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研究人員,自己的研究成果能夠發表在有一定學術影響力的SCI期刊上是對自己辛勤工作的一種認可,同時將研究成果與全球讀者共享也是一種有學術擔當的體現。
不過,說起在醫學領域的SCI文章,大部分人的第一反應就是針對一個科學問題進行臨床試驗,得到相關結果後進行發表。其實,在醫學領域,還有一類很有研究價值卻經常被人忽視的問題,那就是醫院管理的相關問題。
比如本次Mrs. Hu被Internal and Emergency Medicine接收的文章,就是總結了COVID-19疫情期間本院急診科的管理經驗。Mrs. Hu獨立完成了從文章撰寫、翻譯、請人進行語言潤色、期刊選擇、投稿、編輯溝通、文章修改、再投遞直到接收的全過程,持續近5個月的經歷使我對SCI文章的發表全過程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故撰文與大家分享一些個人經驗。
從大的方面來講,一篇論文能夠被SCI期刊接收並發表,主要需要經歷三個環節,包括文章撰寫(含修改)、期刊選擇以及和編輯的溝通。只有在這三個環節都做得相對完美,才有可能得到一個完美的結果。
1 文章撰寫
對於文章撰寫,有三件事情最為重要,分別是確定合適的文章類型、專業的語言潤色以及高質量的內容。
1、 文章類型
絕大部分雜誌可以接收的文章類型包括Original articles, Review articles, Letters to the Editor, Editorials and Commentaries。
以我自己的投稿經驗來看, Letters to the Editor和針對期刊已經發表的文章進行Commentaries是比較容易發表的。因為這兩種類型的文章沒有太多固定的格式,更多是一種觀點、態度的表達,而且篇幅也比較短小精悍,比較容易在短時間內完成,而且整個審稿周期相對也很快,甚至從投稿到接收,可以在10天左右就完成。不過這種類型的文章,個人認為相對含金量比較低,而且從功利角度而言,在進行各類國內資格評審時也不一定算數。
Review articles和Editorials則需要在某個領域有較長時間的積累並有深刻的理解,能夠從宏觀角度對某個問題進行匯總、分析與評價,所以對作者要求較高,撰寫難度也大,而且一般雜誌社也更希望是領域大牛來撰寫這類文章,或者直接定向邀請,對於科研新手來說,這也不是一個好的選擇。
那麼答案很明顯了,我們大部分人想要發一篇難度適中且有較高含金量的SCI文章,最適合的類型就是Original articles,而且對於絕大部分期刊,其發表的文章中,Original articles也是佔比最多的。因此,只要你的研究成果有價值,就有很大的可能發表。
2、 語言潤色
對於母語為非英語的研究者,文章沒有發表,很多時候不是因為你的研究成果不夠有創新性、科學性,不值得被更多的人看到,僅僅是因為你的英文實在是太爛,期刊的編輯看不懂,看不懂自然就不會送外審進行同行評議;即使是編輯願意送外審,如果英文寫得太爛,審稿人看不懂也還是沒用。
我在本次投稿過程中,第一次投遞就因為英文表述不夠地道而對文章進行了大幅修改,修改幅度超過50%。所以,如果想要讓自己的文章在SCI期刊上發表,找一個靠譜兒的native speaker或者專業的文章潤色機構對文章進行潤色是必不可少的(自己就是英文大牛的當我沒說)。可以說,你的文章本身的內容質量與英文翻譯的質量對於最終能否接收同等重要。因此,語言潤色這件事情怎麼強調都不為過。
小編順手推薦下我們的語言潤色服務哦!
3、 文章內容
雖然咱英語的表達可能沒辦法很地道,但至少要做到能夠將自己的研究成果用中文進行高質量的闡述。如何界定文章內容的質量?我個人有三個標準。
(1) 有理論
對於醫院管理主題,絕大部分文章(即使是已經發表的)存在的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理論框架,只是把自己做的具體舉措像流水帳一樣進行描述,這種寫作方式投國內期刊也許還行,如果投SCI期刊,除非運氣爆表,否則很難接收。
原因就在於,外國人無法理解為什麼你採取的這些措施會有用。因為外國人基本都是理性思維,尤其是期刊編輯和審稿人,更是非常理性,他們必須要在邏輯上說服自己,才有可能接收你的文章。所以,我們在寫文章時,就必須將自己的理論依據寫得足夠清楚,相當於先提出論點,然後再靠具體的舉措作為論據去支撐論點。如果你是自己創造了一個理論模型,那就要在你每一項具體舉措中找到理論依據,並最終證明你創造的理論模型是科學、有效的。
(2) 有乾貨
所謂有乾貨就是說你在描寫具體的舉措時,一定要講清楚、說明白,讓其他人可以按照你的描述進行複製。這就需要你針對關鍵細節進行描寫,而不是泛泛而談一個概念。比如說醫院設置體溫篩查,你就要說清楚在什麼地點、什麼時間、針對什麼人群、由誰來執行體溫篩查,以及具體的判斷標準是什麼,而不是只寫一句需要設置體溫篩查崗。前者是可複製的,後者只是一句正確的廢話,對其他人毫無價值。
(3) 有洞察
對於管理經驗輸出類的文章,discussion是非常重要,也很容易出彩的部分。寫好了discussion,就為文章的接收增加了一個巨大的籌碼。如何才能使discussion有洞察呢?
