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原因讓哺乳動物越來越「懶」?

2020-12-02 果殼網

《科學》雜誌的封面故事:一隻印度豹在孟買的街道中穿行。圖片來源:AAAS

遛一次貓,需要多大的場地?在遠東的林海雪原之中,成年雄性東北虎的日常活動範圍可以超過上千平方公裡;哪怕是作為貓科中最袖珍的成員之一,一隻黑足貓每晚也要在非洲大地上漫遊將近十公裡尋找食物[1]。如此說來,孟買的小巷對於印度豹來說可能是過於逼仄了。

動物動物,「動」自然是演化了千萬年的立命之本,也是地球表面物質和能量的流動方式。塞倫蓋提草原的大地上,如雲的有蹄類大軍年復一年地追逐水草;美洲大陸的天空中,成群的君主斑蝶前赴後繼,用幾個世代的時間完成南北遷徙。然而在這個新的「人類世」(Anthropocene)中,人類社會日益發展,動物們的這些活動模式本身是否受到了人類的影響呢

在自然環境裡年復一年逐草而生的有蹄類大軍們。圖片來源:AAAS | 攝影:Petra Kaczensky

無論你覺得這個問題的答案多麼顯然,最新一期《科學》雜誌用封面故事嚴謹地回答了這個問題:人類影響越大的地區,哺乳動物的活動距離越短

為了得到這個有普遍性的結論,研究者收集了57種哺乳動物的活動模式數據。這些物種大到非洲的草原象, 小到南美的拉河三帶犰狳,既有斑紋角馬這樣以長距離遷徙聞名的食草動物,也有美洲獅等食肉動物和野豬等雜食性的物種。活動模式的原始數據是由全球定位系統 (GPS) 跟蹤803隻動物個體得到的地理坐標。研究人員選取了從一小時到十天不等的九個時間段來代表不同時間尺度,並且計算了每個時間段內每隻動物走了多遠的距離。

Tucker與同事們在本次研究中通過GPS設備追蹤的大象之一。圖片來源:AAAS | 攝影:George Wittemeyer

從新石器時代第一個農民揮動工具時開始, 人類就在不斷地改變著地球表面的景觀。研究者們綜合考慮了諸如農田、建築、人口密度、夜間光照、道路等多個因素,得出了動物們走過的每個GPS坐標點的「人類足跡指數」,以此代表人類的影響程度,然後用了統計模型來計算這個指數和動物個體運動距離的關聯性。

可想而知,動物的活動範圍跟很多因素有關。比如同是森林之王,孟加拉虎生活在食物豐富的南亞叢林裡,並不需要奔命找吃的,活動範圍就比東北虎小得多了;比如體型越大的動物通常也有著越長的活動距離;以及,食肉動物的活動範圍也總比它們的獵物要大一些——因為每隻捕食者總得能「夠得著」好幾隻獵物才不會餓死。因此,除了人類的影響,研究者也考慮到了當地植被豐富度體型食性等等這些可能影響動物運動距離因素。

森林中的大路已經改變了棕熊們世代棲息的環境。圖片來源:AAAS | 攝影:Adam Wajrak

計算結果並不出人意料。在8小時以上的時間尺度,人類活動的增長顯著減小了動物們的活動距離——去除了與人類活動無關的影響因素後,人類影響強度越大,當地的動物們似乎就越懶」

然而與此同時,這些動物們在短時間內的活動距離並沒有被人類影響。這意味著動物們並不是真的懶,而是說煙火氣」更重的地方,野生動物們總在一小塊區域裡兜兜轉轉,走不出多遠

這或許有兩個可能:

人類活動一方面形成了很多野生動物無法通過的障礙,另一方面,也給它們提供了更多非自然的可利用資源,比如糧食和牲畜。

你可能覺得這樣讓動物們偏安一隅(有吃有喝)也沒什麼不好。但實際上野生動物活動範圍的縮減會導致各種各樣的問題。對很多物種來說,被壓縮和分割的棲息地在很多情況下根本不能支撐健康的種群數量,就更別提物種擴散,或是形成新的棲息地了。例如已經極度瀕危的馬來穿山甲,只能棲息於距離林地邊緣幾百米距離的森林深處——由於開伐導致的林地碎片化,對於這類「害羞」的物種來說是致命的[2]

越大的動物,越需要廣闊的活動空間。圖片來源:Giraffe Conservation Foundation

另外,原有的大種群如果被分割成小塊而無法相互交流,會造成小群體內近親繁殖, 導致遺傳多樣性的流失。比如最近的研究表明,哪怕是僅僅存在了十年時間的青藏鐵路護欄,也許就已經對鐵路兩側的普氏原羚種群產生了這樣的影響[3]。而缺少了豐富多樣的遺傳信息作為「原材料」, 這些物種面對變化的自然環境所產生的選擇壓力將可能「無米下炊」,而喪失適應能力。

