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調查顯示67%的用戶朋友圈裡有人賣面膜

2020-11-25 199IT

51.1%受訪者直言朋友圈裡賣面膜影響朋友關係

武漢某高校的研究生任青(化名)經常在朋友圈裡看到推銷化妝品的信息,面膜居多,而且往往是沒有聽說過的品牌。通過和身邊朋友聊天,她發現不只自己朋友圈裡有賣東西的,大部分人的朋友圈裡都有。

做化妝品類微商的人大多來自二三線城市,多是面容姣好的年輕姑娘,有些是大學生、研究生。畢業於山東大學軟體工程專業的劉冰(化名)已經做了一年半左右的微商了,前期主攻面膜。「我以前在北京一家知名的軟體公司找了一份穩定的工作,後來在同校校友的影響之下開始接觸微商行業。」劉冰說,她之後辭職做微商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是軟體公司工作非常忙,又沒有給她理想的待遇;二是剛開始做微商的時候生意很好,兼顧不了兩頭。

調查中,67.0%的受訪者確認自己朋友圈裡有為面膜等護膚品發圖吆喝的人。

當下,霸佔朋友圈關注度、強制推送產品廣告的營銷行為受到批評和抵制。調查中,51.1%的受訪者直言朋友圈裡賣面膜影響朋友關係。

「有的人為了推廣自己的產品,每天發很多信息刷屏,而且說得天花亂墜,很多信息其實一看就知道是虛假宣傳,真不知道他們怎麼能做得出來。」百度做人力資源管理的嶽瑩對記者說,這些推銷產品的人本來都是她機緣巧合之下認識的朋友,還覺得挺有緣分的,但現在交集都很少了。她從心裡會因為這些「朋友」的虛假宣傳行為看低他們。

調查顯示,對於朋友圈的面膜廣告信息,40.8%受訪者認為其推薦的產品基本良莠不齊、需要甄別,35.4%受訪者直接屏蔽不看,23.8%受訪者看到後會提醒對方「面膜是陷阱,賣家快醒醒」。

55.2%受訪者不會買在朋友圈打廣告的化妝產品

調查顯示,55.2%的受訪者表示自己並不會去買朋友圈個人打廣告的化妝產品,23.9%的受訪者表示不好說。

在北京某信託公司工作的高萬青對記者說,她發現市場上的面膜產品就像薯片一樣有著各種營銷噱頭。「大品牌尚且賣噱頭,微商裡的會更注重質量?」高萬青表示懷疑。

目前,劉冰的產品銷售額大不如前:「剛開始做的時候,銷量確實很可觀,但是最近一兩個月比較一般。現在微商名聲不太好,感興趣的人挺多,但真正敢做的已經很少。」

嶽瑩告訴記者,她從來沒有買過朋友圈裡個人推送的東西,不僅不敢相信這些產品的質量,而且非常反感這種營銷方式。「雖然朋友圈營銷冠上『微商』的名頭後,似乎就變得名正言順了,但這種經營方式存在問題,很可能會讓銷售效果大打折扣。」她直言。

劉冰透露,現在管理手下的代理花費了她大量精力。不算流失掉的,她直屬的代理有近80個人,而她自己在一個500人的團隊裡,但這個團隊也只是更大團隊裡的一個分團隊。這些代理統一從一個人那裡提貨,該人則從差價當中獲利。「微商的代理機制就是靠差價盈利,產品從出廠到終端消費者,中間存在著不同的代理等級,代理級別越高,拿貨價格越低,因此下層代理在從上層代理那裡進貨時,就相當於交了一部分錢給上層代理。」劉冰說。

由於營銷方式跟傳銷類似,微商的代理機制被一些人稱為「微傳銷」。

對微商和傳銷的關係,中國傳媒大學政法學院傳媒政策與法規專業教授王四新認為,不應該將二者混為一談:「傳銷屬於精神洗腦,強迫人購買,而微商只是發展下級代理商,並不帶有強制的色彩。」

