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存萬年的時光膠囊!深藏水底的絕種動物「地懶」化石出土

2020-12-06 懶人說歷史

考古發現化石讓人興奮的其中一個原因是它能揭開久遠以前的許多秘密,美國期刊《科學進展》日前刊登的最新研究指出,潛水人員在中美洲貝裡斯發現2萬7千年前的巨型地懶化石,不僅揭開它生前最後一年的當地氣候樣貌,也讓我們更加了解這種已絕種動物當時的飲食習慣。

2014年,考古學者僱用的潛水人員在貝裡斯(Belize)卡拉布蘭卡(Cara Blanca)的天然水潭尋找古馬雅文物時,發現嵌入溶井的古代巨型地懶(ground sloth)肱骨、股骨、一部分牙齒。《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2月26日刊登的最新研究公布了化石的分析結果。

現代科技助解謎當時地貌與地懶飲食

地懶是貧齒總目(Xenarthra)披毛目(Pilosa)下已絕種的一類,據信是樹懶及二趾樹懶的近親,約於公元前1萬5500年絕種。此考古發現的巨型地懶原本可能身高達4公尺,潛水人員發現的牙齒長達10公分。

二趾樹懶

科學家通常會利用動物牙齒的琺瑯質來研究動物的飲食,但巨型地懶的牙齒化石通常沒有琺瑯質,礦物質取代了牙齒組織,因此地懶的牙齒化石研究起來並不容易。

幸好,研究人員透過陰極射線發光顯微鏡觀察這個地懶牙齒變成化石的程度,並從中鑽取正常牙本質(orthodentin),藉此做同位素分析。

根據該研究,在這隻巨型地懶生活的年代,貝裡斯的地形樣貌與現在大不相同,當時的貝裡斯不是如今的叢林,而是乾燥貧瘠,當時地球當時處於末次冰期(Last Glacial Maximum),大部分的都結凍了。當時的動物很難找到水,這隻渴望水的地懶在這個深深的溶坑找到了水,但再也爬不出去。

地懶的飲食多元 適應力強

研究人員指出,這個地懶的牙齒分析還顯示,它在生命的最後一年經歷了長達7月的旱季,旱季中間曾有兩次短暫的雨季。此外,它生活在稀樹大草原上,而不是住在森林裡,擁有廣泛多元的飲食;當時其他巨型哺乳動物逐漸滅絕,而這種多元飲食可能是地懶持續存活下來的原因。

這項研究的負責人、美國伊利諾大學(University of Illinois)研究生拉蒙(Jean Larmon)說:「我們看到這種巨大的社會化動物可以很容易地適應乾燥氣候,將轉而依賴更容易找到或更美味的食物來維生。」

伊利諾大學人類學教授、該研究的其中一位作者盧塞羅(Lisa Lucero)說:「這支持了地懶有多元飲食的觀點,那有助於解釋它們如此普遍及它們存在這麼久的原因,那很可能是因為它們的適應力極強。」

盧塞羅說,地懶後來滅絕有許多因素,除了氣候變遷之外,另一個可能的原因是人類在1萬2千年前至1萬3千年前到達了地懶所在的地區。

我是【懶人看歷史】感謝大家的關注,評論和轉發!

