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心理變態容易成功?| Theory of Successful Psychopathy

2020-12-05 知我心理學

 

提到心理變態(psychopath),大家很容易想到連環殺人狂或者冷血殺手。這個印象並沒有錯,絕大部分的心理變態和犯罪人群高度重合,但有一小部分心理變態者,反而比一般人更容易成功。

今天我們來聊聊psychopath。

什麼是心理變態者(psychopath)?

儘管心理變態(psychopath)這個詞早在19世紀就開始使用,但在DSM中只有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Psychopathy並不是一種診斷。在2013年,最後一版DSM-5出版前,APA曾經考慮過增加一種名為「psychopathic personality disorder」的人格障礙,但最終他們決定不進行這項改動(主要原因是他們決定維持人格障礙這一整個章節基本不變)。

從心理變態通常的含義來看,反社會人格障礙(ASPD)更多描述的是一些行為表現,psychopathy則很強調這些人的情感反應。反社會人格障礙是一種精神障礙,psychopath則是一種人格特點。很多psychopaths會發展到符合反社會人格障礙的地步,但反社會人格障礙患者並不都是psychopath,反社會人格障礙患者的人格類型多種多樣。

心理變態和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的表現有重疊之處:冷漠、缺乏同情心,感覺不到內疚和悔恨,漠視法律和社會習俗,可能有暴力傾向。心理變態者中也不乏一些那些表面友好隨和,實際上是精神病態、反社會的人。他們雖然缺乏基本的情緒,但往往在成年後能夠比較好地融入社會生活。

據統計,在人群中,大概有1%的人是心理變態者,其中男性佔多數;雖然心理變態者的可能犯罪率比常人要高,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都是罪犯和冷血殺人狂。他們中實施過暴力、犯罪的人其實很少,另外一部分人不僅以非常高功能的狀態活著,而且還活得比常人要更成功。

心理變態的核心特質是冷酷無情(ruthless),而大腦核磁共振掃描結果顯示,這多半是先天造成的。牛津大學教授Kevin Dutton通過兩個典型的道德兩難問題揭示了這一點。他讓半數心理變態的被試,和半數正常人格的被試來回答兩個問題:

問題一與自己無關的道德兩難困境(impersonal moral dilemma):電車飛馳而來,前方的軌道上有五個工人。要拯救這五個工人,唯一的方法就是按下一個開關,讓電車轉到另外一個支線上,但是另外這個支線上也有一個工人,這樣他就會被撞死,你願意按下這個開關嗎?

結果,大部分人(包括心理變態者和正常人)都很快地回答說願意。

問題二則是自己相關的道德兩難困境(personal moral dilemma):同樣是電車在軌道上飛馳而來,前方有五個工人對此渾然不覺。你正站在天橋上,前面碰巧有個身體碩大的人,要拯救這五個工人,唯一的方法就是把要把這個人推下去,用他的身體使電車停下來,但是這樣他就會被撞死。你願意把他推下去嗎?

同樣是用1個人的生命來交換5個人的生命,這時,對問題的回答出現了分歧:絕大部分正常的人在思考後,回答不願意;而心理變態者則不假思索地,幾乎在第一時間都回答了願意。

Kevin Dutton說,這是因為,第二種困境調動了我們大腦中的杏仁核,那是處理情緒,產生同情的中心。而心理變態者則天生就缺失了這部分能力。

高功能的心理變態者容易成功

早在1941年,Hervey Cleckley 就發現,作為一個心理變態者,他們的人生很可能是極端化的,要麼走上巔峰,要麼非常失敗。這一點在後續的研究中不斷得到證明。

有一部分心理變態者是功能失調的(dysfunctional psychopath),這部分人往往在工作和生活中的表現比正常人還要弱一些。根據2015年瑞士學者Daniel Spurk 的研究,在普通公司職員中,表現出明顯的心理變態特質的人,工作成績比其他人更差,在公司的職位和收入都低於同輩的平均水平。

