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個自行車愛好者,竟被 Google 出賣定位信息成了「嫌疑人」

2020-11-28 愛範兒

我,一個自行車愛好者,竟被 Google 出賣定位信息成了「嫌疑人」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量子位」(ID:QbitAI),作者郭一璞,愛範兒經授權發布。

在全球網際網路界佔據統治地位的 Google,這次因為它的「統治地位」捲入了一起冤假錯案。

一個普通的騎行愛好者,突然就變成了疑犯,蒙受不白之冤,花了一大筆錢找律師自證清白。

這一切,只是因為 Google 的地理定位服務,表明他多次路過一起偷竊案的現場。

而 Google,將這個信息給了警察。

莫名成為嫌疑人

扎卡裡 · 麥考伊(Zachary McCoy),一個 30 歲的男人,家住佛羅裡達的蓋恩斯維爾 (Gainesville),從事餐飲業,愛好騎行。

他的生活本來平平無奇,直到 2020 年 1 月,他正準備去飯店工作的時候,收到了一封電子郵件。

這封郵件莫名其妙,但對他有足夠的威懾。郵件的內容是:

他,扎卡裡 · 麥考伊,惹上了一起違法犯罪事件,警察已經盯上了他。

發件人是 Google 的法律調查支持團隊。

Google 在郵件中告訴麥考伊,警察要求 Google 提供麥考伊的 Google 帳戶相關信息,因此 Google 發郵件告訴他一聲,如果 7 天之內麥考伊不能通過法律手段阻止的話,Google 就會把他的帳戶信息給警方。

這個 30 歲的男人嚇懵了。

他只是一個普通的 Google 用戶,用 Google 的安卓手機,登錄 Google 的 Gmail,刷 Google 的油管視頻,就跟億萬中國人用騰訊的 QQ 號微信號、用阿里系帳號上淘寶用支付寶一樣,離不開這些帳戶,而這些帳戶裡存了海量關於自己的信息。

一想到 Google 帳戶牽連著自己的一連串生活,麥考伊感到生怕自己會蒙受不白之冤,「我感到十分恐懼,也不知道到底咋回事,可能警察想從我這兒得到什麼,不知道自己會被安上什麼罪名。」

自救之路

但是,Google 只給了他 7 天時間。

為了防止自己被莫名其妙的扔進監獄,麥考伊必須得行動起來了。

先從 Google 發來的郵件本身入手。

好在,除了預警帳戶信息要被透露給警方,這封郵件裡還寫了他的「涉案」編號。

靠著這個編號,麥考伊在本地警察局的網站找到了一起案件。

原來,在 2019 年的 3 月,有個老太太,家裡被偷了。

老太太已經 97 歲了,住的和麥考伊家很近,距離不到一英裡(1.6 公裡)。被偷的東西是幾件珠寶,包括老太太 2000 多美元的訂婚戒指。

查明白了是什麼案子,麥考伊還得找律師。律師還是很貴的,他只好去找父母要了一些錢來當律師費,僱傭了律師凱勒布 · 凱尼恩 (Caleb Kenyon)。

「罪證」來自 Google

這位律師也不一般,他是佛羅裡達大學萊文法學院的博士,處理過醫療欺詐案、謀殺案等各種複雜的案子。

他發現,原來 Google 有個叫「地理信息授權(geofence warrant)」的工具,可以配合警方監控,獲取犯罪現場附近所有人的 Google 定位數據,只要用戶開了 GPS、藍牙、wifi,他們的地理位置信息都可以被警方獲取,而且可以精確到幾個小時、幾公裡之內,凡是經過附近的人都會被查出來。

這個「地理信息授權」已經可以被全美國的警察使用。

根據 Google 的信息,美國各州和美國聯邦執法機構對該工具越來越依賴了,2018 年,警察們請求使用這個工具的次數比前一年增加了 15 倍,而 2019 年也增加了 5 倍,不少警察都對這個工具讚不絕口,藉助這個工具,他們偵破了許多殺人、槍擊、搶劫、綁架、性侵案件,並把罪犯關進了監獄。

而且,「地理信息授權」工具是個秘密工具,被送上被告席的犯罪嫌疑人和辯護律師並不知道該工具的存在。

但能幹的凱尼恩律師發現了這一點,他和麥考伊合作後,發現了蒙受冤屈的原因。

謬誤的由來

原來,麥考伊被列入「犯罪嫌疑人」的過程是這樣的:

老太太發現東西丟了,報案之後,當地警察為了尋找線索,就找縣法院批准了對 Google 的搜查令。

拿到搜查令,警察找 Google 要老太太家附近活躍的設備記錄。就好像你手機一直會開著微信一樣,美國人民的安卓手機會一直開著 Google 服務,所以,只要照 Google 要數據,就知道有誰活躍在老太太家附近。