相關焦點

  • 200萬年頭骨化石出土,系人類祖先
    ,比如一些牙齒化石等,而這次的發現卻是一整個頭蓋骨,非常罕見,同時也非常非常幸運,因為200萬年的時間,足以破壞大多數化石的整體原貌,而考古也會帶來一定程度的破壞!而這個完整頭骨的現在,讓研究人員可以更好地探索羅百氏傍人的特點、生活性、乃至於滅絕原因等等。網友們表示,出土化石的照片根本就不像經歷了200多萬年的時光流逝,雖然是我們的祖先近親,不過長得也忒有「個性」了!不過,看過復原圖後,大家發現,其實羅百氏傍人跟我們乃至我們的祖先長得差不多,有網友感嘆:兩百萬年,彈指一揮間,大家的變化其實真的不算大!
  • 4800萬年前的蟒蛇化石出土,科學家:是在歐洲進化的,起源不清楚
    最古老的蟒蛇化石出土:科學家在德國境內發現了一種新的蟒蛇物種,蟒蛇化石顯示距離現在至少已有4800萬年,同時期人類祖先都還不知道在哪裡呢!蟒蛇的遺骸是在一個十分古老的湖泊旁發現的,雖然,這裡早在1970年前後的時候因為礦物開採而變成廢棄之地。
  • "巨人"企鵝化石在南極出土 身長超人類(圖)
    原標題:絕種「巨人」企鵝化石在南極出土 身長超2米 研究員表示據臺灣「聯合新聞網」8月7日報導,科學家近日挖掘出已絕種的巨型企鵝化石─—卡式古冠企鵝(Palaeeudyptes klekowskii),據估計其身長超過2米、重達115公斤,比一般成人還高大,顛覆了近代生物考古學。   據報導,阿根廷普拉塔博物館研究員阿柯斯塔長期在南極半島西北面外海的西摩島挖掘化石,她說,該地已經挖掘出數以千計的企鵝骨骼。
  • 大懶傳說——爪踏美洲的地懶家族
    海陸空通吃各種地懶與樹懶的共同祖先至少在4000萬年前的始新世就出現了,已知最古老的化石發現於南極洲附近的西摩島(Seymour Island)上。地懶的大型化趨勢,可以追溯到發現於阿根廷晚漸新世到中中新世地層的中新地懶(Hapalops)。
  • 墨西哥猶加頓半島發現全球最大水底洞穴網絡 更新世巨型樹懶化石...
    (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墨西哥一個研究團隊,於上月在猶加頓半島的地下水域發現一個全球最大的水底洞穴網絡,經探究後團隊發現洞穴內有包括巨大的樹懶化石,以及為瑪雅商業之神精心製作的神殿等。團隊周一(19日)公布他們的探究結果。
  • 地懶:從巨獸演變為慵懶
    更為重要的是,為了維持龐大的身材,大地懶每天都要吃進一二百公斤的食物,所以它們必須花大量時間找食物和吃飯。所以,大地懶雖然仍是遲鈍笨重的動物,但應該不會像樹懶那麼極端。根據腦量與體重的比例,其智力可能還略高於樹懶。
  • 爪踏美洲的地懶家族
    南北美洲相連後,大地懶及其近親不僅挺住了來自北美動物的壓力,還成功逆襲北美。其中從巴西、委內瑞拉一路到美國佛羅裡達都有化石發現的泛美地懶(Eremotherium),幾乎和大地懶一樣巨大。海陸空通吃各種地懶與樹懶的共同祖先至少在4000萬年前的始新世就出現了,已知最古老的化石發現於南極洲附近的西摩島(Seymour Island)上。地懶的大型化趨勢,可以追溯到發現於阿根廷晚漸新世到中中新世地層的中新地懶(Hapalops)。
  • 距今19萬年前的古人類化石就出土於此,地質年代屬舊石器時代範圍
    「長陽人」化石洞, 位於長陽土家族自治縣大堰鄉鍾家灣村,距長陽龍舟坪縣城45公裡,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距今19萬年前的古人類化石就出土於這裡,「 長陽人」的發現,證明在遠古時期,長陽境內就已有人類生存活動。化石洞,呈兩邊分布之勢,一左一右,一個傾斜,一個稍平直。「長陽人」化石是在較傾斜的洞中發現的。
  • 河南首次考古出土猿人化石 揭秘欒川人之謎(圖)
    開始發掘後,工作人員用鑽頭將裹著化石的鈣化泥土一塊一塊切割下來,運到山下堆放起來。3平方米的面,總共發掘了4米深。  顧雪軍說:「化石被運回來時,多數都裹著泥土,看不清到底是什麼動物。清理時,今天發現了這個動物的化石,明天發現了那個動物的化石。搞舊石器時代遺址的考古發掘,最希望的就是有人的化石出現,大家都心照不宣,清理得格外認真。」
  • 你可能知道樹懶,但你知道大地懶嗎?
    同樣道理,地懶主要是在地上生活,由於身體巨大,同時巨大的身體使其行動起來也很遲緩,所以得名大地懶。不過,不久之後恐龍化石的發現(1822年),讓這個明星古生物光芒暗淡了不少。隨後,大地懶化石在整個南美洲都有發現,也就是說,這種史前巨大動物在曾在南美洲大量存在。研究發現,大地懶大約生存在2.3萬年前至1萬年前,主要生活在南美洲,其近親泛美地懶居住在更加北部的熱帶地區,甚至在南北美洲生物大遷徙時,成功入侵到溫帶的北美洲。
  • 寧夏青銅峽發現史前遺址,出土上萬件石製品,刷新對史前人類認知