但另一部分高功能的心理變態者(high-functional psychopath)則非常成功,而且,正是他們的人格特質幫助了他們。他們被認為具有「成功的心理變態特性」。(Successful psychopathy)。Hervey Cleckley 說,他們往往是那些「在半年內就超越了20個頂尖的銷售」、「與當地最迷人的姑娘結了婚」、「初涉政界就贏得選舉」的人,他們活躍在政界、商界、法律界、軍隊裡。

德國的數據調查公司Statista 統計了心理變態者從事最多的10種職業,他們當中出現心理變態特質的機率遠遠高於普通人群。這些職業依次是:CEO、律師、媒體(電視或廣播)、銷售、外科醫生(有趣的是,在非手術醫生和護士中,心理變態者佔比很低)、記者、警官、神職人員、廚師、公務員。此外,在基金經理、極限運動員中,心理變態者的佔比也很高。

還有一個心理變態者佔相當大比例的職業——美國總統。Scott Lilienfeld針對42名美國總統的研究發現,西奧多·羅斯福、約翰·甘迺迪、富蘭克林·羅斯福、隆納·雷根、比爾·柯林頓等人都著明顯的心理變態者特質。

是什麼讓高功能的心理變態者容易成功?

Adrian Raine等人的對比研究發現,高功能的心理變態者,更能夠調整和控制自己的衝動,因而沒有像低功能的心理變態者一樣走上毀掉自己人生的道路。此外高功能的心理變態者之所以能夠成功,還得益於他們身上的一些特質:

1. 自戀

研究表明,在「黑暗三角」人格特質中,自戀(narcissism)與心理變態的重合度很高,即心理變態者往往是自戀的。即便在因為自己的原因而導致失敗的時候,他們也不會譴責自己。在看待自己時,他們總是看到積極的一面,往往堅信自己會取得成功,並且會不計後果地去實現它。

他們在自我展示時幾乎不考慮後果。比如,在競選時,有的心理變態者會不惜一切地暴露過往經歷中值得驕傲的細節。那些有更多顧慮的展示者很難像他們一樣讓觀眾印象深刻。

2. 魅力

人們常常覺得心理變態者很迷人。這可能首先源於他們強大的自信或自戀。

更關鍵的是,他們會把「增強個人魅力」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上,而去刻意進行很多的訓練和準備,因為他們總希望自己是在一個房間裡或者飯局上「最出彩的那個人」。他們希望將每一句話都說得很漂亮,因此很多心理變態者都很努力地學習知識,還會用業餘時間培養很多技能,比如彈得一手好吉他,或者高爾夫球打得很棒。

3. 智力

也有研究表明,心理變態者智商的確高於普通人群。此外,他們往往擁有很強大的遊說能力,非常善於說服他人。也是因為高智商,讓他們能夠深思熟慮地以精妙的設計來犯罪(想想漢尼拔)。

4. 愛冒險

在對心理變態者的研究中,Scott Lilienfeld認為,Boldness(膽識)是心理變態者的一種非常關鍵的特質。對於一些會使正常人感到恐懼的事物,他們無論在身體上還是心理上都不會有畏懼的情緒。他們的人生是由獎勵驅動的(reward-driven),當他們發現一件事有利可圖時,就會拿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帶著英雄主義和冒險精神去完成任務。

即便在壓力環境下,他們也從不氣餒,正因為此,他們擁有強大的危機處理能力,在危機來臨時,他們意志堅定,不會受到情緒的幹擾,即便需要做出冒險的決定,也不會有一絲一毫的猶豫;即便是對於自己有可能遭受的危險或犧牲,也體會不到常人該有的情緒。

在Kevin Dutton對心理變態者進行研究時,一個案例曾經報告說,他每次和朋友出去玩樂時,都樂於進行一項競賽:不僅看誰能要到最多的女孩的電話號碼,還要看誰被拒絕的次數最多。心理變態者並不害怕被拒絕,他們也不會因此受到傷害,而是能夠屢敗屢戰。