也許還有更令人憂心的事。在穩定運行的生態系統中,動物之動」是物質和能量的流動方式。比如遷徙的食草動物在不同時間採食不同地區的植物,攜帶著花粉、種子四處傳播,也是捕食者眼中風雨無阻的外賣;又比如每年夏天,沿河洄遊的數十萬條太平洋鮭在上遊淺灘產卵後死去,不僅餵飽了棕熊、猛禽,也借這些捕食者的消化系統化作了兩岸植被的有機肥料。

我們尚不得而知,這些經過長時間演化形成的動態平衡一旦被打破,會對生態系統和人類的生存造成何種程度的威脅。其實,哪怕結果是生態系統的崩潰,演化的力量也總會推動新一輪的地球生命演替。

真正脆弱的,只有人類[4]。(編輯:明天)

參考文獻:

www.catsg.org

Pfeifer, M., Lefebvre, V., Peres, C. A., Banks-Leite, C., Wearn, O. R., Marsh, C. J., ... & Cisneros, L. (2017). Creation of forest edges has a global impact on forest vertebrates. Nature, 551(7679), 187.

Yu, H., Song, S., Liu, J., Li, S., Zhang, L., Wang, D., & Luo, S. J. (2017). Effects of the Qinghai-Tibet Railway on the Landscape Genetics of the Endangered Przewalski’s Gazelle (Procapra przewalskii). Scientific reports, 7(1), 17983.

