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神獸︱為什麼平平無奇的羊能夠成為神獸?

2021-01-08 澎湃新聞

羊這一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動物,很早就與人類關係密切,特別是進入農耕社會以後,它被人馴養,成為人類生存必需的一分子。並且,羊有時還會被賦予某種信仰風俗上的含義,成為人們表達願望的象徵物。

我國古代藝術對羊作了準確而生動的描摹。比如在商周青銅器上常見的獸首紋,就多以羊首為原型。在漢代藝術中,羊的造型更是紛繁多姿,它既可以被塑作燈座的造型,如河北滿城劉勝墓出土的青銅羊燈;也可以被雕作神道石獸,放置於墓園,如陝西興平霍去病墓前的石羊雕塑;而刻畫羊題材最豐富、數量最多的作品,還是畫像石。

畫像石上的羊既出現在現實生活場景中,也以神獸的形態出現在仙境中。前者不難理解,因為大量畫像石圖像就是時人現實生活的寫照;但在後者中,為何原本平平無奇的羊成為了神獸?它作為神獸會有哪些圖像表現與場景展示?反映出漢代人怎樣的觀念和信仰?從中可以洞見漢代人什麼樣的想像空間與知識結構?這些都是有意思的話題。

神羊的圖像表現

刻有羊圖像的畫像石在幾大漢畫區皆有分布,其中帶翼羊、乘羊、羊首等幾類圖像明顯具有神話色彩。

(一)仙界中的翼羊圖像

安徽宿縣褚蘭漢畫像石墓M2石祠堂中,其東、西壁牆基石各自的南側面上,皆刻有一隻翼羊伏臥於樹下(圖1)。畫面上的樹木線條分明,主枝分作上、下兩層,每層主幹上綻開一排扇形枝葉,形似合歡樹。樹下有一羊伏臥於地,羊首頂上雙彎角向外卷,雙耳豎立;其中東壁石上的羊下巴蓄有一綹長鬚飄拂於胸,西壁石上的羊則無鬍鬚。兩隻羊的肩部皆長有一對羽翼,向上翹起;四肢跪伏在地上,身軀後背處向下凹,臀部略抬,自背至臀部連成一條流暢曲線。兩隻翼羊體態安詳、靜若處子,與身後樹木一同營造出自在閒適的氛圍。

圖1 安徽宿縣褚蘭漢畫像石墓M2石祠東、西壁牆基石南側面拓片羊圖像更為明顯的神聖屬性表現在它與雲氣紋、其他神獸等相組合時,周圍環境與組合對象的神性共同暗示著羊所具有的非凡仙氣。陝西畫像石上的雲氣紋獨具特色,它往往被描繪為一條長藤狀,自左向右或自下而上蔓延著貫穿畫面,藤狀主幹的側旁再紛紛延伸出分枝一樣的線條,枝頭綻開花狀雲朵;在雲氣之間此起彼伏地出沒著各式神禽異獸,整幅畫面極其生動。在陝北畫像石上有的雲氣紋中,就刻有神羊圖像。如一塊綏德墓門楣畫像石,畫面分上下兩層,上層為雲氣紋圖像,下層為歷史人物故事圖像(圖2)。在上層畫面的左端,便刻有一隻神羊,但見它昂首奔躍,頭頂雙角曲長向後,下巴鬍鬚隨風飄拂,四蹄騰空而起在雲間翻躍,富有動態感。加之整幅雲氣紋中隱沒顯現的其他神獸,特別是神羊前面內含金烏的月輪、後面的雙角神獸,也印證出羊的神性,它們相互共同組合成仙界圖像,反映出漢代人對於神仙世界的浪漫想像與無盡嚮往。

