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亞灣中微子實驗發現電子反中微子消失

2020-11-24 科學網

 

3月8日,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國際合作組發言人王貽芳在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宣布發現新的中微子振蕩模式。該實驗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精度,測得第三種中微子振蕩模式的振蕩幅度為9.2%,誤差為1.7%,無振蕩的可能性只有千萬分之一。

 

關於該成果的論文《大亞灣中微子實驗發現電子反中微子消失》(Observation of electron-antineutrino disappearance at Daya Bay)於3月7日送交美國《物理評論快報》(PRL),4月1日被接受,4月23日論文在線發表,並將於4月27日正式刊印出版(Vol.108, No.17)。

 

美國物理學會(APS)網站23日在首頁刊登了麻省理工學院教授Janet Conrad的評論文章Rethinking the Neutrino。文中說,大亞灣實驗「證實θ13並非如人們預計的小,這使得我們必須對相關理論進行重新思考,也要求對夸克與輕子的區別做出新的解釋。這開啟了新實驗的大門,使得CP破壞的新發現具有了可能性,這一新發現可以解釋中微子與反中微子的區別,甚至可能解釋早期宇宙間物質不對稱的現象。」她還寫道:「在粒子物理研究領域,只有統計顯著性超過5σ,實驗結果才能宣稱為『發現』,而大亞灣實驗確鑿地測量出θ13非零。」(來源: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大亞灣實驗功成身退,江門中微子實驗站將接棒,規模要大100倍
    ,退役是合適的」,「退役儀式後,大亞灣實驗裝備會被拆卸運到別處,一部分設備會運到江門中微子實驗現場。」,中微子共有電子中微子、mu子中微子和tau子中微子三種味。,稱為宇宙線粒子,它們打到地球大氣層上層時會發生反應,產生中微子,這些「大氣中微子」中既有電子中微子也有mu子中微子,二者有固定的比例。
  • 大亞灣實驗功成身退,江門中微子實驗站將接棒,規模要大100倍
    近探測器探測到的中微子數目,與遠探測器探測到的中微子數目會有不同,這個不同可以用來測量反中微子 「消失」 率,從而計算出混合角 。日本的超級神岡實驗發現,大氣中微子穿越地球時較多mu子中微子轉化為tau子中微子,而較少電子中微子轉化為tau子中微子,這就是因為2-3混合角比較大,而1-3混合角比較小。
  • 別了,大亞灣中微子實驗
    ◎ 科技日報記者 陸成寬停止按鈕被按下後,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以下簡稱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大廳的水池外罩緩緩打開,沉浸在碧藍色高純水中的4個中微子探測器展現在世人面前。這一幕發生在12月12日深圳大亞灣中微子實驗站現場。這標誌著這個藏在深圳大亞灣核反應堆群1600米外,百米高的花崗巖山體腹中的粒子物理實驗裝置正式退役。
  • [大國重器-中科院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
    綜述及基本情況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以下簡稱「大亞灣實驗」)的主要目標是利用核反應堆產生的電子反中微子,尋找一種新的中微子振蕩並精確測量其振蕩機率(由中微子混合角 θ13 表示)。同時,大亞灣實驗完成了反應堆中微子能譜的首次測量,並發現中微子個數在 6 MeV 附近超出理論預期,顯著性達到 4 倍標準偏差。這個結果為反應堆中微子理論模型的完善以及國際上熱門的對反應堆中微子反常現象的研究提供了新的依據。
  • 《物理評論快報》在線發表大亞灣中微子實驗論文
    3月8日,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國際合作組發言人王貽芳在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宣布發現新的中微子振蕩模式。該實驗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精度,測得第三種中微子振蕩模式的振蕩幅度為9.2%,誤差為1.7%,無振蕩的可能性只有千萬分之一。
  • 「大國重器-中科院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
    綜述及基本情況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以下簡稱「大亞灣實驗」)的主要目標是利用核反應堆產生的電子反中微子,尋找一種新的中微子振蕩並精確測量其振蕩機率(由中微子混合角 θ13 表示)。大亞灣實驗由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牽頭,是一個具有重要國際影響和重大科學意義的國際合作項目,也是中美兩國目前在基礎科學研究領域最大的合作項目之一。
  • 基礎物理突破大獎: 揭秘王貽芳與大亞灣中微子實驗
    王貽芳等人發現的是在這些中微子研究中被視為「最後的未知數」的物理現象。如果它太小,則中微子的CP相角極難測量,用中微子來解釋宇宙中物質與反物質不對稱的理論便難以證實。θ13接近於零也預示著新物理或一種新的對稱性的存在。因此不論是測得θ13或只給出其上限值,均有極為重要的意義。與加速器實驗相比,反應堆中微子實驗可以毫不含糊地確定中微子混合參數θ13,具有造價低,速度快的優點。
  • 大亞灣中微子實驗發現新的中微子振蕩
    2012年3月8日,973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國際合作組發言人王貽芳在北京宣布,大亞灣中微子實驗發現了一種新的中微子振蕩,並測量到其振蕩機率,將對粒子物理研究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
  • 大亞灣中微子實驗
    (以下簡稱「大亞灣實驗」)中方負責人、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王貽芳按下了停止運行按鈕,屏幕上不斷跳動的數據隨即靜止,實驗大廳的水池外罩被打開,沉浸在碧藍色高純水中的4個中微子探測器徐徐展現出來。運行的9年中,中微子探測器就處在深圳市大亞灣核電站北部山地的地下,極其幽靜、暗無天日,探測器要從每秒鐘產生35萬億億個中微子的大亞灣反應堆中捕捉住它們。
  • 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宣告結束
    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宣告結束】12月12日,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裝置完成科學使命,正式退役。中微子是構成物質世界最基本卻也最神秘的粒子之一,蘊藏著宇宙的諸多奧秘。2012年,大亞灣實驗發現了一種新的中微子振蕩模式,這一成果為研究宇宙起源,尤其是理解宇宙中「反物質消失之謎」提供了可能,曾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大亞灣實驗是物理學基礎研究的一大步,推動我國中微子研究跨入國際先進行列。
