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科學家反感「上帝粒子」稱號:我是無神論者

2020-11-28 騰訊網

在尋找「上帝粒子」的緊湊渺子線圈實驗中,質子對撞軌跡示意圖

48年前,當彼得·希格斯提出,宇宙間有一種粒子是萬物質量之源時,學界一片驚疑;2012年7月4日,當歐洲核研究組織宣布發現一種與「上帝粒子」「一致」的亞原子粒子時,希格斯說,「難以置信」。

英國科學家希格斯今年已83歲,4日應邀出現在歐洲核研究組織位於日內瓦的總部。

理論已問世48年

1964年,彼得·希格斯發表了一篇學術理論文章,提出一種粒子場的存在,預言一種能吸引其他粒子進而產生質量的玻色子的存在。他認為,這種玻色子是物質的質量之源,是電子和夸克等形成質量的基礎,其他粒子在這種粒子形成的場中遊弋並產生慣性,進而形成質量,構築成大千世界。

這種理論中的粒子後來被別人以「希格斯」的名稱命名,外號「上帝粒子」。

當其他粒子相繼被發現時,48年來,「上帝粒子」始終遁形。

這一理論剛剛問世時,沒有獲得太多支持,直至後來,越來越多科學家認同這一理論,並在這一假設基礎上構建「標準模型」的概念,並不斷完善成今天的粒子物理學理論。

希格斯是位靦腆和謙恭的學者,提出希格斯玻色子理論後,他低調地在蘇格蘭首府愛丁堡生活了數十年。直至4日,他突然造訪歐洲核研究組織總部,與其他科學家一同出現在新聞發布會。

反感「上帝粒子」外號

灰色西裝,白色開領襯衫。當希格斯走入發布會現場時,全場起立,喝彩歡迎。

媒體記者一擁而上,老人顯然有些驚慌。「難以置信,」老人說,「居然在我的有生之年發現了它。」

當年與希格斯共事的一些科學家開始回憶希格斯玻色子理論問世之初所遭受的磨難和挫折。在學術上跟隨希格斯多年的物理學家阿蘭·沃克說,希格斯第一篇有關玻色子的論文,原本打算在權威雜誌《物理快報》上發表,但投稿遭拒。

「他(希格斯)當時說,『好吧,他們不懂』,」沃克說。

後來,幾經修改,希格斯的第二篇論文發表在美國期刊《物理學評論》上,那是希格斯有關玻色子的設想第一次公開發表。

談到希格斯這個人,沃克說:「他脾氣相當溫和,非常紳士,但在物理學上他有些固執。」

有意思的是,當別人提到「希格斯玻色子」時,希格斯總是誠惶誠恐,因為他覺得「不配用自己的名字」命名這種粒子。而且,他對「上帝粒子」的外號更加反感,因為他堅稱自己是無神論者。

學術生涯獲獎無數

希格斯出生在英格蘭,他的父親是英國廣播公司的音效工程師。受第二次世界大戰影響,希格斯童年教育並不連貫,有相當長的時間在家學習。後來,他在倫敦大學國王學院物理學系獲得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

希格斯在學術生涯中獲得多個重要榮譽稱號,獲獎無數。英國皇家學會、英國物理研究所、歐洲物理學會、美國物理學會都曾授予他重要獎項。

許多年來,雖然他不曾獲得諾貝爾物理獎,但始終是評選委員會考慮的備選人物。

希格斯從來不忘記當年與他一同創立理論的同伴。4日這天,他邀請比利時科學家弗朗西斯科·恩格勒特與他一同出席發布會,同席而坐。恩格勒今年79歲,在發布會現場老淚縱橫。

恩格勒說,歐洲核研究組織的這一發現「極其重要」,因為他們的理論「終於找到了位置」。

希格斯、恩格勒和另一名比利時科學家羅伯特·布魯特,是當年提出希格斯玻色子理論的核心三人,2004年曾一同獲得物理學最高榮譽沃爾夫獎。布魯特去年去世,享年82歲。

凌朔(新華社今晨特稿)

