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聽身邊的人說過這樣的話:「我們家,世世代代都是紳士!」抱歉,不是這句,你是否曾聽身邊的人提起過這樣一個觀念,那就是有些「變態」的人,更容易成功?比如「五分之一的CEO都是變態」芸芸。
這似乎已經成為了一種流行觀點,渴望權利,冷漠,迷之自信,冠冕堂皇,善於欺騙,缺乏同理心,言行不一之類的標籤數不勝數,類似「你為什麼會覺得自己的老闆是個變態」的解讀文章更是層出不窮。
這樣也就算了,以至於不少人甚至開始以「變態」為榮,不管有沒有確診,都會以「我是變態」為由,大行反社會之事,這麼喜歡當「變態」,要不我們推出一個精神病院深度研學,一方面跟走在行業前沿的大佬學習一下先進經驗,如果自身果真資質尚佳,乾脆就留在那裡刻苦被研究好了。
提到這個事,一幫來自喬治亞大學(University of Georgia)和普渡大學的(Purdue University)的心理學家也坐不住了,有病不趕快去治,還跑出來指揮千軍萬馬,那還了得!於是梳理了大量文獻之後,他們發現許多針對該問題的研究存在方法缺陷,因此結果可能並不可靠,畢竟對「黑暗人格」的過度粉飾,會導致人們忽略其固有的危害性,並很有可能對社會發展造成危害。
這篇論文目前以預印本的形式發表,並登上了美國心理科學協會(Association for Psychological Science)旗下期刊《心理科學最新指南》(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並得到了《科學》(Science)新聞欄目的報導。
提到紳士...不是...我是說「變態」,自然就要說說「黑暗三人格」。這是在2002年由加拿大科學家德洛伊·保羅斯(Delroy Paulhus)和凱文·威廉斯(Kevin Williams)提出的觀點,其中包含了包含馬基雅維利主義(Machiavellianism)、自戀(narcissism)和心理變態(psychopathy)這三項關鍵指標。
研究的初衷,是探索「黑暗三人格」之間的異同,那麼它們分別代表什麼意思呢?
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有一名政治家名叫尼可羅,馬基雅維利(Niccolo Machiavelli),他主張「政治無道德」,說白了就是為達目的不擇手段,有意、策略的操縱他人,來尋求更多的權利,以及滿足自己的控制欲。
自戀指的是自誇,尋求關注,以自我為中心的傾向。
而心裡變態,則指的是以自我為中心、不誠實、缺乏共情等。
當然,以上所講的自戀和心理變態都屬於亞臨床階段,也就是說它不是病態的,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地具備這些特質。
在對234名心理系本科生進行了實驗室觀察和自評報告分析之後,保羅斯和威廉斯認為,「黑暗三人格」的特質並不是等效的,並且相互之間存在一定的關聯,最大的共同點主要體現在宜人性較低,宜人性是大五人格中的一個維度,其它四個維度分別是:「開放性」、「責任心」、「外傾性」、神經質性「,這裡暫不做詳述,總之宜人性簡單來說,就是「這個人是不是討人喜歡」。
同時,他們認為沒有一種人格特質在任何場景下都是,「適應性」或者「非適應性「的。簡單來說,就是沒有一種人格適用於所有的情境,比如具備這些「黑暗人格」的人可能在私人關係中並不討人喜歡,但自我感覺良好的特質降低了他們的焦慮水平,這反而使他們在平常保持了更好的心態。
但是,這裡保羅和威廉斯並沒有對具備「黑暗三人格」和成功之間的關聯做出任何論述,雖然後續的其他研究中他們的觀點經常被引用。
研究人員認為,引起大家對這一話題感興趣的悖論是:人們明明更願意和友好、誠實、樂於合作的人共事,但許多成功人士給人的印象卻完全相反。
於是「成功人士變態多」這樣符合直覺的觀點,成為了一個人們喜聞樂見的話題。且不說這裡的「成功」具體是什麼還有待商榷,但在影視作品中,老闆們總是體現出了一副冷漠無情、藐視生命、暴躁易怒、把人當棋子的「變態」形象,就連情場成功的花花公子們也總是有著喜歡「鞭策」伴侶的特殊癖好。
著名的犯罪心理學家,羅伯特·黑爾(Robert Hare)聲稱,心理變態在人群中佔比為1%,而在CEO群體中的佔比更高。另有某個已經被主動撤回的研究中聲稱,CEO群體中的變態佔比達到了21%,這可能就是「每五個CEO中就有一個變態」這個說法的出處吧。
