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評論員:自主創新的中國地標

2021-01-14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

    三峽大壩從無到有,以氣吞山河、橫鎖大江之勢,成為矗立在中國版圖上的新地標,成為烙在中華民族脊梁上的新圖騰。當我們回眸三峽大壩一路走來的風雨歷程時不難發現,還有一面迎風飄揚的旗幟,那是自主創新的旗幟。
  三峽工程是我們的地理標誌。走在盛夏的三峽大壩上,你不能不被這樣一幅壯麗奇景所吸引:一邊是平靜柔美的廣闊平湖,巍巍大壩截斷了巫山雲雨,昔日長江水頓失滔滔,溫順地依偎在大壩前。但在另一邊,剛才宛若處子的湖水已成洶湧澎湃的群龍闖江,江水從洩洪孔洞激射而出,震耳欲聾,水霧漫天。站在大壩上放眼四周,到處都是「世界之最」。世界上最大的混凝土重力大壩,最大壩高185米,大壩軸線全長2.3公裡;主體工程的混凝土澆築量2600多萬立方米,如果用這些混凝土修築一條20米寬、0.5米厚的道路,從廣州鋪到北京還用不完;這條大壩完成後,水庫正常蓄水位將達175米,也就是說,要比上海吳淞口長江出海口的水面整整高出175米。三峽工程當之無愧地成為現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
  三峽工程也是我們的民族標誌。長江三峽可謂見證了民族興衰。建設三峽,開發長江是幾代人的夢想。自1919年孫中山先生提出了建設三峽的設想以來,多少仁人志士為之輾轉反側。為了它,中國人思考了一個世紀,中國人研究了一個世紀。然而,舊中國積弱積貧,宏圖難展。只有在走上改革開放之路、具備了一定國力的當代中國,才能實現「高峽出平湖」的千古之夢。三峽工程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物理象徵。三峽工程凝聚了民族精神。為了三峽工程建設,百萬移民顧大局、識大體,搬出了世代居住的家園;全國各路建設大軍創造了一個個人間奇蹟;無數的科學工作者早已將心血灑在這片熱土;三峽工程的建設是中國人民集中力量辦大事,艱苦創業的最好體現。
  三峽工程更是我們科技自主創新的標誌。三峽工程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樞紐,無論其建設規模還是技術難度均居世界前列。顯而易見,科技是整個三峽工程的先導和基礎。據不完全統計,三峽工程建設已有十餘個科技項目獲得國家級科技成果獎,200多個科技項目獲得省部級科技成果獎,各種發明專利達700餘項。三峽工程不僅為我國帶來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還為世界水利水電技術和科技發展做出了有益貢獻。
  依託重大工程的自主創新讓我們收穫良多。無論是依靠自身研發能力所解決的「大江截流和混凝土防滲牆施工技術」、「永久船閘高邊坡施工技術」,還是引進國外技術之後消化吸收並再創新的「70萬千瓦大型水輪機組」及「三峽工程管理信息系統」,乃至集各家之所長的「大壩混凝土快速施工技術」,這些為三峽建設立下汗馬功勞的科技成果無不處處閃現著三峽人的智慧,體現著三峽人的創新精神。
  三峽工程有很多「獨門秘籍」。與國內外大型水電工程相比,三峽工程有很多問題是獨一無二的,在國際上也沒有現成的參考答案,這就只有依靠自己的科技創新來解決。在1997年三峽大江截流之時,三峽建設者們創造了多項世界紀錄:截流流量最大;截流水深、截流時拋投強度均居世界之最。對此,三峽科研人員創造性地採用「預平拋墊底、上遊單戧立堵、雙向進佔、下遊尾隨進佔」的施工方案,解決了深水截流的一系列技術難題。
