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科學界最重要的一個獎項,幾乎每年的諾貝爾獎項頒獎典禮都可以稱得上是一個世界性的「狂歡節」。
他不但意味著人類在科學以及學術領域又做出了重大突破,同時還給每一個獲獎的科學家以及學者都帶去了莫大的榮耀,當然,還有一筆豐厚的獎金。
而且根據諾貝爾頒獎典禮的舉辦歷程來看,除了因為戰爭暫停了幾年以外,幾乎在每年的12月10日都會分別在「奧斯陸」以及「斯德哥爾摩」兩地如期舉辦頒獎典禮。
也就是說,從1900年諾貝爾基金會成立的那一刻起,諾貝爾獎項已經頒發了近百次。
可是從1991年諾貝爾獎金達到600萬瑞典克朗以後,此後基本就呈現出一種逐年遞增的狀態,而且在2001年後更是幾乎一直都維持在了1000萬瑞典克朗的程度,若是折合成美元,也基本相當於「140萬美元」。
而且這還是單項獎金,諾貝爾每年要頒發的獎項卻是足足物理學、醫學或生理學、化學、文學、和平獎以及後來於1969年增加的經濟學等六項。
從而也就讓很多人開始疑惑,這諾貝爾的獎金到底是有多少啊,每年數百萬美金的支出,即便是座金山,也幾乎都要搬空了吧,為何這獎金怎麼還越來越多了呢?畢竟不管怎麼說,這些獎金也只是諾貝爾遺產的利息而已。
諾貝爾的遺產
誠然,在諾貝爾當年籤署的遺囑上,確實是決定把他遺產每年所產生的利息作為獎金,從而藉以促進科學家以及學者投身於學術研究的積極性,旨在為人類的進步作出更大的貢獻。
但其實「阿爾弗雷德·伯納德·諾貝爾」作為瑞典的一個化學家、工程家、發明家,雖說其一生研究發明出了包括「硝化甘油引爆物」在內的足以改變人類歷史進程數百項發明專利。
也一手打造出了「諾貝爾跨國公司」這樣一個遍及21個國家的龐大工業帝國,為他積攢了巨額財富。
但那也只是相對當時的經濟狀況而言,以現在的經濟狀況來看,諾貝爾當時那3300萬瑞典克朗的遺產,即約為920萬美元的獎金在今天來看並不算多。
就好比我國著名的女醫藥學家「屠呦呦」,其在獲得諾貝爾獎項之時,就同時還獲得了將近92萬美元的諾貝爾獎金,這還只是一項,如果六項的獎金全部結合到一起,也幾乎就等同於近600萬美金的天文數字了。
很顯然,單憑這筆遺產的利息顯然無法支付如今這動輒單項獎金就上百萬美金的諾貝爾獎項的。
這還沒算因為美國經濟大蕭條以及兩次世界大戰的影響,諾貝爾基金會的獎金更是曾一度縮水到基金會創建之初的三分之一。
這也就意味著必定還有其它原因,讓諾貝爾基金會的資產獲得了大幅度的提升,否則以現在的獎金狀況來看,諾貝爾的這些遺產可能也就只夠發一次的。
瑞典政府的扶持
瑞典政府對諾貝爾基金會的扶持,便是其中之一,從1953年開始,瑞典政府便授權諾貝爾基金會可以擴大投資範圍。
從而使得諾貝爾基金會原本主要以軍工為主的盈利途徑就此開始變得多元化,農產品期貨、房地產等諸多投資方向都為諾貝爾基金會敞開了大門。
而戰後經濟的復甦、民用需求的提升,無疑就更是讓諾貝爾基金會的營收途徑變得更為廣闊。一路昂揚直上的股票市場也讓諾貝爾基金會賺得盆滿缽圓。
故而首先通過投資途徑的變寬,諾貝爾的遺產就已然是能夠獲得非常豐厚的投資收益。
當然,這跟諾貝爾基金會自身的能力也是分不開的,否則即便有這樣的機會,又怎麼可能確保投資方向就百分百的正確呢?
社會各界的捐贈
除此以外,社會各界對諾貝爾基金會的捐贈,也是諾貝爾獎金源源不斷的重要來源途徑,就好比1968年,瑞典中央銀行就曾給諾貝爾基金會捐贈了一筆錢,同時也借著這個契機,於1969年設立了諾貝爾經濟學獎。
其他熱衷於慈善事業的社會富商對諾貝爾基金會的捐贈案例更是不勝枚舉,畢竟不管怎麼說,諾貝爾獎項的目標,是為了全人類謀福利,能為全人類做貢獻,又還會有誰不願意呢?
也正是因為這諸多因素的綜合之下,才讓諾貝爾基金會每年頒發的諾貝爾獎金不但發不完,而且有了逐年遞增越多越多的趨勢。
結語
簡單來說,發展到此時的諾貝爾基金會,已經不再只是單純的「阿爾弗雷德·伯納德·諾貝爾的遺囑」,更是全人類進步的象徵。
而諾貝爾獎項的獎金,亦是來自於全人類的代表對這些為人類發展做出傑出貢獻的科學家的鼓勵,那麼又怎麼可能會發的完呢
他代表的是全人類對於科學精神的弘揚,對於未來美好生活的嚮往,精神意義要遠大於其實際的獎項意義。
【end】(本文系百家號金芒計劃獨家籤約稿件,禁止抄襲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