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居住的地球是如何形成的?它的歷史,值得每個人解讀

2021-01-08 騰訊網

地球是怎樣形成的?

地球的起源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人類的起源

被喻為地球科學的三大難題

地球目前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唯一家園,人類對地球的探索也從未停止過,同這個浩瀚的宇宙一樣,她的誕生本身仍是一個謎團。

你是否想過我們居住的地球是如何形成的呢?

人們對於地球的起源,長期以來信奉上帝創造世界的宗教觀念。18世紀愛爾蘭一個大主教公開宣稱:「地球是紀元前4004年10月23日一個星期天的上午9時整被上帝創造出來的。」

還記得我們曾經聽說過的「盤古開天闢地」、「女媧造人」等故事嗎?在中國,也不乏人們探尋地球起源的傳說。

關於浩瀚的宇宙,以地球為宇宙中心的的地心說居於宗教統治的淫威下長期盛行。

直到哥白尼提出的以太陽為中心的日心說,掀起了一場天文學上根本性的革命,引起了人們對地球、宇宙的認識的巨大思想變革。是人類探求客觀真理路上的裡程碑。

哥白尼、伽利略、克卜勒和牛頓等人的發現徹底推翻了神創說,脫離教會束縛的自然科學和哲學開始獲得飛躍的發展,思想解放後開始出現各種關於地球和太陽系起源的假說。

星雲形成說

德國哲學家康德1755年根據牛頓的萬有引力原理,提出一個太陽系形成的假說,認為太陽系中的太陽、行星和衛星等是由星雲(一種稀薄的雲霧狀微粒物質)逐漸演化形成的。這是關於地球起源的第一個假說,儘管今天已失去科學意義。

法國數學家、天文學家拉普拉斯1796年提出行星由圍繞自己的軸旋轉的氣體狀星雲形成說。

「星雲因旋轉而體積縮小,其赤道部分沿半徑方向擴大而成扁平狀,之後從星雲分離出去而成一個環、頗象土星的光環。環的性質是不均一的,物質可聚集成凝雲,發展為行星。按相同的原理和過程,從行星脫離出來的物質形成衛星。拉普拉斯的假說既簡單動人,又解釋了當時所認識的太陽系的許多特點,以至竟統治了整個19世紀。」

以康德和拉普拉斯代表的「星雲形成說」企圖解釋一些天文現象,但並不能解釋所有的觀測事實。

太陽拋出假說

前蘇聯的天文學家費森柯夫認為形成行星的物質全部是從太陽上拋射出來的,由於原來的太陽質量大、含氫量高,自轉速度快而且不穩定,因此拋射出粒子群形成行星和彗星(一部分成了流星和隕星)。

英國天文學家金斯也主張地球是由太陽拋出的,拋出的機制,在於某個恆星從太陽旁邊經過,兩者間的引力在太陽上拉出了雪茄狀的氣流,氣流內部冷卻,塵埃物質集中,凝聚成隕石塊,逐步凝聚成行星。由於被拉出的氣流是中間粗兩頭細(雪茄狀),故大行星在中間,小行星在兩端。

宇宙撞擊和爆炸假說

人類進入宇宙時代以來,發現行星和衛星上有大量的撞擊坑。

1977年,肖梅克提出:固態物體的撞擊是發生在類地行星上所有過程中最基本的。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宇宙撞擊和爆炸的假說。

這種撞擊是分等級的,第四級的撞擊形成月亮這樣的衛星。具體過程是:一個撞擊體衝擊原始地球,引起爆炸,圍繞地球形成一個氣體、液體、塵埃和「濺」出來的固態物質組成的帶,最初是碟狀的,因旋轉的向心力作用而成球狀,失去了部分物質的地球也重新成為球狀。

關於地球的起源和演化,還有很多其他形形色色的假說。地球的天文時期,也就是地球的原始形成期,還是一個需要人類不斷探索的階段 。隨科學的發展,地球起源之謎一定會被解開。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一直是一個未揭開的迷題,就和地球起源一樣。隨著時間推移科學家很難揭開其中的奧秘,只能根據現有的證據來進行推測它的起源說法。

科學家認為

在地球誕生初期,隕石轟炸地球,給地球帶來的豐富的水資源。水蒸汽與礦物質和氣體產生了化學反應形成了胺基酸和蛋白質,然後蛋白質與其他化學物質結合形成了單細胞細菌,這就是地球上最初的生命。我們知道地球上生物是碳基生物,因此都是以蛋白質構成的。

