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菁菁者莪,在彼中阿。既見君子,樂且有儀……」昨天(10月20日)下午,伴隨著吉他旋律,一首由中學生吟誦的《菁菁者莪》從南鑼鼓巷帽兒胡同的體元書院飄出。這裡正在舉行一場原拓展覽,7名中學生親手拓印的2000年前的漢代畫像石,經過著名書法家提字,正在這裡展出。值得一提的是,孩子們做這些不是為了炫技,而是為一個運營困難的私人博物館籌款。這也是一周前開幕的第七屆孔廟國子監國學文化節系列活動之一。
拓印2000年前漢畫像石
今年十一假期,馬麟等7名中學生在老師的帶隊下,來到安徽蕭縣的一家私人博物館,拓印漢代畫像石感受中國傳統文化。他們每天平均工作時間超過10個小時,最終帶回來25件拓片作品,經過精心裝裱分別展示在體元書院的四間屋子中。
「這是一幅很特別的拓片,拓片上有三隻神物,最左邊是白虎,最右邊的是青龍,而中間這那隻張牙舞爪的小獸大家可以猜一猜是什麼?其實是一隻熊。青龍是古人認為的東方之神,白虎是西方之神,但與我們熟知的左青龍右白虎不同,這個漢畫像石上的青龍白虎是反的。」14歲的馬麟講起這張名為《闢邪圖》的拓片頭頭是道。除了這幅作品,展覽中的《百戲圖》《凱旋圖》《持盾羽人》《對飲圖》也有他參與製作。
「子曰:禮曰求諸野。意思是,如果感覺文化遠了,那就要去田野裡,一定可以找到它。我們拓印漢畫像石,不僅僅是為了體驗這門技藝,還在當地了解了很多史實,以及劉館長保護文物的故事。」馬麟說。
為私人博物館籌款
「展出的拓片將被拍賣。孩子們做這些,是為幫助一家經營困難的私人博物館解決運行的實際困難,用自己的力量和智慧讓漢文化更好地保護並傳承下去,這是少年人的一份社會責任心。」帶隊老師朱暢思說,作為一名深愛國學的語文老師,他認為教育孩子不應僅僅停留在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階段,社會教育也很重要。
於是,十一假期在朱老師及體元書院的老師帶領下,孩子們來到安徽省蕭縣,這裡有6000多年的文明史和3100多年的建城史,是漢文化、孝道文化的發祥地,有金寨文化遺址、花甲寺遺址等新石器晚期遺留的文化遺址。
當地有一家私人博物館,專注漢畫石像收藏,館藏140餘塊精品,題材豐富,內容有趣,包括神話傳說、歷史故事、現實生活、典章制度等內容,涵蓋漢代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民俗等各個方面,堪稱是記錄漢代社會的一部百科全書,也是一部藝術化的漢代史。比如「割漆造車圖」,是國內唯一發現的此題材畫像,有力證明了我國是真正的漆藝發明國。
而將這些國寶級文物收藏起來劉輝館長,昨天也來到了展覽現場。「我很樂意教孩子們做拓片,並給他們講文物背後的故事,做拓片是一件體力活,這些在大城市養尊處優的孩子們能做這件事兒十分難得。」劉館長說。三十多年來,他為了保護文物,幾乎投入所有積蓄,生活清貧、孤苦,但始終堅守信念,迄今已發表三十多篇論文及著書3部著述。目前,館藏得到社會各界及政府的認可,但是仍然面臨著生存困難。
馬未都:教育不在炫技,而在道濟天下
「我們曾把一件拓片作品送給一位業界名人,得到很高的讚揚,不是我們拓印得多精妙,而是他說這些漢代畫像石確實十分珍貴,我們能夠關注拓印技術,也十分有意義,這讓我們備受鼓舞。」馬麟提到的這位名人,就是觀復博物館的創始人馬未都。
「要知道,我國有5000多座公立的博物館,而私人博物館的數量佔到這個數字的30%,是很大的一股力量,但生存困難,青少年參與到保護和傳承中不失為一種國學教育。」馬未都先生評價說。他認為,人們對於國學教育的理解不應只停留在讀四書五經上,這種鍛鍊動手能力的活動反而能更好地傳承國學,讓孩子們感興趣。這樣的社會實踐應該多多提倡,走出去,用實踐來告訴孩子們學知識的意義,學習不是目的,目的在於「道濟天下」。
「這次展覽拍賣拓片得到的善款都將捐給這間博物館,這幾個孩子還會發揮自己的所學所知,活躍的思維和創造力,親力親為,為博物館及其館藏做宣傳,後期在籌資,經營建議等方面繼續貢獻自己的力量。」朱老師補充說。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作者:曲經緯
攝影:曲經緯
監製:王遠、張鵬
編輯:王海萍
流程編輯:TF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