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古人對大自然的崇拜極為虔誠,他們敬畏任何無法解釋的自然力量;最常見的就是對日、月、星辰的崇拜;山東地區出土的漢代畫像石中,有日神、月神的畫像,除此之外就是各種星辰的演繹;除了夜空中上演的牛郎織女相會,山東畫像石中還表現出多位「星神」;他們在史書中看不見哦!都是何方神聖呢?下面我們來看看!
與日月神信仰相配合的,是對星神的崇拜;戰國以來,人們普遍認為,星辰是萬物精華之所在;《管子·內業》有云:「凡物之精,此則為生,下生五穀,上為列星。」在眾多的星神中,一部分星辰被藝術家納入到畫像石的創作題材;一個題材是」北鬥七星」;北鬥七星在今天也十分熟悉,由七顆星組成,具有指示方位和時間的作用,所以在古代被當作天空中的樞紐而受到崇拜;據《史記·天官書》記載:「北鬥七星,所謂『旋、璣、玉衡以齊七政』……鬥為帝車,運於中央,臨制四鄉。」北鬥七星從杓柄到杓頭,每顆星都有名字,都是一位「星神」,從天樞到天權名為「魁」,從玉衡到搖光名為「杓」;嘉祥武氏祠前石室屋頂刻有北鬥星君出行圖:星君坐於「魁」狀車上,一執小星的羽人站立在「搖光」上,周圍是神仙。
另一個題材,就是我們熟悉的「織女星」;織女星即現代天文學所說的天琴星座主星;它位於銀河的西岸,與牽牛星隔河遙遙相望;織女、牽牛的傳說在周朝已經出現在《詩經·小雅·大東》中;到了漢代,關於牽牛、織女的記載更多;尤其是《文選》卷二十九「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中,生動形象的描繪,反映了東漢時期流行的牛郎織女故事:「迢迢牽牛星,皎皎……纖纖……札札……復幾許?盈盈……脈脈……」詩句朗朗上口,千古傳誦。
以上這些可以說明,牛郎、織女七夕鵲橋會的故事在漢代已經形成並且廣為流傳。
還有能主宰天子命運的「南鬥六星」,這個星神可是十分厲害,雖然現在人們很少聽說過,但是在漢代可是人人皆知;傳說他可以影響朝廷的風雲變幻,掌管重要人物的命運;朝廷專人觀星,如果此星變暗,則預示著有大事發生。
山東濟寧石祠隔梁底面的天象圖,將日、月、星辰集中在一起;雕刻著北鬥七星、月輪、三公三星、牽牛星、織女星、日輪,和南鬥六星;在整個畫像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織女星,它以人的形象被刻畫在顯著位置。
「三公三星」又是何方神聖呢?這些「星神」之間都是相互獨立,還是有什麼關係呢?史料上也有記載;關於北鬥七星與三公三星的關係,《史記·天官書》有所提及;對此,《正義》註解曰:「三公三星在北鬥杓東,又三公三星在北鬥魁西」;關於南鬥六星與牽牛星、織女星的關係,《史記·天官書》也有所記載:「南鬥為廟……牽牛為犧牲……織女,天女孫也」。
以內有烏的日輪、內有蟾蜍和玉兔的月輪、朱鳥為象徵的南宮諸星以及北鬥七星等天體圖像,分別代表了天上世界的東、南、西、北四方;古人用這些圖像共同來表現整個天上世界;在齊魯地區出土的東漢中期以前的畫像石,其圖象為我們提供了十分難得的、反映日月星辰信仰的圖像資料;很好地補充了史料記載。
【參考資料:《史記·天官書》《風俗通義·佚文》《正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