    鴿子山遺址位於寧夏青銅峽蔣頂鄉蔣西村西,賀蘭山前鴿子山盆地東緣,該遺址是一處舊石器時代末期向新石器時代過渡的古人類文化遺址,遺址年代距今大約1.2萬至0.8萬年。鴿子山遺址出土上萬件石製品,刷新了世人對萬年前史前人類的認知,被譽為「史前遺址中的璀璨明珠」。上世紀80年代,寧夏考古學者在賀蘭山一帶發現鴿子山舊石器遺址,並在遺址附近發現了大量的石質器。
  • 《科學·進展》首個貝里斯巨型地懶牙齒化石揭密巨型地懶生活的世界
    ,研究人員發現了有關該地懶飲食適應性變化的線索。在像這種缺乏牙釉質的動物化石中,作者發現,在長期的沉積過程中,其牙齒的各層會受到不同的影響;因此,他們說,除了內層的正牙質外,如果只對其它任何一層進行同位素分析,其結論可能失準。
  • 一隻3000萬年前跳蛛穿越旅行的故事,就藏在「時光膠囊」裡
    烏魯木齊晚報全媒體訊(記者白帆)距今3000萬年前,森林裡樹木枝繁葉茂,一隻蜘蛛正沐浴著陽光,穿行其中。多米尼加琥珀雄性跳蛛太陽的照射下,老樹冒出了厚厚的樹脂。蜘蛛旅途勞頓,全身布滿灰塵,正想停下來休息一會,突然一陣暴風雨來臨,它被一滴滴落的樹脂包裹住,埋藏地下。
  • 骨床揭示巨型地懶死亡之謎
    在厄瓜多一處化石遺址發現的22具可能是集體死亡的巨型地懶骨骼化石,讓人們對這些消失已久、重達3噸的食草動物的生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相關成果近日發表於《古地理學—古氣候學—古生態學》雜誌。此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巨型地懶及其現代親戚的進化樹上。
  • 雲南出土罕見舊石器時代人齒化石及石器
    專家認為,如果這些人類化石的年代測定在4-10萬年間,將可能為現代人起源和文化研究提供珍貴信息。  當今學術界對具現代解剖特徵的人類起源有兩種主要學說:「多地區連續演化說」和「非洲起源說」。「非洲起源說」認為,世界各地的現代人(包括中國人)大約在十萬年至二十萬年前起源於非洲,然後走出非洲遷往世界各地,成為現代人的祖先。
  •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琥珀化石內發現9500萬年前昆蟲!
    據了解,被封存在琥珀中的有今天蜘蛛、黃蜂、蕨類植物的祖先,不過最有價值的是一塊無翅螞蟻琥珀化石。這一化石對遍布全球的螞蟻是如何起源的傳統觀念提出了挑戰。無翅螞蟻黃蜂的祖先欏琥珀是數千萬年前的樹脂被埋藏於地下,經過一定的化學變化後形成的一種樹脂化石,是一種有機的似礦物。琥珀的形狀多種多樣,表面常保留著當初樹脂流動時產生的紋路,內部經常可見氣泡及古老昆蟲或植物碎屑。由於琥珀能完好地保存動植物的原始狀態,因此又被稱為時空膠囊。
  • 凍土帶出土4萬年前小鳥屍體,攜帶致命病毒?俄羅斯:已有先例!
    兩位化石獵人在西伯利亞Belaya Gora村附近尋找猛獁象時,在永久凍土帶中發現了這隻小鳥,除了渾身羽毛染上了少許泥色,整隻小鳥看起來完全就像前幾天剛死!科學家從小鳥身上提取了50毫克的組織進行了基因測序工作,發現這種鳥類與角百靈100%匹配,研究者在《 Communications Biology journal 》雜誌上發表的論文中表示,這隻小鳥的發現有助於了解4萬年前的生物調控和基因表達與氣候之間的關係,最後一次冰河期是在沃姆冰期,大約在11.2萬年前到1.2萬年前結束。
  • 遠古巨獸之戰:南美細齒巨熊和大地懶,誰更厲害?
    南美細齒巨熊和大地懶這兩種動物的名字,有許多小夥伴可能比較的陌生,這也難怪,因為這兩種動物離現在最近的也有一萬年的歷史了。其中,南美細齒巨熊是史上最大的熊科動物,而大地懶是史上最大的哺乳動物之一。那麼這兩種遠古大型動物究竟誰更厲害呢?我們先來簡單的了解一下兩種史前動物。
  • 西媒:阿根廷發現最古老茄科植物化石 距今5200萬年
    參考消息網1月8日報導 西媒稱,在阿根廷出土的最古老的墨西哥酸漿化石距今已有約5200萬年的歷史,專家們由此重新思考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的茄科植物的演進史。據埃菲社1月5日報導,除了墨西哥酸漿,人們常吃的番茄、土豆和辣椒都屬於茄科。
  • 甘肅發現16萬年前古人類化石
    ,是青藏高原目前已知年代最早、有可靠埋藏地層、出土豐富考古遺存的舊石器時代遺址。動物骨骼較為破碎,初步鑑定結果顯示,上部地層以羚羊、狐狸、旱獺等中小型動物為主,而下部地層則以犀牛、野牛、鬣狗等大中型動物為主。多件動物骨骼有火燒、敲擊和切割痕跡,包括食肉類動物骨骼。綜合分析顯示,古人類曾長期在該洞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