圖2 綏德墓門楣畫像石拓片再如另一塊綏德墓門楣畫像石,構圖大致呈左右對稱的形式(圖3)。從左右兩端向畫面中央的圖像依次為:日、月輪,鶴銜魚,奔馬及仙人乘鹿,直到正中央為一隻神羊,背景依舊飾流線雲紋。此羊於雲端向左方挺立,昂首挺胸,頭頂獨角後向捲曲,五官清晰;左前與左後蹄站立於地,右前與右後蹄則揚起,姿態悠然而自得。兩旁的鶴、馬與鹿皆從左或右方朝向中央而來,使得畫面的中心也就成為視線的聚焦點,神羊正好位於此點上,標誌其為畫面的主角。

圖3 綏德墓門楣畫像石拓片(二)仙人乘羊圖像刻仙人或胡人乘羊圖像的畫像石也值得關注,這類畫像石在魯南、蘇北、陝北等地都有所見。

如一塊綏德墓門右立柱石,其上畫面分作六格,按照從上往下、從左往右的順序依次為:兩人並肩坐在華蓋下的圖像,舞人與麋鹿圖,羽人、翼羊和羽人騎羊相組合的圖像,翼龍圖,雞首人身神圖像,以及翼虎圖(圖4)。在刻有羽人騎羊的那格圖像中,在右上方刻一側立羽人,羽翼飄然,面向畫面左上方的一隻翼羊;畫面下方則刻一羽人騎在羊背上,羽人的雙臂高舉、雙翼上揚,羊獨角向前曲伸、角尖向上卷,體態矯健。

圖4 綏德墓門右立柱石拓片及其局部李發林先生曾總結騎羊圖像的畫像石,認為其在山東常見,如在鄒縣下黃路屯、濟寧城南張村、嘉祥、臨沂白莊等地都有發現;當這類圖像與神獸仙人等相組合時,其含義應與神靈相關。漢代青銅搖錢樹的陶座上,也往往塑有乘羊圖像。青銅錢樹是漢墓中的一種明器,主要分布於今四川、重慶、雲南、貴州、陝西漢中,乃至甘肅武威、甘谷、寧夏固原、青海大通、樂都等地區,也有流失到海外的;其流行時段可至東漢早期持續至魏晉南北朝時期,寓意為墓主人提供財富、保護其升仙以及保佑其子孫繁榮昌盛。錢樹樹座多為陶製,塑有仙人、神獸等仙界形象,或狩獵、庖廚、樂舞等人間畫面。如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就收藏有兩件刻羽人乘羊的陶製樹座,其形制相仿:底座皆由泥質紅陶雕刻,上小下大,呈覆鍾狀,上部圓雕一羽人騎在一翼羊身上,羽人懷抱圓柱插座,大耳,面帶微笑,肩生雙翼,半裸穿著半身裙;翼羊帶角、長鬚,翹尾挺立,腹下還有一隻小羊在吮吸奶汁。

(三)羊首圖像

山東還有一種刻羊首圖像的畫像石,也與神話題材相關。這類圖像多見於門楣畫像石上,多為一個羊首居中,也有兩或三個羊首在畫面上左右平均分布的,周圍夾帶著其他造型各異的神獸。

如濟南長清區大柿園東漢畫像石墓墓門橫額石的正面(圖5),居中高浮雕一正面羊首,頭頂碩大的雙角分別於左右側向下翻卷、造型優美,羊面部五官清晰、神態安詳;其兩側分別為青龍、白虎。青龍在東側,昂首向前,龍首前、後各有一仙人,龍爪前還有一飛鳥;白虎在西側,回首後望,一仙人乘坐白虎身上、手持虎尾,白虎後刻一飛鳥,畫面背景裝飾著雲氣紋。這種與仙人神獸相組合的羊首,也應與神仙世界有著密切聯繫。

