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陽蚌塑天文圖的出土,反映了我們的天文學當時都是最先進的

2020-12-03 百家號

西水坡出土的三組蚌塑圖如今靜靜地躺在濮陽市戚城公園(景區)專門為其建造的「中華第一龍」展廳裡,而在西水坡發掘的瓶瓶罐罐、人頭蚌殼則堆滿濮陽市博物館的倉庫,孫德萱和北京大學的博士後,還有這兒的工作人員目前還在整理研究這些不會說話的實物,並企盼它們有一天能「開口說話」。「這兒的西水坡45號龍虎墓是複製品,是我做的,河南博物院的那個缺人的龍虎圖案,也是我親手複製的,真品被國家博物院(原中國歷史博物館)調到了北京。」孫德萱對記者說,「1989年,中國歷史博物館館長、著名考古學家俞偉超找我談話,說『老孫,我如果把你的三組(蚌塑圖)都調走,不近情理,我只調你一組,你還有兩組,比我的還多一組呀!再說,我這兒是代表國家的,不能沒有它,它在這兒也總能宣傳你濮陽呀!·」孫德萱想軟硬不吃,省文物局也一直說「不送!不送!」他接著說:「後來國家文物局給省裡(文物局)下最後通牒,說『你不送,中央領導來審查展覽時,我就給你空天窗』。」無奈,只好把它送到了北京。

孫德萱說,他很傷心,從此再沒有進過國家博物館的大門,也再沒有與他發掘的「中華第一龍」見上一面,但他很快又找回了喜悅,「反正我這兒的也不能說是贗品,它是用當時從西水坡出土的蚌殼擺塑的,貨真價實呀!現在哪兒要展出蚌塑圖,我扛著蚌殼就走,到那裡現擺,沒有問題,那個蚌殼是反是正、是大是小,我瞭然於胸。再老,它國家博物館調走了我的『第一龍』,卻調不走我的信息,如中國社會科學院的馮時,雖守著國家博物院,卻老到濮陽跑,來了解情況,收集信息進行研究。」嗎時找到北鬥後,本來孤立的龍虎圖像由於北鬥的存在,就只能做星象解釋一二象北鬥星象圖就這樣被證死了。

45號墓虎的腹下有一堆散亂的蚌殼,而其他位置卻沒有任何凌亂的情況在19年湖北出土的曾侯乙漆箱蓋星象圖中,虎的腹下也有一個類似於此的零亂圖像,這一目前還不能破解的神秘線索把兩個相差4000年的圖像緊密地連在一起,也就是說,西水坡45號墓的圖形和曾侯乙墓漆箱蓋的圖形所反映的內容應是完全一樣的。既然人們對曾侯乙墓漆箱蓋星象圖沒有疑問,那45號墓的圖形也不可能有第二種解釋,它也因此成為馮時確定45號墓是星象圖的最有力的旁證一孤證往往是可以說三道四的,而這時,旁證就會顯示出自己的力量。

二象北鬥星象圖」確定了,但那時的天與地又該是什麼樣子的呢?答案還在45號墓。天圓地方」此處來,45號墓墓穴平面圖上(南)圓下(北)方,該平面圖與被稱為中國算學之首的《周髀算經》中所載的蓋天說理論驚人地吻合。依據蓋天說理論推演出蓋天圖的,是中國數學史和中國天文學史研究領域的奠基人之一錢寶琮先生。看到這個墓穴,人們就會聯想到中國傳統的「天圓如張蓋,地方如棋盤」的蓋天思想,即「天圓地方說」。馮時的研究證實,中國傳統的蓋天思想源遠流長,至少可以追溯到6500年前。

45號墓除去龍虎蚌塑布列的形象外,還有3具人殉,這種情況在同時期的墓葬中還是第一次見到。科學家們鑑定人殉的年齡後獲知,他們都屬於1216歲的男女少年,且頭部有刀砍的痕跡,屬非正常死亡。3具人殉沒有被集中擺放在墓穴北部比較空曠的地帶,而是分別置於東西、北三面,東、西兩具人殉位於東、西墓壁兩處凸起的類似壁龕的地帶,北面的人殉在北壁方龕內也是特意斜置,形成一個角度。研究表明,墓穴的形狀代表了二分(春分和秋分)日和冬至日太陽的運行軌道,而東、西兩具人殉的頭部恰好分別位於二分日日出與日落的位置,而北面一具人殉的頭部正好指向濮陽冬至日太陽初升的地方,且相當準確。

這些事實促使馮時不得不將該墓穴這一奇異現象與《尚書·堯典》的記載加以聯繫。在這部書裡,古人當時已有一個很完整的觀念,認為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由四位天文官分別掌管著,即所謂的「分至四神」。如此說來,那麼該墓中的3個孩子就是分別象徵司掌春分、秋分和冬至的神了。