  三峽工程提倡「拿來主義」。三峽工程是一個全方位開放的工程,不僅注重依靠國內的力量,而且注重吸收國外的先進技術、先進管理經驗,引進國外的先進設備。比如,通過三峽工程重大裝備進行的科研攻關及國際招標過程中引進技術,國內企業可以獨立開發、設計和製造70萬千瓦以上的大型混流式水輪發電機組;可以製造交直流500千伏輸變電成套設備,目前,我國的水電製造業和輸變電製造業已進入了國際先進行列。
  通過吸引外國直接投資引入世界先進技術,進而提高我國整體技術水平,即「以市場換技術」,這是20世紀80年代以後我國吸引外資的重要目標之一。該戰略對我國產業發展,生產能力和生產技術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但與此同時,我國某些產業的自主研發和創新能力卻進展緩慢,甚至形成了技術依賴症。那麼,今天「以市場換技術」是否依然有效?「三峽模式」是個成功典型。引進技術、分包製造、進行技術培訓,是我國企業掌握引進的核心技術的重要環節。在現階段,我國某些產業的技術引進是必要的也是必須的。自主創新要在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基礎上,積極促進消化吸收和再創新。技術消化和創新才是企業的根本出路,不如此就會陷入「引進—消化—再引進」的惡性循環中。
  三峽工程還善於打「組合拳」。在拳擊比賽中,威力最大的莫過於「組合拳」。曾在2000年創造混凝土澆築世界紀錄的「大壩混凝土快速施工技術」就是這樣一套集各家之所長的「組合拳」。為保證三峽大壩混凝土高強度高質量施工,三峽建設者突破傳統觀念束縛,優化資源配置,選定以塔帶機為主,輔以高架門機、塔機和纜機的綜合施工方案。從傳統常規的吊罐澆築改變為混凝土一條龍連續生產工藝。
  鄧小平在1982年曾說過,「真想搞建設,就要搞點骨幹項目」,「小項目上得再多也頂不了事」。三峽工程的實踐表明,實施國家重大工程,是實現關鍵技術領域創新跨越的突破口,是堅持重大戰略任務牽引、通過科技自主創新的局部躍升帶動全局突破的戰略工程。

(科技日報)

相關焦點

  • 南方日報評論員:持續推動廣東省實驗室建設
    建設聚焦重大科技項目、重點領域的高水平實驗室,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科技創新的重要支撐。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我國同發達國家的科技經濟實力差距主要體現在創新能力上,提高創新能力,必須夯實自主創新的物質技術基礎,加快建設以國家實驗室為引領的創新基礎平臺。廣東是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先行地、實驗區,有良好的經濟基礎,區域創新能力連續三年居全國首位。
  • 中國航天自主創新的重大突破
    本報特約評論員今日社評從「嫦娥」奔月到「天問」探火,從「北鬥」造福人類到空間站開門納客,中國航天突破了一大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關鍵核心技術,在一些前沿領域實現了從「跟跑」到「並跑」甚至「領跑」的跨越。嫦娥五號一次次精準入微的操作,創造了我國深空探測任務領域新的技術高度,標誌著我國科學技術水平跨入了世界先進行列,並在一些尖端科學領域取得了領先優勢。
  • 天津日報評論員:堅定發展信心 上下同欲擔當時代使命——論奮力...
