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 破解Wnt信號高效遠距離傳遞之謎

2020-08-29 BioArt

形態發生(Morphogenesis)是指生物體在遺傳信息和環境因素的影響下,通過細胞分化、組織與器官發生、發育等過程而逐漸成形(shaping)的過程。形態發生素(morphogen)作為介導機體形態發生的蛋白質,通過在組織中擴散並形成連續的濃度梯度,參與了機體組織修復和發育中的細胞命運決定,研究較多的形態發生素包括BMP、Catenin、Dpp、FGF、SHH、TGF-β 和Wnt等【1】


Wnt信號通路是一種進化上高度保守的信號通路,在生物體的生長發育和代謝調節中發揮了關鍵作用【2】。Wnt信號傳導需要位於胞外的Wnt 蛋白通過擴散與細胞膜上的受體結合,繼而激活下遊的胞內信號轉導及核內轉錄調控。Wnt在發育中具有形態發生素功能,而糖基化修飾和棕櫚醯化修飾導致Wnt 蛋白具有高度不溶性,近年來研究推測脂蛋白顆粒、外泌體或特定的分子伴侶可能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以協助克服Wnt信號傳遞過程中的溶解度和擴散性問題【5, 6, 7】。儘管如此,疏水性脂蛋白Wnt是如何在胞外水溶性空間中擴散到較遠的作用部位的,目前仍未完全清楚【3, 4】


近日,英國弗朗西斯·克裡克研究所Jean-Paul Vincent教授與牛津大學E. Yvonne Jones教授團隊合作在Nature雜誌發表了題為Glypicans shield the Wnt lipid moiety to enable signalling at a distance的研究文章,發現磷脂醯肌醇蛋白聚糖Dlp的蛋白核心能通過構象變化形成疏水空間,進而結合併遮蔽Wnt蛋白的脂質部分,提高了Wnt的水溶性並促進了Wnt信號的傳遞。



Wnt與果蠅的無翅基因Wingless(wg)同源,果蠅翅成蟲盤中的Wg信號易被檢測且擴散範圍較遠,能夠實現Wg對遠距離靶基因的調節,因此果蠅翅成蟲盤是研究Wnt信號擴散與遠距離調節機制的良好模型。之前觀點認為脂蛋白微粒或外泌體能夠在胞外轉運Wnt蛋白,作者利用基於形態捕捉技術(morphotrap,捕捉並困住形態發生素並抑制其功能)的捕捉分析手段及遺傳學檢測證明胞外Wg的轉運並不依賴於外泌體、脂蛋白或微膠粒。另一種假說認為載脂蛋白Swim能夠溶解並介導Wg的胞外轉運【7】,作者發現Swim的敲除並不會顯著影響果蠅翅成蟲盤中胞外Wg蛋白的分布,因此Swim在Wg的胞外轉運中並不是必需的。除了目前因技術限制無法驗證胞體素(cytonemes)在Wg轉運中的功能外,作者證明之前推測的協助胞外Wg轉運的外泌體和脂蛋白模型均不成立


圖1 胞外Wg蛋白的擴散依賴於磷脂醯肌醇蛋白聚糖Dlp


之前已有研究發現磷脂醯肌醇蛋白聚糖Dally和Dlp能夠調節Wg在細胞外的分布,且最新研究發現果蠅卵巢中的Dlp能夠起到抑制Hh和Wnt信號的作用(詳見BioArt報導:Sci Adv | 解亭團隊揭示磷脂醯肌醇蛋白聚糖Dlp介導的Hh/Wnt信號相互依存調控幹細胞分化的機制)。通過克隆分析,作者發現Dally和Dlp的缺失會導致細胞表面Wg表達顯著降低,且Dlp缺失所導致的Wg下調表型更加明顯(圖1)。Dlp可以通過兩種方式與Wg的結合,一是通過Dlp的硫酸肝素鏈,二是通過Dlp的蛋白核心【8】。通過檢測Dlp與Wg的結合,作者發現Dlp能夠結合棕櫚醯化的Wg,但突變導致的非棕櫚醯化Wg (S239A) 不能與Dlp結合。進一步研究發現,Dlp蛋白核心介導了Dlp與棕櫚醯化蛋白的結合,而Dally的蛋白核心無法與棕櫚醯化蛋白結合。因此,磷脂醯肌醇蛋白聚糖Dlp,而不是Dally,具有與棕櫚醯化的Wg結合的能力。人類具有6個磷脂醯肌醇蛋白聚糖,作者發現其中的GPC4和GPC6能夠與Wg蛋白結合。此外,GPC4和GPC6與Dlp類似,同樣具有雙相活性(biphasic activity),既能夠抑制高表達目的基因的表達水平,又能促進低表達目的基因的擴散範圍。因此,人類Dlp家族的磷脂醯肌醇蛋白聚糖可以與Wnt蛋白的棕櫚醯化部分結合,調節了Wnt蛋白的胞外行為


