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出土漢代畫像石,反映人們對星神的信仰,滿天繁星皆是「神」

2020-12-04 小軒說歷史

一直以來,古人對大自然的崇拜極為虔誠,他們敬畏任何無法解釋的自然力量;最常見的就是對日、月、星辰的崇拜;山東地區出土的漢代畫像石中,有日神、月神的畫像,除此之外就是各種星辰的演繹;除了夜空中上演的牛郎織女相會,山東畫像石中還表現出多位「星神」;他們在史書中看不見哦!都是何方神聖呢?下面我們來看看!  

與日月神信仰相配合的,是對星神的崇拜;戰國以來,人們普遍認為,星辰是萬物精華之所在;《管子·內業》有云:「凡物之精,此則為生,下生五穀,上為列星。」在眾多的星神中,一部分星辰被藝術家納入到畫像石的創作題材;一個題材是」北鬥七星」;北鬥七星在今天也十分熟悉,由七顆星組成,具有指示方位和時間的作用,所以在古代被當作天空中的樞紐而受到崇拜;據《史記·天官書》記載:「北鬥七星,所謂『旋、璣、玉衡以齊七政』……鬥為帝車,運於中央,臨制四鄉。」北鬥七星從杓柄到杓頭,每顆星都有名字,都是一位「星神」,從天樞到天權名為「魁」,從玉衡到搖光名為「杓」;嘉祥武氏祠前石室屋頂刻有北鬥星君出行圖:星君坐於「魁」狀車上,一執小星的羽人站立在「搖光」上,周圍是神仙。

另一個題材,就是我們熟悉的「織女星」;織女星即現代天文學所說的天琴星座主星;它位於銀河的西岸,與牽牛星隔河遙遙相望;織女、牽牛的傳說在周朝已經出現在《詩經·小雅·大東》中;到了漢代,關於牽牛、織女的記載更多;尤其是《文選》卷二十九「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中,生動形象的描繪,反映了東漢時期流行的牛郎織女故事:「迢迢牽牛星,皎皎……纖纖……札札……復幾許?盈盈……脈脈……」詩句朗朗上口,千古傳誦。

以上這些可以說明,牛郎、織女七夕鵲橋會的故事在漢代已經形成並且廣為流傳。

還有能主宰天子命運的「南鬥六星」,這個星神可是十分厲害,雖然現在人們很少聽說過,但是在漢代可是人人皆知;傳說他可以影響朝廷的風雲變幻,掌管重要人物的命運;朝廷專人觀星,如果此星變暗,則預示著有大事發生。

山東濟寧石祠隔梁底面的天象圖,將日、月、星辰集中在一起;雕刻著北鬥七星、月輪、三公三星、牽牛星、織女星、日輪,和南鬥六星;在整個畫像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織女星,它以人的形象被刻畫在顯著位置。

「三公三星」又是何方神聖呢?這些「星神」之間都是相互獨立,還是有什麼關係呢?史料上也有記載;關於北鬥七星與三公三星的關係,《史記·天官書》有所提及;對此,《正義》註解曰:「三公三星在北鬥杓東,又三公三星在北鬥魁西」;關於南鬥六星與牽牛星、織女星的關係,《史記·天官書》也有所記載:「南鬥為廟……牽牛為犧牲……織女,天女孫也」。

以內有烏的日輪、內有蟾蜍和玉兔的月輪、朱鳥為象徵的南宮諸星以及北鬥七星等天體圖像,分別代表了天上世界的東、南、西、北四方;古人用這些圖像共同來表現整個天上世界;在齊魯地區出土的東漢中期以前的畫像石,其圖象為我們提供了十分難得的、反映日月星辰信仰的圖像資料;很好地補充了史料記載。

