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3年起,我國進行了一系列載人航天,總共將十多人次太空人送入太空,驗證在軌飛行、飛船短期駐留、艙外行走、交匯對接、空間站實驗艙中長期駐留試驗。掌握了載人航天的關鍵技術,自2016年後,我國載人航天告一段落。
楊利偉
有網友在看了我國載人航天的太空人名單和履歷之後,提出了一個有意思的問題:為什麼我國的太空人都是飛行員,而美國曾經有小學教師參與航天,2007年美國NASA更是開展「太空教學計劃」,一名名字為芭芭拉摩根的小學教師成為首位太空人參與太空授課;而在美國的太空梭時代,每一次乘員都包括工程技術人員,也曾有教師參與太空授課的任務;俄羅斯方面,目前也不僅限於在飛行員中選拔太空人。
由於我國沒能參與國際空間站的建設和運營,目前全世界的載人航天基本上是被美國和俄羅斯把持,美國從今年開始又有了載人火箭獵鷹和龍飛船,在太空梭退役後的十多年是和俄羅斯合作,俄羅斯有聯盟號載人火箭和飛船,經常往來於空間站。迄今人類載人航天總人次數達到了1000左右,而美國自己佔一多半,俄羅斯大約是美國的一小半,剩下的則是參與美國或者俄羅斯項目的太空人,包括歐洲、日本、韓國、以色列等尚無獨立載人航天的國家和地區,其中不乏工程師,因為航天設備的調試也需要專業的人員進行。
日本太空人在國際空間站
而我國的幾次載人航天都是從飛行員中選拔,這一點在意料之內,也在情理之中。其實起初美國和前蘇聯的太空人選拔也是在飛行員中進行,載人航天第一人加加林、出艙行走第一人列昂諾夫、登月第一人阿姆斯特朗等等,現在能叫出名字的早期的太空人都是選自於飛行員隊伍;美國首批7名太空人全部來自於飛行員隊伍,執行首次任務時年齡普遍在40歲左右;前蘇聯的首批太空人包括加加林、季託夫(載人航天第二人),首次任務時基本在27歲左右,比美國太空人小一輪。
加加林紀念郵票
上世紀50年代之後超音速戰機的出現,飛行員需要接受系統而艱難的訓練,從訓練方式上看,和後來的太空人訓練內容有相似之處,都需要高超的飛行技術、較高學歷、 強健的身體、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反應能力。所以在載人航天發展的初期都是由飛行員向航天員過度,他們有更好的依從性,對航天訓練的接受能力更強。我國載人航天的發展歷程也是這樣,早期太空人都選自飛行員隊伍,他們出色而成功地執行了我國的6次載人飛行任務,也為我國載人火箭和飛船的發展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我國第一名女性太空人劉洋
翻看人類載人航天的發展史,載人的目的是進行空間實驗,由於我國暫時沒有空間站,沒有載人駐留的平臺,早期只能進行載人航天相關技術的驗證,也就是2003到2016年的6次載人飛行,軌道駐留最長時間不過30天。而近些年火箭關鍵技術仍在驗證,尤其是長徵五號,可用於我國空間站核心艙的發射,而長徵五號也是近兩年才比較穩定,此前出現過發射失利的情況。預計明後兩年我國將開建自己的空間站,以便更好地進行空間試驗和對地觀測等任務。這也是2016年之後我國暫停載人航天的原因,相應技術掌握了,沒有載人平臺進行再多載人飛行也徒勞。
天空空間站
目前已經開始了太空人的選拔工作,據悉第三批載人航天太空人現有21名太空人,都是選拔自飛行員隊伍,而根據我國載人航天的發展目標,將來會在太空進行生物、醫學、工程類的相關研究,未來就會轉變太空人選拔模式,從具有科學或者工程背景的平民中選拔,而一些執行過載人航天的太空人則可能參與太空人的培訓工作。當然,不管是哪一類人,要想參與載人航天,需要接受的訓練一樣都不會少,身體素質也相當重要。
其實太空授課這事吧,我國神舟十號女航天員王亞平就擔任過這種角色,面向全國的中小學生,講述微重力條件下物體運動的特點、液體表面張力的作用等科學現象。我們也可以想像,未來某一天一名教師隨隊出徵,到太空為孩子們講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