他指出,目前微商確實存在諸多弊端,例如營銷方式不受認可,虛假宣傳,售後服務無保障等等。因此不論是從事微商還是購買微商的產品,肯定是要冒一定風險的。「現有法律並沒有對微商是否合法進行專門界定,如果沒有出現具體產品的質量問題的話,微商還談不上非法經營。至於微商到底是合法的還是非法的,還要留待時間檢驗」。

「面膜黨」是微商興起的一個縮影,雖然在適用法律方面尚還存在諸多疑問,但是現有法律還是能保障消費者的利益的。王四新告訴記者,微商涉及到的銷售、推銷、廣告等具體商業行為是納入到現有法律的規制對象和規制範圍以內的,微商賣家如果出現制假售價等違法行為的話,也會受到相關法律的制裁。

王四新建議,微商監督體系的建立可以參考對於其他經營方式的監督模式,主要集中在線下產品落實以及消費者權益維護方面。至於朋友圈內泛濫的面膜廣告,王四新認為,強制限制朋友圈廣告沒有必要,這畢竟是個人行為自由。如果不涉及產品問題的話,對社會也沒有危害,沒必要進行規範。

調查發現,67.0%的受訪者平時會用面膜護膚。但對於面膜改善皮膚的功效,受訪者意見比較分散。25.5%的受訪者認為面膜挺有用;21.9%的受訪者感覺沒用;40.1%受訪者認為有的面膜有用,有的沒用;12.5%的受訪者表示說不清楚。54.5%的受訪者平均每月在護膚品上的花費在100元以下,28.5%的受訪者每月花101~200元,13.2%的受訪者每月消費201~500元,3.8%的受訪者表示自己每月會花501元以上買護膚品。