【參考資料:《史記·天官書》《風俗通義·佚文》《正義》等】

相關焦點

  • 漢代神獸︱為什麼平平無奇的羊能夠成為神獸?
    並且,羊有時還會被賦予某種信仰風俗上的含義,成為人們表達願望的象徵物。我國古代藝術對羊作了準確而生動的描摹。比如在商周青銅器上常見的獸首紋,就多以羊首為原型。在漢代藝術中,羊的造型更是紛繁多姿,它既可以被塑作燈座的造型,如河北滿城劉勝墓出土的青銅羊燈;也可以被雕作神道石獸,放置於墓園,如陝西興平霍去病墓前的石羊雕塑;而刻畫羊題材最豐富、數量最多的作品,還是畫像石。
  • 漢代有翼仙獸:從多樣的形像到新創的典範
    但是除了這一關鍵的轉折之外,也有很多異域文化形象在先秦時就已傳入,但當時並沒有吸引人們大量借用而模仿。可是到了漢代,古老的形象與新吸收的形象常常混為一團。(包括佛教文化在幾百年裡與中國文化並存,雖然文化之間有來往和認識,但在幾百年內並沒有吸引中國人模仿其形象。)在此背景下翼獸形象才開始多見於漢文明的造型中。[4]翼獸造型在漢代之前頗為罕見,兩漢時期大量出現,魏晉南北朝至唐均常見。
  • 徐州漢代畫像石上發現雙頭鷲,專家經過研究,它背後的謎團不少
    人們常說,「兩漢看徐州,秦唐看西安」。由此可見,徐州確實擁有著最豐富的漢代文化遺存。(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在漢代文化遺存中,最能代表兩漢文化的有漢兵馬俑和漢畫像石,其中尤以漢畫像石為妙,因為它所蘊含的奧秘是最多的。
  • 漢代神獸︱龍和虎是什麼時候成為「組合」的?
    龍的造型隨時代而演變,在商代以紅山玉龍為祖型,逐漸強化頭頂角,並添加足等的元素;在春秋時期開始出現有翼的龍;到漢代發展為蛇體龍和獸體龍兩種形式,以後者為盛,一般皆有翼、帶角,造型趨於成熟,氣勢矯夭騰踔;魏晉以後,蛇體龍則重新佔據主流、且影響到後世藝術,後世的龍基本都採取豐盈修長的軀體了。虎則是現實中本來就存在的動物,不過在先秦藝術中往往被神化,其造型也可能附加頭頂角、羽翼等元素。
  • 仙凡幽明之間——漢畫像石的美學精神視界與「大象其生」
    不僅達官貴人的墓中有實例,河南南陽東關李相公莊出土的一塊畫像石上,還刻出了一名五歲去世的幼童許阿瞿的像[10]。陝西米脂官莊漢代牛氏家族墓地出土的一塊門楣畫像石,內容為田獵,圖中十八名騎者多作奔馳搏射狀。當中一人緩轡而行,榜題二字:「牛君」,應是墓主之像[11]。可見墓主像也可隨其生平所好選擇場景,不必盡正襟危坐。
  • 力大也能成仙,從漢畫像石看晉陽力士「牛子」之謎
    這些帶有榜題文字的模印畫像磚表明,至少在漢代,人們尚知《韓非子》中的這個故事,其主角為「牛子」。過去的句讀仍可沿用,但須明了,「牛子」與「耕」為主語+動詞結構,不可將「牛子」與「耕」連屬釋作人名。丁百辛所撰《韓非子》的普及白話本,將這句譯為:「有個力士叫牛子的在耕田」,近是,但亦未宜將「牛子」釋為其名。
  • 我國出土的伏羲女媧圖裡兩人的手中各拿尺和規,有何寓意
    伏羲女媧是華夏始祖,是華夏民族的創世之神。有關出土文物中伏羲女媧手有曲尺圓規一事,究竟如何解釋,這是很多人好奇的。我國出土的伏羲女媧圖有許多:最早發現是在1963年考古時,新疆阿斯坦納地區的唐代絹本彩繪中。此絹本真品,現轉存於故宮博物院。
  • 四川的漢代磚室墓群,排列如北鬥七星,為什麼古人要修建天文墳?
    1987年,文物工作者對這兩處土丘進行了調查,發現它們均為漢代磚室墓群,經實測證明,「七星墩」的分布圖案與北鬥七星的圖案形狀大同小異。一、二、三、四號墩組成了一個四方形圖案,宛如北鬥的「勺」部(古人稱之為「魁」),與北鬥中的「天樞、天璇、天璣、天權」四星位置相似。