相關焦點

  • 科學家希格斯系上帝粒子奠基者 低調與固執並存
    48年前,當彼得·希格斯提出,宇宙間有一種粒子是萬物質量之源時,學界一片驚疑;2012年7月4日,當歐洲核研究組織宣布發現一種與「上帝粒子」「一致」的亞原子粒子時,希格斯說,「難以置信」。英國科學家希格斯今年已83歲,4日應邀出現在歐洲核研究組織位於日內瓦的總部。
  • 科學家都是無神論者嗎?
    霍金許多科學家不信宗教,那是否意味著他們是無神論者?可能你的理解是無神論缺乏對上帝的信仰,或者更堅定地認為上帝不存在。一般來說,不可知論意味著一個人既不相信也不否認上帝的存在。很多聰明的人,比如達爾文,被錯誤地貼上無神論者的標籤,而事實上他們是不可知論者。在達爾文前往加拉帕戈斯觀察蜂鳥45年後,他在一本私人雜誌上闡明了他的宗教信仰。他在書中寫道:「萬物之初的奧秘,我們不得而知。
  • 沒有上帝粒子就沒有人類
    4、科學家可能在十幾年前就捕捉到上帝粒子了?2000年,歐洲核子研究組織當時的旗艦加速器——大型正負電子對撞機打算結束運行,結果發現了一個跡象,看起來就像上帝粒子,擁有大約115 GeV的質量。科學家說服管理層,讓大型正負電子對撞機超期運行了6個星期,在超期服役期間,更多看起來像是上帝粒子的事件出現了。
  • 比利時英國兩科學家分享201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英科學家希格斯反感「上帝粒子」稱號:我是無神論者  1964年,彼得·希格斯發表了一篇學術理論文章,提出一種粒子場的存在,預言一種能吸引其他粒子進而產生質量的玻色子的存在。他認為,這種玻色子是物質的質量之源,是電子和夸克等形成質量的基礎,其他粒子在這種粒子形成的場中遊弋並產生慣性,進而形成質量,構築成大千世界。 這種理論中的粒子後來被別人以「希格斯」的名稱命名,外號「上帝粒子」。當其他粒子相繼被發現時,48年來,「上帝粒子」始終遁形。
  • 「上帝粒子」原本叫「該死的粒子」
    ,全人類對宇宙終極規律的探索——上帝粒子,就這樣被推遲了二十年。某些嚴肅的科學家可能對這樣的比喻十分反感,認為這完全損害了希格斯玻色子的物理意義,並堅持除了數學之外,不可能再有第二種描述它的手段。然而,時代發展到今天,物理學家卻必須面對這樣的事實:他們再也無法困守於象牙塔中,拒絕與大眾溝通。實際上,哪怕是從純學術的角度出發,學者也有必要好好地琢磨一下,如何才能更好地使外行懂得自己工作的意義。
  • 英科學家發現「上帝粒子」跡象 系萬物質量之源
    對應到物理學上來,粒子的質量來源於某種基本的物理屬性,意義上等同於雪鞋或雪橇,這種屬性直接影響到粒子穿過希格斯場的方式。希格斯場正是被賦予了這種屬性的場,它決定了一個粒子,是如光子一樣在空中輕鬆飛行, 還是像笨重的質子那樣運動。而希格斯粒子是希格斯場的「海洋」中掀起的「波浪」。然而這樣的粒子目前還只是科學家的一種假設,並沒有從實驗中得到證實。
  • 梁文道讀《上帝沒什麼了不起》:無神論者的挑戰
    那麼這一本《上帝沒什麼了不起》,就很能夠看到他的這種風格。首先我們要注意到這本書的書名,《GOD IS NOT GREAT》,上帝並不偉大。這句話他其實一開始,就表明一個挑戰的態度。為什麼?因為這句話,所謂《GOD IS NOT GREAT》,這是什麼意思?
  • 霍金:「上帝粒子」害我輸了100美元
    我很高興可以活著看到這一天。」——彼得·希格斯本人在發布會現場發言「發現的那個粒子可能就是希格斯玻色子,它也許能夠解釋宇宙如何在大爆炸後的那萬億分之一秒內形成;也許它不是希格斯玻色子,而是一種比希格斯玻色子大很多的粒子,那麼,他也會打開一扇門,開啟一套比『標準模型』走得更遠的新理論。」
  • 【經典】追尋「上帝粒子」
    這可真是個大發現,7月9日的半夜,走出都柏林機場時,聽說我是來採訪歐洲科學論壇(ESOF)的記者,那位原本萎靡不振的禿頭海關大叔忽然變得很是熱心,「這次希格斯玻色子靠譜了吧?那可是個大新聞。」在這個人類已經上過太空和月球、火星又還過於遙遠的時代,希格斯粒子,算是個讓人類精神一振的消息了。
  • 「上帝粒子」找到了!
    位於瑞士與法國邊界的歐洲核子研究中心4日宣布,根據最新的初步研究成果,科學家們發現了一種新的粒子,但這種粒子的特性還有待進一步確定。 歐洲核子研究中心沒有明確證實新發現的粒子就是物理學界長期尋找的被稱為「上帝粒子」的希格斯玻色子。但是這一發現顯然對於粒子物理學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 方舟子:美國無神論者知多少?
