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小學教師可以成為航天員,為何中國航天員都是飛行員?

2020-12-12 來看世界呀

自2003年起,我國進行了一系列載人航天,總共將十多人次太空人送入太空,驗證在軌飛行、飛船短期駐留、艙外行走、交匯對接、空間站實驗艙中長期駐留試驗。掌握了載人航天的關鍵技術,自2016年後,我國載人航天告一段落。

楊利偉

有網友在看了我國載人航天的太空人名單和履歷之後,提出了一個有意思的問題:為什麼我國的太空人都是飛行員,而美國曾經有小學教師參與航天,2007年美國NASA更是開展「太空教學計劃」,一名名字為芭芭拉摩根的小學教師成為首位太空人參與太空授課;而在美國的太空梭時代,每一次乘員都包括工程技術人員,也曾有教師參與太空授課的任務;俄羅斯方面,目前也不僅限於在飛行員中選拔太空人。

由於我國沒能參與國際空間站的建設和運營,目前全世界的載人航天基本上是被美國和俄羅斯把持,美國從今年開始又有了載人火箭獵鷹和龍飛船,在太空梭退役後的十多年是和俄羅斯合作,俄羅斯有聯盟號載人火箭和飛船,經常往來於空間站。迄今人類載人航天總人次數達到了1000左右,而美國自己佔一多半,俄羅斯大約是美國的一小半,剩下的則是參與美國或者俄羅斯項目的太空人,包括歐洲、日本、韓國、以色列等尚無獨立載人航天的國家和地區,其中不乏工程師,因為航天設備的調試也需要專業的人員進行。

日本太空人在國際空間站

而我國的幾次載人航天都是從飛行員中選拔,這一點在意料之內,也在情理之中。其實起初美國和前蘇聯的太空人選拔也是在飛行員中進行,載人航天第一人加加林、出艙行走第一人列昂諾夫、登月第一人阿姆斯特朗等等,現在能叫出名字的早期的太空人都是選自於飛行員隊伍;美國首批7名太空人全部來自於飛行員隊伍,執行首次任務時年齡普遍在40歲左右;前蘇聯的首批太空人包括加加林、季託夫(載人航天第二人),首次任務時基本在27歲左右,比美國太空人小一輪。

加加林紀念郵票

上世紀50年代之後超音速戰機的出現,飛行員需要接受系統而艱難的訓練,從訓練方式上看,和後來的太空人訓練內容有相似之處,都需要高超的飛行技術、較高學歷、 強健的身體、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反應能力。所以在載人航天發展的初期都是由飛行員向航天員過度,他們有更好的依從性,對航天訓練的接受能力更強。我國載人航天的發展歷程也是這樣,早期太空人都選自飛行員隊伍,他們出色而成功地執行了我國的6次載人飛行任務,也為我國載人火箭和飛船的發展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我國第一名女性太空人劉洋

翻看人類載人航天的發展史,載人的目的是進行空間實驗,由於我國暫時沒有空間站,沒有載人駐留的平臺,早期只能進行載人航天相關技術的驗證,也就是2003到2016年的6次載人飛行,軌道駐留最長時間不過30天。而近些年火箭關鍵技術仍在驗證,尤其是長徵五號,可用於我國空間站核心艙的發射,而長徵五號也是近兩年才比較穩定,此前出現過發射失利的情況。預計明後兩年我國將開建自己的空間站,以便更好地進行空間試驗和對地觀測等任務。這也是2016年之後我國暫停載人航天的原因,相應技術掌握了,沒有載人平臺進行再多載人飛行也徒勞。

天空空間站

目前已經開始了太空人的選拔工作,據悉第三批載人航天太空人現有21名太空人,都是選拔自飛行員隊伍,而根據我國載人航天的發展目標,將來會在太空進行生物、醫學、工程類的相關研究,未來就會轉變太空人選拔模式,從具有科學或者工程背景的平民中選拔,而一些執行過載人航天的太空人則可能參與太空人的培訓工作。當然,不管是哪一類人,要想參與載人航天,需要接受的訓練一樣都不會少,身體素質也相當重要。

其實太空授課這事吧,我國神舟十號女航天員王亞平就擔任過這種角色,面向全國的中小學生,講述微重力條件下物體運動的特點、液體表面張力的作用等科學現象。我們也可以想像,未來某一天一名教師隨隊出徵,到太空為孩子們講課。

