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大壩從無到有,以氣吞山河、橫鎖大江之勢,成為矗立在中國版圖上的新地標,成為烙在中華民族脊梁上的新圖騰。當我們回眸三峽大壩一路走來的風雨歷程時不難發現,還有一面迎風飄揚的旗幟,那是自主創新的旗幟。
三峽工程是我們的地理標誌。走在盛夏的三峽大壩上,你不能不被這樣一幅壯麗奇景所吸引:一邊是平靜柔美的廣闊平湖,巍巍大壩截斷了巫山雲雨,昔日長江水頓失滔滔,溫順地依偎在大壩前。但在另一邊,剛才宛若處子的湖水已成洶湧澎湃的群龍闖江,江水從洩洪孔洞激射而出,震耳欲聾,水霧漫天。站在大壩上放眼四周,到處都是「世界之最」。世界上最大的混凝土重力大壩,最大壩高185米,大壩軸線全長2.3公裡;主體工程的混凝土澆築量2600多萬立方米,如果用這些混凝土修築一條20米寬、0.5米厚的道路,從廣州鋪到北京還用不完;這條大壩完成後,水庫正常蓄水位將達175米,也就是說,要比上海吳淞口長江出海口的水面整整高出175米。三峽工程當之無愧地成為現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
三峽工程也是我們的民族標誌。長江三峽可謂見證了民族興衰。建設三峽,開發長江是幾代人的夢想。自1919年孫中山先生提出了建設三峽的設想以來,多少仁人志士為之輾轉反側。為了它,中國人思考了一個世紀,中國人研究了一個世紀。然而,舊中國積弱積貧,宏圖難展。只有在走上改革開放之路、具備了一定國力的當代中國,才能實現「高峽出平湖」的千古之夢。三峽工程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物理象徵。三峽工程凝聚了民族精神。為了三峽工程建設,百萬移民顧大局、識大體,搬出了世代居住的家園;全國各路建設大軍創造了一個個人間奇蹟;無數的科學工作者早已將心血灑在這片熱土;三峽工程的建設是中國人民集中力量辦大事,艱苦創業的最好體現。
三峽工程更是我們科技自主創新的標誌。三峽工程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樞紐,無論其建設規模還是技術難度均居世界前列。顯而易見,科技是整個三峽工程的先導和基礎。據不完全統計,三峽工程建設已有十餘個科技項目獲得國家級科技成果獎,200多個科技項目獲得省部級科技成果獎,各種發明專利達700餘項。三峽工程不僅為我國帶來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還為世界水利水電技術和科技發展做出了有益貢獻。
依託重大工程的自主創新讓我們收穫良多。無論是依靠自身研發能力所解決的「大江截流和混凝土防滲牆施工技術」、「永久船閘高邊坡施工技術」,還是引進國外技術之後消化吸收並再創新的「70萬千瓦大型水輪機組」及「三峽工程管理信息系統」,乃至集各家之所長的「大壩混凝土快速施工技術」,這些為三峽建設立下汗馬功勞的科技成果無不處處閃現著三峽人的智慧,體現著三峽人的創新精神。
三峽工程有很多「獨門秘籍」。與國內外大型水電工程相比,三峽工程有很多問題是獨一無二的,在國際上也沒有現成的參考答案,這就只有依靠自己的科技創新來解決。在1997年三峽大江截流之時,三峽建設者們創造了多項世界紀錄:截流流量最大;截流水深、截流時拋投強度均居世界之最。對此,三峽科研人員創造性地採用「預平拋墊底、上遊單戧立堵、雙向進佔、下遊尾隨進佔」的施工方案,解決了深水截流的一系列技術難題。
三峽工程提倡「拿來主義」。三峽工程是一個全方位開放的工程,不僅注重依靠國內的力量,而且注重吸收國外的先進技術、先進管理經驗,引進國外的先進設備。比如,通過三峽工程重大裝備進行的科研攻關及國際招標過程中引進技術,國內企業可以獨立開發、設計和製造70萬千瓦以上的大型混流式水輪發電機組;可以製造交直流500千伏輸變電成套設備,目前,我國的水電製造業和輸變電製造業已進入了國際先進行列。
通過吸引外國直接投資引入世界先進技術,進而提高我國整體技術水平,即「以市場換技術」,這是20世紀80年代以後我國吸引外資的重要目標之一。該戰略對我國產業發展,生產能力和生產技術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但與此同時,我國某些產業的自主研發和創新能力卻進展緩慢,甚至形成了技術依賴症。那麼,今天「以市場換技術」是否依然有效?「三峽模式」是個成功典型。引進技術、分包製造、進行技術培訓,是我國企業掌握引進的核心技術的重要環節。在現階段,我國某些產業的技術引進是必要的也是必須的。自主創新要在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基礎上,積極促進消化吸收和再創新。技術消化和創新才是企業的根本出路,不如此就會陷入「引進—消化—再引進」的惡性循環中。
三峽工程還善於打「組合拳」。在拳擊比賽中,威力最大的莫過於「組合拳」。曾在2000年創造混凝土澆築世界紀錄的「大壩混凝土快速施工技術」就是這樣一套集各家之所長的「組合拳」。為保證三峽大壩混凝土高強度高質量施工,三峽建設者突破傳統觀念束縛,優化資源配置,選定以塔帶機為主,輔以高架門機、塔機和纜機的綜合施工方案。從傳統常規的吊罐澆築改變為混凝土一條龍連續生產工藝。
鄧小平在1982年曾說過,「真想搞建設,就要搞點骨幹項目」,「小項目上得再多也頂不了事」。三峽工程的實踐表明,實施國家重大工程,是實現關鍵技術領域創新跨越的突破口,是堅持重大戰略任務牽引、通過科技自主創新的局部躍升帶動全局突破的戰略工程。
(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