圖2 Dlp與Wnt蛋白的結合機制 (PMS:棕櫚醯化的絲氨酸)


溶解性對Wnt信號的擴散和傳遞至關重要,Dlp在與Wnt蛋白的棕櫚醯化部分結合後,能通過增加Wnt蛋白的溶解性,促進Wnt信號的擴散。那麼,Dlp是如何與Wnt的棕櫚醯化部分結合的呢?通過比較Dlp蛋白核心與Wnt受體Frizzled結構上的差異,作者發現Dlp的N末端區域與Frizzled家族的胞外半胱氨酸富集結構域(CRD,cysteine-rich domain)有一定的相似性。Frizzled的CRD結構域能通過形成 「槽形結構」(groove-like structure)結合併包裹Wnt的棕櫚醯化位點,而Dlp 和GPC1同樣含有一個較淺的槽形結構,並額外含有一個橫向位於溝槽入口的α-螺旋,從而阻礙了脂質插入(圖2a)。通過解析Dlp蛋白核心與棕櫚醯化WNT7A結合後的複合體結構,作者發現Dlp和Wnt之間主要通過疏水作用發生互作,Dlp與Wnt棕櫚醯化部分的結合導致複合體構象發生變化(圖2b)。因此,複合體的晶體結構解析數據同樣證明了Dlp-Wnt的相互作用需要脂質部分(lipid moiety)的參與(圖2c)。位點突變分析表明,Dlp和Dally與Wnt結合能力不同是由一系列結構差異共同導致的,如槽形結構入口和腔內殘基的性質差異,以及α-螺旋-9和α-螺旋-10相對於α-螺旋-1發生移位的結構特徵不同等。


綜上所述,本研究通過遺傳學分析並結合蛋白結構解析,證明磷脂醯肌醇蛋白聚糖Dlp的蛋白核心能通過構象變化形成槽形結構,進而結合併遮蔽Wnt蛋白的棕櫚醯化部分,提高Wnt蛋白的水溶性,使胞外的Wnt能夠擴散並與受體結合,實現Wnt信號通路的高效傳遞。


原文連結: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0-2498-z


製版人:十一


參考文獻


1. Gurdon J B, Bourillot P Y. Morphogen gradient interpretation. Nature, 2001, 413(6858): 797-803.

2. Komiya Y, Habas R. Wnt signal transduction pathways. Organogenesis, 2008, 4(2): 68-75.

3. Willert K, Brown J D, Danenberg E, et al. Wnt proteins are lipid-modified and can act as stem cell growth factors. Nature, 2003, 423(6938): 448-452.

4. Takada R, Satomi Y, Kurata T, et al. Monounsaturated fatty acid modification of Wnt protein: its role in Wnt secretion. Developmental cell, 2006, 11(6): 791-801.

5. Panáková D, Sprong H, Marois E, et al. Lipoprotein particles are required for Hedgehog and Wingless signalling. Nature, 2005, 435(7038): 58-65.

6. Gross J C, Chaudhary V, Bartscherer K, et al. Active Wnt proteins are secreted on exosomes. Nature cell biology, 2012, 14(10): 1036-1045.

7. Mulligan K A, Fuerer C, Ching W, et al. Secreted Wingless-interacting molecule (Swim) promotes long-range signaling by maintaining Wingless solubility.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12, 109(2): 370-377.

8. Yan D, Wu Y, Feng Y, et al. The core protein of glypican Dally-like determines its biphasic activity in wingless morphogen signaling. Developmental cell, 2009, 17(4): 470-481.