而在麥考伊手機的地理位置記錄裡,案發當天,他在一個小時內 3 次經過老太太的家。

麥考伊喜歡騎行,所以在手機上裝了一個叫 RunKeeper 的軟體,就像微信運動一樣,這個軟體可以獲取地理位置信息,記錄他騎行運動的情況。

然而這個軟體也會把他的運動信息傳給 Google,因此雖然麥考伊只是在自己家附近走動,但恰好和老太太家的坐標緊密結合在了一起,警察就不得不懷疑他了。

警察初步看了一些設備的記錄後,覺得麥考伊的手機特別可疑,在老太太家附近活動特別頻繁。

當然,Google 的數據裡只有手機的活動記錄,沒有主人的名字,因此鎖定了嫌疑對象後,警察就去找 Google 要這個手機主人的信息。

這才有了開頭的那封郵件。

證明清白

最終,搞清了這一切之後,凱尼恩律師給警察打電話,告訴他們找錯了人。

之後,這位律師又找到了當初批准警察搜查令的縣法院,要求宣布搜查令無效,阻止了 Google 向警察公布麥考伊的帳戶信息。

凱尼恩律師還給警察看了麥考伊 RunKeeper 的數據,以證明麥考伊是清白的。

最終,這份搜查令被撤回,麥考伊清白了,不再被警察當做犯罪嫌疑人。

技術的暴政

儘管自證清白,麥考伊不會被警察抓起來,凱尼恩律師也結了案,但他們還覺得,這件事兒有哪裡不對勁。

凱尼恩律師認為,這個搜查令是違憲的,因為有了這個搜查令,警察為了找一個嫌疑人,就可以搜查無數人的手機數據。

但常規操作應該是警察鎖定一個嫌疑人之後再申請搜查令,查這一個嫌疑人。

而 Google 的「地理信息授權」功能,將無數無辜的人視為可疑,在凱尼恩律師眼裡,幾乎是「電影裡法西斯政府的行為」。

凱尼恩律師說,在麥考伊事件背後,還有更大的爭端。

正如 2018 年發生在亞利桑那的一起案件,一名男子被當成了殺人兇手,蒙冤入獄,而判他謀殺罪的關鍵證據,就是 Google 的「地理信息授權」。

而對麥考伊來說,要不是爸媽給了幾千美元幫他僱傭律師,他估計自己也要經歷和這個亞利桑那人一樣的命運了。

他總覺得,自己花了幾千塊,證明自己沒有偷東西,這筆錢花的不合理。

也有人評論認為,這是美國司法系統的 bug,當一個人被誤認為是犯罪嫌疑人的時候,必須自掏腰包請律師證明自己清白,但弄錯的警察卻不用自己個人掏錢請律師起訴,這是不對等的。

而且忙活了差不多一年,偷老太太珠寶的賊也還沒有抓到。

技術,有時候能起到關鍵作用,但有時候也在創造「假陽性」,給一個又一個的「麥考伊」製造麻煩。

此外,技術應用和信息,什麼可以分享給執法部門,什麼不能配合,也始終備受爭議。

比如 Google 的「地理信息授權」,是否分享給執法部門應該由誰說了算?而更早之前,蘋果還有過抗住壓力不替 FBI 解鎖嫌疑人 iPhone 的知名案例……

或許在 Google 這次案例中,早在用戶條例中就有過「隱私換便利」的讓渡。

但誰又能想到,「隱私讓渡」,就這樣遭來一場無妄之災呢?