  • 【科技日報】大亞灣實驗發現新的中微子振蕩
    大亞灣中微子實驗發現了一種新的中微子振蕩,並精確測量其振蕩機率。8日下午2點,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國際合作組發言人、中方首席科學家、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王貽芳在北京宣布了這一消息。全國人大代表、中科院高能所原所長陳和生院士認為,大亞灣實驗發現的新中微子振蕩,是目前世界上最好、最精確的中微子振蕩測量結果,它為未來中微子研究指明了方向。
  • 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裝置即將退役
    大洋網訊 12月12日上午10時30分,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在廣東深圳大亞灣現場,將舉辦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裝置退役儀式,水池蓋打開的過程將通過網絡直播,對實驗進行科普宣傳。2012年3月,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發現了中微子振蕩的新模式,被《Science》評選為2012年度十大科學突破之一,獲得2016年度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2016年度基礎物理學突破獎、2019年度未來科學大獎等多個獎項。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使我國的中微子研究從無到有,跨入國際先進行列。
  • 【連載】趣說中微子(完結)
    發現第三種振蕩2012年3月8日,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國際合作組宣布發現新的中微子振蕩模式,實驗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精度。這一重要成果是對物質世界基本規律的一項新的認識,對中微子物理未來發展方向起到了決定性作用,並將有助於破解宇宙中「反物質消失之謎」。
  • 大亞灣中微子實驗裝置圓滿完成科學使命 正式退役
    12月12日,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裝置退役儀式舉行。至此,這項自2003年開始,經過4年醞釀、4年建設和9年運行取數的大科學裝置,實現了原定科學目標,完成了科學使命,正式退役。在退役儀式上,大亞灣實驗負責人、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所長王貽芳院士按下了停止運行的按鈕,隨後,實驗大廳的水池外罩被打開,展現出沉浸在碧藍色高純水中的4個中微子探測器,使最前沿的大科學裝置近距離呈現在大眾面前。
  • 中國大亞灣實驗功成身退 打開中微子研究新大門
    孫自法 攝為下一代中微子實驗打開一扇大門發現一種新的中微子振蕩、精確測量反應堆中微子能譜、給出低質量區惰性中微子最好的限制……經過4年醞釀、4年建設和9年運行共17年曆程的大亞灣實驗,迄今已收穫一批重要科學成果。
  • 誰偷走了核電站的中微子?大亞灣新發現:也許算錯了核反應
    近日,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的論文《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流強和能譜的演化》在《物理評論快報》上發表,同時配發法國科學家法羅的文章《弄清反中微子反常》。最神秘的基本粒子中微子,又引起了人們的興趣。反應堆產生的中微子為啥不夠多?
  • 直播|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裝置退役儀式
    【直播時間】12月12日(周六)10:20-11:00【直播內容】大亞灣中微子實驗退役儀式,水池蓋打開的過程將全程網絡直播,直播過程中項目組專家進行科普介紹。中微子振蕩是唯一有實驗證據超出粒子物理標準模型的現象。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以下簡稱「大亞灣實驗」)是一個研究基本粒子物理的實驗設施,主要目標是利用核反應堆產生的電子反中微子尋找一種新的中微子振蕩,並精確測量該振蕩的機率(用中微子混合角θ13表示)。
  • 2020年12月12日,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裝置退役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取得發現一種新的中微子振蕩、精確測量反應堆中微子能譜等重要科學成果的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大亞灣實驗)裝置,自2003年開始歷經4年醞釀、4中科院高能所介紹說,大亞灣實驗運行以來收穫豐碩科學成果:2012年3月,該實驗國際合作組宣布發現一種新的中微子振蕩,並以前所未有的精度,測得其振蕩大小為0.092,誤差為0.017,無振蕩的可能性僅為千萬分之一。這一重大發現對於研究物質本原和宇宙起源,理解宇宙中反物質消失之謎具有重要意義,在國際高能物理界引發強烈反響。
  • 聚焦中微子-新聞專題-科學網
    此次發現加速了中微子物理理論研究的進展,成為了中國物理學史上新的裡程碑式發現,可以說為中微子研究開啟了新的時代。中微子共有三種,分別是電子中微子(νe)、繆中微子(νμ)、陶中微子(ντ)。描述三種中微子的振蕩需要六個參數。太陽中微子與大氣中微子實驗測出了其中的四個。剩下兩個未知參數,一個是混合角θ13,一個是CP破壞相角,它們不僅是自然界最基本的參數,也與宇宙起源中的反物質消失之謎有關。當宇宙大爆炸發生時,根據粒子物理規律,正反物質應該成對產生,是一樣多的。可是我們現在的宇宙中,並沒有發現大量反物質存在的跡象。那麼反物質哪裡去了?
  • 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退役 江門實驗預期2022年完成建設
    大亞灣實驗中方發言人曹俊研究員主持退役儀式。12月12日上午,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退役儀式在實驗站現場舉行。圖為沉浸在碧藍色高純水中的4個中微子探測器。十幾年前,通過對太陽中微子和大氣中微子的研究,科學家發現,中微子有一個神奇的特性,能夠在飛行中從一種類型轉變成另一種,即「中微子振蕩」。過去30年已有4個諾貝爾獎頒發給了中微子領域的科學家。我國中微子研究由大亞灣中微子實驗起步,從無到有並走到了世界前列,實現跨越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