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真理因為像黃金一樣重,總是沉於河底而很難被人發現,相反地,那些牛糞一樣輕的謬誤倒漂浮在上面到處泛濫。 —— 培根
中國歷史上的四大發明指的是:造紙術、指南針、火藥和印刷術,據範曄的《後漢書》記載:''蔡倫,字敬仲,桂陽人也。……自古書契多編以竹簡,其用縑帛者謂之為「紙」。縑貴而簡重,並不便於人。倫乃造意,用樹膚、麻頭及敝布、魚網以為紙。元興元年,奏上之。
帝善其能,自是莫不從用焉,故天下鹹稱蔡侯紙。''這些發明都給人類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這些做出了巨大成就的發明家不僅僅取得終生的榮譽,更讓世人難以忘懷,隨著世界的進步,反觀國外也有不少偉大的發明。
這些偉大能夠對世界做出巨大的正面影響的人就可以拿到傳說中的諾貝爾獎(獎章、證書、獎金),但是要知道諾貝爾獎是始於1901年開始頒發,現在距離諾貝爾獎也已經有了119的歷史。
關於諾貝爾的獎金問題相信不少人都會有這個疑惑,為什麼發了這麼久,獎金怎麼還沒有發完呢?我們得先從諾貝爾的創始人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的發明開始講起,這和後來的諾貝爾獎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
於1883年在瑞典出生的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他自己一生就擁有了335項專利發明,並且在歐美等20多個國家創辦了100多家公司和工廠,還曾創造出了一個巨大的發明,即是炸藥。
炸藥的用途非常廣,即採礦、築路、興修水利、工程爆破、金屬加工等工業領域都有它的身影。不過諾貝爾的童年生活卻沒有人們想像中的那麼好,因為早年間的諾貝爾的身體並不是很好,經常生病,意味著諾貝爾需要經常請假。
但是如果是在學校裡面上課的話,諾貝爾一定是最認真的那個一個,即使請假也絲毫不影響諾貝爾名列前茅的成績,但其實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諾貝爾也僅僅只是接受了為期一年的學校教育,在諾貝爾9歲的時候其全家就移居到了俄國。
他有兩個哥哥,而他們兄弟三人卻沒有人懂俄語,為此父親只好請私教到家裡面教他們說俄語。在偶然的一次機會下,諾貝爾三兄弟看見父親正在鼓搗著炸藥,三人感到很好奇,父親告訴他們「炸藥很危險,但開礦、修路等地方都要用到它。」。
這句話深深的在諾貝爾心裡埋下了一顆創造的種子。到了1850年的時候。17歲的諾貝爾就去了美國考察當地的工業情況,在當時赫赫有名的艾利遜工程師的工廠裡面進行實習,等到實習期結束後,飽受薰陶的諾貝爾先後去了各個國家為期4年的考察當地的工業情況。
回來之後的諾貝爾已經飽受到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工業文化,最後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和家人們一起研究炸藥,諾貝爾後又正在的馬拉湖上的一艘船中,當地人都叫自己的孩子遠離這艘船,唯恐發生意外,因為確實發生過意外,諾貝爾的弟弟就是因為在研究炸藥過程中被炸身亡。
父親也因此身受重傷,但是並沒有為之打倒過諾貝爾,他還是將全部的身心投入到了試驗當中。在1863年的秋天,諾貝爾成功的發明了硝化甘油炸藥用雷管,並為之申請了專利。次年,硝化甘油工廠慘遭爆炸,另一個弟弟也因此身亡,最終還是關閉工廠後又去了德國。
不過在三年後,即1866年,諾貝爾發明了甘油炸藥,次年又發明了諾貝爾雷管,1878年發明可塑炸藥;1887年取得噴射炮彈火藥的專利等等,諾貝爾的感情也因為自己的事業耽誤了,導致諾貝爾一生未娶,也沒有子嗣。
但是這依舊阻擋不了諾貝爾給人類做出的貢獻,諾貝爾通過他的355項專利以及數十家公司得到了豐厚的財富,但是這對於諾貝爾來說無非就是過眼雲煙,他擔心的是有人會拿著他發明的炸藥為之行兇作惡,這和諾貝爾原本以幫助人們達到開採、建築等目的大相違背。
到了1895年,諾貝爾就立下了遺囑,要把自己的遺產,即920萬美元的財產作為基金,以每年產生的20萬美元的利息設立5種獎項,即物理學獎、化學獎、生理學或醫學獎、文學獎以及和平獎(1969年瑞典銀行增設經濟學獎),把這些利息贈予給那些在這些領域中對人類做出巨大貢獻的人。
而在諾貝爾逝世5周年時,也就是1901年12月10日,諾貝爾獎第一次頒發,一直流傳至今。不過時代在改變,其獎金也從20萬美元上調為100萬美元,2011年甚至高達到了單項獎金145萬美元,不過當年諾貝爾留下的遺產顯然是不足以支撐起這麼多獎金的。
但是要知道,諾貝爾的專利仍然有在使用,其使用者需要給專利付款,而諾貝爾獎的資金有專門的投資人員進行管理,在這個期間,他們共讓這筆資金翻了大概92倍,既然是諾貝爾獎,很多人都會進行捐贈,其中也不乏一些富商,也就是諾貝爾獎金源源不斷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