圖5 濟南長清區大柿園東漢畫像石墓墓門橫額石羊首除了出現在畫像石上,還可能被雕刻在金屬飾物上。如徐州獅子山楚王陵出土金羊首飾件,寬4釐米、高3.8釐米,雕一正面羊首形象,雙角也自頭頂向左右兩方垂下、角尖卷翹,盡顯雍容之氣派(圖6)。也有的金飾件上並列雕刻雙羊首,如廣州西漢南越王墓出土8件羊首紋金飾片,它們原為綴在南越王絲巾面罩上的裝飾品。每件金片上各雕有兩個相背的側面羊首,每個羊首顯示一個尖角,也自上垂下、角尖卷翹(圖7)。

圖6 徐州獅子山楚王陵出土金羊首飾件

圖7 廣州南越王墓出土羊首紋金飾片在金屬上刻動物圖像,多為北方草原文化的風格,本土文化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受其影響,羊首紋金飾即屬其產物。如斯基泰文化中的一件雙羊銅器,上塑雙羊首,頭頂雙角長而向後彎曲;頸項以下各伸出一扇羽翼、分別向左右展開,羽翼由數條長條形羽毛組成、翼尖向上微卷,線條簡潔而明快,造型剛健、充滿力度,又因流暢的弧線而被賦予了柔韌與彈性(圖8)。

圖8 斯基泰文化雙羊銅器羊為什麼能夠成為神獸?羊在漢代作為神獸,其形象被刻畫在形形色色的器物,如畫像石、畫像磚、陶製明器、金飾、銅器等上。圖像的分布地區基本覆蓋漢代帝國的領域,流行時段也貫穿了兩漢。

神話動物的造型取材於現實生活,其手段往往是在現實動物的基礎上加以想像性元素、賦予其神力,能被化用的現實動物身上往往具備可被神聖化的因素。這些因素,可以是外型上的出塵奇特,也可以是精神內涵上的契合。就羊來說,它之所以能夠成為神獸,且其圖像的流行能有如此盛況,既與現實的生活生產條件緊密相關,也離不開當時人對羊的主觀認識與想像。

透過神羊這一圖像,我們能夠貼近漢代社會的現實,也能夠了解當時人們的造神邏輯。

(一)現實生活的基礎

羊在外型生理上具有豐滿、綿柔的特徵,給人以安詳、和美、端莊之感。《說文·羊部》:「美,甘也。從羊從大。羊在六畜給膳也。美與善同意。」徐鉉注曰:「羊大則美,故從大。」另外,羊的肉鮮美,經馴化,它還能承擔一定程度的重力,可用作出行或農作的工具,這些特性都有益於人類生存,所以人們將之馴養以改善生活條件。

在先秦時期,羊就已被用於祭祀和日常生活,漢代延續了這些風俗。羊常被描繪在畫像石上的庖廚、狩獵、車騎、甚至樂舞中的建鼓圖像中,還有一類專門表現牧羊的圖像,更是栩栩如生地描摹了漢代養殖羊群的情境,這類畫像石在山東、陝西綏德多見,應是當地畜牧業與經濟發達的寫照。

如榆林橫山孫家園子墓墓室門楣石的圖像,充滿生活化情趣(圖9)。畫面右方自左向右刻有牧牛、牧羊及相馬圖,其中的牧羊圖中,左側有一羊站立,後蹲一人俯首擠奶。右側立一人,面向一群朝他奔躍而立的羊,羊的姿態各異,或前蹄頓地、後蹄揚起,形容其急速奔跑的動態;或四肢立地緩步向前;格外有趣的是居中、正面對牧羊人的一隻大羊,它低頭埋於胸前,弓起身子凸出後背,臀部的重心向後,四肢立地但皆向後傾,在它的後背上挺立一隻小羊,應是子母圖像的寫照。大羊如此奮力相抵的情態,與其背上小羊的天真盎然形成對比,可能正突顯出大羊對小羊的愛護之意。畫面形象反映出當時社會家畜業的繁榮。

