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

2020-12-02 高考網

  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

  1. 成功發射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

  2016年8月16日1時40分,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發射升空。這將使我國在世界上首次實現衛星和地面之間的量子通信,構建天地一體化的量子保密通信與科學實驗體系。首席科學家潘建偉院士率領團隊完成自主研發的量子衛星突破了一系列關鍵技術,包括高精度跟瞄、星地偏振態保持與基矢校正、星載量子糾纏源等。工程由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科院上海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對地觀測與數字地球科學中心等單位聯合完成。量子衛星的成功發射和在軌運行,將有助於我國在量子通信技術實用化整體水平上保持和擴大國際領先地位,實現國家信息安全和信息技術水平跨越式提升,對於推動我國空間科學衛星系列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2. 全球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在貴州落成啟用

  有著超級"天眼"之稱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2016年9月25日在貴州省平塘縣的喀斯特窪坑中落成,開始接收來自宇宙深處的電磁波,這標誌著我國在科學前沿實現了重大原創突破。該工程由我國天文學家於1994年提出構想,從預研到建成歷時22年,是具有我國自主智慧財產權、世界最大單口徑、最靈敏的射電望遠鏡。眾多獨門絕技讓其成為世界射電望遠鏡中的佼佼者,這也將為世界天文學的新發現提供重要機遇。作為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天眼"工程由主動反射面系統、饋源支撐系統、測量與控制系統、接收機與終端及觀測基地等幾大部分構成。主動反射面是由上萬根鋼索和4450個反射單元組成的球冠型索膜結構,其外形像一口巨大的鍋,接收面積相當於30個標準足球場。

  3. 長徵五號首飛成功

  2016年11月3日20時43分,我國最大推力新一代運載火箭長徵五號首次發射成功,標誌著我國運載能力已進入國際先進行列,中國正由航天大國邁向航天強國。長徵五號代表了我國運載火箭科技創新的最高水平,填補了大推力無毒無汙染液體火箭發動機的空白,實現了異型發動機起飛技術的重大突破。它也是實現未來探月工程三期、載人空間站、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等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和重大工程的重要基礎和前提保障。2017年嫦娥五號落月採樣返回、2018年發射空間站核心艙、2020年發射火星探測器等任務都將依靠長徵五號來實現。

  4. 神舟十一號飛船返回艙成功著陸 2名航天員安全回家

  2016年11月18日13時59分,神舟十一號飛船返回艙在內蒙古中部預定區域成功著陸,執行飛行任務的航天員景海鵬、陳冬身體狀況良好,天宮二號與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行任務取得圓滿成功。神舟十一號飛船於10月17日7時30分發射升空,隨後與天宮二號對接形成組合體,兩名航天員進駐天宮二號,進行了為期30天的駐留。在執飛期間,完成了一系列空間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這是我國組織實施的第6次載人航天飛行,也是改進型神舟載人飛船和改進型長徵二號F運載火箭組成的載人天地往返運輸系統第二次應用性飛行。天宮二號與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行任務圓滿成功,標誌著我國載人航天工程實驗室階段任務取得具有決定性意義的重要成果,為後續空間站建造運營奠定了更加堅實的基礎。

  5. 領銜繪製全新人類腦圖譜

  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腦網絡組研究中心蔣田仔團隊聯合國內外其他團隊成功繪製出全新的人類腦圖譜,即腦網絡組圖譜,在國際學術期刊《大腦皮層》上在線發表。研究團隊突破了100多年來傳統腦圖譜繪製的瓶頸,提出"利用腦結構和功能連接信息"繪製腦網絡組圖譜的全新思路和方法。圖譜包括246個精細腦區亞區,比傳統的Brodmann圖譜精細4到5倍,具有客觀精準的邊界定位,第一次建立了宏觀尺度上的活體全腦連接圖譜。腦網絡組圖譜為理解人腦結構和功能開闢了新途徑,並對未來類腦智能系統的設計提供了重要啟示,也將為神經及精神疾病的新一代診斷、治療技術奠定基礎,並為腦中風損傷區域及癲癇病灶的定位、神經外科手術中的腦膠質瘤精確切除等提供幫助,提高診斷質量與治療效果。

  6. 我國首獲超算應用最高獎

  由中國科學院軟體所與清華大學、北京師範大學等單位合作的"千萬核可擴展全球大氣動力學全隱式模擬"獲得國際高性能計算應用領域最高獎--"戈登貝爾獎"。科研團隊提出一套適應於異構眾核環境的全隱式求解器算法,一方面可帶來長時間數值模擬效率的提升,另一方面也充分發掘"神威·太湖之光"的強大計算能力。"神威·太湖之光"系統自6月20日發布以來,國內外多個應用團隊項目通過使用該系統獲得突破,已取得100多項應用成果,涉及氣候氣象、海洋、航空航天、生物、材料、高能物理、藥物、生命科學等19個應用領域。首次獲得超算應用最高獎標誌著我國科研人員正將超級計算的速度優勢轉化為應用優勢,表明中國超算取得速度優勢的同時,在應用領域也正不斷縮小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

