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粒子」發現者恩格勒的中國之行

2021-01-20 新華網客戶端

  恩格勒 趙和平畫

  應上海和北京高校的邀請,201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比利時自由大學教授弗朗索瓦·恩格勒日前來華訪問。帶著與滬上中國學生交流的熱情和興奮,恩格勒甫抵北京就接受了記者的採訪。

  恩格勒的首站是上海。他在華東師大作了題為「用創造力超越我們眼見的世界」的演講。他以淺顯生動的語言,配合圖示,以自己從事科研的親身經歷,向中國青年學子講解宇宙的奧秘和發現「上帝粒子」的過程。華東師大為恩格勒頒發了榮譽教授證書,恩格勒將他1964年8月31日在《物理評論快報》雜誌發表的論文《對稱性殘破和規範矢量介子的質量》影印件贈送給華東師大。就是在這篇與羅伯特·布繞特合作的論文中,他們提出了希格斯機制與希格斯玻色子理論。在滬期間,恩格勒還訪問了華師大附中第二中學。

  來京後,恩格勒在北大舉辦了一場學術講座,與北大物理系本科生交流。此外,他還訪問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和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一位北大的老師告訴記者,恩格勒所到之處,都引發了「上帝粒子」熱。

  採訪恩格勒最深的感觸是他的寧靜和隨和。記者面前的這位物理學翹楚完全沒有「大師」的架子,很像是鄰家的長者。他在1964年就提出了「上帝粒子」的假設,但他的假設直到2012年才得到科學實驗的證實。記者問他,在將近半個世紀漫長等待的過程中想得最多的是什麼?恩格勒幽默地說,吃飯,工作。這簡單的幾個字實際上蘊含著深刻的意義,那就是時刻保持好奇心和嚴謹的科學態度,耐得住寂寞,這是科學工作者的必修課。恩格勒坦承,自己在從事科研的過程中走過彎路。上大學時學的是工程學,但他慢慢意識到,真正的興趣在於研究埋藏於表象之下的規律與法則。於是,他本科畢業後便開始攻讀物理學並獲得博士學位。他自豪地說,興趣和好奇心是自己成功的法寶。

  恩格勒出生於猶太人家庭。二戰期間,他曾經四處躲藏,幸運地逃過了納粹種族大屠殺。因此,他非常珍惜生命,珍惜時間。他說,猶太人和中國人一樣,非常注重家庭和教育,但只有將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結合起來才能產生效果。他告訴記者,不同年齡之間的對話十分重要。在中國,人們尊重老年人,前輩將經驗和知識傳遞給下一代,難能可貴。他說,中國學生勤奮好學,有很強的求知慾望,學生們提的問題很有針對性,質量很高而且有深度。

  20年前,恩格勒曾應邀來華出席學術會議。此次中國之行讓他感到中國翻天覆地的變化。他說,高樓大廈和繁榮的物質生活都是表象,在和人們的深入交流中,他感受到中國的發展潛力。

  採訪中,恩格勒多次談到基礎科學的重要性,他強調,雖然類似尋找「上帝粒子」這樣的基礎科學研究在短期內很難帶來經濟效益,許多基礎科研成果要經過漫長的科學實驗才能夠得到證實,但基礎科研是保障科研創造力和可持續發展的保證。他希望中國在享受應用科學成果的同時,加強基礎科學的研究。(本報記者 劉軍)

