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消費者報導
這頭吃完鮮燉燕窩,那頭急忙找廁所?有可能是你吃的鮮燉燕窩不乾淨;鮮燉燕窩真的不含防腐劑嗎?這同樣是消費者最為關心的安全問題。
2020年7月,《消費者報導》向權威第三方檢測機構送檢了8款鮮燉燕窩,檢測了菌落總數、大腸菌群、防腐劑等安全指標。
測試品牌
測試結果
1、肌活、燕小廚、小仙燉等3款鮮燉燕窩菌落總數分別達到30萬CFU/g、23萬CFU/g和15萬CFU/g,超過了《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燕窩及其製品(徵求意見稿)》規定的≤1萬CFU/g的限值。
2、值得注意的是,小仙燉菌落總數(15萬CFU/g)同樣超過了其執行標準《Q/CYXXD 0001-2020 鮮燉燕窩》的規定(≤10萬CFU/g),衛生狀況欠佳。
3、同仁堂、燕之屋、燕大夫、正典、蔡府等5款鮮燉燕窩的菌落總數均<10CFU/g,衛生狀況較為理想。
4、8款鮮燉燕窩均未檢出山梨酸鉀、苯甲酸鈉等防腐劑,符合部分品牌的宣稱。不過,開蓋後的鮮燉燕窩,如果無法一次食用完畢,那麼,應該密封冷藏於冰箱,並於24小時內食用完。
3款鮮燉燕窩衛生狀況欠佳
由於燕窩是金絲燕的巢穴,是孵化及培育小燕子的地方,所以或多或少會帶有燕子的糞便及其他汙染物。
而在加工生產過程,若殺菌不徹底,則容易滋生細菌,因為鮮燉燕窩中營養成分較為豐富,適宜細菌生長。
衛生學上,通常用菌落總數可以指示食物受細菌汙染的程度,繼而判斷食物是否發生腐敗;大腸菌群可以顯示食物是否受到糞便汙染。
目前,《食品安全國家標準燕窩及其製品(徵求意見稿)》規定,非商業無菌的即食(鮮燉)燕窩菌落總數應該≤1萬CFU/g;《T/CPCS 001-2018 即食燕窩》團體標準則較為嚴格,規定即食(鮮燉)燕窩應當符合商業無菌的要求。
檢出結果顯示,結果顯示,肌活、燕小廚、小仙燉等3款鮮燉燕窩菌落總數分別達到30萬CFU/g、23萬CFU/g和15萬CFU/g,超過了《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燕窩及其製品(徵求意見稿)》規定的≤1萬CFU/g的限值,衛生狀況欠佳。
值得注意的是,小仙燉菌落總數比其執行標準《Q/CYXXD 0001-2020 鮮燉燕窩》的規定(≤10萬CFU/g)還高出5萬CFU/g。
▲《Q/CYXXD 0-2020 鮮燉燕窩》
▲圖片來源網絡
燕之屋、同仁堂、燕大夫、正典、蔡府等5款鮮燉燕窩的菌落總數均<10CFU/g,衛生狀況較為理想。
另外,8款鮮燉燕窩大腸菌群數量均<10CFU/g,《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燕窩及其製品(徵求意見稿)》規定(<10CFU/g)。
同為鮮燉燕窩,為什麼關乎消費者健康安全的菌落總數指標會有如此大的區別?這可能與它們的加工方式有關。
「目前,鮮燉燕窩主要採取溼熱滅菌的方式殺菌,其中,低溫燉煮和高溫燉煮兩種加工方式都屬於溼熱滅菌。」有業內人士指出。
他表示,低溫燉煮的加熱溫度一般低於100℃,通常為95℃或98℃;高溫燉煮的加熱溫度則在100℃以上,通常為105℃、115℃或121℃。
「從溫度而言,高溫燉煮更能殺滅產品中的微生物,安全性高;低溫燉煮無法有效殺菌,尤其是耐熱型的芽孢桿菌,存在一定安全風險。」該業內人士強調。
生物學資料顯示,菌落總數過高,食品中的微生物繁殖速度會加快,尤其是在炎熱的夏天,容易引起食品腐敗、變質,消費者食用後可能出現腹瀉、嘔吐、腹痛等症狀。
本刊建議,消費者在選購鮮燉燕窩等食品時,應該在正規渠道挑選大品牌的產品,因為它們在安全性方面會更有保證。
8款鮮燉燕窩未檢出防腐劑
防腐劑,是一種非常基礎的食品添加劑,在乾果、糕點、飲料、罐頭等許多預包裝食品裡十分常見。其中,山梨酸鉀和苯甲酸鈉是最為常用的食品防腐劑。
▲圖片來源網絡
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GB2760-2014》規定,山梨酸鉀、苯甲酸鈉的添加範圍不包括鮮燉燕窩等食品。
而本次送檢的8款鮮燉燕窩,其成分配料表中均未顯示有使用山梨酸鉀、苯甲酸鈉等防腐劑。
檢測結果顯示,8款鮮燉燕窩均未檢出山梨酸鉀、苯甲酸鈉等2種防腐劑,符合部分品牌「零添加」防腐劑的宣稱。
不過,鮮燉燕窩一種作為營養豐富的食品,很容易成為細菌、黴菌的生長繁殖的溫床,不含防腐劑能不能守住舌尖上的安全?
《消費者報導》在2017年1月的醬油測試中,做了一個模擬消費者日常使用習慣的實驗,每天開蓋10分鐘使用7天後,發現加防腐劑和不加防腐劑的醬油,菌落總數並無明顯增加。
▲圖片來源網絡
「實際上,食品中的一些成分,比如食鹽、糖等,也能夠影響細菌的生長繁殖,因此,不加防腐劑的食品菌落總數可能變化不明顯。」檢測機構的技術員對此表示。
他指出,只要鮮燉燕窩滅菌工藝達到標準,儲存溫度得當的話,即使沒有防腐劑,也不需要擔心細菌生長繁殖的問題。
不過,本刊建議,開蓋後的鮮燉燕窩,如果無法一次食用完畢,那麼,應該密封冷藏於冰箱,並於24小時內食用完。
想看8款鮮燉燕窩的綜合排名嗎?敬請關注本周五的綜合測評篇!
【特別聲明】:本報導中試驗結果、提及品牌僅對本次測試樣品負責,不代表同一或其他批次、型號產品的質量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