在比較看得透面膜營銷門道的高萬青看來,年輕人與其熬夜鑽研面膜,不如吃好飯、勤鍛鍊、早睡覺,這樣改善皮膚,效果更好。

相關焦點

  • 用微信「朋友圈」做生意 株洲女子半月賺了近兩千元
    紅網株洲站12月5日訊(株洲晚報記者 鄧石華)每次刷新微信朋友圈,總會蹦出不少海外代購、高仿A貨、護膚品、服裝等各種交易信息,一種新的電商「熟人營銷模式」隨之興起。記者隨機調查發現,7成微信用戶的朋友圈中有不少買賣信息。
  • 爆這27款面膜被央視列入了黑名單,用了會爛臉!
    有的時候在朋友圈,看到有人賣面膜,雖然面膜的牌子沒聽過,但是看到吹的神奇功效,心痒痒就順便下單了   專家也提到就算這些「髒」面膜上面的細菌不是致病菌,也有可能導致消費者皮膚正常菌落失調,損傷皮膚本來的屏障功能,破壞皮膚自身酸鹼度的平衡。   比如,在此次的調查當中,下面這款茜茜雨露面膜樣品就被查出菌落超出了84倍!
  • 調查顯示:中國用戶更願意購買華為而非蘋果
    而根據第三方調研公司Counterpoint給出的最新數據顯示,在今年6-7月的全球智慧型手機銷量數據中,華為手機的出貨量首次超越蘋果,連續兩個月成為了全球第二大智慧型手機製造商。這不僅僅是花粉對果粉的勝利,也是國產手機的驕傲。
  • 中國青年報:近八成大學生有網購不實用物品的經歷
    來源:中國青年報原標題:近八成大學生有網購不實用物品的經歷去年「雙11」,福建農林大學的餘玲瓏在一次性購買五六件衣服後,沮喪地發現適合自己的只有一兩件,其他的被媽媽轉手送給了姐姐。「感性購物」一直是餘玲瓏的軟肋,除了眾所周知的購物節,考試結束、放假當晚、某些開心的時刻……都能成為專屬於她的購物季。
  • 首份大病眾籌平臺美譽度調查 信任仍是用戶最重視的選擇因素
    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主管的《中國質量萬裡行》雜誌社特發起關於網際網路大病眾籌平臺美譽度調查的調查問卷,了解、分析並長期關注該領域的問題。 二、調查目的與意義 通過調查,洞察現今大病籌款平臺的一些問題,了解捐助者和求助者的實際想法和關心的問題。
  • 中國青年報
    熟知《中國青年報》的每一個讀者,都能體會辛勤耕耘的幾代青年報人的酸、甜、苦、辣……   所以,我說咱《中國青年報》———是一份摺疊起來的呼喚時代永遠面向未來輝煌的圖書館。這不,現在我都退休了,還每天把第一時間,放在一睹《中國青年報》上,以感受當代青年的風採。   從年輕氣盛到年逾花甲,你我心心相印。我讀著《中國青年報》心中不禁升騰起一股崇敬與親切之情。
  • 中國青年報社會責任報告(2019年度)
    中國青年報始終秉承「服務青年成長,推動社會進步」的辦報宗旨,報紙端、PC端和移動端用戶突破1億,新聞轉載率居全國平面媒體前列。  中國青年報社除主報外,還有青年參考、中國青年作家報、青年時訊3張子報,擁有中國青年網、中青在線兩家中央重點新聞網站,擁有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和在微博、微信、抖音、今日頭條等第三方平臺註冊的各類帳號200多個。
  • 那些年學生黨鍾愛的美即面膜,現在活得怎麼樣?
    小紅書用戶對SNP動物臉面膜、珀萊雅泡泡麵膜的測評|圖片來源:小紅書 而美即的營銷則全面承接成分、功效兩大賣點。尼爾森2017年的市場調研顯示,中國面膜線下市場平均增速約為16%,而線上平均增速高達59%。電商給面膜的營銷、銷售帶來更多可能性,不少網生品牌異軍突起。而在線下渠道,日韓品牌也開始攻佔更多貨架。市場激烈競爭下,美即面臨掉隊風險。 根據第一財經的報導,美即面膜2014年在屈臣氏的渠道比例已降至30%左右。2018年,美即全面下架屈臣氏,失去線下約3000網點。
  • 朋友圈裡這些微商是傳銷, 千萬不要上當!
    相信不少人的朋友圈裡經常能看到別人賣東西,月入幾萬,並曬出所賣商品的銷售數量、用戶好評以及發貨面單等信息,引來不少人圍觀羨慕。那麼,真的這麼好做嗎?當心,這些很有可能是一場騙局!不要上當!!!微商沒有明確的定義,主要是指通過微信、微博等渠道,售賣產品的。微商不等於傳銷,朋友圈裡的代理也不等於傳銷。但是微商和朋友圈代理中確實存在,以傳銷的模式來牟取暴利,甚至很多人身在其中,卻不自知。
  • 有人因此四肢萎縮……
    據新華每日電訊報導,事實上,早在幾年前,國內就有媒體對「笑氣」濫用進行過報導,稱廣州、成都、長沙等地的夜場有流動商販出售金屬氣瓶,年輕人「打氣球」成為一種小圈子裡的時尚,有人因為上癮而進入強制戒毒所。