在45號墓正南20米、45米處,還分別出土有同屬在45號墓主人的兩組依次被編為2號和3號的蚌塑遺蹟。2號遺蹟中有蚌龍、蚌虎、蚌鳥、蚌麒麟(一說是鹿)4圖像,3號遺蹟中有蚌人騎龍、蚌虎等。在中國科學院原院長盧嘉錫總主編,中國科學院科技史研究所研究員、夏商周斷代工程專家組成員陳美東主編的《中國科學技術史·天文學卷》中,第一章第一節就是《濮陽龍虎北鬥圖與龍虎鳥麟四象圖及其授時功能》。《中國科學技術史·天文學卷》中說龍、虎、鳥、麒麟四圖像匹配出現實非偶然,特別是考慮到後世龍、虎、鳥麒麟四象系統的存在,有理由認為它們應是該四象系統的早期圖像。」濮陽西水坡6500年前的蚌塑天文圖,比埃及金字塔中的天文圖早2000多年,比巴比倫的界標天文圖早3000餘年。因此,無論是從文獻學和考古學上,我們的天文學都是世界古天文史上最先進的。

說到圖像,古人一直把它看得比文字重要,成語「左圖右史」就是明證把圖像看得比文字重要是古人深知圖像來之不易,成一幅圖畫比做一篇文章更難,河圖洛書如斯,先天後天八卦亦如斯。諸葛亮「功蓋三分國」,卻「名成八陣圖」,《出師表》寫得不賴,卻讓他不能成為絕冠三國的智者名家。中國最偉大的繪畫作品,如《女史箴圖》、《虢國夫人遊春圖》、《五牛圖》、《清明上河圖》等,也無不以圖自稱,由是可見古人對圖的頂禮膜拜。著名天文學家伊世同研究員認為,從圖像來之不易的角度看,6500年前的星象體系起碼要有萬年前的培育環境,如此才可能生根發芽,他認為濮陽天文圖可謂「萬歲星象」。

濮陽蚌塑天文圖的出土,提供給我們的不僅僅是公元前4500年前發生過的些實實在在的事情,比如古人對天有多麼精確的認識,那時的原始宗教可能有一個多麼發達的狀況,所有這一切,只是一些很具體的認識。「我覺得更重要的一點是它建立了一個什麼,我們應該如何看待古代社會的知識背景當時的人已經有這麼高深的知識了,這就是一個客觀存在的知識背景,我們以後再去探討什麼東西,必須要在這個背景下去探討。馮時一再強調這個知識背景的重要性。