5. 無情

正因為心理變態者是沒有感情的,他們並不真的懂得什麼是悲傷、恐懼和愛。他們展現出的所有「情緒」都是虛假的、暫時的,是為了利用情緒和感情的表達,來達到自己的目的。他們會很努力地通過模仿來掌握表達情緒的方法,以此獲取人們的信任,比如,在想要追到最好看的姑娘時說出最漂亮的情話,在選舉期間需要表現出悲傷的時刻潸然淚下。在操縱他人上,心理變態者表現出了驚人的能力,而且他們在這樣的行為中獲得快樂。

此外,也正因為他們是無情的,所以他們在工作中會很專注,不會受到私人情緒的打擾,可以一絲不苟地執行工作細節,且從來不會犯拖延症。而且,他們能夠很清晰地區分工作與私人問題的界限,絕不會把工作問題私人化。

 

嘛,怎麼說呢,我還沒有迎娶白富美一定是因為我不夠變態(不是因為我的幻肢不夠大)嗯就是這樣的。

 

以上。

 

References:

Dutton, K. (2012). The wisdom of psychopaths: What saints, spies, and serial killers can teach us about success. Macmillan.

Cleckley, H. (1941). The mask of sanity; an attempt to reinterpret the so-called psychopathic personality.

 

相關焦點

  • 科學家說:如果有這6個特徵,你就可能是變態!(雙語)
    Most people are familiar with the major characteristics of psychopathy([saɪ'kɑpəθi] n.However, research has found links between more out-there characteristics and psychopathy, like the kind of foods you eat or the music you listen to.
  • 「知道SET」「成功人士變態多?」這是客觀事實,還是一廂情願?
    抱歉,不是這句,你是否曾聽身邊的人提起過這樣一個觀念,那就是有些「變態」的人,更容易成功?比如「五分之一的CEO都是變態」芸芸。這似乎已經成為了一種流行觀點,渴望權利,冷漠,迷之自信,冠冕堂皇,善於欺騙,缺乏同理心,言行不一之類的標籤數不勝數,類似「你為什麼會覺得自己的老闆是個變態」的解讀文章更是層出不窮。
  • 越「變態」越成功?
    ■心理話  「變態」這個詞,在日常生活裡用得和「神經病」一樣多。相較「常態」面言,我們如果用比較溫和的詞語形容的話,可以將其稱之為「不正常」。在心理學層面,我們說一個人「不正常」,可能更加傾向於他可能存在某種「人格障礙」。
  • ...channel processes: New progress in plate tectonic theory
    In the 2013 (36) issue of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a paper highlights the role of subduction channel processes in developing the plate tectonic theory.
  • 高智商的人,更容易變態嗎?
    於是,許多小夥伴問我:是不是高智商的人特別容易變態、犯罪呢?今天就來聊聊這個話題。倖存者偏差:不能判斷特徵X是否是成功要素事實上,我們經常很容易犯這樣的錯誤:我們總是很關注成功者的特徵,卻沒有看到那些具有同樣特徵的失敗者。因為成功者的光芒實在太過於耀眼,而失敗者卻往往躲在角落裡不為人知。
  • 動物的變態和人們常說的變態一樣嗎,你知道變態的動物有哪些
    所謂變態是指某些動物在幼體發育為成體的過程中,身體的外部形態,內部生理結構以及生活習性所發生的一系列顯著的變化,在動物界中昆蟲類的許多動物都要經過變態過程才能發育成成體。此外兩棲動物中的蛙類也要經過變態過程才能從蝌蝌變為成熟的蛙。
  • Linear response theory
    線性響應理論(linear response theory)是凝聚態物理中很重要的一個理論。
  • 心理學家研究結論:「變態殺手」未必真變態
    早在幾百年前就已經有了對心理變態者的描述。普遍認為,心理變態者缺少良心、不能體會他人的感情、不懂得什麼是內疚和忠誠。  上世紀40年代,開始有心理學家對此提出診斷標準。直到最近,美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的心理學家們開始研究心理變態的原因。和人們想像的不同,「變態殺手」不一定真正心理變態。
