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抗菌物質「銀」,比抗生素好用多了,攝入過多會變成藍血人!

2021-01-11 騰訊網

作為貴金屬界的扛把子,金和銀兩者通常都是以裝飾、貨幣、等價物的形式示人的。

但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銀和金的命運卻變得有些不太一樣。

若拋開價值屬性只談實用性,白銀與黃金比可能要強上一些。

人類社會由石器時代進入金屬時代後,就有人發現銀質器皿中的水要比其他容器中的要清潔。

不僅僅是白水,存放在銀器當中的葡萄酒、醋、甚至是鮮奶都能長時間保鮮。

圖:一些老人家至今仍會將銀幣投入牛奶等液體中殺菌

據記載,在公元前4世紀,希臘君主亞歷山大大帝帶兵東徵。

徵途之中遭遇了痢疾,造成了大量的士兵傷亡,直接導致東徵被迫停止。

可蹊蹺的是那些軍官和大臣君主們卻很少感染痢疾。

原因很簡單,因為士兵們使用的是錫餐具,而那些等級高的管理者的餐具都是銀質的。

圖:銀質餐具

古羅馬帝國時期的軍官也吸取了這個經驗,在行軍途中都會攜帶大量銀質容器和餐具。

除了展現國家的雄厚財力外,更重要的原因就是預防疾病。

在古老的東方,銀同樣也被視作一種神奇的金屬。

人們最熟悉的應該是古裝劇中銀針驗毒的橋段。

雖然銀針驗毒確實存在於歷史當中,但銀針變黑的現象只是因為砒霜當中的硫雜質。

1902年,古巴附近的馬提尼島發生了奇怪的事情,島上所有的銀器在幾天內全都發黑。

經證實是因為火山爆發排出了大量硫化氫,導致銀器表面生成了黑色的硫化銀。

這事與銀針驗毒是一個道理。

圖:驗毒用的銀針

當然,藥品繁多的中醫自然也不會遺漏銀這種天然的成分。

《本草綱目》中有記載,銀稍加調用便可主治妊婦腰痛,胎動欲墜,風牙疼痛,口鼻疳蝕,穿唇透頰,身面赤痣等。

微生物被發現之後,銀的抗菌屬性被更廣泛地利用。

早在19世紀初,銀就已經是預防細菌感染的最佳物質。

1884年,德國的一位婦產科醫生克雷德開始將1%濃度的硝酸銀溶液滴入新生兒眼中。

這種方法能夠預防新生兒結膜炎,最終讓嬰兒的失明率從10%下降至0.2%

之後,銀被研磨成粉狀內服,用於治療一些感染病。

又或者是外敷在傷口處,防止繼發的細菌感染發生。

銀殺菌的奧秘就在於其產生的銀離子上。

目前對銀離子殺菌的機理有兩種主流的學說。

一種是認為銀離子能輕易進入細菌的細胞內,與蛋白酶中帶負電荷的硫醇基產生特異性結合。

導致這些細菌新陳代謝障礙,細胞分裂機能停止。

原本依靠分裂來繁殖的細菌如同斷了命根,不出幾個小時就會自然死亡。

被銀離子佔領的區域很快就成為了沒有細菌的淨土。

另一種學說則認為是銀離子激活產生了活性氧,致使細菌被氧化分解。

無論真正的機理如何,銀的抗菌殺菌能力都絕對是天然物質中的翹楚。

每升水中只要含有億萬分之二毫克的銀離子,就能殺死水中的大部分細菌。

曾有一個實驗,將4.5升每毫升含大腸桿菌七千多個的汙水進行銀電極處理。

結果3個小時後所有大腸桿菌全部死亡。

此外,傷寒菌在銀片上只能活18個小時,白喉菌在銀片上也只能活3天。

銀的威力並不亞於其他的抗菌劑。

銀也曾被美國FDA認為是一種絕對無毒無副作用的天然抗菌物質。

然而,銀還是在抗生素的浪潮中敗下陣來了。

因為銀太單純太簡單了,沒有什麼保密配方可言,也不可能為它申請專利。

雞賊的醫藥商人有什麼理由會大力推廣這種沒錢賺的玩意。

當然是全力研發新的抗生素,等著大撈一筆啦。

可是抗生素並不是長久之計,長期濫用將導致耐藥性細菌的出現。

根本比不上無毒無副作用的銀。

真的是這樣嗎?

