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牛小切士兵的餐桌|牛小切士兵的餐桌(ID: niuxiaoqie)
把它放在食物第一位,好像很不搭界:不綠色、不環保、不人道,也不現實,在現代,誰都不會把它看成食物。但實際上,它幫助我們把人種向歐洲、中亞、西伯利亞,乃至美洲大陸擴散開來。這可以從遠古的祖先留下來的道具和洞窟壁畫中看出來。
追溯到20萬年前,人類在歷史的大半時期,都是在周邊的大自然中發現食物的,靠狩獵、釣魚、採集等方式生活。所以,要看改變歷史的食物,首先從這個漫長的狩獵採集時期的糧食來源開始吧!
猛獁象是歐洲更新世代的標誌,在數千年前就已經滅絕了,以上圖片都只是電腦製作的猛獁象復原圖。
猛獁象的步伐
根據地質年代的說法,從約250萬年前到約1萬2000年前的更新世代,極寒時期與溫暖時期交替的北方地區氣候,造成歐洲北部和西伯利亞的大陸冰河反覆地擴大和縮小。緊挨著冰河的南方是一片廣闊的草原,只有灌木和小樹可以在躲避暴風雨的地方生長。那裡生活著猛獁象,以及一些食草動物群和捕食食草動物的食肉動物,它們在第四紀元大量滅絕,除了猛獁象外,還有羚羊、野生犀牛、野牛、馬、巨型鹿、洞穴獅子、劍齒虎以及馴鹿等。一個說法是,這麼多動物同時滅絕的原因是因為氣候變化,氣候變化造成了草原森林化,而猛獁象的存在控制著樹木的數量,猛獁象消失了,森林就開始擴大,食草動物不斷減少,直至滅絕。也有不同的說法,猛獁象是因為人類狩獵而滅絕,因為正好人類的出現就是那個時期,人類對環境的影響是巨大的。人類移居到這裡,為了渡過漫長寒冷的日子,在短暫的夏季採集野生植物和狩獵是生存的必要手段。人類會從食肉動物的口中奪食,甚至藉助狼群的力量來幫助狩獵,馴化後的狼也就是現在的狗的祖先。
這是19世紀後半期創作的版畫,描繪了狩獵猛獁象的場景,人類祖先使用了大陷阱來捕捉猛獁象。
至今還常看到的烤肉方式
更新世代的烹飪方法不是十分明確。但知道的最早的方法是孔穴烤肉,祖先們在洞裡鋪入燒燙的石頭,然後放入肉類,再蓋上燒燙的石頭或土塊,用土、樹枝、苔蘚等把孔穴封起來。等待幾小時肉就烤好了,慢慢烤熟的肉鮮嫩多汁。
類似這個烤肉的方式其實一直沿用至今,我們時不時到郊外或農莊窯雞、窯紅薯用的也是這個方式。
在孔穴中烤肉這個方法也明顯影響了現代烤箱的發明
自然風乾肉的由來
人類為了生存花了很多心思,最早住在歐洲北部和西伯利亞的人們,用石頭和木頭製作狩獵武器。儘管猛獁象體型巨大,狩獵難度很大,但是一旦狩獵成功,回報是巨大的,一頭猛獁象最少有三、四噸肉。這麼大量的肉一時半會是吃不完的,所以也就產生了燻制、風乾、天然冷凍這些保存肉的方法。肉以外的部分也得到充分利用,有密集長毛的象皮可以禦寒,象骨可以製作各種工具。考古學家甚至還發現了1萬5000年前用猛獁象的骨架和象牙做成的小屋,大約有4.5米高,外邊還覆蓋著動物皮毛。
在發明冰箱之前,肉類普遍用自然乾燥的方法保存。首先去除易腐爛的脂肪部分,然後把肉切塊,放在離火稍遠的地方燻幹。燻制幾天後,肉完全乾燥,可以保存好幾個月。這樣裹著一層黑煙的肉不僅易於保存、便於攜帶,還有獨特的風味。
在歐洲,從古至今,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特色的風乾肉、燻肉和火腿。在小切的歐羅巴美食巡旅系列中,很多國家的美食裡都提到過。
狩獵猛獁象
根據DNA研究,移居北方的庫克人最早先是擴展到了東亞,人類最早在澳大利亞居住是在6萬年前,而移居歐洲是在2萬年前。之所以移居歐洲的時間相對晚了許多,也許是因為當時的人類還沒有充分地適應嚴寒氣候,北方地區當時已居住著適應嚴寒的尼安德特人,他們以肉為主食,獵取各種動物,但一直到最後他們使用的石器都沒有進一步的變化。最初移居到歐洲的人類則使用了跟尼安德特人完全不同形狀的石器,並且這些石器隨著時間的推移產生新的變化。這個差異能將尼安德特人和庫克人居住的地方區分開來。所以我們推測,後來移居的人類應該更能快速地適應氣候的變化。
目前西歐所發現的最早的人類骨骼,是1823年威廉.巴克蘭發現的。他在南威爾斯海岸的帕維蘭洞窟遺址進行發掘調查時,發現了形狀幾乎完整的人骨化石。埋葬之地全是紅色赭石,旁邊有裝飾物和猛獁象骨頭。當時被認為是羅馬時代女性的骸骨所以被稱為「帕維蘭紅色佳人」,之後的研究表明這塊骨頭實際上是21歲左右的年輕男性,而且時間是距今3萬2000年前的奧利尼亞文化時期。奧利尼亞庫克文化根據弗朗斯的奧利尼亞庫克遺址命名,從人類首次移居歐洲開始,一直到約2萬5000年前的最後冰期之最寒冷期。到了這個時期,氣候變得無比寒冷,因此人類為了尋求溫暖的環境,向南移動了。