圖9 榆林橫山孫家園子墓墓室門楣石拓片局部而其他器物,如陶質房屋、羊圈等模具上也有此圖像。美國納爾遜藝術博物館藏一件釉陶羊圈,施深綠釉,露天,平面為長方形,四面為矮牆,前部正中開一長方形門。圈內立有四隻小羊俑,右側有一人俑騎在一隻大羊俑上,應為牧羊人。這件釉陶器可能出土於河南三門峽地區的東漢墓中,也是當時農業經濟的寫照。(二)儒家禮教的演繹

羊天性溫厚、富有忍耐力,這一特性被漢代人準確捕捉並加以演繹,進一步賦予羊孝順忠厚的品格,以印證儒家所宣揚的美德。《春秋繁露·執贄》曰:「羊有角而不任,設備而不用,類好仁者。執之不鳴,殺之不諦,類死義者。羔食於其母,必跪而受之,類知禮者。故羊之為言猶祥與,故卿以為贄。」儒者認為羊具備仁、義、禮等美德,有利角卻不傷人,懷仁者之心;被傷害卻默默忍受,操義士之節;而羊羔跪奶,則體現出它知禮孝順的品質,故人們將之視作吉祥物。

漢畫中多見母羊哺乳的圖像,多描摹得溫情脈脈。廣東省博物館藏一件佛山大松崗出土的東漢陶羊,胎質為紅陶,高12.3、長16、寬10釐米(圖10)。一隻母羊跪伏在地,頭向右轉,目光下垂,慈愛地注視著依偎在懷裡的兩隻稚嫩嬌憨小羊。小羊一前一後黏貼著母羊,一隻垂直攀爬在母親的肩部,四肢緊扣母親的身軀,腦袋歪向一邊、面龐湊至母親的嘴唇,似在與母親咩咩呀呀地絮語;另一隻則擠在母親的腹部,頭部前伸、嘴唇前努,四肢立地,小尾上翹,似在開心吮吸奶汁。這件陶塑格外傳神地摹刻出舔犢情深的情形。

圖10 廣東省博物館藏東漢陶羊四川出土漢代青銅搖錢樹的樹座上,有塑仙人騎羊圖像的,其中有一些大羊的下方也刻有一或兩隻吮吸奶汁的小羊。周克林先生做過相關統計,這類資料如新都互助村M4漢墓出土的陶樹座、綿陽涪城區石塘鄉漢墓出土的陶樹座、重慶國有博物館2001年入藏的陶樹座等。因此,羊本是隨處可見的尋常動物,人們憑藉它既能夠滿足一些日常生活所需,又因其豐美溫順的特質而契合了自身的審美心理,從而在對其產生好感的基礎上,將之想像作可依賴的神獸,寄託著人類的情感信仰。

神羊體現的神話想像與願景

(一)求吉觀念

《列仙傳·修羊公》記述戰國時代魏國人修羊公的神奇事跡:「語未訖,床上化為白羊,題其脅曰:『修羊公謝天子。』後置石羊於靈臺上。羊後復去,不知所在。」羊與仙人之間似乎存在某種特別的聯繫,之所以如此,可能與當時羊代表吉祥的觀念有關。

《說文·羊部》:「羊,祥也。」《釋名·釋車》云:「羊,祥也,祥善也。」注曰:「漢碑每以吉羊為吉祥。」漢元嘉刀銘文載:「宜侯王,大吉羊。」漢代的銅鏡、瓦當等器物中亦多有「大吉羊」的刻銘,當時人常以「大吉羊」一詞來表達「大吉祥」之義。

江蘇邳州東漢彭城相繆宇墓後室東壁南側的畫像石,畫面分上下四格,從上往下的第一、二格各刻人物圖像,第三、四格各刻瑞獸圖像(圖11)。其中第三格畫面的左側為一羊,左向而立,雙角捲曲,神態祥和,長有鬍鬚,羊背上棲有一鳥,回首後顧,羊前方榜題為「福德羊」三字;右側為一鹿形帶蹄神獸,頭頂豎一帶肉獨角,傲然挺立,長尾垂下,此神獸的榜題為「騏驎」。從榜題和相組合的騏驎獸可知,羊也被賦予了保佑人有福氣、德望等美好願景的特質。