西班牙曾被阿拉伯帝國殖民將近800年,所以出現了很多與北非摩爾人混血的後裔。

他們的皮膚顏色比本土人的要深上不少。

圖:西班牙的摩爾人

為了與這些外來血統的人撇清關係,古老的卡斯蒂利亞貴族以膚色證明本族的血統最為高貴純正。

他們常常自豪地挽起袖管,向他人展示自己白皙的手臂和隱隱可見的藍色血管。

並以此發明了一種新的稱呼——「藍血貴族」

圖:「藍血貴族」

實際上手臂上藍色的血管並不是什麼血統的證明,很可能是因為大量使用銀器所引起的銀中毒。

藍血並不存在,但貴族的確是事實,只要是個能天天用銀器的主都能有這個效果。

圖:精美的銀器

雖然服用少量的銀不會對人體造成任何危害,但並不代表過量的銀不會對人體產生影響。

過量攝入的銀並不會像其他物質一樣能被人體排出,而是堆積在體內。

銀在人體內越堆越多,其接觸到的任何組織器官都會變色。

藍血貴族們的血管就很可能因此顯現出詭異的藍色,當然也不排除是常見的色散所引起的。

圖:銀中毒患者

實際上,早在18世紀初醫生們就已經意識到銀中毒了。

然而「歸功於」現代保健品,大量的銀中毒事件卻仍在發生。

美國一位男子名曰保羅·卡爾森,就是沉迷銀保健品的受害者。

圖:保羅·卡爾森

卡爾森曾經患有嚴重的皮膚病,他屢次求醫無果,最終將希望寄托在了一種高科技的保健品上。

這種保健品通暢被稱作膠體納米銀,是一種高效的殺菌產品。

膠體納米銀當中的納米級銀粒子擁有很大的表面積,只需很少的量就能維持局部的低濃度銀離子。

納米銀作為常見的抑菌成分在很多生活用品中都能找到。

圖:採用納米銀技術的洗衣機

不過,體外殺菌和體內殺菌是兩回事。

不知道是哪個商家開始宣傳膠銀的內服保健效果,稱其能預防各種疾病,沒有任何危害。

似乎走過路過不買上一瓶真的會因此浪費了續命的好機會一樣。

絕大多數的膠銀保健品還會宣傳自己產品擁有獨家技術,是最新的科技成果。

配合上納米、膠體這樣的不明所以的字眼,很多無知群眾都被其迷倒了。

圖:膠銀產品的廣告宣傳

再加上有FDA也曾認可銀的體外殺菌抗菌作用,越來越多人開始服用這些棕色的膠體納米銀保健品。

卡爾森就沒能控制住自己,開始瘋狂服用,希望能治好他的皮膚病。

然而他並不知道,當攝入包含銀顆粒的藥物,或暴露於充滿銀粉塵的環境時就會發生全身銀中毒。

而且在人體環境中容易生成金屬銀和硫化銀導致局部皮膚變色。

這種情況下,皮膚藍顏色會此處擴散,但接觸陽光的部位通常最早出現。

面部,手和胸腔皮膚會完全變成藍灰色。

最壞時,整個皮膚都會變成藍色,脾和肝臟等器官也會變成藍色調。

圖:卡爾森的皮膚呈藍灰色

銀離子作為氧化劑,在高濃度時具有腐蝕性和刺激性。

對人體和細菌的蛋白酶也是一視同仁的,必不會針對性地只對細菌起作用。

膠銀熱潮興起後,FDA也有些慌了,曾發出警告稱沒有任何膠銀產品獲得新藥批准。

所有非處方的納米銀產品都不認為是安全有效的,所謂的保健效果也是虛假宣傳。

膠體納米銀產品安全嗎?