  • 漢代神獸︱鎮墓的天祿、闢邪如何演變成宅門前的石獅子?
    目前發現的漢代實物材料分為兩類形態,一類是二維平面性質的,如銅鏡、銅牌、畫像磚、畫像石以及墓葬壁畫等;另一類則是三維立體性質的,這主要體現在大型的神道石獸、中型器座、小型玉雕石雕等器物上。其中帶有「天祿」「闢邪」榜題的材料,基本能夠鎖定在神道石獸、銅鏡、銅牌及畫像石四類材料上。在孟康筆下,天祿、闢邪的形象是「似鹿,長尾」,可實物材料並非如此。其中情況最混亂的是銅鏡圖像,銅鏡系統難以作為判斷標準。
  • 這並不是上古流傳,而是漢代才有的
    女媧是大家公認的創世神,上古神話中的神是否存在,現在人們大多是持反對態度,這些只是神話而已,光怪陸離,只是生產力落後的時代人們心中信仰的一個折射而已。但是對於女媧娘娘,幾乎沒有人會對她不敬。女媧娘娘是否真的存在,大家不會去關心,因為千百年來女媧娘娘摶土造人的故事已經深入人心,人們發自內心的尊敬,將女媧娘娘作為我們的母神。
  • 徐州漢畫像石中的天象圖,表達了中國古人的文化象徵
    徐州漢畫像石的內容極其豐富,表現了漢代人對宇宙、社會、人生的看法。也就是說漢畫像整體上刻畫了漢代人對生活世界的全面理解與認識。可用古人『三才』的思想來解讀它。何謂三才,『三才』指天、地、人。漢畫像石上描繪天,下描繪地,中間描繪的是人;描繪了人的生活,人的生命,人的信仰。所以漢畫像石的內容是由『天地人神』的思維結構構成的。鋪首·力士擁伏羲女媧畫像石(局部)安徽蕭縣漢畫像石藝術館藏先看漢畫像中的天象圖。
  • 我國出土的女媧伏羲圖,兩人手裡拿著圓規和曲尺,有什麼寓意?
    在母系氏族社會裡,人們「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兩性結合比較鬆散,一群男人圍繞一個女人採取走婚形式來繁衍後代,不論是男人還是女人,都沒有固定配偶,導致兩性關係十分混亂。女媧看到這種弊端後,根據當時的社會結構,發明了婚姻制度,是人類文明的一大進步。伏羲是女媧的丈夫,他根據天地萬物的運行變化,發明了八卦,有助於人們了解和認識大自然裡的許多現象。
  • 滿天繁星,遍地瓊花
    雪是純潔的,但也是短暫的,曇花一現卻留給人們的卻是那麼多美妙的樂趣和回憶!行走在這個幾乎與外界隔絕的世界,風景也不算差,四面環山,中間有一條火車道那是通往外界路。星光下,呈現出一種淡然、清秀之美;逶迤的河流像一條黑色的琴弦孤獨的、緩緩的橫在藍色的田野上。
  • 中學生拓印2000年前漢畫像石,收入將助私人博物館籌款
    這裡正在舉行一場原拓展覽,7名中學生親手拓印的2000年前的漢代畫像石,經過著名書法家提字,正在這裡展出。值得一提的是,孩子們做這些不是為了炫技,而是為一個運營困難的私人博物館籌款。這也是一周前開幕的第七屆孔廟國子監國學文化節系列活動之一。拓印2000年前漢畫像石今年十一假期,馬麟等7名中學生在老師的帶隊下,來到安徽蕭縣的一家私人博物館,拓印漢代畫像石感受中國傳統文化。
  • 牛郎與織女:凝刻在漢畫像石中的美麗與憂愁
    (今本無)由此可知,早在漢代就有七夕鵲橋的說法。宋羅願《爾雅翼》卷一三說:「涉秋七日,(鵲)首無故皆髡。相傳以為是日河鼓(此指牽牛,即牛郎)與織女會於漢東,役烏鵲為梁以渡,故毛皆脫去。」數千年來,「牛郎織女」牽動著中國人的心。不僅是烏鵲搭橋磨去了它們頭上的羽毛,如果七夕之夜下雨,也一定是牛郎織女相見又分離落下的眼淚。正如民諺所說的:「七月七下雨,織女也可憐。」這是多麼樸素的同情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