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新疆的大片沙漠區域,被人發現一幅上古圖畫,名為《伏羲女媧交尾圖》。
此畫年代久遠,本應是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見證代表作品之一,然而外國人卻不甘寂寞,硬要跟此畫扯上一些關係。
因此一個老外在經過研究觀察之後,聲稱《伏羲女媧交尾圖》與DNA構造圖互相吻合,這究竟是什麼原因?
時間在1967年,中國派出一支考古工作隊深入新疆吐魯番進行考古研究,在當地的交河古城考察的時候,發現了一些卓古陵墓群,眾人為之振奮,於是很快就申請到批文,對其古墓群進行搶救性挖掘。
過程裡考古學家在新疆沙漠意外發現了一張漢朝時期的古圖畫,畫中人物栩栩如生,令人詫異,內容上兩個蛇尾人身的古人,難辨男女,兩者之間的蛇尾互相糾纏著,極像上古時期的女媧。
後來,經過多方考究,專家們猜測這圖中蛇人就是我國古代神話故事裡的女媧跟伏羲。
相傳盤古開天闢地以來,天空穿了一個洞,神女女媧就飛天採五彩神石補天,因此成為遠古女神,受古人敬仰崇拜,而伏羲據說是上古朝代華胥氏的子孫。
當年華胥氏遊覽山野之地,由於不懂路就無意間闖入雷澤地區,並不小心踏中一隻巨人留下的大腳印,差點摔了一跤,此時華胥氏感覺到全身猶如萬蛇纏爬,說不出的痛苦蔓延身體,當她順利歸家之後,卻意外的發現體內懷孕了。
華胥氏這一孕就孕了很久,別人媳婦只用一年就順利誕生娃兒,而華胥氏孕了一年又一年,直到第12年才把孩子生了下來。
該小孩出生後卻驚嚇了眾人,連她親媽也被嚇得夠嗆,原來他是一個人頭蛇身的孩子,但畢竟是親生的,華胥氏也只能接受,而且給他取叫叫伏羲。
不久,華胥氏又生下一個女孩,叫女媧,也是一個人頭蛇身的孩子,於是伏羲就跟女媧成了兄妹。
神話故事裡講述,女媧補天后,用泥巴創造了人,伏羲神則負責教會人去打獵、採野果,生火,躲避野獸等生存技巧。
新疆交河古城古墓群裡挖出的古畫則被稱為《伏羲女媧交尾圖》,畫中的女媧手握一把大剪刀,有點像以前燒火煮飯用的火鉗子,有人稱這是「規」。
而伏羲則單手拿著一個90度角形的尺子,成為「矩」,此兩樣東西乃我國古代常用的幾何畫圖用具,規矩則告誡後人,才懂得遵守規矩等含義。
除此之外,墓中還發現了數張類似的畫卷,通過考察後發現這些古墓群大部分都屬於夫妻合葬陵墓,而在墓中陪葬《伏羲女媧交尾圖》有可能是墓主想像徵生命與文化傳承的意思。
《伏羲女媧交尾圖》現世之後引來議論紛紛,之後傳出國門,被西方國家的媒體大肆報導,接著有一個外國人仔細瞻仰一番就吃驚的呼喊:「這竟然是DNA構造的形狀!」
老外為何稱伏羲女媧交尾圖是DNA的結構?