事實上不僅僅是保健效果,連所謂的獨家技術和高科技成果都是忽悠人的。

1999年,FDA禁止了納米銀保健品,不久後也有研究發現納米銀會對肺部、神經及皮膚產生毒性。

甚至能滲入大腦、進入胎盤、幹擾精細胞。

納米銀的各種形態

然而,一切都已經晚了,卡爾森已經服用膠體納米銀長達14年,早就成為了現實版的「藍精靈」。

他也因此成為了網絡上的紅人,還屢次登上了NBC的訪談節目。

可沒多久,在2013年,卡爾森就因為肺炎和中風在醫院去世,終年62歲,似乎服用納米銀並沒有成功續上他的命。

卡爾森帶著他一身的藍皮膚離我們而去,成為了不可撼動的納米銀代言人,也不知是喜是憂。

如今抗生素濫用,銀離子安全長效,不會出現耐藥菌,可以說是自然饋贈的禮物。

它曾經陪伴我們走過了上千年的歲月,也因為無利可圖而被冷落過。

可當它想再次回到人們的視野當中,竟成為了純粹的謀利工具。

卡爾森即使成為了「藍精靈」,也沒能享受到「藍精靈」那樣的快樂生活。

更多化學資訊、小知識、化工人的自白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化浪視野

相關焦點

  • 用納米材料代替抗生素:一文了解非抗生素抗菌
    基於此,越來越多的天然抗菌化合物的抗菌研究已經逐漸取代使用頻繁的合成抗生素,例如,疫苗和噬菌體療法也被用來消滅細菌。但天然化合物的抗菌活性較低,阻礙了它們在替代合成抗生素方面的實際應用。此外,疫苗和基於噬菌體的療法通常只對特定的感染菌株起作用,成本高昂且藥效有限。因此,當前的無抗生素抗菌技術應通過開發新的合成製劑來實現更好的抗菌效果。
  • 藍血人之謎,地球上真的存在藍血人種嗎?當然不可能
    與氧氣結合的血紅蛋白叫做氧合血紅蛋白,會吸收藍綠色的光,使紅橙色的光反射到我們的眼睛裡呈現紅色,這就是為什麼氧氣與血紅素結合後,血液會變成鮮紅的櫻桃色,沒有氧氣結合時,血液呈現一種暗紅色。血液是紅色的,為什麼血管是藍色的呢?物體的顏色首先取決於反射了什麼光。
  • 女性私護好閨蜜,阿希米納米銀抗菌洗液
    女性私護好閨蜜,阿希米納米銀抗菌洗液 時間: 2016-11-25 11:16  來源: 求醫網   編輯: 希文
  • 「創澳分享」天然植物替代飼用促生長抗生素的研究與展望
    但由於利益的驅使,超量、超時(休藥期不停藥)、超範圍及疊加用藥等抗生素濫用現象時有發生,並隨著研究和應用的深入,抗生素濫用的一系列弊端逐漸被暴露。抗生素會在動物體內及其產品中的殘留直接威脅人類健康,尤其是在飼料中添加這種長期低劑量的攝入方式更易產生具耐藥性的超級細菌。有研究表明,我國大型養豬場的豬糞、豬糞堆肥和施用堆肥的土壤樣品中檢測到63種抗性基因豐度顯著高於沒有施用抗生素的對照樣品。
  • 抗生素物質波:複合多肽抗生素的量子波性質
    抗生素是一種對細菌有活性的抗菌物質,是對抗細菌感染的最重要的抗菌劑。抗生素藥物被廣泛用於治療和預防此類感染。它們可能殺死或抑制細菌的生長。多肽抗生素是化學上種類繁多的包含非蛋白質多肽鏈的抗感染和抗腫瘤抗生素。
  • 納米銀的抗菌性能!
    其粒徑處於原子簇和宏觀物體交接區域,具有表面積大、尺寸極小、表面活性位點多且活性高、催化效率高,以及吸附能力強等優點。這使得納米材料在熱學、光學、磁學、電學、力學以及化學方面的性質和大顆粒固體材料有明顯的不同,被譽為「21世紀最有前途的材料」納米銀這種技術已經出現很久了,由於殺菌抗菌效果出色,納米銀現在廣泛用於各種醫療、包裝、電子等等行業。
  • 糖攝入過多的危害
    在該指導方針中,肥胖指數(BMI)在正常範圍內(18.5-25)的成年人,為預防疾病,每日白砂糖攝入量應當控制在每天6小勺(約25克)、總能量5%以下。  會導致齲齒  經常吃糖又不及時漱口,極易患齲齒(蛀牙)及多種口腔疾病。牙齒和口腔疾病會給我們進食帶來很多的困擾。  引起厭食  過多食用甜食,使血糖升高,抑制了食慾,依賴的甜的味道。
  • 使用抗生素後吃益生菌,就能夠排出抗生素?並不會
    謠言:使用抗生素後吃益生菌,就能夠排出抗生素,降低其對身體的副作用。闢謠:益生菌是指攝入足夠數量後,對人體有益的活的微生物。比如乳桿菌、雙歧桿菌等。益生菌一般被用於治療與腸道菌群紊亂相關的疾病如腹瀉、消化不良等。
