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日,中國科學院副院長詹文龍在京會見了日本核聚變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Fusion Sciences, NIFS)所長小森彰夫率領的訪華團一行。
詹文龍首先對代表團的來訪表示歡迎。他說,長期以來中科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在核聚變領域的研究方面與NIFS保持著良好的合作關係。自2000年以來,在日本學術振興會(JSPS)和中科院的共同支持下,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與NIFS分別作為中日雙方牽頭單位發起了「中日核聚變研究大學群合作項目」(Core-university Program on Plasma and Nuclear Fusion,簡稱CUP),開展了為期十年的交流與合作。中日兩國有60多個大學和研究所共同參與了這個項目,日本學術振興會提供了資金支持,取得了豐碩成果。詹文龍表示,中國政府現在也很重視核聚變超導領域的研究,日本也已建成了核聚變超導裝置,希望今後在該領域能進一步推動與日本的交流與合作。
小森彰夫介紹了NIFS的總體情況。他表示,中日雙方在共同開展CUP項目的過程中,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績。為此,日方對中國科學院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謝。他說,核聚變是目前最尖端的技術之一,需要多國共同努力,希望今後繼續加強與中國科學院的合作。
之後,雙方還就今後進一步開展交流與合作等交換了意見。
隨團來訪的還有「中日核聚變大學群」項目日方負責人東井和夫教授、日本學術振興(JSPS)北京代表處所長福西浩等。
中國科學院—日本學術振興會(JSPS)等離子體與核聚變重點大學群項目(Core-university Program on Plasma and Nuclear Fusion,簡稱CUP)是2000年10月朱鎔基總理率團訪問日本期間,中科院國際合作局和日本學術振興會代表共同籤署的為期十年的合作項目,被列入中日兩國政府間科技合作協定項目。項目自2001年4月正式開始實施,由中科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和日本核聚變科學研究所牽頭,中日60多個大學和研究機構參加了本項目,在等離子體穩態運行、等離子體加熱與診斷、數據採集和處理、等離子體與器壁相互作用、等離子體理論與數值模擬、聚變堆概念設計等領域開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合作研究,採用切實有效的交流和合作形式,取得了豐碩的成果。2006年3月,日本學術振興會對項目進行期中評估,被評為A級,又獲得第二個五年的資助。
近十年來,雙方學者頻繁互訪,交流規模達1萬2千多人天的互訪,共同舉辦了20多個研討會,雙方科學家共同發表1300多篇論文,其中有一些合作論文發表在《自然》、《物理快報》等重要刊物上。19位中國青年學者通過本項目資助在日本獲得博士學位並回國服務,對中日聚變青年人才的培養和合作交流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
2011年3月,CUP項目將結束,JSPS將對本項目進行期終評估。今年6月1至2日,中日牽頭單位在中國舉行了協調會,總結近10年CUP的研究成果,討論CUP項目結束後的未來合作計劃。雙方已達成共識,將繼續開展這種成果豐富、合作友好、基礎優越的合作。
目前世界上所有已運行的穩態超導託卡馬克均集中在中日韓三國,而且中日韓在超導和穩態運行等領域技術世界領先、優勢互補,中日雙方學者希望能繼續開展該項目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