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漢代畫像石上發現雙頭鷲,專家經過研究,它背後的謎團不少

2020-12-03 歷史店

在我國歷史上,徐州作為古老的「華夏九州」之一,素來便是商賈雲集的兵家必爭之地。人們常說,「兩漢看徐州,秦唐看西安」。由此可見,徐州確實擁有著最豐富的漢代文化遺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在漢代文化遺存中,最能代表兩漢文化的有漢兵馬俑和漢畫像石,其中尤以漢畫像石為妙,因為它所蘊含的奧秘是最多的。比如,在一些畫像石中,專家們發現了一種罕見的雙頭鷲,其詭異的形象讓人疑惑不解,究竟它代表著什麼意義呢?下面小編就來給您揭秘:徐州有大量的漢墓,如著名的獅子山漢墓,龜山漢墓和王陵母墓等等。在這些漢墓中,考古專家們都出土過很多精美的畫像石,描繪了當時人們的一些生活場景,如座談會客,駕車出行,神話故事和歷史戰爭等等。、

漢代畫像石,不僅體量龐大,而且內容也極其豐富,可以說漢代先民給我們留下的無數張「照片」,對研究漢代的歷史和文化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同時,漢代畫像石中的一種雙頭鷲圖案,就引起了專家們的極大興趣。我們都知道,鷲是一種猛禽,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區,它體型雄壯且極為有力,以捕食山羊和野兔為生,通常我們也稱之「雕」。

在漢代畫像石中,本身出現鷲的形象就夠怪異的了,而這還是雙頭鷲,顧名思義就是一隻鷲有兩個頭,它們兩頭相向且頸部纏繞,那究竟雙頭鷲代表的什麼意思呢?專家們經過深入的研究討論和分析,得出了3種推斷:第一種:表示佛教中的共命鳥。

共命鳥是佛經中經常提到的一種神鳥,也叫做鴟鴞或是耆婆耆婆迦。共命鳥最大的特點就是兩頭共一身,雖然它長相十分的怪異,但是代表的卻是一種祥瑞,因此也經常會被繪製在壁畫中,或者是雕刻在畫像石上,以充當供養人的角色。在考古發現中,專家們也曾多次發現共命鳥,比如在河南西峽縣,就出土過一件唐代的銅製共命鳥,與佛經中的描述十分吻合。另外,在新疆和田和勝金地區,也都出土過共命鳥。綜合考慮,專家們推斷,徐州漢代畫像石上的雙頭鷲,或許就是共命鳥。

第二種:表示一種雙頭鷹符號。

對於雙頭鷹,也許很多讀者都不會陌生,如今在歐洲部分國家的旗幟,或者是一些徽章上都還能看到。從考古發現來看,雙頭鷹符號源於古老的美索不達米亞文明,之後隨著文明的發展,歷經西臺帝國,小亞細亞土耳其統治和十字軍東徵等重大歷史事件的推動,最後在公元10世紀成了拜佔庭帝國的國徽。拜佔庭帝國滅亡後,雙頭鷹符號不僅沒有衰落,反而爆發出愈加旺盛的生命力,蔓延到整個歐洲乃至亞洲,比如俄羅斯的國徽就雙頭鷹符號。因此,考古專家們推測,漢代畫像石上的雙頭鷲,也許就是當年從歐洲傳入的雙頭鷹符號。

第三種:接喙鳥或交頸鳥的變體。

有的專家發現,漢代畫像石上雙頭鷲大都兩頭相向,或者是頸部交纏,而雙頭鷹符號則是兩頭相背。因此,專家們又提出了一種新的推斷,即雙頭鷲最有可能是接喙鳥或交頸鳥形象的變體。從考古發現來看,接喙鳥或交頸鳥也是常出現在一些畫像石上。比如在江蘇睢寧,專家們在一處漢墓中,就發現了一塊帶有接喙鳥的畫像石,其表現的是兩隻鳳鳥接喙,一雄一雌尤為親密。另外,文物專家在睢寧徵集文物時,也曾發現了一件交頸鳥的畫像石,兩鳥互相依偎,頭頸纏繞,給人一種十分自然的和諧之美。

漢代畫像石,是獨一無二的珍貴歷史遺蹟,其中所蘊含的價值也更是難以估量,究竟古人想表達什麼,想對我們說什麼,都是專家們將要去探討的課題。小編相信,隨著專家們的研究日益深入,那段鮮為人知的歷史往事給我們完美還原的同時,漢代畫像石的秘密也終將被一一破解。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劉立江的