奧利尼亞文化的特徵之一就是有象徵性的繪畫和雕刻。法國的肖維洞窟內至今還留有驚人的壁畫,在洞穴中發現的,除了60多幅猛獁象壁畫外,還描繪了野牛和馬等許多動物,可見庫克文化與人類和環境的關係之密切,並且可以看出人類中已經有了宗教儀式。
這是法國南部的佩什米爾洞穴,約2萬5000年前的奧洛克斯壁畫,畫的是猛獁象。
圖片是在德國的霍倫斯坦.施特德爾發現的4萬年前的猛獁象牙雕刻的「獅子人」,奇妙地將獅子擬人化站立起來,可以清楚地辨認出人形和獅面。事到如今,製作這座雕像的人的意圖已不得而知,但雕刻所用的材料和作品本身同樣具有重要的意義。用最佳捕食者獅子的姿態來表現人,也許想表達的意思是,希望獅子的力量能轉移到自己身上,祈願狩獵能成功。而狩獵的對象,就是象牙的主人——猛獁象。
當時,從事狩獵採集的人們對自己的環境都異常地了解和熟悉,為了生存儲備了豐富的知識。同時,他們也對自己狩獵的動物表現出深深的崇敬,不只是單純地認為獵物是必需品而已。遠古狩獵社會的遺物、洞窟的壁畫、猛獁象牙雕刻,這些都讓人不由得聯想到遠古的人們的想法。奧利尼亞庫克文化中的人們是如何捕獲象猛獁象一樣的大型哺乳動物尚不清楚,應該是大家齊心協力的成果吧。美國原住民在狩獵緩衝區時,曾有過把動物群從懸崖上趕下以進行狩獵的行動,也許奧利尼亞庫克文化中也使用過同樣的手法。無論用什麼方法來解決這個難題,在當時嚴酷的環境下,如果能有此巨大的收穫肯定會引起騷動,人們會大肆慶祝,大快朵頤吧。
另外,在帕維蘭發現的猛獁象對奧利尼亞文化來說具有重要意義。猛獁象的頭蓋骨被認為是很好的陪葬品,據說在遺體旁放置猛獁象的頭蓋骨就會受到猛獁象的崇敬。又或者他可能是在狩獵猛獁象時喪命的,猛獁象頭蓋骨於他並沒有特別意義。但狩獵人大多會和特定的動物聯繫在一起,不管什麼原因,埋葬他的人都是想顯示他跟猛獁象的關係。如今看來,猛獁象對於太古的祖先們,似乎有著比任何食物源更重要的意義。
遷過貝林吉亞
在巨型動物滅絕的冰河期之前2萬年,人類和猛獁象生活在同樣的環境裡,人類的祖先一定在追趕著隨季節而遷移的猛獁象群,並隨之而移動。一到春天,猛獁象就向北遷移,走在融化的雪地上,踩著青翠的草;當嚴冬來臨,它們又回到南方去。當時,通過連接西伯利亞和阿拉斯加的陸橋渡海的人們,大概也就是追趕著走過貝林吉亞地峽的猛獁象群的獵人。貝林吉亞就是冰河期結束時因為水位上升而沉入水下的地區,也就是現在的貝林海峽。
在加拿大的一處遺址藍魚洞窟中發現2萬8000年前的猛獁象骸骨,從骨頭的傷痕判斷這頭猛獁象是被人解體的。如果真是這樣,那麼說明人類在1萬多年前就已經出現在北美大陸了。但是,骨頭上的傷痕也有可能不是猛獁象死的時候就有了,也可能是很久以後才有的,還有可能是發現者挖掘的時候造成的,所以這個作為證明人類何時定居美洲大陸的證據並不權威。
近年來西伯利亞的夏天變暖,使得幾個被冰封的猛獁象開始融化暴露出來,因此可以更詳細地對猛獁象進行研究了。
這是西伯利亞發現的猛獁象的象牙斷面,可以看到是有年輪的。通過猛獁象的巨大象牙,不僅能推測出這頭猛獁象的年齡,還能推測出這頭猛獁象生活的環境和氣候。最近的研究表明,在西伯利亞和阿拉斯加的猛獁象滅絕後,在那片海域的某個島上仍有猛獁象能存活。直到4000年前,在北極海的拉恩格爾島上還生活著最後一批居民。
另外,也幸虧有巨冰將死去的猛獁象冰封,猛獁象才能保存完好,甚至可以無損復原DNA鏈,使得克隆猛獁象具有可能性。
克隆猛獁象儘管在理論上存在技術問題,滅絕物種的再生需要進行大量、深入的研究,我們還是期待著能夠看到活生生的猛獁象在西伯利亞奔走。但不管怎樣,猛獁象不會再出現在人們的餐桌上。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特色內容。
在這個話題無孔不入且熱愛閱讀的新媒體編輯部,我們經常在各種五花八門的公眾號上,遇到或曲高和寡或趣味小眾、但非常有意思的新鮮玩意兒。
現在,它們都將一一出現在這個欄目裡。
我們也隨時歡迎您的參與,留言向我們推薦您讀到的低調好文。
本文由公眾號「牛小切士兵的餐桌」(ID:niuxiaoqie)授權轉載,歡迎點擊「閱讀原文」訪問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