  • 螢光增白劑攝入過多有危害
    接下來的比較實驗中,記者還用紫外線燈測試了A4紙,發現這些紙張顯現出的亮藍色也非常明顯。  專家觀點  螢光增白劑攝入過多  會對孩子視力產生危害  針對實驗,記者採訪了椒江星星印刷業務公司負責人楊先生。
  • 這種蟲子不僅是金魚的最佳餌料,更是魚兒的天然抗生素
    上魚機率大大增加,用紅蟲來釣魚,往往能達到爆護的效果。我們來看一下血紅蟲營養成分的含量:血紅蟲營養豐富,含乾物質為1.4%;乾物質中,蛋白質含量為41%~62%。請注意上段文中提到的紅蟲蛋白質含量,我用了加粗文字做了標註。
  • 抗菌肽作為新型抗菌材料在女性私密健康上的應用
    拖到後面去醫院檢查,由於婦科炎症多數屬於複合型病菌感染,醫生會根據綜合情況提倡內服外用見效快的方法,搭配一些針對黴菌、細菌的制黴素和抗生素一同使用! 長期使用抗生素會產生耐藥株菌,會讓細菌不斷「進化」,成為「超級細菌」這時無論用何種抗生素都無法消滅,最終惡化只能採取極端的辦法治療。
  • 一文理清:各類抗菌藥物特點及選用|抗生素認識周
    11 月 18 日起到 11 月 24 日,是今年的世界提高抗生素認識周,旨在提高全球對抗生素耐藥性的認識,並鼓勵公眾、衛生工作者和決策者採取最佳做法,避免抗生素耐藥性的進一步出現和蔓延。今年的主題是「團結起來保護抗微生物藥物」。
  • 藥品管理--哪些抗菌藥物的劑量用「單位(U)」 表示?
    抗菌藥物可分成天然抗生素、半合成抗生素和合成抗菌藥物,其中,天然抗生素和半合成抗生素依據性質不同,分別以質量單位或效價單位表示。   表示抗生素生物效能的最小效價單元就叫作「單位」(U);經由國際協商規定出來的標準單位,稱為「國際單位」 (IU)。效價是以抗菌效能(活性部分)作為衡量的標準,因此,效價的高低是衡量抗生素質量的相對標準。
  • 6日痔瘡淨納米銀抗菌水凝膠讓你輕鬆擺脫痔瘡!
    生病的人多,治病的人,治病的方法也多,當前用來治療痔瘡的方法可謂五花八門,這讓痔瘡患者們在選擇治療的方法上帶來一定的困擾。一邊又想快點治好痔瘡,一邊又在擔心方法不對沒有效果,不知如何是好。近期,筆者了解到這樣一款治療痔瘡的產品——6日痔瘡淨納米銀抗菌水凝膠。其簡單、快速、有效的治療效果受到廣大患者的喜愛。
  • 地球上真實存在的藍血人,在海拔六千米被發現,專家激動不已!
    眾所周知,現在世界上只有黑,白,黃三個人種,但是世間上還存在許多用科學難以解釋的情況,例如,藍種人。
  • 地球上真實存在的藍血人,在海拔六千米被發現,專家激動不已!
    眾所周知,現在世界上只有黑,白,黃三個人種,但是世間上還存在許多用科學難以解釋的情況,例如,藍種人。這不是電影,這個人也不是外星人,他只是一個擁有特殊皮膚和血液顏色的人類。來自美國有加州的 Paul Karason 先生作為藍血人一直被圍觀著生活。
  • 細菌的天敵抗生素,如何用好這把救命的雙刃劍?
    這種分泌出來的化學物質就是抗生素。,我們再來了解下抗生素是如何憑一己之力力挽狂瀾戰勝病原菌,從而挽救那麼多生命的?以上越來越多的證據指向一個事實,在動物身上使用抗菌藥物與人類的耐藥性有關。,為了儘快達到飼養目的,越來越多人將抗生素運用於動物飼養,那麼這些抗生素首先會在動物之間進行傳播,然後在不知不覺中就傳播到人類中去。
  • 部分奶油蛋糕用植物奶油 過多攝入危害健康(圖)
    同是奶油蛋糕價格差別很大  記者昨日在豐管路、東大街等一帶的蛋糕房注意到,雖然都標註的是「奶油蛋糕」,但同樣尺寸,價格卻相差好幾百元。8寸蛋糕價格98元到300元不等,便宜的蛋糕奶油顯得更亮白些。  奶油蛋糕為何差價這麼大?
  • 抗菌肽有望替代抗生素:不易產生耐藥性
    過去幾十年裡,許多細菌已對現有的抗生素產生了耐藥性。英國抗菌藥物耐藥評估委員會的一項研究表明,如果無法開發出新的抗生素,到2050年,每年死於抗生素耐藥細菌感染的患者預計達到1000萬人。為研發抗傳染性疾病的有效武器,科學家們將研究方向轉向了抗菌肽。抗菌肽是一種天然蛋白質,不僅可以殺死細菌,也可以殺死病毒以及真菌,研究人員一直試圖利用抗菌肽來替代抗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