相關焦點

  • 畫風突變,看2000多年前漢畫像石如何煉成「網紅」|30組文創禮包送你
    按照漢代禮儀制度,逸禮《王度記》曰:「天子駕六,諸侯駕五,卿駕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車馬出行儀仗成為漢代身份等級、地位象徵。車馬出行圖也成為徐州漢畫像石藝術館的館藏珍貴漢畫。   和以往的拓片、拓畫不同,這次車馬出行和傳統絲綢文化融合,形成絲綢藝術珍品。   發現沒?
  • 徐州漢畫像石中的天象圖,表達了中國古人的文化象徵
    徐州漢畫像石的內容極其豐富,表現了漢代人對宇宙、社會、人生的看法。也就是說漢畫像整體上刻畫了漢代人對生活世界的全面理解與認識。可用古人『三才』的思想來解讀它。何謂三才,『三才』指天、地、人。漢畫像石上描繪天,下描繪地,中間描繪的是人;描繪了人的生活,人的生命,人的信仰。所以漢畫像石的內容是由『天地人神』的思維結構構成的。鋪首·力士擁伏羲女媧畫像石(局部)安徽蕭縣漢畫像石藝術館藏先看漢畫像中的天象圖。
  • 力大也能成仙,從漢畫像石看晉陽力士「牛子」之謎
    在《韓非子》文獻整理和相關研究中,晉陽力士「牛子耕」常被用作人名資料,據以推測春秋末葉至戰國初期農業使用牛耕的情況;從學術研究到中學教材,殆已相沿成習。然而新近發現的河南新鄭等地一些漢墓模印畫像空心磚殘片上,擒牛人物的「牛子」榜題證明,學界對《韓非子》這部分內容的理解和句讀有誤。
  • 山東出土漢代畫像石,反映人們對星神的信仰,滿天繁星皆是「神」
    一直以來,古人對大自然的崇拜極為虔誠,他們敬畏任何無法解釋的自然力量;最常見的就是對日、月、星辰的崇拜;山東地區出土的漢代畫像石中,有日神、月神的畫像,除此之外就是各種星辰的演繹;除了夜空中上演的牛郎織女相會,山東畫像石中還表現出多位「星神」;他們在史書中看不見哦!
  • 中學生拓印2000年前漢畫像石,收入將助私人博物館籌款
    這裡正在舉行一場原拓展覽,7名中學生親手拓印的2000年前的漢代畫像石,經過著名書法家提字,正在這裡展出。值得一提的是,孩子們做這些不是為了炫技,而是為一個運營困難的私人博物館籌款。這也是一周前開幕的第七屆孔廟國子監國學文化節系列活動之一。拓印2000年前漢畫像石今年十一假期,馬麟等7名中學生在老師的帶隊下,來到安徽蕭縣的一家私人博物館,拓印漢代畫像石感受中國傳統文化。
  • 漢代神獸︱為什麼平平無奇的羊能夠成為神獸?
    在漢代藝術中,羊的造型更是紛繁多姿,它既可以被塑作燈座的造型,如河北滿城劉勝墓出土的青銅羊燈;也可以被雕作神道石獸,放置於墓園,如陝西興平霍去病墓前的石羊雕塑;而刻畫羊題材最豐富、數量最多的作品,還是畫像石。畫像石上的羊既出現在現實生活場景中,也以神獸的形態出現在仙境中。前者不難理解,因為大量畫像石圖像就是時人現實生活的寫照;但在後者中,為何原本平平無奇的羊成為了神獸?
  • 仙凡幽明之間——漢畫像石的美學精神視界與「大象其生」
    因而從總體上說,漢畫像石是一種喪葬藝術,它和漢代人的生死觀、宇宙觀及宗教理念密切相關。可是近年發表的研究漢畫像石的若干論述,卻和實際情況不無脫節之嫌。本文謹就此略作探討。漢代人事死如生,正如《荀子·禮論》所說:「喪禮者,以生者飾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也。」而生者使用的建築物上有的繪有壁畫,中古以前,這種情況並不罕見。
  • 漢代有翼仙獸:從多樣的形像到新創的典範
    而且因為老虎屬於保護天界西域的神獸,經過與老虎的接觸死者才能升天,在漢墓畫像上老虎帶翼的資格比龍更高,漢代翼虎的構圖數量遠多於翼龍。而且在這方面老虎的資格比龍更高,漢代翼虎的構圖數量遠多於翼龍。並且從翼虎形象另外還衍生出來一個新的藝術主題:闢邪。天祿、闢邪的造型萌生於戰國,經過幾百年的演化,融合了翼龍、翼虎、翼獅等形象,並從漢代風靡至唐代。
  • 漢代神獸︱龍和虎是什麼時候成為「組合」的?
    圖像往往隨時代更迭而沿承,商周青銅器上也有此圖像組合,如1957年安徽阜南月牙河出的商代龍虎尊。不過相較而言,先秦的圖例較為零散隨意,入漢以後,這對圖像組合才蔚為大觀。漢代藝術有一個特點,因為年代久遠、且不具備後世藝術品如書畫所需的製作條件,它多以墓葬為依託、得以保存流傳下來。