  7. 率先破解光合作用超分子結構之謎

  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所的研究團隊在光合作用研究中獲得重要突破,在國際上率先解析了高等植物菠菜光合作用超級複合物的高解析度三維結構。該項研究工作發表於5月出版的《自然》雜誌上。基於結構的光合作用機理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同時也將為解決能源、糧食、環境等問題提供具有啟示性的方案。研究團隊通過單顆粒冷凍電鏡技術,利用最新的單顆粒冷凍電鏡技術,在3.2埃(1埃=0.1納米)解析度下解析了高等植物(菠菜)光系統Ⅱ-捕光複合物Ⅱ超級膜蛋白複合體的三維結構,率先破解了光合作用超分子結構之謎,獲得了其與外周捕光天線之間相互裝配原理和能量傳遞過程相關的重要結構信息,為實現光能向清潔能源氫氣轉換提供具有啟示性的方案。

  8. "海鬥"號無人潛水器創造深潛紀錄

  2016年6月22日至8月12日,"探索一號"科考船在馬裡亞納海溝挑戰者深淵開展了我國首次綜合性萬米深淵科考。我國自主研製的"海鬥"號無人潛水器成功進行了一次八千米級、兩次九千米級和兩次萬米級下潛應用,最大潛深達10767米,創造了我國無人潛水器的最大下潛及作業深度紀錄,使我國成為繼日、美兩國之後第三個擁有研製萬米級無人潛水器能力的國家。此項成果考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突破,表明萬米深海已不再是我國海洋科技界的禁區,是繼蛟龍號七千米海試成功後又一個海洋科技的裡程碑。我國首次萬米深淵科考的成功宣示了我國深海科技創新能力正在實現從"跟蹤"為主向"並行""領先"為主轉變,為全面實現國家"十三五"重點研發計劃部署的萬米載人/無人深潛的戰略目標邁出了第一步。

  9. 利用超強超短雷射成功獲得"反物質"

  中國科學院上海光機所強場雷射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利用超強超短雷射,成功產生反物質-超快正電子源,這一發現將在材料的無損探測、雷射驅動正負電子對撞機、癌症診斷等領域具有重大應用。相關研究成果已於2016年3月發表在《等離子體物理》雜誌上。此次反物質的獲得經歷了一個相對複雜的過程和優化,解決了伽馬射線帶來的噪聲問題,利用正負電子在磁場中的不同偏轉特性,最終成功觀測到正電子。未來,在高能物理、材料無損探測、癌症診斷領域有應用前景,由於其脈寬只有飛秒量級,可使探測的時間分辨大大提高,進而研究物質性質的超快演化。

  10. 首次揭示水的核量子效應

  中國科學院院士王恩哥與北京大學教授江穎領導的課題組在國際上首次揭示了水的核量子效應,從全新的角度詮釋了水的奧秘。相關研究成果於2016年4月15日刊發在《科學》雜誌上。氫核的量子化研究無論對於實驗還是理論都非常具有挑戰性。研究團隊在相關實驗技術和理論方法上分別取得突破,實現了單個水分子內部自由度的成像和水的氫鍵網絡構型的直接識別,並在此基礎上探測到氫核的動態轉移過程。研發了一套"針尖增強的非彈性電子隧穿譜"技術,在國際上首次獲得了單個水分子的高分辨振動譜,並由此測得了單個氫鍵的強度。氫核的"非簡諧零點運動"會弱化弱氫鍵,強化強氫鍵,這個物理圖像對於各種氫鍵體系具有相當的普適性,澄清了學術界長期爭論的氫鍵的量子本質。

  2016年度中國十大文化事件

  1.    "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

  2016年11月30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中國"二十四節氣"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以下簡稱"名錄")。

  "二十四節氣"被譽為"中國第五大發明",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基於對太陽周年運動的觀察,以及對時令、氣候和物候變化的認知,形成的一種知識體系和社會習慣。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The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十一屆常會於衣索比亞首都阿迪斯阿貝巴召開,會議宣布將"二十四節氣"列入名錄。

 

