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女媧是華夏始祖,是華夏民族的創世之神。有關出土文物中伏羲女媧手有曲尺圓規一事,究竟如何解釋,這是很多人好奇的。我國出土的伏羲女媧圖有許多:
最早發現是在1963年考古時,新疆阿斯坦納地區的唐代絹本彩繪中。此絹本真品,現轉存於故宮博物院。之後,先後在四川、山東多地的《漢代古墓》中屢屢發掘出。多在夫妻合藏的古墓中出現。各地的伏羲女媧圖,尺寸不等,但漢代多為黑白兩色。聯合國的宣傳雜誌上,曾經做為封面刊出過,就是一幅漢代黑白色的伏羲女媧圖。自唐代開始有了唐三彩後,伏羲女媧圖開始採用絹本彩色。河北承德有一個著名的景點,叫《小布拉達宮》,始建於清代,是西藏的《布拉達宮的縮小版本》。在其右方出宮處附近,也有類似的伏羲女媧圖。實際上伏羲女媧圖和太極圖的寓意是完全一樣的,伏羲為乾(天)、為陽,女媧為坤(地)、為陰,伏羲手拿距(地方)意味著陽中有陰,女媧手拿規(天圓)意味著陰中有陽。伏羲和女媧呈糾纏狀即寓意他們是一對冤家對頭,組成了誰也離不開誰的`玄』。所以伏羲女媧圖是用有形的人物來表示無形的太極圖。伏羲手中所執叫《矩》,女媧手中所執叫《規》。在中國,過去把尺子稱為「矩」。「不以規矩,不成方圓」。規,指的是我們常說的圓規;矩,指的就是常說的尺子。沒有圓規和尺子,是畫不好矩(方)形和圓形的。比喻做任何事,都要有一定的規則,否則就不能做好。所以男性拿著的矩,是畫直線用的。代表男性的剛毅。女性拿著的規,是畫圓用的。代表女性的圓融的陰柔之性。二者相攜而立,代表剛柔相濟。也代表不可或缺對方。陰陽是相生的。孤陰不生,獨陽不長。喻示著萬物的存在的狀態。
但是伏羲和女媧都是7800年前的傳說。那時尚未發明和使用圓規和曲尺。因為到目前為止,尚未發現比漢代更早的伏羲女媧圖。只有到了秦始皇統一度量衡,才有了規範的直尺。著名古輯《淮南子》中對規和矩有解釋。但那也是西漢的事情。簡單的說,就是西漢時,圖中伏羲和女媧手裡拿的規和矩是西漢人增加上去的。在後漢時代的伏羲女媧圖中,我們還看到伏羲女媧通常是手舉日月或者懷抱日月(伏羲舉著或抱著太陽,女媧舉著或抱著月亮),意義和手握規矩是大致相同的。代表著天地陰陽運行的規則。而伏羲女媧畫像石或者畫像磚出現的地方,通常都是漢代的墓葬或者祠堂中(圖二就是著名的武梁祠中的伏羲女媧畫像石)。這實際上和漢代人的宗教信仰和死後成仙信仰有關係。漢人認為,人死後是可以通過一系列的儀軌升天的。通過褪去形體、登崑崙、從西王母處受不死藥,最後上升九天。這一過程需要複雜的儀軌來完成。最著名的就是馬王堆漢墓帛畫,根據當前研究,馬王堆帛畫中描繪的是系統的升仙圖的情境:
從九幽黃泉到進入天門,帛畫中都給出了詳細的圖像。馬王堆帛畫的研究也成為歷久彌新的話題。說回來伏羲女媧畫像石。伏羲女媧畫像石代表的是天界的情境。而如果放置於整個墓葬或者祠堂壁畫中來看的話,我們就會發現,這實際上是死者在死後升仙過程中所見到的情景(伏羲女媧圖在武梁祠畫像石第三層,其他墓葬中,這種圖也通常和其他畫像內容結合在一起)。
實際上,漢代人繼承了楚人用長條畫來表示時間流動的過程。一系列不同的內容通過橫向排列組合,表示在運動或者旅行過程中經過的不同的地方和看到的不同的情境。死者升天后,經過不同的地方,就會看到或者經歷不同的場景。同時,由於神話人物的神性,將其繪製在墓葬或者祠堂中,又具有鎮壓邪魅,保護死者靈魂順利升天的期待和作用。所以我們看到的出土的伏羲女媧圖,應該能反應古人的一個天圓地方、無規矩不成方圓的生活理念以及對九天的一種嚮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