相關焦點

  • 我國第三批航天員選拔為何不限於飛行員了?
    今天小編就來跟大家分享好消息了,全國政協委員、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透露我國第三批航天員選拔將不限於飛行員,還將包括飛行工程師和科學家,這意味著離我們普通人參與航天飛行的距離又近一步。航天員並不都是科班出身,也有職業和非職業一說。職業航天員是指專門從事航天飛行工作的航天員,而非職業航天員是指臨時到太空工作或活動的航天員。隨著載人航天事業的不斷發展,非職業航天員參與航天飛行的次數在不斷增多,那麼哪些人有機會成為一名非職業航天員呢?
  • 航天員必須已婚育,中國首位女航天員劉洋,為何沒生育就上太空?
    中國首位女太空人劉洋,為何沒有生育就上太空?這個問題反過來的意思應該就是只有生育過孩子的女太空人才能進入太空,但實際上航天員選拔並沒有這方面的硬性指標。13天的太空飛行,讓劉洋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位女航天員。在執行任務前劉洋已經組建家庭,但是並沒有孩子,在從太空返回後,後來在一次節目中提到自己已經成為媽媽了!太空人的選拔條件極其苛刻,可謂是萬中選一,需要有基本的文化程度,其次要有長時間的飛行經歷,第三點要在醫學檢查上達標,例如不能有心血管疾病,第四點必須要有很好的心理素質,逆境中解決問題的能力。
  • 為何中國太空人都是已婚的,不選用20多歲的未婚航天員?
    當年蘇聯是從空軍裡的飛行員選拔航天員,大約從3000名戰鬥機飛行員裡面選拔了十幾位候選航天員。由於蘇聯的首次載人航天發射是人類首次進入太空,由於前無古人,也是為了與美國競爭,在時間上取得第一,蘇聯的首次太空發射非常匆忙,航天員經過一年多時間就處於備選狀態。此時給這些年輕太空人上天之後的任務也不多,基本就是驗證人類到底能不能在太空中活下去的,沒什麼更多實際任務和科學實驗可以做。
  • 為何中國太空人都是已婚的,不選用20多歲的未婚航天員?
    而加加林首次進入太空也就27歲,當時蘇聯首批次培養的太空人基本都是26~28歲的年齡段,出生在1935年前後。此後蘇聯培養的數批航天員的年齡都在三十多歲以上,與中國兩批航天員的年齡相當。圖對年齡沒有特殊要求,不過一般飛行員飛滿一千小時的時候年齡普遍在30歲以上,再經過數年的航天員培訓,所以美國首批航天員進入太空的年齡都在40歲左右。
  • 為何中國的航天員被稱為航天英雄?
    今年是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成立20周年。近日,中國航天員宣傳片震撼發布,從神舟五號首飛成功到神舟十一號問鼎蒼穹,從楊利偉隻身上天到翟志剛太空漫步,中國航天英雄們用自己的行動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國載人航天事業的成功。有人問,為何中國的航天員被稱為航天英雄?
  • 各國航天員的待遇如何,看看我國飛行員的工資,按小時計算
    2003年10月15日,我國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發射成功,楊利偉成為了第一個登上太空的中國人,而楊利偉也是我國培養的第一代航天員。那麼各國的航天員待遇又如何?能夠擔任航天員的大多都是空軍飛行員,畢竟,航天員也是一個十分危險的職業。因此,各國對航天員的選拔也是十分苛刻的。俗話說得好「高風險,高回報」,這句話同樣適用於航天員。
  • 2014年,劉洋成為中國首位女航天員,為何歸來之後音訊全無
    因此很多職業就有了男女之間的區分,比如說今天小編要講到的這個職業和人物——航天員和中國首位女航天員是因為在劉洋之前中國的航天員的都是男生,比如楊利偉、聶海勝、翟志剛等等,而劉洋作為中國第一個女太空人有著莫大的榮譽,與此同時她也承受著巨大的壓力。
  • 中國第三批航天員開始選拔!什麼樣的人才能飛上天和太陽肩並肩?
    第一批航天員共計14人,均為男性,分別為楊利偉、費俊龍、聶海勝、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劉旺、張曉光、陳全、潘佔春、鄧清明、趙傳東、吳傑和李慶龍,其中前8位進入過太空。這些人基本都是從中國空軍最拔尖的特級、一級飛行員和試飛員中選拔,資歷很深,成為航天員之前便已居校級軍職。
  • 中國女航天員劉洋:當個女航天員不容易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女航天員劉洋接受海峽之聲記者專訪   海峽之聲網3月10日北京報導八」國際婦女節,記者有幸採訪到了軍隊人大代表、中國女航天員劉洋,她向我們講述了在她的航天事業中,從選拔到訓練、再到遨遊太空的傳奇經歷。   劉洋回憶說,她最初是參加國家女飛行員的招收和選拔,在1997年的時候很幸運成為了新中國的第七批女飛行員。當時最大的理想就是有一天能夠飛遍祖國大大小小所有的機場。
  • 航天員落地後,為何都是坐在椅子上被抬著出來?真正原因讓人心疼
