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8日,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國際合作組發言人王貽芳在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宣布發現新的中微子振蕩模式。該實驗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精度,測得第三種中微子振蕩模式的振蕩幅度為9.2%,誤差為1.7%,無振蕩的可能性只有千萬分之一。
關於該成果的論文《大亞灣中微子實驗發現電子反中微子消失》(Observation of electron-antineutrino disappearance at Daya Bay)於3月7日送交美國《物理評論快報》(PRL),4月1日被接受,4月23日論文在線發表,並將於4月27日正式刊印出版(Vol.108, No.17)。
美國物理學會(APS)網站23日在首頁刊登了麻省理工學院教授Janet Conrad的評論文章Rethinking the Neutrino。文中說,大亞灣實驗「證實θ13並非如人們預計的小,這使得我們必須對相關理論進行重新思考,也要求對夸克與輕子的區別做出新的解釋。這開啟了新實驗的大門,使得CP破壞的新發現具有了可能性,這一新發現可以解釋中微子與反中微子的區別,甚至可能解釋早期宇宙間物質不對稱的現象。」她還寫道:「在粒子物理研究領域,只有統計顯著性超過5σ,實驗結果才能宣稱為『發現』,而大亞灣實驗確鑿地測量出θ13非零。」(來源: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