「量子密話」走進大眾視野
    央廣網北京1月12日消息 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超連結》報導,最近,我國在量子技術方面又傳來了好消息。中國科研團隊宣布成功實現了跨越4600公裡的星地量子密鑰分發,標誌著我國已構建出天地一體化廣域量子通信網雛形,為未來實現覆蓋全球的量子保密通信網絡奠定了科學與技術基礎。
  • 浙江九州量子:中國量子科技加快實現天地一體化
    此次試驗中,科學家們在「墨子號」過境時,同時與新疆烏魯木齊南山站和青海德令哈站兩個地面站建立光鏈路,在地面超過1120公裡的兩個站之間建立量子糾纏並產生密鑰。在中國天地一體化的量子通信網絡中,另一個重要角色是「京滬幹線」。2017年9月,世界首條量子保密通信幹線——「京滬幹線」正式開通。「京滬幹線」全長2000多公裡,經過合肥、濟南等沿線主要城市,共設有32個量子通信節點。
  • 星地量子通信網構建 實現了跨越4600公裡的多用戶量子密鑰分發
    32年前,人類歷史上首次量子通信在實驗室誕生,傳輸了32釐米。而今,中國人將這個距離擴展了1400多萬倍,實現了從地面到太空的多用戶通信。中國科學技術大學7日宣布,中國科研團隊成功實現了跨越4600公裡的星地量子密鑰分發,標誌著我國已構建出天地一體化廣域量子通信網雛形。該成果已在英國《自然》雜誌上刊發。
  • 長徵四號乙成功發射高分十一號02星 大幅提高觀測效率
    新民晚報訊(記者 葉薇)今天13時57分,長徵四號乙運載火箭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點火升空,成功將高分十一號02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取得圓滿成功。長徵四號系列運載火箭研製團隊針對分離系統,通過優化產品冗餘,進一步消除單點故障環節,提高全箭可靠性;在控制系統雙捷聯狀態的基礎上,持續推進元器件國產化,確保控制系統產品自主可控。
  • 中科大潘建偉團隊構建全球首個星地一體量子通信網
    32 年前,人類歷史上首次量子通信僅傳輸了 32 釐米。如今,潘建偉團隊構建的多用戶量子通信網將通信距離擴展了 1400 多萬倍。從 32 釐米到 4600 公裡1 月 7 日凌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宣布,中科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及其團隊構建了 4600 公裡、從地面到太空的多用戶量子通信網。
  • 量子衛星升空 將催生通信產業鏈千億市場
    1991年,英國科學家又提出了一種新思路:用量子糾纏態來發密文。如果A和B各持有一個雙胞胎粒子;A只要操作粒子,B就會得到同樣的結果。這也是目前量子通信技術的理論基礎。  1989年,IBM實驗室製造了一個叫「瑪莎姨媽的棺材」的小盒子,其中光子攜帶著密鑰走了30釐米,證實了量子保密通信可行。1993年英國國防部將這一紀錄提高到10公裡。
  • 馬小松: 潛心走入 量子世界
    今年年底,全球首條量子通信保密專線——「京滬幹線」將如期建成。這一成功,離不開來自以中國科學院和中國科技大學為代表的眾多科研團隊的努力,也離不開那些為數眾多的年輕科研人員。這其中,來自南京大學物理學院的教授馬小松就是典型代表。
  • 中國科研人員成功驗證構建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的可行性
    相關報導:潘建偉團隊登上《自然》:4600公裡量子通信網是如何實現1989年,當首個量子密鑰分發(QKD)實驗在IBM實驗室內實現,線路只有32釐米,而且因設備操作時會發出噪音,被調侃為只有聾子才破解不了量子保密通信。
  • 潘建偉院士團隊建成全球首個量子通信網
    標誌著我國已構建出天地一體化廣域量子通信網雛形,為未來實現覆蓋全球的量子保密通信網絡奠定了科學與技術基礎。《自然》雜誌審稿人評價稱,這是地球上最大、最先進的量子密鑰分發網絡,是量子通信「巨大的工程性成就」。
  • 效率提升三倍多!創裡程碑記錄的量子存儲
    圖2|卡司特勒-布洛索實驗室(來源:Hubert Raguet)創紀錄的意義將存儲和檢索的效率從25%提高到90%,使得可支持的量子網絡的速度、大小都發生了很大的改變。例如,Laurat及其同事指出,將效率從60%提高到90%,可以在600公裡的距離內,將量子存儲器的速度提升2個數量級。也就是說,在量子網絡可以跨越數百公裡之前,還有很多工作要做。該實驗涉及兩個基於雷射冷卻銫原子集合的量子存儲器。
  • 潘建偉團隊登上《自然》:4600公裡量子通信網是如何實現
    2017年,潘建偉團隊藉助 「墨子號」衛星成功向河北興隆地面站分發了量子密鑰,最遠距離達到1200千米,平均成碼率可達1.1kbps(每秒1.1千比特)。關鍵技術儘管之前的實驗已經證明了小規模量子城域網和關鍵服務的可行性,但建設實用的大規模量子廣域網絡仍需克服幾大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