題圖來自:NBC

相關焦點

  • 我一個自行車愛好者,被谷歌出賣定位信息成「嫌疑犯」,花了大價錢才避免竇娥冤
    一個普通的騎行愛好者,突然就變成了疑犯,蒙受不白之冤,花了一大筆錢找律師自證清白。這一切,只是因為谷歌的地理定位服務,表明他多次路過一起偷竊案的現場。而谷歌,將這個信息給了警察。莫名成為嫌疑人扎卡裡 · 麥考伊(Zachary McCoy),一個30歲的男人,家住佛羅裡達的蓋恩斯維爾 (Gainesville),從事餐飲業,愛好騎行。
  • 一個自行車愛好者,被谷歌出賣定位信息成「嫌疑犯」,花了大價錢才避免竇娥冤
    一個普通的騎行愛好者,突然就變成了疑犯,蒙受不白之冤,花了一大筆錢找律師自證清白。這一切,只是因為谷歌的地理定位服務,表明他多次路過一起偷竊案的現場。而谷歌,將這個信息給了警察。莫名成為嫌疑人扎卡裡 · 麥考伊(Zachary McCoy),一個30歲的男人,家住佛羅裡達的蓋恩斯維爾 (Gainesville),從事餐飲業,愛好騎行。
  • 被谷歌出賣定位信息成「嫌疑犯」,花錢才避免竇娥冤
    一個普通的騎行愛好者,突然就變成了疑犯,蒙受不白之冤,花了一大筆錢找律師自證清白。這一切,只是因為谷歌的地理定位服務,表明他多次路過一起偷竊案的現場。而谷歌,將這個信息給了警察。一想到谷歌帳戶牽連著自己的一連串生活,麥考伊感到生怕自己會蒙受不白之冤,「我感到十分恐懼,也不知道到底咋回事,可能警察想從我這兒得到什麼,不知道自己會被安上什麼罪名。」自救之路但是,谷歌只給了他7天時間。
  • 盤點Google 經典愚人節「惡搞」,用「荒誕不羈」去改造世界
    今年的 Google 愚人節惡搞版 Google Home——Google Gnome(谷歌土地公)好吧,其實「土地公」這個名字是我起的,正規一點的翻譯應該是「谷歌園丁」。這個東西其實也是對 Google Home 產品的另類惡搞,將 Google Home 的產品概念延伸到家的後院和花園。
  • Google 今秋入華?這些細節可不是在「捕風捉影」
    距離上次「Google 重新入華」的消息傳出已經過去一個多月時間,「極客公園」也在第一時間採訪了事件的相關當事人。昨日,多方消息均顯示 Google 重回大陸的好事將近,而這一次,Google 要帶來的似乎遠不止 Google Play。一個月時間,Google 拆掉了哪些「牆」?
  • 不想被Google追蹤定位 你可以這樣做
    ●避免進一步追蹤-任何裝置開啟瀏覽器,登入Google後進入myactivity.google.com,左上方有下拉清單,按下「活動控制項」後關閉「網路和應用程式活動」和「定位紀錄」,就應該可以避免Google帳號儲存你確切的所在位置
  • 定位數據被 Google 提供給警方,無辜路人變成重點嫌疑犯
    一位遵紀守法的自行車愛好者,因為在騎行中使用了智慧型手機的位置服務,無端被警察找上門來,質疑自己是一件盜竊案的重點嫌疑人——而為了證明自己的清白,他不得不花一筆來自父母的錢來請律師,來幫自己撇清嫌疑。原來,作為自行車愛好者的 McCoy,使用了一個運動追蹤應用程式 RunKeeper 來記錄自己的騎行動作;這一應用程式需要使用他的手機定位服務,但同時,該服務將他的動向反饋給了 Google。他還發現,入室盜竊案發生的那一天,也就是 2019 年 3 月 29 日,自己在一小時內路過受害者家三次——但路過鄰居家也正是他日常騎行路線的一部分。
  • ——「定位」類App大集合
    :「有沒有什麼情侶手機軟體,讓女朋友隨時知道我在哪?為了表示誠意和忠心!」在昨天這個問題忽然火了,引起眾知友吐槽:「第一時間進入腦海的是《九品芝麻官》裡方堂鏡被放倒,十三叔說「像這種要求我這輩子都沒見過我靠!」」不過,花心乃人之天性(從《進化論》的角度來講,男性都趨向更多的傳播自己的基因,女性都趨向從更多的優秀男性基因中做選擇),覺悟像知乎裡這哥們這麼高的可不多。
  • Google 地圖已經開啟「我的位置」自動定位
    感謝谷奧(google.org.cn)的投遞Google地圖已經開始支持HTML 5的新特性之一,地理位置信息識別API了。
  • 導航定位不準 你聽過「高精度定位」嗎
    [ZOL汽車電子]很多人可能都遇到過這樣的場景:當你到了某個陌生的地方或某個不夠開闊的地方,想要使用手機進行導航,但是定位經常會出現「飄來飄去」的情況,一會兒顯示在東邊,一會兒顯示在西邊;再比如,想去一個路口的東南角,結果導航給你導到了西北角……除非方向感特別強,否則迷路幾乎是妥妥的。