相關焦點

  • 科學家揭示Wnt信號遠距離傳遞的機制
    科學家揭示Wnt信號遠距離傳遞的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7/23 16:07:09 英國弗朗西斯·克裡克研究所Jean-Paul Vincent和牛津大學E.
  • Nature communication:非經典WNT受體相互作用 抑制腫瘤轉移
    2015年4月24日訊 /生物谷BIOON/ -- wnt信號包括β catenin依賴性的經典途徑和β catenin非依賴性的非經典途徑,在調節動物發育和維持穩態方面具有重要作用,wnt信號失調會引起包括癌症在內的多種疾病發生
  • Nature communication:REGγ調節經典wnt信號途徑促進皮膚癌發生
    2015年4月27日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國際學術期刊nature
  • WNT信號在癌症免疫監測中的應用
    )被稱為b-catenin破壞複合物高效磷酸化和泛素化,導致蛋白酶體高效降解。典型的WNT信號被notum、棕櫚醯-蛋白羧酸酯酶(notum)等去醯基酶所阻斷,這些去醯基酶限制WNT信號的分泌。此外,E3泛素連接酶環指蛋白43 (RNF43)和鋅環指3 (ZNRF3)通過有利於FZD受體內化來抑制WNT信號。
  • 科學家揭開大腦神經信號傳遞新通路
    華中科技大學教授馬聰有關神經細胞信號傳遞的最新研究成果為進一步解開大腦之謎提供幫助。
  • 中美科學家揭開大腦神經信號傳遞新通路
    中國科技網訊 華中科技大學教授馬聰有關神經細胞信號傳遞的最新研究成果為進一步解開大腦之謎提供幫助。12月20日,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科學》在線發表了題為《神經遞質釋放中Munc18和Munc13蛋白重要功能的重組》的論文。該論文由馬聰和美國西南醫學中心喬瑟夫·裡索教授領銜的研究組合作完成。
  • 俄羅斯神秘電臺,近40年連續發出信號,至今無人破解背後含義
    至今也沒有找到飛機的殘骸或者乘客的遺體,但這件事確實是真的存在的,諸如此類的事情並非罕見,例如在俄羅斯有一個神秘電臺,有近40年的時間持續發出信號,背後的含義至今都遲遲無人破解。神秘電臺橫空出世愛聽收音機、愛看諜戰片的人對電臺一定不陌生,一個人的聲音通過小小的電流傳送到另一個人耳邊,這也是科技的魅力。
  • 安徽有一個難以破解的千古之謎,成與金字塔相提並論的未解之謎
    在世界八大奇蹟當中,最為神秘的,也是至今難以破解的千古之謎就是埃及胡夫金字塔了,它的奇異之處,早已超出了地球上人們的想像力,對於人類來說,至今仍然是一個難以破解的千古之謎。其實在安徽省境內有一處地下石窟群,從它被發現之後就成為了與金字塔相提並論的「未解之謎」。
  • JMCB:中國科學家應用CRISPR破解基因組「未解之謎」
    研究人員指出,人類基因組中包含了幾百萬個DNA調控元件和大量的基因簇,但其中大部分都沒有進行過實驗檢測,還有大量基因組"未解之謎"等待人類去破解。 DNA編輯技術CRISPR/CAS9近年來風生水起,該系統是目前發現存在於大多數細菌與所有的古菌中的一種後天免疫系統。
  • 一個神秘無線電臺,近40年持續發出「奇怪信號」,至今無人破解
    而在這些未解之謎之中三、奇怪信號至今無人破解令人浮想聯翩,民間猜想頻頻出現在人們百般嘗試仍舊無法破解神秘電臺的種種謎題之後眾所周知在戰爭時期信息的準確迅速傳遞是非常重要的,在很大程度上能夠左右戰局,而這就彰顯出無線電臺的作用了,為了不讓敵方得知己方計劃,因此這些電臺傳遞的信息往往是經過了加密處理的。
  • 中國醫學科學院黃波團隊破解T細胞耗竭之謎—新聞—科學網
    腫瘤免疫治療後為何會復發? 但現實情況是,大部分病人經過腫瘤免疫治療後依然會復發。弄清楚其背後的原因,是目前腫瘤免疫治療領域最急迫的科學問題。 可喜的是,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研究員黃波團隊揭示了這一科學問題。研究發現,腫瘤部位細胞因子IL-2是誘導殺腫瘤的CD8+ T細胞進入耗竭的驅動因子,從而喪失殺腫瘤細胞的能力。相關研究於1月12日0時在線發表於《自然·免疫》。
  • 中國發現了和黑洞一樣的世界未解之謎,至今未能破解