    在被明確問到是否信上帝時,86%的美國人自稱信上帝,8%的美國人不信上帝但是信某種「宇宙精神」(相當於以前的自然神論者或泛神論者),只有5%的美國人什麼都不信,換句話說,在全體美國人中,算得上屬於無神論者的,只有13%。是否信神,顯然跟科學知識的多寡、教育水平的高低有關。一般來說,科學知識越多、教育水平越高,則越不信神。
  • 上帝粒子的發現 上帝粒子對人類意味著什麼?
    &nbsp&nbsp&nbsp&nbsp2016年5月1日,上帝粒子的發現,上帝粒子對人類意味著什麼?上帝粒子是在宇宙誕生的時候發現的,有研究所正在對上帝粒子進行研究,那上帝粒子對於人類而言到底意味著什麼呢?下面科技訊小編帶你看下上帝粒子的發現。
  • 英媒:美國無神論者公開信仰困難重重 不信神或遭暴力對待
    她說,許多無神論學生還沒有公開自己的立場,他們的父母可能並不知道他們是無神論者,也不知道他們正在質疑自己的宗教。她說,許多人擔心如果公開宣稱自己不信仰上帝,可能會遭到拋棄,甚至遭到暴力對待。拉桑·丹吉-班古拉是所在大學無神論學生團體的負責人,現年22歲,表示願意和記者交談。
  • 所有偉大的科學思想家都是無神論者嗎?
    查爾斯·達爾文的進化論是否讓他的世界與上帝相左?理察·道金斯呢?他是進化生物學家,也是自稱無神論者,公開反對宗教。如果許多科學遠見者不信教,那是否意味著他們是無神論者?當然,許多著名的科學家並沒有把自己算在神職人員中,但在將他們全部歸入同一組之前,請稍等片刻。這一切都可以歸結為定義。
  • ﹃上帝粒子﹄原名﹃該死的粒子﹄
    上帝粒子的提出和發現並非希格斯一人之功,為什麼先前「名分」都安在了希格斯頭上?希格斯曾被當作「自以為是的白痴」探尋物質最終要素是個老生常談的故事,科學家們為此付出了持續幾個世紀的努力。希格斯玻色子有個「惡毒」的綽號到了20世紀70年代,通過對多種粒子的研究,科學家確定,基本粒子是構成一切物質實體的基本成分,提出「標準模型」理論,預言了62種基本粒子的存在,其中61種粒子相繼被實驗所證實,只有希格斯玻色子難覓蹤影。
  • 科學家進行實驗質子對撞,發現了上帝粒子
    在瑞士有一個核子研究所CERN,它是世界上最大的粒子學物理實驗室,也是全球資訊網的發源地,在這裡有3000多個職員,有6000個以上的來自全球的科學家和工程師,這裡無論你國籍是哪,只要你是高智商,在科學、工程等領域有貢獻,就有資格來這裡任職。
  • 上帝粒子被發現,破解物體質量和宇宙大爆炸之謎指日可待
    上帝粒子被被證實存在,鼓舞了眾多科學家。對於描述物體質量和研究宇宙大爆炸的具體情況,上帝粒子都會起到指引作用。科學家們對這種粒子抱有足夠的期望,認為它的強大就像上帝一般,才叫它上帝粒子,它真正的名字叫做希格斯玻色子,簡稱希子。上帝是基督教的至高神,在西方人的眼中是創世主,世界萬物都是由上帝創造的,毀滅也是由上帝決定的。希格斯玻色子是基本粒子中最小的粒子,原子都是它組成的。有了原子才會有分子。
  • 科學家捕獲「上帝粒子」最常見衰變
    「上帝粒子」常見衰變終於被「捕獲」。圖片來源:ATLAS/CERN  與世界上最大的原子加速器一起工作的物理學家如今發現最新、最奇怪的粒子——希格斯玻色子在大部分時間裡都在衰變。作為一個重量為130個質子的亞原子粒子,「上帝粒子」希格斯玻色子持續的時間僅有1納秒的一萬億分之十,隨後它便衰變為更小的粒子。  用瑞士日內瓦附近的歐洲粒子物理實驗室(CERN)的大型強子對撞機(LHC)工作的物理學家8月28日報告說,已經發現了希格斯粒子衰變為一個叫做底夸克的粒子和它的反物質對應物—— 一個反底夸克(如圖所示)。
  • 科學網—上帝粒子:最謙卑的人贏了
    在過去近半個世紀,學界一直爭論,被稱為「上帝粒子」的希格斯玻色子,是否真正存在? 答案已經揭曉。7月4日,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在瑞士日內瓦召開發布會,宣布發現與希格斯玻色子特性一致的新粒子。英國《泰晤士報》評論說,這一發現的意義,如同人類當初發現萬有引力、進化論、DNA雙螺旋結構等。就連輸掉賭局的霍金也坦言,「這個重要的發現應該能為希格斯贏得諾貝爾獎」。
  • 【光明日報】科學家找到 「上帝粒子」了嗎
    圖②歐洲核子中心正在安裝大型強子對撞機的探測器,它的作用是在質子兩兩相撞後,捕獲所產生的「碎片」,科學家需要從這些「碎片」中尋找「上帝粒子「上帝粒子」究竟是虛無,還是真實地存在?陳國明說,彼得·希格斯的方法彌補了標準模型的不足,也留下了多年來不見蹤影的希格斯玻色子,也就是所謂的「上帝粒子」。用碰撞的方法尋找「上帝粒子」1919年,盧瑟福用α粒子去轟擊氮、氟、鉀等元素的原子核,結果都發現有一種微粒產生,這就是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