    天津日報評論員:堅定發展信心 上下同欲擔當時代使命——論奮力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大都市新徵程 2020-12-04 09:0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熱點檢訊】檢察日報評論員文章:堅持客觀公正立場引領社會法治進步
    【熱點檢訊】檢察日報評論員文章:堅持客觀公正立場引領社會法治進步 2021-01-13 17:4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發揮人才智力優勢服務科技自主創新
    吉林市科協主席、黨組書記 王德林    觀點摘要    一方面創造良好的政策和工作環境,更好地動員、組織廣大科技工作者投身科技自主創新,參與技術診斷和攻關,推動企業成為技術創新主體;另一方面要將科技團體納入政府科學決策體系當中,發揮科技團體學科齊全、專家眾多、信息靈通,跨行業、跨部門、跨地區等優勢,給科協組織出題目、交任務,促進科協團體不斷提高開展決策諮詢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 改革開放四十年,我國科技開放創新與自主創新的經驗教訓
    1.被動自主創新與主動自主創新 由於技術起點低,又要面對技術封鎖、跨國公司壟斷等國際環境,我國的科技創新內在缺少基礎,外在缺少共享,因此要實現國家的科技現代化和經濟安全,只能走以自主創新為主的道路。 我國科技創新所面臨的大背景,決定了我國自主創新體現為被動自主創新和主動自主創新兩種形式: 被動型的自主創新。在難以獲得國際創新資源條件下的自主創新,是面對國際政治經濟背景下技術封鎖進行的自主創新。在關係國家安全和經濟命脈的戰略性關鍵領域,發達國家和跨國企業集團對我國實施了科技封鎖。為打破這種封鎖,我國只能走自主創新的道路。
  • 《內蒙古日報》評論員:語言互通才能認同相一
    正是因為一邊學技術,一邊學國家通用語言,努力練就了出色的語言表達能力,「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熱汗古麗·依米爾才得以在工作中脫穎而出,成為中國優秀青年的代表;正是因為看到打破語言文字壁壘的重要性,彝族大學生勒苦伍牛惹才費盡苦心設計出「涯悠」App,幫助走出家鄉的彝族同胞克服語言障礙,融入城市、脫貧致富;正是因為熟練掌握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內蒙古大學在讀博士研究生成仁才得以看懂更多文獻資料
  • 光明日報:創新驅動須打通科技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通道
    原標題:創新驅動須打通科技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通道   9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為題舉行第九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著力推動科技創新與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關鍵是要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通過深化改革,進一步打通科技和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通道,讓市場真正成為配置創新資源的力量,讓企業真正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   科技和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結合不緊密、通道不流暢的主要原因,是政府和市場的關係沒有處理好,要解決這個問題,讓企業真正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必須從創造更公平的市場環境入手,而完善智慧財產權保護制度是其中一項重要任務。
  • 自主創新群體驅動創新型中國-挖貝網_專注於新三板、A股和港股報導
    「第五屆中國自主創新評選」歷時6個月,經過網上報名、文字報名,媒體和專家推薦,以及評委篩選等環節,最後共發掘100多家中國自主創新典型企業。  ——寫在「第五屆中國自主創新評選」之後  本刊記者 程桔華攝影 劉繼文 李曉燕  建設創新型國家是現階段我國經濟發展和科技創新的重大戰略。
  • ...自力更生自主創新——2019「讓世界愛上中國造」高峰論壇在格力...
    12月28日,2019「讓世界愛上中國造」高峰論壇在格力電器珠海總部舉行。論壇以「堅持高質量發展 自力更生自主創新」為主題,為中國製造高質量發展交流分享、凝聚共識。廣東省政府副秘書長任小鐵對論壇的召開表示肯定,他表示:「本次高峰論壇以『堅持高質量發展 自力更生自主創新』為主題,促進了中國製造企業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凝聚了中國製造企業的共識和力量。
  • 湖南日報評論員:在磨難中成長 從磨難中奮起
    在磨難中成長 從磨難中奮起——一論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湖南日報評論員「中華民族歷史上經歷過很多磨難,危難之時、大考之下,世界再度見證了「中國精神」所蘊含的堅不可摧、愈挫愈勇的力量,見證了中國共產黨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防控重大疫情,既是實力的對壘,更是信心與意志的較量。面對疫情,中華民族迸發出了驚人的能量。神州大地一盤棋、舉國上下齊奮起,從「過節模式」快速切換為「戰時狀態」。
  • 華麗科技榮獲"2020年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瞪羚企業"獎項
    11月中旬,江蘇省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暨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獨角獸企業和瞪羚企業評估結果在南京發布,華麗科技榮獲"2020年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瞪羚企業"獎項華麗科技深耕"科技創新",聚焦"智慧養殖",在家畜家禽技術、設備及工程等服務事業上沉浸多年,面對畜牧養殖產業新機遇、新挑戰,堅持研發智慧養殖創新模式。
  • 四川省自主創新企業品牌價值50強發布 看看有你熟悉的企業嗎?
