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人的孤獨來自「知識的詛咒」?

2021-02-13 MOOC

本文為MOOC學院網友watterfall的「日常思考的科學」課程筆記。

這是我最喜歡的心理學實驗,第一次看到它是在《讓創意更有粘性》的書上,而在《日常思考的科學》這門課程上,再次重溫。實驗來自於伊莉莎白·牛頓(Elizabeth Newton),她通過這個實驗獲得了史丹福大學的心理學的博士學位,課程中採訪的是她的導師Lee Ross。

這個實驗很簡單,敲擊音樂的節奏來猜歌曲的名字。歌曲單上有25首眾人皆知的歌曲,敲擊者選擇一首歌曲敲出它的節奏來,聽者去猜歌曲的名字。實驗的結果是120首歌曲的敲擊中,只有3首被猜中,命中率只有2.5%,或者說每40首歌曲中只有一首被猜中。可是如果讓敲擊者預測聽者猜中的概率,他們預測聽者會有50%的概率猜中。而這個實驗也被重複了多次。

這就是就是著名的」知識的詛咒「實驗。敲擊者在敲擊的同時,在自己的腦中同步演奏著音樂,所以他們誤認為聽者會很容易猜到,可是聽者卻聽不到敲擊者腦中的音樂,他們聽到的只是一些雜亂的敲擊聲。

當我們獲得知識,就難以想像自己無知時的場景。最後引用《讓創意更有粘性》書中的原文:「敲擊者/聽眾試驗每天都在世界各地重演。CEO和一線員工、老師和學生、政客和投票者、商人和消費者、作家和讀者都可以看成敲擊者和聽眾。所有這些群體之間都需要持續不斷的溝通,但是如同敲擊者和聽眾一樣,他們之間存在著巨大的信息不對稱。當一個CEO討論開放股東價值時,他的腦中有一首職員聽不到的曲子。」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請點右上角分享↗

點擊「閱讀原文」到達「日常思考的科學」課程頁面,了解更多關於思考的知識!