一方面要在平日進行管理實踐的過程中你自己真的是親力親為,發現一些有價值的內容並進行及時的匯總;其次,要進行長時間的認真、細緻的思考,形成自己獨有的觀點;最後,可以從經典的管理理論以及已經發表的類似文章中尋找靈感。切忌以典型的中國式思維去寫一些「政治正確」的內容,外國人完全無法理解,因此,即使你要「政治正確」,也要是針對外國人的「政治正確」。
當然,在文章內容這裡還有一個很重要的部分是針對reviewer的審稿意見進行修改,不過限於篇幅,這個內容只能留到後邊的文章了。
2 期刊選擇
高質量的文章撰寫完成後,接下來就必須要為你的文章挑選一個合適的期刊。期刊選擇是否正確對文章的接收影響極大。想要選擇一個正確的期刊,需要做好立標準、巧借鑑和用工具三件事兒。
1、 立標準
假如有人為你推薦了一些期刊或者你心裡已經有了幾個意向期刊,如何判斷哪些期刊更有可能發表你的文章?有幾個標準值得關注。
(1) 期刊的主題方向是什麼?
(2) 期刊接收的文章類型有哪些?尤其是是否接收管理類文章;
(3) 期刊的審稿速度如何?
(4) 期刊的出版速度如何?
(5) 中國人在這個期刊上發表文章佔比如何?尤其是最近3-5年;
(6) IF是多少?
(7) 是否有版面費、審稿費?
(8) 是否有OA模式,收費如何?
至少在上述幾個方面,期刊的實際情況可以滿足你自己的需求,這才可能成為一個正確的期刊。
2、 巧借鑑
如果實在對要投什麼期刊毫無概念,那也有一個最偷懶,但是也可能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那就是到pubmed上去搜跟你撰寫的文章主題相似且已經發表的文章,看看這些文章是發在什麼期刊上,然後再按照自己的標準去判斷這個期刊是不是你的Mr.Right。當然,從發表了你引用的參考文獻的期刊中去選擇也是個不錯的方法。
3、 用工具
不過,很多夥伴可能會說,我就算有了標準,也找到了一些意向期刊,我怎麼知道期刊的具體情況是否滿足我的要求呢?這時候就需要強大的工具了。個人推薦elsevier(https://journalfinder.elsevier.com/)和 Springer的官方期刊選擇工具(https://journalsuggester.springer.com)。可以說,用好了這兩個工具,選期刊就難不倒你了。
3
編輯溝通
寫好了文章,也選好了期刊,接下來就是投稿了。關於投稿,每個雜誌都有自己的投稿系統和具體的要求,在雜誌的官網都寫得很清楚,只要認真仔細就沒有問題。最關鍵的是投稿後與編輯的溝通。很多人投稿完成後就以為萬事大吉了,就等著編輯決定自己文章的命運了。這個看似沒什麼問題的做法,其實很可能就使得你的文章在模稜兩可之間成為了犧牲品。畢竟對於還不錯的雜誌,理論上是不太缺稿源的,除了質量非常好和非常爛的,編輯可以快速做出決定,其他大部分兩可之間的文章的命運很多時候靠的就是大家口中的運氣。那作為文章的作者,是否可以為自己的文章增加一些運氣呢?
我的經驗是可以,方法就是與編輯和諧、有效的溝通。
與編輯溝通時,我們要掌握三個原則,
(1) 有勇氣
很多作者在面對編輯時都有一種畏懼感,覺得編輯是決定自己文章命運的高高在上的人,自己不敢與TA進行溝通。但我要說,其實你投稿是在幫助編輯完成TA的工作,你們倆在一定程度上是利益共同體。所以,其實編輯是希望你的文章能夠達到接收的標準的。既然你們有一致的目標,那就完全不用害怕與編輯溝通了。
(2) 有方法
關於在投稿的不同階段應該如何與編輯溝通,在咱們國際科學編輯上已經有高手總結出了強大的模板,大家可以自行搜索,我就不班門弄斧了。
(3) 有誠意
真誠是全世界的通行證,編輯也是人,有自己的情感,所以,在溝通的過程中,除了各類模板列舉的套話,你完全可以加上一些更加個人化的心理活動或情感的表達,雖然不是說每次都會有用,但是既然有運氣的成分,你怎麼知道自己不會遇到一個兼具理性與同理心的編輯呢?
以上就是Mrs. Hu本次投稿SCI期刊並成功獲得接收的一些經驗,希望能夠對正在為自己的SCI文章努力的你有所幫助。
參考文獻:
全文每個字都來自於個人思考與總結,故無參考文獻,不過期待你可以在自己的文章裡引用我的文章作為參考文獻,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