當然,也有一些比較靠譜的研究表明,自戀與薪資收入的增長相關,而馬基雅維利主義與高級職位和事業滿意度的增長相關。但心裡變態則與上述指標體現出了負相關。這可能是因為具備「黑暗三人格」的特質的人,會通過剝削他人來實現自己的目的。同時亞臨床階段的心理變態,通常伴隨著缺乏神經質、焦慮水平低等特點,這或許能夠幫助他們在逆境中追求目標。而自戀通常與自誇有關,這更能使人自信的對自己進行「虛假宣傳」,馬基雅維利主義與善於操縱他人有關,這兩種特質都可能讓人做出損人利己的事,尤其在相識的初始階段。
總的來說,自從「黑暗三人格」這個朗朗上口的定義被提出之後,如今這一論文已經被引用超過2500次,僅僅在2018年,心理學界發表的相關論文就超過了1700篇,不僅是在圈內非常火熱,媒體也在爭相報導,諸如《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等知名媒體,對這個話題也體現出了極高的興趣。
但是,賣得好不代表它就符合科學,喬治亞大學心理系教授喬什·米勒(Josh Miller)和同事們對 131 項相關研究進行了分析之後指出:不少研究為了博人眼球,而在解讀數據時缺乏了必要的謹慎「。
米勒認為,」黑暗三人格「的相關研究中最大的缺陷在於過度了簡化了人格特質,這三種特質的模型中事實上包含了多維度的基本特質,其中一些特質甚至是重合的,比如評估心理變態一般需要包含敵意等方面,而敵意也同時包含在自戀中。
但是不少研究把這三個特質視作了單一維度、相互獨立的,這直接導致了統計結果出現偏差,增加了假陽性結果的概率,甚至有多達85%的研究選擇將評估得分合併統計,這進一步模糊了三種特質的差異,而只有5%的研究理性分析了三種人格特質之間的聯繫。
另一個令人啼笑皆非的事實是,目前評估馬基雅維利主義傾向的措施尚不明確,米勒等人指出,相關研究對馬基雅維利主義的定義與心理變態十分相似,而且其中一些特質與實證經驗相悖。例如,一些研究假設去抑制(disinhibition)與馬基雅維利主義傾向正相關,但是去抑制包含衝動、懶惰、無能等特質,滿足這些描述的人顯然不太可能為達目的不擇手段。說白了就是一個無能的人告訴你目前的情況不存在雙贏,那麼到底是因為他是個不擇手段的馬基雅維利主義者,還是單純的因為他就是...不行呢?研究人員在論文中總結:「大多數『黑暗三人格』研究事實上分析的是自戀和兩種不同形式的心理變態。」
最後,研究方法和樣本過於單一。45% 的研究樣本僅來自本科生——在歐美的一些高校,心理系本科生需要通過參加實驗獲得學分。將這些研究結論直接推廣到其他人群(如上班族)顯然不夠嚴謹。此外,多達 80% 的研究僅用自評問卷作為研究手段。
看到自己的研究被從側翼質疑,「黑暗三人格」的作者保羅斯也進行了反駁。他表示,為了適用於廣大人群,許多人格測試都要經過簡化,「這樣的批判適用於任何一類人格測試表」。他認為米勒等批評者只是「嫉恨這個理論的名氣」。但他也承認很多研究不算優秀,未來研究應當在更多樣化的樣本中進行,並且研究人員應當用更準確的手段對被試進行評估,例如參考好友的評分,而不僅僅是依賴自評報告。
這次爭論或許只是心理學研究可重複性危機中的一個註腳。還有心理學家擔心,這些研究可能帶來錯誤的觀念,對社會造成負面影響。印第安納大學(Indiana University)管理學副教授恩內斯特·奧博伊爾(Ernest O』Boyle)指出:「許多企業的確相信『黑暗人格』可能帶來好處,選擇承擔風險,這點可能會影響僱傭決策。對反社會行為和態度進行美化,這可能會造成難以預計的破壞。並且,對於那些表現出心理變態行為的人,相信任何理智的決策者,不會希望他們來主管公司」。
總結一下,就是關於「成功人士變態多的」研究似乎並不怎麼靠譜,這一論點的背後,不僅成功到底是什麼,尚且身份不明,變不變態也還沒弄清楚,所以不要覺得自己不夠變態就不能成功了,做個宜人的BOSS,挺好。
欄目簡介
知·道SET(Science,Education,Time)是一檔綜合科普欄目,內容包含天文、數學、物理、化學、地球、生命等學科,提供多視角,跨學科的科普內容,讓更多人提升對科學的認知和興趣。發現新知的同時,以科學的態度看懂身邊事。
關注我們/收聽節目
喜馬拉雅FM搜索:知道SET
微博/微信搜索:知道朝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