隨著幾億年時間的流逝這些單細胞細菌進化成了複雜的多細胞生物,由低級進化到高級的過程。之後地球上便有了許許多多的生物。

相關焦點

  • 地球的歷史,值得每個人解讀
    地球目前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唯一家園,人類對地球的探索也從未停止過,同這個浩瀚的宇宙一樣,她的誕生本身仍是一個謎團。你是否想過我們居住的地球是如何形成的呢?人們對於地球的起源,長期以來信奉上帝創造世界的宗教觀念。
  • 【專題複習】地球的歷史,地質年代名稱的由來,值得每個人解讀
    最值得關注和星標的地理科普備考資源庫 地球是怎樣形成的? 你是否想過我們居住的地球是如何形成的呢? 人們對於地球的起源,長期以來信奉上帝創造世界的宗教觀念。18世紀愛爾蘭一個大主教公開宣稱:「地球是紀元前4004年10月23日一個星期天的上午9時整被上帝創造出來的。」 還記得我們曾經聽說過的「盤古開天闢地」、「女媧造人」等故事嗎?
  • 從科學的角度來說,我們每個人都會變成天上的星星
    自從洪荒初開,大約已有一千億人出沒在地球這顆行星上。這個數字之所以值得玩味,只是因為出於奇怪的偶合,在我們這個宇宙——即銀河系——也恰好有大約一千億顆恆星。所以在這個宇宙裡,每一個生存過的人,都相應有一顆星星在天空閃耀。
  • 我是通過它知道地球歷史的
    地球的史書中國,有著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通過翻看《史記》,我們便可知曉從傳說中的黃帝到漢武帝元狩元年的三千年左右的中國歷史。讀《資治通鑑》,我們可以看到上起春秋戰國,下至宋朝建立之前的歷史發展軌跡。讀《中國近代史》我們可以知道從鴉片戰爭到辛亥革命這段時間的中國歷史。
  • 最佳第二地球或被發現!科學家發現富含碳、氧,不知道如何形成的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系列徵文賽作者:文/虞子期在太陽系之中,對於地外適合居住的「第二地球」探索是人類長期的一個目標,但是至今我們都還沒有發現一個適合人類居住的星球,雖然說銀河系存在很多「類地星球」,但是分析出來的結果都是缺少一些適合人類居住的基礎物質。
  • 地球和月球是如何形成的?
    知道了這些,我們就可以來聊一聊地球和月球是如何產生的了。要了解地球是如何產生的,首先,我們就得先搞清楚太陽系是咋來的,更聚焦一點,就是太陽是咋來的?我們都知道地球屬於行星,但同樣是行星也有很多不同,比如:類似於地球這樣的叫做類地行星,還有類似於木星那樣的氣態行星,還有小行星。不同的行星命名方式,對應著不同的產生機制,由於我們這次探討地球的形成,因此後兩者在這裡就不講了。我們就來說說類地行星是如何形成的?
  • 地球是如何形成的?有了地球,月球是如何出現的?水又從何而來?
    毋庸置疑的是,地球是太陽系中唯一適合居住的地方。但是,你知道它是如何出現的嗎?與其他行星相比,它具有什麼特點呢?地球的誕生要了解地球是如何形成的,那就有必要回顧一下發生在大約50億年前的事情了。那時,太陽爆發了,塵埃和氣體雲在太陽周圍旋轉著。
  • 地球是如何形成的?科學家:黃石火山下面或許可以找到答案
    眾所周知,海洋覆蓋了地球表面積的70%以上,大氣中富含揮發性元素(碳、氮和氧),地球似乎從誕生之初就一直在為生命體的發展提供完美的生存環境。但是那些揮發性元素是如何形成的以及何時到達地球上的呢?原來,答案就埋在黃石國家公園下面幾千公裡深的地方。
  • 地球磁場「斷裂」?注意這次斷裂跟我們每個人都息息相關!
    最近出了一個跟地球上每個人每個物種都息息相關的地理熱點大新聞!我們可能要經歷一次, 還不是有生之年系列,而是經歷一次人類有史以來系列的地球磁場顛倒。 最近NASA檢測到了,在南大洋地區地球磁場斷裂,可能」斷裂「有點誇張。
  • 地球磁場「斷裂」?注意這次斷裂跟我們每個人都息息相關
    最近出了一個跟地球上每個人每個物種都息息相關的地理熱點大新聞!我們可能要經歷一次,還不是有生之年系列,而是經歷一次人類有史以來系列的地球磁場顛倒。物質處於擁有大量離子的狀態,離子狀態,那就有帶電的粒子,液體外核呢,可以流動,由於地球有自轉,所以可以想像地球的外核也跟著一塊轉動,帶電粒子轉動起來,那就形成了電流,有電流就會產生磁場。
  • 從歷史視角看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