圖11 邳州繆宇墓後室東壁南側畫像石局部線圖(二)驅魔闢邪羊可能有驅邪的寓意。「羊」通「陽」,在道家學說有否去泰來之義。《史記·孔子世家》形容孔子的相貌時曰「眼如望羊」,《釋名·釋姿容》曰:「望羊:羊,陽也,言陽氣在上,舉頭高,似若望之然也。」注引畢沅言曰:「古『羊』『陽』字通」。我們今天調侃說「掛羊頭,賣狗肉」,可在漢代魏晉人那裡,他們卻普遍相信門上懸掛羊首,能起到壓勝之用。《太平御覽》獸部引裴玄《新言》曰:「正朝縣官殺羊懸其頭於門,又磔雞以副之,俗說以厭厲。」「初年懸羊頭磔雞頭以求富。」「《雜五行書》曰,懸羊頭門上,除盜賊。」也見於《荊楚歲時記》。前述山東多見刻羊首圖像的畫像石,其含義得到文獻記載的印證。

更直接的圖像證據如洛陽燒溝61號壁畫墓墓門內的門額上,豎有一塊長方形空心磚,磚上彩繪著壁畫(圖12)。畫面中上部繪一隻正面羊首,雙角在左右兩側向下鉤卷,上以濃墨繪角的環節;雙耳豎立,雙目圓睜,嘴向前伸。羊首旁繪一株樹,樹頂棲息幾隻飛鳥,下方的樹枝上搭有一件紅衣;羊首正下方則有一隻紅白彩繪的兇猛翼虎,正俯身按住一名裸身女鬼咬噬。這幅畫面將羊首與虎噬鬼魅圖像組合在一起,羊首可能也帶有驅魔的含義。

圖12 洛陽燒溝61號壁畫墓墓門門額壁畫與之類似的有現藏於美國波士頓美術館,據說出土於洛陽八裡臺的壁畫。畫面分作上下兩部分,上方居中繪一正面羊首,其形制與洛陽燒溝61號漢墓中的如出一轍;羊首的左右兩側繪大鬼驅儺圖。畫面下方則繪一列人物圖像。在此幅壁畫中的羊首也是與反映驅魔闢邪的圖像相組合。(三)協助升仙

羊可能被視作幫助墓主人升仙的工具,此時羊往往以仙人坐騎的形式出現。《列仙傳》載:「葛由者,羌人也。周成王時,好刻木羊賣之。一旦騎羊而入西蜀,蜀中王侯貴人追之上綏山。綏山在峨嵋山西南,高無極也,隨之者不復還,皆得仙道。」前述畫像石、搖錢樹座上的相關圖像,與文獻互相印證,證明乘羊可能帶有成仙的含義,羊是作為一種升仙工具。

騎羊圖像在漢代有現實基礎。王子今先生討論過漢代兒童的各種遊藝項目,其中一項名「挽滿」,為一種習射遊戲。《史記·匈奴列傳》載匈奴「兒能騎羊,引弓射鳥鼠;少長則射狐兔:用為食。士力能毌弓,盡為甲騎」。匈奴兒童騎羊所射獵物用以食,反映出遊戲與生產、生活的密切關聯。洛陽、偃師都出土過作拉弓引射狀的騎羊石俑,徐州漢畫像石藝術館則藏有體量較大的持管狀樂器的騎羊俑圓雕石刻。這些文獻及實物資料都反映出騎羊在現實生活中的普及,不僅限於牧羊人的活動。而當這類圖像被運用到墓葬中,特別是明顯反映出其不凡、與仙界相通的特質時,可能便帶有乘羊升仙的神奇寓意。