  • 輸入手機號就能「追蹤定位」?實際體驗發現都是耍流氓騙錢的
    可以的話,這樣一款涉及到「個人隱私」的應用,想必是很多「小年輕」夢寐以求的軟體吧,這樣的軟體也很符合目前市場的需求,畢竟好奇心不分男女,或多或少都有點「偷窺欲」。你還別說,極果君就遇到這麼一款軟體,宣稱其可以隨時定位對方的位置而無需對方同意。
  • 知乎故事 | 我有一個「最弱超能力」
    校霸問:「黎濤,為什麼你從來不拿正眼看我?你是不是看不起我?」黎濤不想惹事,只好偏過臉搖頭:「我不敢。」  「小子,你看著我,給我道歉!不然我們的拳頭不長眼睛。」校霸憤怒了。黎濤納悶:「我怎麼知道。」「你記不記得,在你五歲的時候,你看到天上出現一個墜毀的機器?」黎濤一個激靈,那件事對他印象很深。當時他還在和朋友們玩捉迷藏,他要去找人的時候突然看到天上掉下一個墜毀的機器,朝他眼裡發射了一串紅光。
  • 一個撬動人們好奇心的「過電」狂人
    文|單琦編輯|張薇空氣開始滋滋作響,纖細又曲折的電流飛快閃現,燈光亮起,舞臺上竟出現了一個人。他頭戴一個帽盔,手持吉他左右搖擺,配合著右邊的機器人鼓手,開始遊刃有餘地演奏。這期間,他任由電流穿過他的身體,開出火花閃電般的銀色,整個場景現出一種神秘又瑰麗的詭譎之感。
  • 「圖」谷歌定位數據讓騎行健身者被誤認為是入室搶劫嫌犯
    根據NBC News調查報導,美國警方在一起入室搶劫案件中使用地理圍欄功能收集附近設備信息的時候,根據健身APP上的自行車軌跡,將一名佛羅裡達人列為犯罪嫌疑人。不過在發生入室搶劫的時候,犯罪嫌疑人扎卡裡·麥考伊(Zachary McCoy)並沒有經過或者出現在案發現場。不過在入室搶劫事件發生當天,根據麥考伊所使用的RunKeeper應用記錄他經過犯罪現場三次,因此他就被警方列為了犯罪嫌疑人。
  • 湘潭警方偵破湖南首例組織出賣人體器官案 6嫌疑人被批捕
    換腎手術失敗,牽出「地下腎臟黑市」湘潭警方偵破我省首例組織出賣人體器官案 通過網絡物色器官提供者 6嫌疑人被批捕■三湘都市報記者 張浩一方是因患有尿毒症需要換腎的「受體」黃某某,一方是負債纍纍無力償還意欲賣腎的
  • 遺傳性「絕症」成關鍵
    由三立新聞網提供接演傳奇人物大衛鮑伊,是少數演員敢接下的作品,而男主角強尼佛林則是用:「有毒的聖杯」來形容這一次的機會,而網路上冒出諸多討論,認為佛林跟大衛鮑伊長相「差太多」。導演則是認為,對他來說,最重要的是「靈魂」,而非外表。
  • 從「失控」走向「必然」,Facebook 們要學會玩一場「無限遊戲」
    證詞中,他第一次正面承認錯誤:「這是我的錯,我創立了 Facebook,並負責它的運營,我對當前發生的一切負有責任,我為此感到抱歉。」Facebook 數據洩露事故爆發後在數周內,「劍橋分析利用 FB 用戶數據操縱美國大選」,「Facebook 忽視用戶隱私數據保護」、「Facebook 出賣用戶隱私數據牟利」,成為外媒報導的幾大主題。《紐約時報》等外媒也不斷利用新的細節、證據,加強、加深事件的影響。用戶隱私數據的收集、使用、保護是一個全球化的話題。
  • 我拎著一個「智能行李箱」坐飛機,卻差點被當成恐怖分子
    這款行李箱由 Bluesmart 設計,擁有眾多的「智能」功能。你可以通過智慧型手機鎖上箱子,箱子本身可以用作一個稱,用來稱行李的重量。此外,這款行李箱還內置了一塊電池,可以給 USB 設備充電,它甚至還內置了 GPS,可以定位箱子位置以防止丟失。當然,這些「智能」功能都是需要用電的,在出門旅行前,記得像給手機充電一樣把箱子充滿電。
  • 在國產「太空狼人殺」登頂免費榜的背後,我看到了一個品類或將崛起
    在本質上,它是一款「披著狼皮的太空殺」,滿足了當下國內玩家對於此類遊戲的好奇和需求。顯然,《狼人之間》在搶佔熱點紅利。可除了點出它抄襲《Among Us》的嫌疑之外,這件事其實還有值得被討論的地方。於我而言,我會關注著這麼一個問題:Among Us Like 能不能成長為一個相對獨立的品類?
  • 谷歌收集的用戶定位等數據竟然被用來破案!
    舉個例子,有一天你接到報案,稱在一個地方有人入室盜竊,抵達案發現場發現現場特別乾淨,周圍也沒有攝像頭,怎麼進行排查。這時候美國就可能會使用一招,打開國民資料庫,開始搜查。這時候可能就存在一個問題,由於沒有攝像頭,拍不到臉,人臉識別庫(例如:美國警方如何利用人臉識別系統確定嫌犯)無效。現場採集不到犯罪嫌疑人指紋,無法進行指紋庫識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