DNA概念誕生在1953年,當時有科學家意外發現了DNA分子屬於雙螺旋構造,形狀猶如兩條蛇互相纏繞在一起。
DNA則是由脫氧核糖核酸構成,是人類遺傳基因的分子,代表人類生命傳承延續的藍圖。
而《伏羲女媧交尾圖》裡面的兩個人身蛇尾交纏的形狀就很像DNA的形狀,所以這名外國人十分吃驚,看來我國在上古時代就已經探索到生命真相了。
不過這種人身蛇尾交尾的圖形,也不僅是我國獨有。
是世界歷史文化裡,古代的印度跟古代希臘以及古巴比倫都曾有了類似的交尾圖,外國的一些古老神話均有說過這些圖案。
通過此事可以看出古代的世界,各國人們對於人的誕生過程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相同的看法。
特別是這張《伏羲女媧交尾圖》,他倆交尾以及各拿「規」、」矩」工具的做法絕非偶然,這似乎預示著什麼。
而女媧跟伏羲都是中國古代的神話人物,屬於古人的信仰。
而類似圖畫,我國也出土過不少,之前考古家在湖南長沙發現西漢時期的馬王堆,接著挖出不少當時的書畫、帛畫,大部分古畫的內容都跟中國傳說故事有牽連。
馬王堆出土的文物裡,考古隊也看到了畫有人頭蛇身的女媧畫像,除此還有金烏跟扶桑等,這些都不得不說是有著一定共鳴。
而著名古代書籍《山海經》裡也出現過類似人頭蛇身的神話故事以及一些神人跟野怪,在這些文獻裡,專家們得到了更多考證,因此這些發現雖然被貼上神話標籤,但跟真實歷史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同樣不容小窺。
綜上所述,新疆吐魯番地域挖出的《伏羲女媧交尾圖》,證明了上古時代中華民族對繁衍生存,以及發展子孫的充分重視,在最初的啟蒙裡得到了較大的認識。
諸如古埃及金字塔的獅身人面像也是如此的道理,那麼我國的人頭蛇身畫同樣有著一樣的含義。
而人頭則更加顯示出人類是大自然最頂端的生物,其能力非同一般,在思考以及行為上也區別於其他動物。
《伏羲女媧交尾圖》的交尾形狀跟DNA構造符合也是令人琢磨不透的事情。
如今這幅圖在新疆吐魯番市博物館,正是這一幅古老而又奇特的人物畫像,引來無數遊客前去觀賞。
文物代表的是國家文化底蘊,而如今的人們越發的喜歡了解文物、了解歷史。
正因為文物的特殊性,也引起了無數文人雅士的目光,他們喜歡珍藏各類文物,甚至到各個博物館觀看。
從古至今,世人對於文物的觀賞從未停止,尤其是參加文物展覽時,總會讚嘆古人的聰明才智,何以創造出如此極具欣賞力的作品!
尤其是現在諸多家長,為了給孩子開闊眼界,除了帶他們去旅遊之外,更多的是帶他們參觀博物館。當然學校組織的更多,這些做法無非就是讓孩子從小就了解國家文物,提高自身對歷史的認知。
也有人會選擇看文物展覽,不過文物展覽並非時刻都有,有時候想看一件文物還是比較難的,尤其是國寶級的文物。
這也是一些文物愛好者以及學生孩子們的遺憾,倒是近幾年的《國家寶藏》收視率奇高,裡面科普各類文物古件的曲折經歷,讓世人了解文物、了解這段歷史,增強國人的凝聚力。
但畢竟是電視節目,很多人並沒有充裕的時間去看。
記得2018年,陝西博物館出的《大唐長安·陝博日曆》,可謂是讓人們眼前一新,還能這樣了解文物?
2019年,國家博物館同樣出了《國家寶藏》2020年日曆。
這樣的目的無非是讓國人更加了解文物的過往,將它當成日曆一樣看,每日都能看到新的文物故事。
《國家寶藏》2020日曆裡面的文物都是精挑細選,有366件,正好對應了一年的時間。
這裡面的每一件文物都與古人的衣食住行息息相關,在了解文物的同時,還可以了解古人的生活。
一年共計12個月份,《國家寶藏日曆》每一個月份都有不同的主題。
學習之時,工作之餘,閒暇時翻看文物,自然可以陶冶情操。
了解文物,增強國寶知識、從《國家寶藏日曆》開始。
下面是購買連結,書不貴,49元,把國寶擺在自己桌面一整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