結語

羊這種現實生活中再普通不過的動物,卻被漢代人賦予了如此綺麗的想像、投射了諸多美好的情感,反映出漢代人與自然世界的和諧關係。只有對身邊的事物抱有好奇、親近的情感心理,才可能如此活靈活現地摹刻出小動物各式各樣的動態,並且能夠帶著善意去理解它們,甚至借它們來承載自己心中的神聖意義,希冀雙方能在屬靈世界裡達到某種程度的共情。

將羊從祭祀品、日常食物,逐漸轉化為代表和善、孝順、寬容等一系列美德的象徵物,並進一步神化為引領升仙的神聖物。那些遠逝的風土人情與瑰麗想像,凝固保存在神羊形狀器物與圖像中,以物質文化的形式展現,使我們在將近兩千年的歲月後,重新貼近漢代人的音容笑貌。

徘徊顧盼,相與延戀而不忍去。先民們曾經鮮活的愛欲與呼吸,就這樣延展進一幅幅圖像當中,融入民族的記憶,為一代代人所繼承下去。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漢代神獸︱龍和虎是什麼時候成為「組合」的?
    那麼在視覺藝術中,這一對神獸組合最初是怎麼形成的?具體造型是怎樣?其早期的含義和今人所理解的有什麼區別?從萌芽到成熟期的圖像演變龍是人造的想像性神獸,商代甲骨文中已經出現了龍字,其形象最早在紅山文化中就以玉卷龍的形式出現,以軀體捲曲為其特點。
  • 漢代神獸︱鎮墓的天祿、闢邪如何演變成宅門前的石獅子?
    天祿、闢邪神獸創造於漢代。雖然早在先秦文獻中就已有「天祿」「闢邪」詞彙,不過當時並不用以指代神獸,而分別作為虛指的吉語、或者貶義詞。入漢以後,這兩詞既延續了先秦的語義,也逐漸指代神獸。如《續漢書·與服志》載:「皇后謁廟服,步搖,以黃金為山,一爵九華,熊、虎、赤羆、天鹿、闢邪、南山豐大特六獸,詩所謂『副筓六珈』者。」王觀國按:「《後漢與服志》又謂之天鹿,則天祿為獸不疑矣。」
  • 你所不了解的上古十大神獸
    《山海經》是我國古代的志怪古籍,其中繼續了古代的民俗地理巫術宗教的內容,中國有很多神話都是記載這本書,或者從這本書裡的內容衍生出來的,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一下山海經中所記載的中國上古十大神獸排名。第一的神獸,可是能夠與盤古相提並論的。
  • 西周古墓挖出「神獸」 :兔耳鹿角羊身狗爪(圖)
    【西周古墓挖出「神獸」 兔耳鹿角羊身狗爪】一件造型獨特的「神獸」近日從陝西寶雞石鼓西周貴族墓出土。這件「神獸」擁有兔的耳朵、鹿的犄角、山羊的身形、狗的爪子以及多種動物的影子。考古人員推斷它是祭祀用的,濃縮了許多動物的形象,一般可籠統稱為「犧尊」。
  • 神獸踩空掉千島湖角像鹿蹄像牛頭像羊尾像驢
    網絡配圖 神獸踩空掉千島湖引關注因為我的角像鹿不是鹿,蹄像牛不是牛,頭像羊不是羊,尾像驢不是驢,所以人們把我跟馴鹿、駝鹿和麋鹿一起稱為「四不像」。這天覓食而掉進了湖裡。工作人員折騰幾十分鐘終於將其救起。森林公安民警隨後也趕到了現場。天色已經大黑,民警藉助手電筒的強光仔細地把我辨認了一番,才確認我的真實身份——鬣羚。 你聽說過「四不像」嗎?這兩天千島湖發現「四不像」鬣(Liè音同獵)羚1隻。
  • 中國古代神話中的神獸之白澤
