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勒 趙和平畫
應上海和北京高校的邀請,201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比利時自由大學教授弗朗索瓦·恩格勒日前來華訪問。帶著與滬上中國學生交流的熱情和興奮,恩格勒甫抵北京就接受了記者的採訪。
恩格勒的首站是上海。他在華東師大作了題為「用創造力超越我們眼見的世界」的演講。他以淺顯生動的語言,配合圖示,以自己從事科研的親身經歷,向中國青年學子講解宇宙的奧秘和發現「上帝粒子」的過程。華東師大為恩格勒頒發了榮譽教授證書,恩格勒將他1964年8月31日在《物理評論快報》雜誌發表的論文《對稱性殘破和規範矢量介子的質量》影印件贈送給華東師大。就是在這篇與羅伯特·布繞特合作的論文中,他們提出了希格斯機制與希格斯玻色子理論。在滬期間,恩格勒還訪問了華師大附中第二中學。
來京後,恩格勒在北大舉辦了一場學術講座,與北大物理系本科生交流。此外,他還訪問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和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一位北大的老師告訴記者,恩格勒所到之處,都引發了「上帝粒子」熱。
採訪恩格勒最深的感觸是他的寧靜和隨和。記者面前的這位物理學翹楚完全沒有「大師」的架子,很像是鄰家的長者。他在1964年就提出了「上帝粒子」的假設,但他的假設直到2012年才得到科學實驗的證實。記者問他,在將近半個世紀漫長等待的過程中想得最多的是什麼?恩格勒幽默地說,吃飯,工作。這簡單的幾個字實際上蘊含著深刻的意義,那就是時刻保持好奇心和嚴謹的科學態度,耐得住寂寞,這是科學工作者的必修課。恩格勒坦承,自己在從事科研的過程中走過彎路。上大學時學的是工程學,但他慢慢意識到,真正的興趣在於研究埋藏於表象之下的規律與法則。於是,他本科畢業後便開始攻讀物理學並獲得博士學位。他自豪地說,興趣和好奇心是自己成功的法寶。
恩格勒出生於猶太人家庭。二戰期間,他曾經四處躲藏,幸運地逃過了納粹種族大屠殺。因此,他非常珍惜生命,珍惜時間。他說,猶太人和中國人一樣,非常注重家庭和教育,但只有將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結合起來才能產生效果。他告訴記者,不同年齡之間的對話十分重要。在中國,人們尊重老年人,前輩將經驗和知識傳遞給下一代,難能可貴。他說,中國學生勤奮好學,有很強的求知慾望,學生們提的問題很有針對性,質量很高而且有深度。
20年前,恩格勒曾應邀來華出席學術會議。此次中國之行讓他感到中國翻天覆地的變化。他說,高樓大廈和繁榮的物質生活都是表象,在和人們的深入交流中,他感受到中國的發展潛力。
採訪中,恩格勒多次談到基礎科學的重要性,他強調,雖然類似尋找「上帝粒子」這樣的基礎科學研究在短期內很難帶來經濟效益,許多基礎科研成果要經過漫長的科學實驗才能夠得到證實,但基礎科研是保障科研創造力和可持續發展的保證。他希望中國在享受應用科學成果的同時,加強基礎科學的研究。(本報記者 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