相關焦點

  • 冷知識8則:「知識的詛咒」是什麼意思?
    1、「知識的詛咒」是什麼意思?知識的詛咒(The Curse of Knowledge),即:某人一旦知道了某事,就無法想像這件事在未知者眼中的樣子。
  • 誰是聰明人,聰明人的十大特徵
    ——西塞羅   如果你具備以下特徵你很可能就是一個聰明人。一,聰明人更善於傾聽,多聽善聽更容易變聰明。傾聽是人的本能,通過傾聽來接受外界的信息;傾聽是你了解認識這個世界的重要途徑;嬰幼兒就是在傾聽中漸漸地成長起來。二,聰明人有更恰當的溝通方式。三,聰明人多角度思維。除去專業知識之外,聰明人知道很多。
  • 一流的聰明人,在別人眼裡都是傻子(深度)
    在現實生活中,不吃虧的是聰明人;而能吃虧的是智者。聰明人和別人過事兒總能保全自己利益。比如做生意,他們做生意都能把利潤賺足;而智者絕不追求生意的最大收益,有些生意甚至賠錢也做。聰明人知道自己能做什麼;而智者明白自己不能做什麼。
  • 如果你身邊有這三種特徵的人就是聰明人,看看你有嗎?
    擁有這三個特點的人就是聰明人,你注意到了嗎?第一,謹言慎行。有一個廣為人知的小知識就是:一幫人中說話最少的人可能是實力最強的。所謂「言多必失」不無道理,聰明的人不追求虛榮感,他們不屑於檯面上的「風光」,他們不然不說,不然就會一語中的地指出問題所在。要做到謹言,就要避免發表一些不成熟的言論。叔本華曾言:「人,要麼孤獨,要麼庸俗。」這不無道理的。
  • 你是聰明人中的聰明人嗎?
    我們的認知範圍告訴自己,智商高就是聰明人。他們是人中龍鳳,鳳毛麟角,事業有成,媳婦漂亮,郎才女貌,學霸級別,處理事情精明等等。 智商高等於聰明人,但是人的智商其實沒有這樣簡單。 比如:愛迪生,小時候就不是個聰明的孩子,製作個板凳都要被老師笑話。 所以小時候學習成績不好,我們誤以為智商低,其實這些人長大後,在事業上更加成功。 比如:成龍,小時候後學渣,長大後一路成就大哥身份。
  • 《百年孤獨》:馬爾克斯的天才構思與偉大孤獨
    《百年孤獨》被譽為「再現拉丁美洲歷史社會圖景的鴻篇巨著」。加西亞·馬爾克斯,以魔幻現實主義的手法將布恩迪亞家族在馬孔多小鎮的百年興衰榮辱展現出來,代代相傳的命運如同被詛咒一樣,相似的名字代表著相似性格,最終都難逃那羊皮卷上的孤獨。
  • 《百年孤獨》:燦爛終將寂寞償還,十句話概括一生,寫盡人生孤獨
    人生,是一場孤獨的單程旅行。孤獨,是旅行中的點頭之交。除了自己,你什麼都帶不走。但,你的閱歷,經驗,所見所聞都是你的。為什麼偉大的人都喜歡看書,因為「書中自有黃金屋」,看書是排解孤獨最好的方式。知識是永恆的,像一瓶「82年的拉菲」,口感色澤都是上乘,越久遠的知識,越讓人感興趣。同樣你積累的知識越多,整個人就越厚重,看起來就很有「味道」。
  • 聰明人的特徵
    如果你不確定自己的智力水平,這裡列舉了13項聰明人的特徵,來看看自己可以滿足其中幾項?正如吉姆•維納所寫,聰明人「並不畏懼說『我不懂』。如果他們不知道,他們可以學習」。維納觀察到的這一點得到了賈斯汀•克魯格和大衛•鄧寧在《人格與社會心理學雜誌》上發表的一篇經典論文的支持,該論文指出,智力水平越低的人,越會高估自己的認知能力。
  • 孤獨已經寫入我們的 DNA:35% 的孤獨寂寞來自基因遺傳
    北京時間1月24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目前,科學家最新一項研究表明,孤獨已經寫入我們的DNA,它具有一定的遺傳性,人們的孤獨感35%來自於基因遺傳。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研究作者表示,這些基因仍然對我們周圍世界產生反應,因此你的DNA並不一定會讓你感到孤獨。
  • 聰明人之所以活得精彩是因為學會了與不確定性共舞
    生活的趣味、好玩都來自於不確定,不知道,來自無常。而生活中我們無時不刻地追求著確定性。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對的那個人卻遲遲不來,我們也會開始焦慮,甚至親人在跟我們講這個事情或催促我們的時候,我們會情不自禁的崩潰大哭。因為沒有「確定」我們沒有安全感,我們不知道那個對的人什麼時候來?還是不來了?我們也會害怕孤獨終老。
  • 《孤獨症兒童康復科普知識手冊》