    白澤,在現今的山海經中並沒有記載,可是以它命名的《白澤圖》的影響力遠超我們的想像,作為上古神獸的白澤是中國古代神話中地位崇高的神獸,祥瑞之象徵,是令人逢兇化吉的吉祥之獸。古時候,人們以為妖精遍地,對妖怪的熟悉可以高枕無憂,古代老百姓把《白澤圖》作為日常生活中的工具書,成為居家必備的妖怪指南,《白澤圖》由於誕生的年代久遠難逃失傳的厄運,僅有一些零散的條目被引用在《水經注》和道教的古籍中。
  • 青磚青瓦上的四大神獸是什麼寓意
    古代的青磚青瓦上經常帶有一些圖案,其中非常常見的便是四大神獸,在古代出土的磚和瓦當上都能看到四大神獸的圖案,例如漢代非常流行的四神瓦當。那麼,它們都有什麼寓意,為什麼能夠出現在磚瓦上呢?四神獸瓦當中國古代四大神獸,即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又稱四靈、四象、四維、四獸等。
  • 羊年將至羊駝搶了羊的風頭 年會商演神獸成主角(圖)
    2015年1月28日  北京  隨著一碗臘八粥喝下肚,羊年的腳步更近了。羊年新年,羊自然該是當仁不讓的主角。然而在節前舉行的公司年會、商場店慶中,羊的風頭卻被羊駝搶了去。不過,您可得看好了,憨態可掬、形似綿羊的羊駝並不是羊,而是「駱駝」。
  • 曠世奇書《山海經》中的神獸異獸錄
    後世的人把巫師們口耳相傳的常識加以拾掇記載,就 成為《山海經》所依據的原始資料。到了戰國時期,有人把這些性質類似而雜亂無章的資料編撰成文,《山海經》就產生了,到了漢代,又經人增刪修飾,就成了現在所看到的《山海 經》。
  • 《山海經》記載了一個神獸,它的主人發明監獄,被稱為「獄神」
    《山海經》中記載了一種神獸叫做獬豸,關於獬豸的說法有很多,有的人說獬豸像牛,有的人說獬豸像羊,還有的人說獬豸像鹿。但不管像什麼,獬豸有一個很明顯的特徵,就是只有一隻角。獬豸到底有什麼神奇的特異功能呢?獬豸的主人又是誰呢?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 《山海經》裡最具有正義感的神獸,被官方徵用,最後成為一頂帽子
    但也有一些是與人為善的神獸,今天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山海經》中最具有正義感的神獸——獬豸。獬豸在《山海經》中被描述為像麒麟一樣的神獸,有大的像牛一樣的,也有小的像羊一樣的,雙眼炯炯有神,頭上長有一隻角,全身長滿了濃密的毛髮,據說當它的角斷的時候就會死掉。獬豸十分聰明,能夠聽懂人的語言,而且可以明辨是非。
  • 《山海經》三大上古神獸,一隻源自天文現象,一隻是黃帝護衛
    《山海經》記載的許多奇鳥異獸,在後世成為了中華文化的神獸,或者護佑一方的圖騰。還有一些山海經異獸,它們曾在古代神話故事裡佔據重要地位,也曾被古人長期尊崇,但後來逐漸被遺忘。例如下面3隻山海經異獸,一隻源自天文現象,一隻是黃帝護衛,另一隻化身為龍。
  • 洛陽一飯店老闆買回網絡神獸羊駝做形象「代言羊」
    「不要摸我了,我很害羞」  昨日下午,新都匯驚現一隻被譽為網絡神獸的羊駝,絨絨的毛髮,烏溜溜的大眼睛,細長的脖子上繫著一塊紅色方巾,修長的腿,還有慵懶的表情。「太萌了!這不是傳說中的神獸嗎?」  神獸配上萌裝扮引來眾多人圍觀  有市民注意到,可愛的羊駝在新都匯出現期間,有人曾在周圍發宣傳頁,宣傳頁上稱這隻羊駝是某飯店的形象代言「羊」,性別是「女生」,名字叫「小白」,小名「咩咩」。  洛陽晚報記者在現場看到,羊駝站在人群中,黑溜溜的大眼睛不停地打量來往行人,長長的脖子扭來扭去,好像在配合市民熱情的合影。