  • 微商近萬億市場背後:一家納稅21億 洗衣片月賣1.2億
    爛臉面膜,沒有各項生產許可的減肥藥、護膚品、化妝品等等,這些三無產品在朋友圈轉發售賣。有的是真賣產品,有的是付了錢不發貨的騙子,還有的甚至是掛著微商的名號做起了傳銷。因此,許多人看見微商就反感,第一反應就是「想騙我錢的騙子」。然而,這只是業內一角,很多微商賺得盆滿缽滿,有的人則從微商起步,創建了自己的商業帝國。臺灣明星張庭和丈夫創立的公司就是一例。
  • 【中國青年報】2020大國科技
    吳尊友說,在已經過去的2020年裡,中國向世界展示了中國力量。中國科學家不負眾望,用科學技術認識新冠肺炎,用科學技術指導新冠肺炎防控,讓中國成為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控制最好的國家。在2021年,相信我國還會繼續引領世界抗擊新冠肺炎疫情。  2020年的最後一天,人們迎來一個好消息: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發布,國藥集團中國生物新冠滅活疫苗已獲得國家藥監局批准附條件上市。
  • 女孩微信賣煙被判刑 站上法庭還不知道犯罪了
    王小姐兩個條件都不具備  這些東西不能想賣就賣  法律禁止經營或者限制經營的產品,如菸草專賣品、食鹽、槍枝、彈藥、管制刀具等  達州市達川區的王小姐中專畢業後,見微商很火,於是進入這個行業。一開始在微信朋友圈賣面膜,但利潤不高。之後,王小姐轉行,在朋友圈賣起了香菸,幾個月就獲利1.5萬餘元。  王小姐還沒來得及高興,警察就找上門了。
  • 化妝品加工廠揭秘:90%化妝品品牌,偏愛賣補水保溼面膜?原理是
    很多人找化妝品加工廠做面膜時候,只有一個簡單的要求:補水保溼。面膜市場銷量巨大的,品牌眾多的情況下,為什麼他們的面膜還是以補水保溼一個方向為主呢?很多人會想在面膜上做點美白、抗氧化、抗糖化、淡斑等等,不是賣的更好,更能體現出品牌差異化麼?確實挺多品牌也在嘗試,但面膜的銷量保持上還是補水保溼面膜為主。參考:wis、御泥坊、百雀羚等國貨品牌,都是以補水面膜起步的。
  • 中國青年報2019年度照片
    車窗外的鄉愁1月24日,由杭州開往成都東的K529次列車硬座車廂裡,幾位返鄉的年輕人安坐在窗前。去年,《中國青年報》冰點周刊的報導《這塊屏幕可能改變命運》在社會上產生了不小的影響,也讓雲南省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這所運用網絡直播教學的中學廣受關注。
  • 闢謠:盒子上沒有2872的面膜真的不能用嗎?
    近期微博、微信和抖音上流傳一段視頻,開篇就說盒子上沒有2872的面膜千萬不能用,宣稱QB/T2872表示的是國家輕工業面膜的執行標準,有這個標識的才能表示國家檢驗合格的面膜。如果是國產面膜就一定要找有這個標識,如果沒有的話就是三無面膜。還有一些文案宣稱2872是面膜的最高標準等 ——在這裡,我鄭重告訴大家,這是一些別有用心的人編造出來徹頭徹尾的謠言。
  • 有人在賣我的畫?十一世班禪發朋友圈:全是假的!
    班禪本人於11月20日下午通過微信朋友圈發表聲明稱, 「文中字畫,純屬造假。與本人無關,不要去購買。」某平臺假冒十一世班禪之名,出售書法作品截圖。某平臺「一紙墨」帳號於11月19日下午16:58:50發布文章,展示了15幅書法作品,落款均為「班禪額爾德尼」,並加蓋藏文、漢藏文等多枚印章。
  • 微商賣什麼賺錢?
    微商賣什麼賺錢?只有弄清楚了這些內容,廣大微商才可能賺到錢,很多人誤解微商是傳銷,很多以為微商就是朋友圈發發圖就可以賺錢的事,事實並非如此,在當下的這個飛速發展的社會裡,微商是一個行業,現在我們就來共同探討一下這個話題!微商是什麼?
  • 雙11獲客方法論:如何更低成本的拉新用戶
    我們細說一下現在用戶的消費心路歷程。 他們可能會聽說某個新鮮的東西,或者有什麼需要,但不知道哪個品牌好,然後偶然間(您覺得是偶然嗎),看到了一個什麼品牌,wow太好了,過兩天偶然看朋友圈(再問,您覺得是偶然嗎?)
  • 女主播賣毒品「藍精靈」受審 涉案產品網上仍有售
    女主播賣「藍精靈」受審  記者調查發現 涉案產品網上平臺仍有售  從日本代購失眠處方藥「藍精靈」,明知其中含有毒品成分,還通過網絡轉賣給他人。1月31日上午,出生於1993年的女主播張某被控販賣毒品罪在朝陽法院受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