    航天員是一個十分偉大的職業,危險程度甚至超越飛行員。每一個航天員都是從飛行員中挑選出來的佼佼者,他們各方面的身體素質都遠超過常人,而每一個能成為太空人的人都是精英中的精英,而他們身上背負的責任是巨大的。
  • 航天員落地後,為何都是坐在椅子上被抬著出來?真正原因讓人心疼
    航天員是一個十分偉大的職業,危險程度甚至超越飛行員。每一個航天員都是從飛行員中挑選出來的佼佼者,他們各方面的身體素質都遠超過常人,而每一個能成為太空人的人都是精英中的精英,而他們身上背負的責任是巨大的。
  • 問天之路:感謝有你,中國航天員
    由此,中國開始了問天之路。1970年,中國啟動「714工程」並開始選拔太空人。參照當時蘇聯、美國的選拔經驗,中國從空軍1800名飛行員中篩選出了88的合格者。初選後又經過層層篩選,最終留下了20個人,留下的這20個人每一個無一不夢想著有一天駕駛著中國飛船飛上太空。然而直到1995年,這20個人飛行生涯結束時,他們都從沒有實現這個夢想。
  • 中國首位女航天員劉洋返回地球後,為何音訊全無,她究竟去哪兒了
    而航天員是人類進入宇宙的先行者,由於太空環境對人類並不友好,每位太空人前往太空都承擔著巨大風險,因此要成為航天員就需要身體素質極為優秀以及強大的環境適應性,也正是因為這種原因導致女太空人數量非常少。那麼中國首位女航天員劉洋返回地球後,為何音訊全無,她究竟去哪兒了?
  • 揭秘中國航天員首次太空授課內容與直播技術
    中國首位「太空老師」王亞平  南都訊神十飛天。這次最讓人期待的亮點之一即是航天員將首次面向中小學生開展太空授課和天地互動交流等科普教育活動。女航天員王亞平將成為中國首位「太空老師」。  由於地球與太空的重力差異,導致許多地面上的現象到了太空變得不同。美麗的肥皂泡到了太空,能不能破滅?物體在太空中如何飄浮?在太空中火焰會是什麼形狀?
  • 中國首位女航天員劉洋,落地後就「銷聲匿跡」,她的現狀如何?
    楊利偉,或許是另一位已經很長時間消失在公眾面前的第一位女航天員劉洋,作為我國第一位女性太空人,劉洋擁有巨大的聲名和成就,然而她卻非常低調,現在幾乎音訊全無,因此很多人都感到好奇,為何劉洋不再踏入宇宙?2012年中國首次載人太空梭正式對接任務,進入太空與天宮1號進行對接中,一共有三名太空人,分別是景海鵬、劉旺和劉洋,劉洋身為中國首位女太空人,在人們看來,她的優秀一定異於常人,事實的確如此,劉洋從小生活在機械世家,從小成績優異的劉洋考上了空軍院校,當時她憑藉優異的成績成為了當年唯一一位當地招收的女飛行員
  • 中國首位女航天員,為何現在不見她的蹤影?原因讓人敬佩
    在此之前,劉洋和王亞平都是神舟九號飛行組的熱門人選,即便之後王亞平也上了天空,但對於兩個人來說,這次的名單,代表的意義並不止能上天,更代表了「中國首位女航天員」的頭銜。上九天攬月,是古人對於星空最大的夢想。幾千年來,無數人為之奮鬥。新中國成立之後,中國航天事業蓬勃發展。
  • 中國正在啟動女航天員選拔
    新華社北京10月15日電(記者白瑞雪、李宣良)在社會各領域嶄露頭角的女性,未來可望在太空活動中同樣成為「半邊天」。記者從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獲悉,我國女航天員的選拔正在啟動,選拔標準已開始制定。    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主任陳善廣說,女航天員將來主要是作為載荷專家和隨船工程師執行載人航天任務。
  • 河南航天員吳傑 只要還是航天員總有一天要飛翔
    「只要我沒有脫離航天員隊伍,我就有這麼一種希望,我就會去盡我百倍的努力。」  ——吳傑  河南航天英雄譜裡,有一名「老兵」,他就是中國首批航天員之一的吳傑。  吳傑是咱河南滎陽人,1980年9月入伍,空軍一級飛行員。
  • 我國首位女航天員劉洋,從航天員退下來之後,又在做什麼?
    我國首位女航天員劉洋,從航天員退下來之後,又在做什麼?,就連一輛汽車都造不出來。就是在這樣的艱難歲月,毛主席帶領人民著力發展重工業,很快中國就有了自己的一系列發明。我國原先只能做到向宇宙發射無人飛船,後來隨著楊利偉的順利登天,中國成為繼美國之後的第三個將載人航天飛船成功送上太空的國家。緊接著湧現了很多航天英雄。
  • 媒體稱景海鵬劉洋被確定為神九首選航天員
    (人民網)  看點 1  女航天員可帶無汙染化妝品  女航天員無疑是此次太空航程的最大亮點。我國流傳數千年的神女飛天傳說,就要成為現實。  龐之浩說,考慮到男女的性別差別,比如女性脂肪多、體力差,所以女航天員大多是擔任任務專家,主要是操作機械臂、維護一般設備和從事常規試驗,還可擔任載荷專家,從事特殊的科學實驗。也有個別女航天員擔任飛行任務,駕駛太空飛行器,甚至成為女指令長。  龐之浩說,美國最新研究認為,女航天員對失重等航天環境的適應能力更持久,耐寂寞能力強,心理素質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