  • 薦書:變態人格高達2%,再看變態人格.《天生變態狂》
    一個變態家族中的神經科學家?「變態」這個詞在現代被演繹得越來越邪惡了,當你知道變態人格者佔比高達2%的時候做何感想呢?為何他的變態基因沒有變為變態行為為什麼法隆沒有變成變態狂呢?這個現象也正好詮釋了為何在人類演變中變態基因的持續存在。
  • 圖論Graph theory
    Refer to the glossary of graph theory for basic definitions in graph theory.一個圖的圖畫 A drawing of a graph01—定義 Definitions圖論中的定義各不相同。下面是定義圖形和相關數學結構的一些更基本的方法。
  • 5 Reasons Why WeChat Is Successful In China
    Foreign businesses who are interested in breakin
  • 天生變態並自帶殺手基因的腦神經學家---《天生變態狂》
    冷血癲狂的連環殺手~背負了極端命案的精神分裂患者~也可能是和你擦肩而過不起眼的路人甲~但是,應該很難有人想像一個研究心理變態的腦神經學家本身就是一個心理變態吧...這仿佛是恐怖電影或者懸疑美劇裡才有的情節~但,這確實是真實的案例,這個人叫吉姆·法隆,是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科學家,專注神經學,主要研究人類大腦,在美劇《犯罪心理》第五季中,他還上去客串了一把,本色出演了自己!
  • 為什麼我沒有成為殺人犯?​|一個心理變態者的自白
    為什麼有人能對自己的枕邊人下毒手?他們為什麼不會害怕、內疚,感受不到他人的痛苦?被《華爾街日報》評為十年來成就最大的神經科學家詹姆斯•法隆沉迷於研究心理變態者的腦部結構。諷刺的是,就當他以為自己找到了破解變態心理的鑰匙時,他意外地發現,自己的腦部結構跟心理變態罪犯的一模一樣。
  • 自我決定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德西和萊恩(Deci&Ryan)在1975年提出自我決定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然後這個SDT理論就發展成很大的事業。他們為這個理論創建的專題網站:http://www.selfdeterminationtheory.org/自我決定論有一篇中文論文《認知動機理論的新近展一自我決定論》,簡要介紹了自我決定論的四個主體內容。作者為:山東師範大學教科院心理系劉海燕、閆榮雙,首都師範大學教科院心理系郭德俊。
  • 昆蟲變態現象的演化
    變態的確是一個奇異的過程,但是那些未經證實的推測卻不能成為變態演化的解釋。通過將化石證據和昆蟲的解剖、發育研究相結合,生物學家已經構建出了一個關於昆蟲變態起源的看似合理的解釋,儘管該理論仍在不斷的修改之中。地球歷史上最早的昆蟲並不會變態;它們從蛋中孵出來時的模樣在本質上就是微縮版的成蟲。
  • 《殺死伊芙》:讓我們著迷的「小變態」
    故事根據Luke Jennings的小說改編, 講述殺手V(Villanelle,國內網友稱她為「小變態」),和間諜機構MI6的工作人員伊芙(Eve Polastri), 互相追捕,相愛相殺的貓鼠遊戲。
  • 面對心理變態者,我們能做些什麼?
    「他們為什麼會變成這樣?」「我們怎樣才能保護自己?」當一樁樁令人心碎卻又絕望無助的社會事件發生時,人們往往會發出如上疑問。在當下的社會中,一些事例正在與日俱增,這其中,甚至有人因此背負了終身的痛苦,乃至付出了生命的代價。而事件背後,往往存在著一些令人不解的人物——他們總是公然違背社會法則,其中卻有很多人未遭囚禁。
  • 那些隱藏在身邊的心理變態者,大腦中在發生什麼?
    但我們也容易看出,要是想在商界混得出人頭地,沒有道德上的顧忌,不顧惜別人的的死活,肯定是對事業大有幫助的。「同情心有兩種」,加洲大學神經學家,《精神病的內心世界:跟神經學家親歷大腦的黑暗面》一書的作者詹姆士·法隆說,「一是認知上的同情,就是你有知道別人現在在想什麼的能力,再一個是情感上的共情,就是一種悲其悲,樂其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