相關焦點

  • 上帝粒子是什麼?
    近年來最令粒子物理界興奮的事件莫過於2012年LHC上的實驗發現了被稱為「上帝粒子」的希格斯玻色子,而其中兩位「上帝粒子」的提出者也因此獲得了2013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我們可以想像每塊積木都是由數以億計的粒子構成的,從宇宙大爆炸開始,到認識希格斯玻色子(上帝粒子),再到對未來粒子物理學發展的暢想,這是一次獨特而美妙的探索之旅!雖然積木的類比並不能完美地描述自然,但是卻能讓我們用最簡單的方法了解宇宙的全景。那麼上帝粒子到底是什麼呢?
  • 「上帝粒子」預言者摘諾貝爾物理獎被指無懸念
    瑞典皇家科學院宣讀了獲獎理由,稱這二人的理論「幫助我們理解亞原子粒子質量起源機制,而且歐洲核子研究所的大型強子對撞機發現的基本粒子,證實他們的理論」。  1964年,比利時物理學家羅伯特·布魯特和恩格勒首次提出粒子如何得到質量的理論,一個月後,希格斯也發表論文明確提出存在一個新粒子的概念,該粒子後被稱為「上帝粒子」,因被認為可對質量做出解釋,所以或可能解釋了宇宙形成。
  • 解讀諾貝爾物理學獎:眾望所歸的「上帝粒子」
    而從1964年比利時科學家弗朗索瓦·恩格勒和英國理論物理學家彼得·希格斯等多名科學家提出該粒子的相關機制和理論至今,已過去近50年的時光。 10月8日,2013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塵埃落定。恩格勒和希格斯因成功預測希格斯玻色子而獲獎。這個曾經「撲朔迷離」,讓眾多物理學家傾注多年心血尋找的「上帝粒子」,終於實至名歸。
  • 英科學家反感「上帝粒子」稱號:我是無神論者
    」的緊湊渺子線圈實驗中,質子對撞軌跡示意圖48年前,當彼得·希格斯提出,宇宙間有一種粒子是萬物質量之源時,學界一片驚疑;2012年7月4日,當歐洲核研究組織宣布發現一種與「上帝粒子」「一致」的亞原子粒子時,希格斯說,「難以置信」。
  • 發現「上帝粒子」 中科大也有功勞(圖)
    這種被稱為「上帝粒子」的希格斯玻色子,是最後一種未被發現的基本粒子,也是解釋物質質量之謎的最重要粒子。  記者從中國科大了解到,這一重大發現是大型強子對撞機上ATLAS和CMS兩大國際合作實驗組數千名物理學家合作的成果。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國內五家單位參與了探測器製造、科學研究及數據分析等,做出了中國科學家的貢獻。
  • 上帝粒子是什麼?(內含福利)
    近年來最令粒子物理界興奮的事件莫過於2012年LHC上的實驗發現了被稱為「上帝粒子」的希格斯玻色子,而其中兩位「上帝粒子」的提出者也因此獲得了2013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但是要真正解釋諸多粒子和很抽象的科學問題並不容易,尤其是對於非物理學專業的人而言,因此,藉助類比和模型就很重要。
  • 科學家希格斯系上帝粒子奠基者 低調與固執並存
    48年前,當彼得·希格斯提出,宇宙間有一種粒子是萬物質量之源時,學界一片驚疑;2012年7月4日,當歐洲核研究組織宣布發現一種與「上帝粒子」「一致」的亞原子粒子時,希格斯說,「難以置信」。英國科學家希格斯今年已83歲,4日應邀出現在歐洲核研究組織位於日內瓦的總部。
  • 探索上帝粒子與質量起源
    ,這大概就是物理學家們等待近半個世紀的「上帝粒子」 (God Particle) 。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與眾不同,特別引人注目,因為這個上帝粒子無比關鍵,它是宇宙中一切基本粒子的質量之源。7月 4日新聞發布會現場, 83歲高齡的英國理論物理學家彼得 •希格斯 (Peter Higgs)禁不住老淚縱橫,在長達 45年的耐心等待之後感嘆道,「這真是我生命中最不可思議的奇蹟」。
  • 上帝粒子是什麼? - 科學探索 - cnBeta.COM
    近年來最令粒子物理界興奮的事件莫過於2012年LHC上的實驗發現了被稱為「上帝粒子」的希格斯玻色子,而其中兩位「上帝粒子」的提出者也因此獲得了2013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我們可以想像每塊積木都是由數以億計的粒子構成的,從宇宙大爆炸開始,到認識希格斯玻色子(上帝粒子),再到對未來粒子物理學發展的暢想,這是一次獨特而美妙的探索之旅!雖然積木的類比並不能完美地描述自然,但是卻能讓我們用最簡單的方法了解宇宙的全景。那麼上帝粒子到底是什麼呢?
  • 上帝粒子發現者獲諾物理學獎 公布時間幾度推遲
    比利時理論物理學家弗朗索瓦-恩格勒、英國理論物理學家彼得-希格斯因成功預測希格斯玻色子(又稱「上帝粒子」)而獲得201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恩格勒今年81歲,希格斯84歲,兩人1964年各自提出了希格斯玻色子理論。(圖片來源:CFP)【環球時報駐瑞典特派記者  劉仲華  李玫憶】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等待,2013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終於在當地時間12時45分公布。
