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歷史上,徐州作為古老的「華夏九州」之一,素來便是商賈雲集的兵家必爭之地。人們常說,「兩漢看徐州,秦唐看西安」。由此可見,徐州確實擁有著最豐富的漢代文化遺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在漢代文化遺存中,最能代表兩漢文化的有漢兵馬俑和漢畫像石,其中尤以漢畫像石為妙,因為它所蘊含的奧秘是最多的。比如,在一些畫像石中,專家們發現了一種罕見的雙頭鷲,其詭異的形象讓人疑惑不解,究竟它代表著什麼意義呢?下面小編就來給您揭秘:徐州有大量的漢墓,如著名的獅子山漢墓,龜山漢墓和王陵母墓等等。在這些漢墓中,考古專家們都出土過很多精美的畫像石,描繪了當時人們的一些生活場景,如座談會客,駕車出行,神話故事和歷史戰爭等等。、
漢代畫像石,不僅體量龐大,而且內容也極其豐富,可以說漢代先民給我們留下的無數張「照片」,對研究漢代的歷史和文化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同時,漢代畫像石中的一種雙頭鷲圖案,就引起了專家們的極大興趣。我們都知道,鷲是一種猛禽,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區,它體型雄壯且極為有力,以捕食山羊和野兔為生,通常我們也稱之「雕」。
在漢代畫像石中,本身出現鷲的形象就夠怪異的了,而這還是雙頭鷲,顧名思義就是一隻鷲有兩個頭,它們兩頭相向且頸部纏繞,那究竟雙頭鷲代表的什麼意思呢?專家們經過深入的研究討論和分析,得出了3種推斷:第一種:表示佛教中的共命鳥。
共命鳥是佛經中經常提到的一種神鳥,也叫做鴟鴞或是耆婆耆婆迦。共命鳥最大的特點就是兩頭共一身,雖然它長相十分的怪異,但是代表的卻是一種祥瑞,因此也經常會被繪製在壁畫中,或者是雕刻在畫像石上,以充當供養人的角色。在考古發現中,專家們也曾多次發現共命鳥,比如在河南西峽縣,就出土過一件唐代的銅製共命鳥,與佛經中的描述十分吻合。另外,在新疆和田和勝金地區,也都出土過共命鳥。綜合考慮,專家們推斷,徐州漢代畫像石上的雙頭鷲,或許就是共命鳥。
第二種:表示一種雙頭鷹符號。
對於雙頭鷹,也許很多讀者都不會陌生,如今在歐洲部分國家的旗幟,或者是一些徽章上都還能看到。從考古發現來看,雙頭鷹符號源於古老的美索不達米亞文明,之後隨著文明的發展,歷經西臺帝國,小亞細亞土耳其統治和十字軍東徵等重大歷史事件的推動,最後在公元10世紀成了拜佔庭帝國的國徽。拜佔庭帝國滅亡後,雙頭鷹符號不僅沒有衰落,反而爆發出愈加旺盛的生命力,蔓延到整個歐洲乃至亞洲,比如俄羅斯的國徽就雙頭鷹符號。因此,考古專家們推測,漢代畫像石上的雙頭鷲,也許就是當年從歐洲傳入的雙頭鷹符號。
第三種:接喙鳥或交頸鳥的變體。
有的專家發現,漢代畫像石上雙頭鷲大都兩頭相向,或者是頸部交纏,而雙頭鷹符號則是兩頭相背。因此,專家們又提出了一種新的推斷,即雙頭鷲最有可能是接喙鳥或交頸鳥形象的變體。從考古發現來看,接喙鳥或交頸鳥也是常出現在一些畫像石上。比如在江蘇睢寧,專家們在一處漢墓中,就發現了一塊帶有接喙鳥的畫像石,其表現的是兩隻鳳鳥接喙,一雄一雌尤為親密。另外,文物專家在睢寧徵集文物時,也曾發現了一件交頸鳥的畫像石,兩鳥互相依偎,頭頸纏繞,給人一種十分自然的和諧之美。
漢代畫像石,是獨一無二的珍貴歷史遺蹟,其中所蘊含的價值也更是難以估量,究竟古人想表達什麼,想對我們說什麼,都是專家們將要去探討的課題。小編相信,隨著專家們的研究日益深入,那段鮮為人知的歷史往事給我們完美還原的同時,漢代畫像石的秘密也終將被一一破解。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劉立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