    如何正確認識我國多民族國家形成的歷史和現狀,樹立正確的民族觀,對進一步增強民族凝聚力、加強中華民族大團結,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長遠意義。  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是歷史發展形成的  中華民族是由56個民族共同組成的集合體,是一個既有整體性又有個體性的融合性民族共同體。
  • 地球上的土是如何形成的?並不是開始就有的,與它的出現有關!
    地球上的土是如何形成的?並不是開始就有的,與它的出現有關!土壤是地球上最為常見的物質,房屋的建造與土壤息息相關,在大多數人的認知當中,土壤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你可知道它是如何在地球上形成的嗎?地球作為太陽系當中的一顆行星,因為生命的出現讓它成為了最為特殊的一個。
  • 在地球上,我們要如何區分地質年代?
    從生命的出現到大滅絕,地球在46億年裡經歷了難以置信的變化。這些變化主要體現在地質的變化,但是地球如此繁雜的歷史變遷,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研究人員怎麼能知道什麼時候發生了什麼?具體來說,我們要如何辨別地球紛亂的地質年代!
  • NASA又發現一顆「超級地球」!它真的適宜居住嗎?
    「超級地球」。科學家們把這顆「超級地球」命名為GJ357d,質量至少是地球的6.1倍,圍繞一顆比太陽小得多的恆星運行,每55.7天運行一周。發現該新行星的團隊成員柯薩柯斯基(Diana Kossakowski)表示,GJ357d與恆星的距離適宜,那裡接收到的恆星能量,與火星接收到的太陽能量大約相同。
  • 它是如何形成的?古人說的「天狗食月」是不是真的?
    數億年來,月球一直緊緊地伴隨地球左右。當它永不停歇地繞著地球轉動時,這個活潑的衛星偶爾會精確地運行到地球的陰影之中,並且發出一種怪異的紅色光芒。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月食。圖解:這種合成圖片如今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的拍攝月食等天文現象的手段。欣賞更多月球照片。
  • 我們賴以生存的太陽系是如何形成的?
    探索被稱為太陽星雲的巨大星際雲如何催生我們的太陽系及其中的所有事物。我們所知道的太陽系以巨大的旋渦狀的氣體和塵埃雲開始生命,它無方向或無形地穿過宇宙。大約46億年前,這種巨大的雲被轉化為我們的太陽。隨後的過程產生了太陽系,其中包括八顆行星,181顆衛星和無數的小行星。
  • 未來我們將如何居住?原研哉和10位建築師在鳥巢下繪製了一張「未來...
    10年之後,在一個代表宏大時代背景的符號 —— 「鳥巢」之下,一群人想要將設計者的目光拉回關乎每一個最微小個體的生存課題 —— 在未來,我們將如何居住?因此,在設計時,李虎將實驗置於一種極限的情境下——當人類移居火星,居住在這顆遙遠而孤寂的紅色行星。當人們迫於外部環境而不得不將物質生活歸置極簡,最大限度實現資源的回收循環時,我們會做出怎樣的取捨?李虎看來,這種在極限環境下引發的思考,也許是對身處地球的我們最珍貴的生活啟示。
  • 另一個地球被發現!距我們有多遠?適不適合居住?答案全在這
    距離太陽系約100光年 那麼 這顆行星真的適合我們未來居住嗎 行星TOI 700d的體積是地球的120%左右,它是三顆行星中最靠外側的一顆,每37個地球日繞恆星公轉一圈,接收到的熱能是地球接收的太陽能的86%。它與恆星TOI 700距離適中,以上條件有利於該行星上液態水的存在。
  • 地球是怎麼在一團塵霧中形成的?它又是怎樣駕馭自然界生命的?
    它是怎麼在一團塵霧中形成的?它是怎樣駕馭自然界生命的?深入它的內核,那裡又是怎麼運轉的? 地球是怎樣把所有好東西盡收囊中的? 環顧我們的太陽系,大部分人都會想當然地認為,它的八顆行星不過是漂浮其間的八個截然不同的個體罷了。然而在比45億年前更遠的過去,它們都是由一些環繞太陽的星雲所構成的。
  • 另一個地球距離1400光年 我們如何徵服?
    雖然所用的觀察方法依然是間接方法,而且從理論上說,搜索到與地球相似的行星也只是一個時間問題,但不論如何,發現迄今為止與我們的家園最類似的行星依然是一件重要的事,這證明地球並不是宇宙中的「孤兒」,與地球類似的行星在宇宙中是廣泛存在的,進一步說,生命存在的條件在宇宙中也是廣泛存在的。儘管這些想法從概率論角度說是很正常的事情,但從科學方法角度而言,有實證才能說明理論的正確,其意義依然是很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