  • 2013諾貝爾物理學獎終揭曉 「上帝粒子」預測者獲獎
    比利時科學家弗朗索瓦·恩格勒和英國科學家彼得 · 希格斯獲此殊榮——他們發現了「上帝粒子」,即希格斯玻色子。恩格勒1932年生於比利時。1955年,恩格勒從法語布魯塞爾自由大學畢業,目前是該校榮譽教授。他與同事羅伯特·布繞特組建的物理研究室進行了大量粒子物理研究。希格斯1929年生於英國,是英國理論物理學家,愛丁堡大學榮譽退休教授。
  • 尋找「上帝粒子」 答案有望改變對宇宙的理解
    這一粒子能夠解釋質量的起源   希格斯玻色子是科學家按照粒子物理學標準模型預言存在的一種粒子,最早在1964年由包括希格斯和恩格勒等在內的6位物理學家提出。這一粒子的使命是:解釋質量的起源。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陳國明說,為解釋物質的起源,物理學家假設了一套標準模型。
  • 「上帝粒子」獲諾貝爾物理獎 臺灣團隊有功
    「上帝粒子」獲諾貝爾物理獎 臺灣團隊有功   中新網10月9日電 歐洲粒子物理研究中心(CERN)研究團隊去年利用大強子對撞機(LHC)實驗觀測,發現「上帝粒子」希格斯粒子存在的證據,成為英國物理學家希格斯和比利時學者恩格勒獲得諾貝爾物理獎的關鍵
  • 2013諾貝爾物理獎:希格斯玻色子為什麼又叫上帝粒子?
    恩格勒和彼得?希格斯共享,他們提出了一種理論機制,該理論解釋了亞原子粒子的質量起源,最近,因為在歐洲核子中心大型對撞機上的ATLAS和CMS實驗中發現了它所預言的基本粒子,讓該理論獲得驗證。希格斯玻色子 (Higgs boson) 是粒子物理標準模型所預言的一種基本粒子。
  • 該死的粒子,賦予萬物質量,然後才有輝煌世界
    而希格斯玻色子(希格斯粒子)的綽號——「上帝粒子」得以廣為流傳,恰恰緣自萊徳曼的一句「詛咒」。:上帝粒子( God Particle)。恩格勒與希格斯也應邀出席了發布會(他們是第一次見面。布勞特久病不治,已於2011年5月去世)。會場上,希格斯流下了激動的熱淚一一這一刻,他苦苦等了48年之久。2013年10月8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本年度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由恩格勒與希格斯共同分享。這一結果,不出許多業界人土的預料。
  • 尋找上帝粒子:一場漫長的狩獵遊戲
    就像是西方宗教故事中上帝創造了世間萬物一樣,希格斯機制賦予了世間萬物質量。而希格斯粒子就像是希格斯場自身的漣漪,能證明希格斯機制的存在。美國的科學家利昂·萊德曼因此將希格斯粒子稱之為「上帝粒子」。在這場報告會上,2個在LHC上工作的合作組分別宣布了他們發現了「像是希格斯粒子的信號」。由於LHC的數據量如此之大,他們認為,這一發現是誤判的可能性只有幾百萬分之一。
  • ﹃上帝粒子﹄原名﹃該死的粒子﹄
    上帝粒子的提出和發現並非希格斯一人之功,為什麼先前「名分」都安在了希格斯頭上?希格斯曾被當作「自以為是的白痴」探尋物質最終要素是個老生常談的故事,科學家們為此付出了持續幾個世紀的努力。所以,萊德曼給它取了一個綽號:上帝粒子。不過,萊德曼原來取的名字是「該死的粒子」:「考慮到它那『惡毒』的本性,再加上花在它身上的巨額資金,我認為這個名字可能更加合適。」但出版商覺得不雅,於是變通一下,就成了「上帝粒子」(萊德曼榮獲198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尋找希格斯玻色子正是建造超級對撞機的主要原因之一。
  • 重磅發現:上帝粒子衰變成兩個µ子,並能與第二代粒子相互作用
    在第40屆國際高能物理會議上(ICHEP),ATLAS和CMS實驗公布最新的結果表明:上帝粒子(希格斯玻色子)衰變成兩個µ子。µ子是電子的較重版本,具有相同的電荷,只是質量不同,電子也是構成宇宙物質的基本粒子之一。電子被歸類為第一代粒子,而µ子則屬於第二代粒子。希格斯玻色子衰變為µ子的物理過程是一種罕見現象,因為5000個希格斯玻色子中只有一個衰減成µ子。
  • 重磅發現:上帝粒子衰變成兩個 子,並能與第二代粒子相互作用!
    在第40屆國際高能物理會議上(ICHEP),ATLAS和CMS實驗公布最新的結果表明:上帝粒子(希格斯玻色子)衰變成兩個 子。 子是電子的較重版本,具有相同的電荷,只是質量不同,電子也是構成宇宙物質的基本粒子之一。
  • ...著「上帝粒子」之稱的神秘粒子,被認為是宇宙中所有基本粒子的...
    3年前,他押下100美元的賭注,打賭人類永遠也不可能發現希格斯粒子——這種有著「上帝粒子」之稱的神秘粒子,被認為是宇宙中所有基本粒子的質量之源。  2011年12月13日,歐洲核子研究中心召開研討會宣布,目前世界上「最強大的超級顯微鏡」——大型強子對撞機尋找希格斯粒子時出現「重要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