    中國發現了和黑洞一樣的世界未解之謎,至今未能破解這個世界上有很多未解之謎,黑洞當然算是這眾多未解之謎中的一個,在這些眾多的未解之謎中,被關注最多的就是這個黑洞了,不單是21世紀,其實早在18世紀中期就有科學家在研究這個黑洞,這個黑洞不光是研究時間長,研究的國家也很多,在世界的各個國家
  • 致敬Roel Nusse丨Wnt信號通路的發現之旅
    當時,Nusse和Harold Varmus開始聯繫,後者亦同樣對MMTV致癌之謎非常感興趣。Nusse來到Varmus在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實驗室進行博士後研究。在正式接受信件中描繪了一系列有趣的課題,其中提及一項今後將成為開創性工作的研究-直接在腫瘤DNA中尋找那些重要「顯性」的原病毒基因。
  • Nature:破解脂肪酸代謝之謎
    事實上,現代生物化學教科書繼續顯示關於ACC形成的細絲的模糊圖像,這就使得ACC細絲形成的方式和原因成為一個謎。如今,來自巴塞爾大學生物中心的Timm Maier教授領導的一個研究團隊解析出這種細絲的清晰圖片。Maier 報導,「我們解決了這個在代謝方面存在的長期謎團。闡明ACC細絲的詳細結構揭示了它們對酶活性的影響。」
  • 已經破解的未解之謎也不少 胡夫金字塔可能是被澆灌的
    從人類學會思考開始就一直在認識這個世界,然而時至今日仍然有很多未解之謎,不過值得一說的是現在已經有很多未解之謎被破解了,一起來看一下吧。   埃及胡夫大金字塔   埃及胡夫大金字塔由230萬塊巨石組成,平均每塊重達2.5噸,最大的達250噸。
  • 詳細的北緯30度之謎與破解嘗試
    北緯30度之謎可謂是世界上最大的謎團,其中包括地理、歷史與人文的諸多奇觀與事件,吸引了無數人的好奇與探索。人們或多或少知道一些位於北緯30度這條線附近的奇觀、事件,但未必知道得全面。這裡為此做一下全面的羅列,並嘗試破解這一謎團。北緯30度之謎的奇觀、事件大致分布在北緯25—35度之間,涵蓋地理、歷史和社會人文的諸多方面。
  • 俄羅斯發現神秘電臺,40年不間斷髮送信號,卻無人破解電臺內容!
    近幾年來,人類科技發展極為迅速,解開了古人們留下的未解之謎,正是未解之謎出現,加快了人類科技進步。隨著科技的進步,人類把所有的目光逐漸放在了地球之外,試圖找到和人類同樣的高級文明,進入宇宙後才發現,宇宙的安靜超出了人類想像,即便不斷向宇宙之外發射信號,從來沒有得到地外文明回復,這讓科學家們比較惆悵,難道說外星人根本不存在嗎?可是在俄羅斯曾經發現了一個神秘電臺,接近40年的時間內一直發出詭異信號,它想告訴人類什麼呢?
  • Nature |下丘腦的SuM核是傳遞新信號的「新奇中心」
    儘管腹側被蓋區(ventral tegmental area)和藍斑核(locus coeruleus)等區域在廣泛傳遞新信號方面的重要性已經得到充分確認首先,對這些小鼠經歷A1-A3的環境適應階段,探索距離隨熟悉程度增加而減少。在A4階段予以雷射刺激,藍光刺激打開ChR2通道的小鼠相對於對照小鼠而言行為發生改變,具體表現為在舊環境中探索距離增加。
  • 破解宇宙線「世紀之謎」
    原標題:破解宇宙線「世紀之謎」       近日,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四川省甘孜州人民政府、中科院成都分院在成都籤署協議,計劃在四川省甘孜州稻城縣海子山建造一座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利用觀測站,科學家將「對話」宇宙,破解宇宙線起源的世紀謎題。   研究宇宙線有啥用?   宇宙線亦稱為宇宙射線,是來自於外太空的高能帶電粒子流,由奧地利科學家韋克多·漢斯於1912年首次發現。
  • 破解宇宙線起源「世紀之謎」 中國「拉索」拉開科學探索序幕
    這也意味著核心目標為探索宇宙線起源這一「世紀之謎」的中國「拉索」,已拉開科學探索的序幕,開啟它與另三大國際宇宙線研究中心攜手破解宇宙線起源及宇宙演化和暗物質等研究的徵程。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科院高能所)粒子天體物理中心副主任、「拉索」首席科學家兼工程經理曹臻研究員介紹說,宇宙線是來自宇宙空間的高能粒子,主要由質子和多種元素的原子核組成,並包括少量電子和光子,它時刻存在於星球之上,又被形象稱為「銀河隕石」或傳遞宇宙大事件的「信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