    緣起 2015年5月17日是第二十五次全國助殘日,活動主題為「關注孤獨症兒童,走向美好未來」。 為進一步推動孤獨症兒童康復工作,加強科普知識宣傳,提高全社會扶殘助殘意識,營造更適合孤獨症兒童融合發展的社會環境,中國殘聯康復部組織專家編寫了《孤獨症兒童康復科普知識手冊》(簡稱「《手冊》」)。
  • 聰明人是怎麼樣思考的
    人生在世,每個人都想成為聰明人,都想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人們也時常羨慕那些考上知名學府的學子,認為凡是能考上知名大學,如英國牛津大學、劍橋大學的人肯定都是聰明人。那麼,那些在名牌校園裡漫步的聰明人,究竟與常人有哪些不同呢?其實,關鍵之處就在於他們擁有聰明人的思維方式。關於聰明人,沒有統一的標準和定義,但聰明的人卻都有共同的特質,就是善於思考。
  • 傻瓜與聰明人
    傻瓜都是聽從自己的本能做出瘋狂的行為,與聰明人的冷靜超脫、理性自製形成強烈的對比。傻瓜不關心所謂正確的重要的問題,只著眼別人看來無用的小事。他們的生命毫無目的,只是被感情的衝動所驅使,且因其愚蠢的行為而被社會排斥;聰明人的世界又當如何?身處不同的文化、宗教、制度環境之下,一個圈圈裡的聰明人總是把另外一個圈圈裡的聰明人看成異類或傻瓜。
  • 來自法老的詛咒,所有闖入金字塔的人,都會死!
    看過許多關於金字塔探險的電影,我們可以發現一個規律,就是這些進入塔內探險的人,多半都是會離奇死亡,原因也多歸根於埋葬這這裡法老們的詛咒。雖然只是影視劇,但是在顯示中,也是有著許多相似的故事發生的。一直以來就有這樣一個警告,就是不能爬上金字塔,不然就會死,有許多人嘗試過。
  • 聰明人要保持自己生活的不確定性
    你要想真的做一個聰明人,你就要學會保持不確定性。我覺得這句話太牛了,你要作為一個聰明人,你要學會保持不確定性,你知道我們每天擔憂的事主要是什麼嗎?就是怎麼樣能夠讓所有的事都確定,我們希望一切東西都按照我們的想法按部就班的,一個一個的落實,這個叫做確定。
  • 《血源詛咒》受詛咒的路德維希打法攻略
    《血源詛咒》中有非常多的BOSS,受詛咒的路德維希就是DLC中的BOSS,對於新手來說不好打,本文作為分享帖,整理了血源詛咒BOSS【受詛咒的路德維希】的打法攻略,下面一起來看看吧!《血源詛咒》受詛咒的路德維希打法攻略這個BOSS很難,第一次打已經死的不想再死了,而且攻擊根本停不下來,而且隨便碰一下就得死,宮崎英高滿滿地惡意,打他一階段準備好神躲閃吧,躲一次打兩下掌握好節奏,往左上或者右上閃避存活率比較大,千萬別貪刀,貪刀必死,二階段一定要近身離遠了死的會很慘,看準出刀往右躲
  • 具有獨特個性的人跟一般人不同,他必然是孤獨與孤立的
    聰明人和愚人聰明人首先要爭取的是免於痛苦和煩惱,能得安靜和閒暇,也就是一種平靜樸實不受幹擾的生活。因此,在對「世人」略有認識之後,他會選擇不求聞達,如果他具有大才智,甚至會過獨居的生活。一個人的內心越為充實,他對其他人的需要就越少——其他人越不能替他做什麼。這就是為什麼高度的智慧會使人不合群。
  • 普通人研究方法,而聰明人研究規則,聰明人用的博弈論是什麼樣?
    要說不一樣的知識,據說是聰明人才用的東西叫「博弈論」。 簡單講就是一群聰明人,在一定規則之下,如何選取最有利自己的策略進行競爭。 平時之所以覺得博弈論高深,是因為傳統博弈論都是研究什麼策略最高明。 實際上日常的博弈論並沒有那麼遙遠,我們平時遵守的規則,已經是相互競爭和妥協的產物。
  • 世界十大詛咒之術!毛骨悚然!
    古埃及詛咒  當大家想到「詛咒」一詞,腦海裡很可能會浮現出圖坦卡門(Tutankhamun,古埃及法老)的詛咒以及一些類似的故事。不管你相不相信這些來自埃及的故事,我們依舊可以深入埃及歷史探尋關於古埃及的詛咒究竟是事實還是虛幻。你必須要清楚的是,人們創造古埃及詛咒,不是想要以此取樂,也不是為了洩恨。
  • 《咒怨:詛咒之家》「真正的恐怖」是實際存在的兇惡事件
    家人之間的羈絆淡薄了,孩子所感受到的孤獨也增加了。家庭暴力增加,離婚的單親家庭也不少見。第1集中描寫的聖美(裡々佳)的家庭環境正是如此。最近學校裡的欺凌問題也成了嚴重的問題,但是孩子們的問題很難傳達給不在意他們的大人,他們為了尋求溝通參加了幫派,在夜晚的街道上頻繁出現。聖美的同班同學經常出入迪斯科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