相關焦點

  • 濮陽—華夏龍都,中華龍鄉,濮陽地區的龍文化
    濮陽地處黃河流域的下遊,是古代農耕文明的發祥地,農耕文明時期人們的生活比較簡單,主要從事採集、狩獵等活動,所以這種生活方式是自在性和自發性的。認為萬物有靈,在遇到當時人類無法戰勝的事情時,就把希望寄託於他物,信仰崇拜的人多了,就成為人民的一種圖騰崇拜。
  • 韓國古墓中發現1500年前的天文圖?這3件中國天文圖比得過嗎
    都能星際航行了,玩個星圖啥的不還是小意思嗎?才說是1500年前的星圖,要我都能說成一萬前年了,韓國人果然是一個謙虛的民族啊。比起韓國這個看不太懂的坑坑點點,我們來看看我國考古發掘出來的更加「看不懂」的星圖吧。
  • 靖邊漢墓發現最完整二十八星宿圖
    核心提示: 3月28日,記者從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獲悉,考古工作者在對靖邊渠樹壕東漢壁畫墓進行考古發掘時,發現了保存完好的天文星象圖,這是中國考古迄今為止首次發現大量包含星形、星數、圖像、題名四要素的漢代天文圖。
  • 臨安考古發現一座大型石室墓,刻著神秘天文圖,研究價值極高
    人們對皇帝埋藏的地方都充滿了神秘和畏懼感,畢竟皇陵是重中之地,不是任何人都能夠輕易接觸到的。隨著時間的流逝,在我國現存而且遺址保留完整的皇陵並不多,考古學家歷盡千辛萬苦在尋找皇陵古蹟,就想讓我們更進一步了解當時社會的文化。
  • 河南出土6000年前古墓,內藏「中華第一龍」,或揭開龍存在的證據
    此外《晉書》、《後漢書》、《清史稿》等史書中對龍的目擊事件都有記載,而近代最有名的則是「營川墜龍事件」,讓龍的傳說顯得更加撲朔迷離。這條龍的出土,無疑讓世界上是否曾經存在龍的爭論又一次甚囂塵上。 1987年河南省濮陽市正在修建引黃供水調節池,本意是為解決濮陽的工業和城市用水,沒想到卻在施工處發現了一處早期仰韶文化遺址。考古學家們激動不已,連忙終止了施工進程,開始對這處遠古墓葬進行搶救性發掘。
  • 中國古代科學:偉大成就之——天文學(上)
    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中國古代科學:偉大成就之——天文學,我國是世界上天文學發展最早的國家之一。在我國,天文學不僅直接關係到農業生產這一國家經濟命脈,而且還是統治者了解「天意」、施行政令的重要手段。所以在官方的大力支持下,中國古代的天文學在天文觀測、曆法制定、天文儀器的製造和使用等方面一直走在世界各文明古國的前列。中國古代天文學的成就首先表現在天文觀測方面。天文觀測是中國古代天文學的主要內容,在恆星、行星、日月和異常天象觀測方面,我國古代天文學都有傑出的成就。而天象記錄方面的連續性、完備性和準確性,是世界上任何其它國家都無法比擬的。
  • 虛線和線形成了天文圖
    使用線,破折號,數字和圓圈的系統,通常以想像中的恆星系統的天文圖出現。「我研究了具有最小視覺元素的繪畫行為,旨在獲得最大視覺強度。」 「想法和圖像是通過作品的創作而出現的,不需要語言,我讓作品為我說話。」
  • 宋朝的天文學成就輝煌,為什麼沒有誕生傑出的天文學家?
    宋朝最先進的天文儀器,莫過於蘇頌在宋哲宗元祐年間領銜研製的水運儀象臺,又名「元祐渾天儀象」。這臺天文儀器總高12米,寬7米,以水力為動力,集渾儀、渾象和報時三大功能儀器於一體,底層為動力、傳動和報時裝置,中層為渾象,上層為渾儀,三部分儀器聯動並自動跟蹤天體運行。
  • 渾天銅儀的製造者,武則天之侄慕其學行,來自濮陽的僧人一行
    了解一行大師的經歷,我們就會知道他為什麼能夠創造出如此天人之作。 大師自幼好學,過目成誦,尤長於數學、天文學,青年時期便蜚聲京城長安,被譽為"後生顏子"。當然的一行大師的創作不止於此,結歷代天文曆法的基礎上修訂完成新的曆法--《開元大衍曆》,聽起來可能有點陌生,但是這部著作可以稱為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學百科全書!準確地反映了地球圍繞太陽運行的速度,提出了正確劃分節氣的方法,對科學解釋天文現象,促進農業生產發展,都具有重大作用。
  • 細心的天文學家,從墓中出土的髹漆衣箱上發現了新的秘密
    曾侯乙墓這隻編號為E·66的髹漆衣箱,為先進的中國古代天文學史找到了一件實物證據。這件衣箱箱蓋的圓拱形造型及天文星象圖,到底與古代天文學有著怎樣密切的關係呢?箱蓋拱起,印證了中國神話傳說中的「蓋天說」。在一些神神話傳說中,天被描述為圓形,像一口倒扣的大鍋覆蓋於大地之上,而大地則如一方方正正的棋盤。《周髀算經》進一步描述說「天象蓋笠,地法覆盤,天地各中外高下」,形成「新蓋天說」。
  • 1530年製造的天文儀器——星盤,是當時最先進的科技產品之一
    由平面球體與瞄準管支架相交共同組成的一種裝置,能夠模擬計算出球面天文學的一些問題,或者判斷星位和時間,可以稱得上是當時最先進的科技產品之一。星盤通常用黃銅製成,主體是一個圓形盤面和幾個同心的圓環,還有一根可以繞著這一圓心在盤面上任意旋轉的測量標杆。
  • 兵馬俑出土1把「普通」兵器,比「越王劍」還先進,專家難以解釋!
    兵馬俑出土1把「普通」兵器,比「越王劍」還先進,專家難以解釋! 秦始皇兵馬俑不僅是世界奇蹟,也是秦始皇開拓疆土、徵服四方的英雄精神的見證。
  • 山東出土漢代畫像石,反映人們對星神的信仰,滿天繁星皆是「神」
    一直以來,古人對大自然的崇拜極為虔誠,他們敬畏任何無法解釋的自然力量;最常見的就是對日、月、星辰的崇拜;山東地區出土的漢代畫像石中,有日神、月神的畫像,除此之外就是各種星辰的演繹;除了夜空中上演的牛郎織女相會,山東畫像石中還表現出多位「星神」;他們在史書中看不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