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地球上曾存在過一種長毛的象,叫猛獁象。猛獁象是當時地球上最大的陸生動物。與現在的大象不同的是,它們適合在寒冷的氣候中生活。所以,在冰期,它們幾乎遍布整個歐亞大陸和北美。後來,隨著冰期結束,氣候回暖,它們的棲息地縮小到了西伯利亞和北極圈一帶。西伯利亞的猛獁象是在大約距今1萬年前滅絕的。北美阿拉斯加聖保羅島上的一小群猛獁象則保留到公元前3750年。地球上最後一批猛獁象生活在北冰洋弗蘭格爾島上,滅絕時間是公元前1650年。
導致猛獁象滅絕的主要因素無疑是氣候變化,後期則還要添加上人類的過度捕殺。但氣候變化到底是怎樣影響其生存的?比如說,猛獁象在地球上繁衍了數百萬年,也曾遇到過多次氣候變化,它們都躲過了,為何最近的一次卻不行了呢?這些問題直到現在才搞明白。
鑑於猛獁象那龐大的塊頭和喜寒的習性,人們一度認為它們的食譜是如今西伯利亞大草原上的那些矮小的普通雜草。但是從北極地下挖掘出的猛獁象遺骸胃中提取物來看,它們的主要食物並不是這種雜草,而是比較高大的苜蓿類寬葉草本植物。
粗粗一看,這其中似乎並沒有多大的差別。但事實上,苜蓿類的草本植物比起普通的雜草來,更容易消化,且蛋白質含量也更高。以猛獁象那麼大的塊頭,每天不攝入足量的蛋白,肯定是活不下去的。
最近,一群丹麥科學家從覆蓋整個北極地區的200多處凍土地下,採集了大量的植物DNA樣本。利用這些樣本,他們還原了這一地區從距今5萬年前到現在的地表植被變化。他們發現,起初,這一猛獁象的主要棲息地覆蓋著茂盛的苜蓿類植物。一些大型哺乳動物,像猛獁象、毛犀牛等,都主要以這類植物為食。
但是到了距今2萬年前,冰期發展到最寒冷的時候,這裡的氣候變得非常乾燥而寒冷,苜蓿類植物的種類就開始下降了。
真正的滅頂之災是在距今1.2萬年前,冰期行將結束時到來的。由於氣候變暖,在這一地區,灌木和普通的雜草開始取代苜蓿類植物。這個年代跟猛獁象在西伯利亞走向末路的年代正好重合。
這還可以解釋,曾作為大型哺乳動物,與猛獁象一塊生活在冰期的馴鹿,為何能夠繁衍至今。因為馴鹿跟猛獁象不一樣,它們的食譜一直是普通的雜草和苔蘚。這些食物資源並沒有隨著氣候變暖而銳減,所以馴鹿倖存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