https://www.guokr.com/article/89800/

相關焦點

  • 地球上最懶的哺乳動物
    地球上最懶的哺乳動物 在這個世界上的任何一種語言中,樹懶這種動物名字的含義都差不多,在英語中,它是「懶惰」,在法語裡是「懶傢伙」,在德語裡,是「懶動物」,在西班牙語裡則是「懶惰的熊」,但是你有麼有想過,樹懶為什麼這麼懶呢?
  • 「懶」也能保命,原因是「懶得動,捕食者發現不了」,樹懶這樣做
    你知道世界上最懶的動物是什麼嗎?沒錯,就是號稱動物界的石頭,樹懶。樹懶的懶可以說在生物界鼎鼎有名,除了吃和拉粑粑以外,它可以一天都掛在樹上,一動不動,就像石頭一樣。什麼是變溫動物呢?就是指身體的體溫會隨著環境的變化而變化,蛇之所以會冬眠的原因是它生存的環境變冷了,這也導致它自身的體溫下降,為了減少能量的消耗,蛇也就必須在冬天冬眠。
  • 方舟生存進化大地懶吃什麼 大地懶怎麼抓[多圖]
    方舟生存進化大地懶怎麼樣?大地懶在什麼地方?大地懶喜歡吃什麼?如果想要馴服大地懶應該注意些什麼?下面讓小編來告訴大家大地懶的相關攻略。目前手機版並無該生物▍大地懶【簡介和外觀】大地懶是島上一種巨大的雜食性哺乳動物,外觀上更多的像頭熊
  • 方舟生存進化大地懶吃什麼 大地懶馴服飼料在哪
    方舟生存進化大地懶是遊戲中的雜食性生物之一,馴化之後可以非常方便的採集,戰鬥力也非常優秀,那麼方舟生存進化大地懶吃什麼?
  • 方舟生存進化大地懶怎麼抓 手機版大地懶吃什麼
    方舟生存進化大地懶吃什麼?
  • 地懶是什麼動物 身高可達6米跟樹瀨一樣慢
    沒錯遊戲裡的地懶是曾經的遠古動物,分布於南美洲區域,隨著生物界的物競天擇原則。地懶在12000年前就滅絕了。那麼地懶是什麼動物?跟隨天氣網遠古生物欄目一同了解一下這隻冰河時期已滅絕的動物吧。地懶是什麼動物:它滅絕 在12000年前,伴隨著冰河期的結束,強大而富於適應性的地懶和許多美洲大型獸類一起消失了幾千年前,美洲還是巨大地懶的國度
  • 科普,這些懶到沒邊的生物,是靠什麼生存到現在的?
    今天咱們來說說世界上最懶的生物,它們的懶決定對可以超出你的認知,那麼問題也來了,既然它們這麼懶,又是靠什麼生存到現在呢?第一個、愛睡覺的考拉。以人類作為比較,人類的平均腦重量是1.5公斤,考拉的平均腦重量只有12.9克,按照人類平均體重62公斤,考拉的平均體重8公斤來算,人類的腦體比是1:40,而考拉的腦體比是1:400,要知道正常情況下,哺乳動物平均腦體比是
  • 人類的出現造成了巨型哺乳動物的滅絕?
    當後來智人進入澳大利亞後,那裡的哺乳動物變小了,大約只有之前的十分之一大小。而當他們帶著更有效的武器到達北美洲之後,那裡的哺乳動物個頭變得更小。據計算,大約1.5萬年前,北美的哺乳動物平均體重從約100千克下降到約8千克,包括美洲大地懶等巨型動物都滅絕了。
  • 人類導致加勒比海大地懶滅絕
    本報訊 是誰殺死了大地懶?
  • 深藏水底的絕種動物「地懶」化石出土
    考古發現化石讓人興奮的其中一個原因是它能揭開久遠以前的許多秘密,美國期刊《科學進展》日前刊登的最新研究指出,潛水人員在中美洲貝裡斯發現2萬7千年前的巨型地懶化石,不僅揭開它生前最後一年的當地氣候樣貌,也讓我們更加了解這種已絕種動物當時的飲食習慣。
  • 遠古巨獸之戰:南美細齒巨熊和大地懶,誰更厲害?
    南美細齒巨熊和大地懶這兩種動物的名字,有許多小夥伴可能比較的陌生,這也難怪,因為這兩種動物離現在最近的也有一萬年的歷史了。其中,南美細齒巨熊是史上最大的熊科動物,而大地懶是史上最大的哺乳動物之一。那麼這兩種遠古大型動物究竟誰更厲害呢?我們先來簡單的了解一下兩種史前動物。
  • 科學網—人類導致加勒比海大地懶滅絕
    本報訊 是誰殺死了大地懶?是人類,還是自然事件——就像最後一個冰河時代的終結那樣。這是個永無休止的爭論。但至少在加勒比海地區,答案是肯定的:人類。 在北美大部分地區,人類是在最後一個冰河世紀末期到達那裡的,而隨後大型哺乳動物群體在短時間內消失了。它們中包括可怕的狼、短臉熊、美洲獅和地面樹懶。 但美國馬裡蘭州巴爾的摩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的Siobhán Cooke說,加勒比海島嶼則是不同的。冰河時代在距今1.2萬年前就結束了,但考古證據顯示,人類在約5000年前才到達該群島絕大多數島嶼。
  • 方舟生存進化大地懶馴服方法分享
    方舟生存進化大地懶如何馴服?
  • 下樹拉便便都可能丟掉性命的樹懶,它到底有多「懶」?
    樹懶,也是哺乳動物,在地球上也算是一類高等動物了,畢竟哺乳動物是地球上迄今為止出現過的進化最完美的動物,但是樹懶的「所作所為」讓人不相信它會是一種哺乳動物。
  • 抓緊男人心的方案:學會偷點「懶」
    現實中不乏有一些人,為了能夠留住自己愛人,通過不斷的付出來討好所愛的男人,在男人面前特別卑微,也有的女孩一旦進入愛情就以男人為中心,男人讓她做什麼就做什麼,從不拒絕,哪怕有一些過分的要求,自己內心是非常不情願。但恰恰正是因為這一些行為表現,反而讓男人把你看得很低,遠遠降低了在他心中的魅力。
  • 你可能知道樹懶,但你知道大地懶嗎?
    同樣道理,地懶主要是在地上生活,由於身體巨大,同時巨大的身體使其行動起來也很遲緩,所以得名大地懶。研究發現,大地懶大約生存在2.3萬年前至1萬年前,主要生活在南美洲,其近親泛美地懶居住在更加北部的熱帶地區,甚至在南北美洲生物大遷徙時,成功入侵到溫帶的北美洲。樹懶家族的巨無霸大地懶屬於異關節總目披毛目樹懶亞目下的大地懶屬,與現在的二趾樹懶是近親。
  • 大懶傳說——爪踏美洲的地懶家族
    南北美洲相連後,大地懶及其近親不僅挺住了來自北美動物的壓力,還成功逆襲北美。其中從巴西、委內瑞拉一路到美國佛羅裡達都有化石發現的泛美地懶(Eremotherium),幾乎和大地懶一樣巨大。巨型攻城塔大地懶是不是也像樹懶一樣「懶」呢?其實,樹懶的「懶」也是一種生存策略:少動、少吃、多睡,最大限度給身體節能減排,靠隱蔽偽裝來躲避敵害。
  • 人類導致加勒比海大地懶滅絕—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 是誰殺死了大地懶?
  • 方舟生存進化大地懶怎麼馴服
    方舟生存進化大地懶是一種雜食性生物,大地懶主要分布位置是在紅木林和北方地區,這兩個地方的地勢都不平坦,所以建議大家可以使用卡位方式馴服。
  • 盤點12種神奇的哺乳動物 鴨嘴獸後足有刺內藏毒[組圖]
    原標題:盤點12種神奇的哺乳動物 鴨嘴獸後足有刺內藏毒[組圖]   據國外媒體報導,在動物進化史上,哺乳動物佔據了重要地位。哺乳動物是動物發展史上最高級的階段,也是與人類關係最密切的一個類群。在漫長的動物進化史上,出現過形形色色的哺乳動物,其中不乏非常神奇的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