  • 徐州出土一批楚王(後)墓,研究它們的相對位置,發現一特殊規律
    新中國成立以來,一代又一代考古工作人員在徐州發掘出土了八處共計十五座楚王(後)墓,充分說明徐州是漢代文化的發源地;出土的楚王(後)墓帶來了非常高的研究價值,專家通過對這些墓葬的相對位置進行研究,發現一特殊規律,和漢武帝有關;這是怎麼回事呢?下面我們來看看!
  • 這座弓魚國陵墓中,出土一件鳥形「怪」器,背後還藏著三個謎團
    ,卻有不一樣的發現,竟出土了一隻「三足鳥」青銅器,讓專家們都感到大為不解。這件鳥形酒器背後,還藏著三個謎團,您想要知道真相,下面小編就來給您一一揭秘。於是專家跪在地上,就用毛刷子和小鏟子,小心翼翼的清理掉它上面的泥土,生怕有一點點的磕碰。經過一個多小時的耐心發掘,終於挖出來了,仔細一看,這位專家都「咦」了一聲,這件鳥形的青銅器,竟然有三條腿,這是什麼怪東西呢?經過專家的深入研究,發現這件酒器,還自帶三個謎團:第一:尾部平臺狀的羽毛是做什麼的?這件鳥形酒器的尾部,形成一個平臺,難道是放酒杯的嗎?
  • 金字塔中據傳說可以「置物不朽」專家經過研究,破解了這個謎團
    當然了,金字塔的神奇之處遠遠不只是它的外表,而是它的內在。杜拜爾馬上將這個發現公諸於世,一時間吸引了許多位科學家對此進行研究,大家經過分析,一致認定有一種神秘的能量藏匿在金字塔,甚至這類模型中也能發出一些微小的神秘能量,我們都知道,要使動物屍體,以及各種食品的水分蒸發,必然有能量的作用,那麼能量來自何處?我們來看金字塔,金字塔究竟是一種怎樣的結構呢?
  • 鐵器時代·漢代銅器
    匈奴、東胡、西南夷等少數民族的銅器,在種類、形制和紋飾方面都有其特殊的風格,與一般的漢代銅器不同。 傳世的銅器,在宋代以迄20世紀前期的許多金石學書籍中,頗有著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考古調查發掘工作中又有了大量的新發現,為研究漢代銅器提供了更為豐富、可靠的資料。
  • 驚人發現:奇異雙頭鯊酷似連體兒
    兩位漁民在印度洋及墨西哥灣發現奇異的一種雙頭鯊。專家稱,這是胚胎未完全分裂成一對雙胞胎的結果。
  • 徐州千古之謎——獅子山楚王陵有哪些謎團?
    龜山漢墓的主人所以能確定為第六代楚王劉注,是因為在墓中發現了劉注的印章。 在獅子山楚王陵沒有發現劉郢客或劉戊的印章。 謎團之二:楚王復原像是否準確? 獅子山楚王陵的主人,在盜墓時被拖出王棺。但 1995 年發掘時,仍然骸骨完整,連最細的肋骨,也根根未朽。
  • 璧是漢代最常見的玉禮器
    在漢代,玉器被人格化,號稱擁有「五德」,成為高尚與純潔的象徵,人們對玉的迷信甚至到了登峰造極的地 步,貴族們不僅身上佩戴玉器,生活使用玉器,房屋裝飾玉器,交往贈送玉器,祭祀使用玉器,甚至死後還要穿玉做的衣服。徐州博物館館長孟強在概括這一時期的 玉器特徵時認為「漢代的玉器工藝上非常精,風格大氣與豪放,有一種博大的氣質。」
  • 馬來西亞發現首隻雙頭海蛞蝓
    原標題:馬來西亞發現首隻雙頭海蛞蝓據英國《鏡報》8月15日報導,一隊電影製作人在東馬來西亞婆羅洲沙巴州海岸的一個沙洲發現世界上第一隻雙頭海蛞蝓。這種生物長約25毫米,同其他海蛞蝓一樣,雌雄同體。據悉,它看上去像是外星生物。
  • 紐約海岸上曾發現「不明遺骸」,經過專家研究,它應該是這種動物
    海怪傳說在世界各地都很普遍,雖然很多人並沒真正的見過海怪,但是卻始終深信不疑,尤其是美國人民對海怪最為痴迷,為此還成立了一些專門的研究機構。2008年,紐約長島發現一具未知生物的屍體,很多人都提出了自己的推測,並說它可能就是一種海怪……後來,科學家們經過研究才發現其中另有隱情。
  • 亞父範增墓發掘過程中,考古隊發現一盜洞,專家看後:盜墓賊太傻
    範增作為歷史上有名的謀士,在歷史上留下了不少關於他的傳說,被後人所津津樂道。 項羽曾經卻十分重視範增,不僅賜下諸多賞賜,甚至尊其為「亞父」。於是在範增死後,歷朝歷代的盜墓者便打起了範增墓的主意。此前,我國的考古隊在發掘一座疑似範增墓的古墓時,發現其中竟然有一個盜洞,專家們在仔細查看之後大笑這個盜墓者真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