    四川省自主創新企業品牌價值哪家強?11月19日,舉行的「2020天府智慧財產權峰會暨中華地標品牌與產業發展國際研討會」,四川省智慧財產權服務促進中心主任謝商華發布了《2020年四川省自主創新企業品牌價值50強》。
  • 解放軍報評論員:中國航天走向更遠深空的裡程碑
    原標題:中國航天走向更遠深空的裡程碑7月23日,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升空,正式開啟了中國人自主探測火星之旅,豎起了一座我國航天科技走向更遠深空的裡程碑。火星是離地球較近且環境最相似的星球,一直是人類走出地月系統開展深空探測的首選目標。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周,華夏祖先就曾提出有關火星的猜想。
  • 媒體人金微起訴《科技日報》,法院一審判了
    今年10月,北京市網際網路法院下達一審判決書,法院認為《科技日報》涉案文章評價不夠準確、欠妥當,內容存在不實之處;判決科技日報社立即刪除涉案文章,並向金微賠禮道歉,同時賠償金微精神損害撫慰金 2000 元。  作為中央級主流媒體的《科技日報》,怎麼就被推上了被告,還輸了官司呢?  故事還要從兩年前金微與華大基因的恩怨說起。
  • 《科技日報》總編輯演講與中國科技水平思考
    環球時報發表了胡錫進(署名單仁平)的評論員文章,稱「劉亞東的演講可謂來得正逢其時。」「這樣的矯正是需要的,提醒中國人要謙虛,不要忘乎所以。」「這個時候搞國民信心激勵需要很謹慎,因為如果方法不當,很容易產生負效果,無論在國內還是國外。」
  • 天津日報評論員:以強大工作動力開創新局面——四論學習貫徹習近平...
    從政策層面看,前不久中央明確提出「以北京、天津為中心引領京津冀城市群發展」,為我們更好地融入和服務重大國家戰略提供了政策支持;從天津發展看,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與天津轉型升級形成歷史性交匯,為我們轉型升級帶來了新機遇。
  • 單仁平:科技日報總編強調中美巨大差距芻議
    《科技日報》總編輯劉亞東日前一篇演說引發網上熱評。劉亞東表示,中國的科學技術與美國及其他發達國家相比有很大差距,這本來是常識,不是問題。可是國內偏有一些人,一會兒說「新四大發明」,一會兒說「全面趕超」,成為「世界第一」,說得有鼻子有眼,而中國實際上是在別人的地基上蓋房子。
  • 久立集團,一根超長換熱管裡的自主創新
    2016-05-12 08:58 |浙江日報-浙江新聞客戶端
  • 金微| 上頭條後,我起訴了科技日報
    2019年6月29日,科技日報毫無徵兆地發表了署名「本報評論員」的文章《淨化網絡空間,必須讓「金微們」付出承受不起的代價》,引用華大通稿對我點名道姓地批評,還上綱上線:稱自媒體謠言惑眾、渾水摸魚,科技日報是官媒,一些自媒體在此基礎上添油加醋、肆無忌憚地對我攻擊、抹黑,讓我承受不小的壓力。  科技日報究竟和我有多麼的深仇大恨呢?讓我奇怪的是,這不是科技日報第一次如此「關照」我。  2018年6月17日,《科技日報》發表署名記者馬愛平的文章《用1.13億元去駁斥一篇轉基因致癌論文,代價是否太大?》,文章再次點名道姓稱我在轉基因問題上造謠、影響轉基因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