相關焦點

  • 兩院院士評選2017年中國、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
    兩院院士評選2017年中國、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2018-01-02 08:32 來源: 中國新聞網 記者1日從中國科學院獲悉,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投票評選出2017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量子通信、國產大飛機、「天使粒子」、引力波等榜上有名。
  • 兩院院士評選2020年中國、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
    由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中國工程院辦公廳、中國科學報社聯合組織的「兩院院士評選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活動自1994年啟動至今已成功舉辦了26屆,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2020年度「兩院院士評選中國、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活動目前已正式啟動,誠請兩院院士推薦候選新聞。
  • 【中國科學報】兩院院士評選2019年中國、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揭曉
    1月11日,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主辦,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中國工程院辦公廳、中國科學報社承辦,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投票評選的2019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在京揭曉。
  • 2019中國和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三項有湖北貢獻
    楚天都市報1月13日訊(見習記者 李碗容 通訊員 王瀟瀟)11日,由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投票評選的2019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在京揭曉。當選項目中,有三項項目有湖北科技貢獻。
  • 科學網—關於為「兩院院士評選2020年中國、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
  • 【科技資訊】2019年中國、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揭曉
    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主辦,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中國工程院辦公廳、中國科學報社承辦,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投票評選的2019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1月11日在京揭曉。此項年度評選活動至今已舉辦了26次。
  • 關於為「兩院院士評選2020年中國、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推薦候選新聞的啟事
    由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中國工程院辦公廳、中國科學報社聯合組織的「兩院院士評選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活動自1994年啟動至今已成功舉辦了26屆,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2020年度「兩院院士評選中國、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活動目前已正式啟動,誠請兩院院士推薦候選新聞。同時誠請廣大科技人員、新聞工作者積極推薦。
  • 兩院院士評選2018年中國、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揭曉
    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主辦,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中國工程院辦公廳、中國科學報社承辦,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投票評選的2018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於1月2日在京揭曉。
  • 兩院院士評選中國、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揭曉
    人民網北京1月20日電 由中國科學院院士工作局、中國工程院學部工作局和科學時報社共同主辦,在院士、科技人員、科技新聞工作者推薦候選新聞的基礎上,547名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投票評選的2007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和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於2008年1月20在京揭曉。
  • 2019年中國、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揭曉—新聞—科學網
    2019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1月11日在京揭曉。 評選結果經新聞媒體廣泛報導後,在社會上產生了強烈反響,使公眾進一步了解國內外科技發展的動態,對宣傳、普及科學技術起到了積極作用。
  • 2016年中國、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揭曉—新聞—科學網
    2016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2016年12月31日在京揭曉。 入選的2016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分別是:成功發射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全球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在貴州落成啟用;長徵五號首飛成功;神舟十一號飛船返回艙成功著陸,兩名航天員安全回家;領銜繪製全新人類腦圖譜;我國首獲超算應用最高獎;率先破解光合作用超分子結構之謎;「海鬥」號無人潛水器創造深潛紀錄;利用超強超短雷射成功獲得「反物質
  • 兩院院士評選2012年中國/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揭曉
    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主辦,中國科學院院士工作局、中國工程院辦公廳、中國科學報社承辦,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評選的瀚霖杯2012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2013年1月19日揭曉。此項年度評選活動至今已舉辦了19次。
  • 2015中國十大科技新聞揭曉!中國科技震驚世界
    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評選活動至今已經舉辦了22次,每一屆評選都引起強烈反響,對公眾了解國內外科技最新發展動態,宣傳科普科學技術意義非凡。今日(1月19日),2015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在北京正式揭曉。
  • 兩院院士評選2019年中國、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揭曉
    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主辦,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中國工程院辦公廳、中國科學報社承辦,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投票評選的2019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1月11日在京揭曉。此項年度評選活動至今已舉辦了26次。
  • 科學院工程院評選2019中國十大科技進展,南大物理學院參與項目入選
    導語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主辦,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中國工程院辦公廳、中國科學報社承辦,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投票評選的2019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1月11日在京揭曉。此項年度評選活動至今已舉辦了26次。
  • 2019年中國、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揭曉,快來看哪些入選了!
    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主辦,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中國工程院辦公廳、中國科學報社承辦,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投票評選的2019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1月11日在京揭曉。此項年度評選活動至今已舉辦了26次。
  • 2017年中國十大科技新聞 「合肥元素」佔一半
    原標題:合肥智慧閃耀中國科技 2017年12月31日,由中國科學院院士與中國工程院院士投票評選的2017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揭曉。令人驚喜的是,評選的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其中有五個發生在合肥,或者和合肥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合肥智慧閃耀中國科技。
  • 中國評出去年國防科技工業十大新聞 神六居榜首
    中新社北京一月二十五日電 (記者 孫自法)由中國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組織評定的「二00五年國防科技工業十大新聞」二十五日下午在此間新鮮出爐,「神六」成功飛天名列榜首。  這十大新聞依次是:  ——神舟六號載人航天飛行圓滿成功,百名功臣受表彰。   ——中國造船完工量突破一千兩百萬載重噸,連續十一年位居世界第三。
  • 2016年度「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項目評選揭曉
    2016年度「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項目評選揭曉 2016-12-29 來源:教育部   2016年12月26日,由教育部科學技術委員會組織評選的2016年度「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
  • 2020年中國醫藥生物技術十大進展揭曉—新聞—科學網
    年中國醫藥生物技術十大進展評選」揭曉活動以網絡直播形式舉辦。 據悉,本次活動分為推薦申報、項目初審、公眾評選、院士函審、專家終審和新聞發布6個環節。其中17個候選項目從推薦申報中脫穎而出進入公眾投票環節,得到6萬餘名廣大同行的熱情參與;為了體現評選的專業性和權威性,將所有候選項目提交相關領域的院士進行函審,按技術創新性突出、經濟效益或社會效益顯著、推動行業科技進步作用明顯等標準進行無記名投票,最終由終審專家團評審產生本年度的中國醫藥生物技術十大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