  • 它是《山海經》中最正義的神獸,因為太有正義感,被官方製成了帽子
    但書中也記載了一些正義感爆棚的神獸,你知道《山海經》最正義的神獸是誰嗎?它的原型又是什麼?一起了解下吧!《山海經》最正義的神獸無疑是獬豸(xiè zhì),這是為什麼呢?說它是《山海經》中最有正義感的神獸並不為過。據傳,帝堯的刑官皋陶曾飼有獬豸,凡遇疑難不決之事,悉著獬豸裁決,均準確無誤。所以在古代,獬豸就成了執法公正的化身。獬豸是法律的象徵作為中國傳統法律的象徵,獬豸一直受到歷朝的推崇。
  • 中國古代四大神獸的傳奇故事
    四大神獸是古代中國傳說的神獸分別為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屬於古代神話和天文學結合的產物。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中國古代四大守護神獸,希望大家喜歡!四大神獸之青龍來歷青龍,源於上古星宿崇拜。我國古代把天空裡的恆星劃分成為「三垣」和「四象」七大星區。
  • 山海經:法院門前不是獅子,而是神獸獬豸,它是正義的代表!
    不知道網友們有沒有注意到,在個地方的法院門口都蹲著一種與眾不同的神獸,一般來說我們見到那些古蹟門前蹲著的都是石獅子,但是在法院這種地方,蹲著的就不是石獅子了,而且出現在山海經記載中的一種代表著正義的神獸,那就是獬豸,(獬豸 拼音xièzhì),它是一種代表著正義和公平的神獸,所以會在法院的門前,正式恰到好處。
  • 古書不出名的「遠古神獸」,盤點中國五大擁有「毀滅級」的神獸
    「龍」「鳳凰」「麒麟」等,小編整理些資料找到五個比較有代表性,但是又很危險厲害的神獸。麒麟 第一位神獸「通天龜」毀滅指數*** 通天龜出自《淮南子》記載,內容講述是人類母親女媧為了阻止天空的塌陷,「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所謂四極就是撐天空東南西北的四根神柱,鰲就是通天龜。
  • 四大神獸有哪些是怎麼死的 青龍和兇獸饕餮是什麼關係
    在上古時期,中國民間和傳統文化中,都有四大神獸。那麼這四大神獸都是由哪些神獸組成的呢?和四大兇獸又是什麼關係呢?最後四大神獸是怎麼死的呢?    四大神獸其實指的就是:青龍、白虎、朱雀、玄武。而四大兇獸是饕餮、混沌、檮杌和窮奇。
  • 漢代有翼仙獸:從多樣的形像到新創的典範
    摘要:漢代畫像石上,有翼仙獸和無翼仙獸的形象意義基本一致,帶翅膀並不是仙獸必有的特徵。儘管有翼無翼的造型沒有明確的規律,但是能帶翅膀的神獸往往是被挑選過的。除了少量的多種翼獸造型之外,有翼造型基本上限於本來就是先秦文化中地位等級最高的神獸:龍和虎。
  • 直擊上古四大神獸,個個實力強悍,誰最霸氣外露?
    直擊上古四大神獸,個個實力強悍,誰最霸氣外露?1、上古四大神獸之青龍青龍,中國上古神話傳說中的神獸,它身似長蛇、麒麟首、鯉魚尾、面有長鬚、犄角似鹿、有五爪、相貌威武,其實力不俗,在四靈中最為尊貴,據《淮南子·天文訓》詳細記載,「天神之貴者,莫貴於青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