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從外媒獲悉,俄羅斯國立科技大學的科學家們改進了金屬鋁的3D列印技術,目前已成功讓產品硬度增加1.5倍,相關研究成果已發表在國際科學雜誌《Composites Communications》上。
目前,3D列印鋁製品主要應用於航空航天領域中,因此列印件中哪怕是最細微的缺陷的存在,也會對其應用環境的安全性造成重大影響。據國科大MISIS科學家介紹,這種缺陷的主要風險在於材料的高孔隙率,這是由原鋁粉的品質等原因造成的。為了保證列印產品的微觀結構能夠均勻、緻密,MIS Catalis實驗室的科學家提出在鋁粉中加入碳納米纖維。
據悉,他們研製的這種鋁粉納米碳添加劑是從加工相關石油氣的產品中獲得的,在其催化分解過程中,碳以納米纖維的形式積聚在催化劑的分散金屬顆粒上。通過使用這種改性添加劑,可以保證材料的低孔隙率,並使其硬度提高1.5倍。
「通過在主基體中引入額外的成分來改變印刷用粉末的化學和相組成,可以改善其性能。特別碳納米纖維還具有高導熱性,在選擇性雷射熔化階段,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印刷層之間的溫度梯度,因此材料的微觀結構能夠更加均勻。」實驗室負責人Alexander Gromov博士說。
該項研究是與Boreskov催化研究所SB RAS的專家聯合進行的。今後,研究小組計劃確定新型複合粉末選擇性雷射熔化的最佳條件,並開發合成產品的後處理和工業使用技術。
來源:NUST MISIS
粉體圈Coco編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