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圖片查看科學·品馳神經調控大獎
正如當地氣候所提供的信息一樣,通過分析在貝里斯找到的首批來自一個已滅絕的巨型地懶遺骸中的一顆牙齒,研究人員發現了有關該地懶飲食適應性變化的線索。
巨型地懶骨骼模型,
圖片轉自網絡。
在像這種缺乏牙釉質的動物化石中,作者發現,在長期的沉積過程中,其牙齒的各層會受到不同的影響;因此,他們說,除了內層的正牙質外,如果只對其它任何一層進行同位素分析,其結論可能失準。
巨型地懶骨骼模型,
圖片轉自網絡。
在對貝里斯中部的一個被水充滿的落水洞進行探索時,潛水人員發現了一種已滅絕的巨型地懶(Eremotherium laurillardi)的化石遺骸。由於地懶一生都存在牙齒生長,因此對沿著其牙齒長軸的穩定同位素模式變化進行研究會為其飲食及所接觸的氣候提供線索。出於這一考慮,Jean T. Larmon 和同事對來自E. laurillardi的單一牙齒的58個樣本的碳(δ13C)和氧(δ18O)穩定同位素數據進行了檢查,並補充進行了陰極射線發光分析來評估這些數據的可靠性。這些樣本採自其牙齒的3個磷灰石層,即牙骨質,還有正牙質的裡層與外層。
作者在比較各層時發現,δ13C的結果存在顯而易見的變化,這表明,在變成化石的時候,這些磷灰石層受到不同的理化過程影響。在這種情況下,作者發現,正牙質內層的抗性最強,因此可能會反映最準確的結果。
在了解這一情況後,Larmon等人在某弱酸中用了一種「真空研磨」技術來為這一正牙質內層測年;他們的結論是,該牙齒的年代為距今約2萬7千年前,當時地球正處於寒冷的末次盛冰期。更重要的是,沿著這顆牙齒的δ18O比的波動顯示了一種獨特的模式:2個短暫的潮溼季節間隔較長的乾旱季節,表明該地懶每年都會度過乾燥時期。
Larmon等人說,當δ18O數值最低時,δ13C數值的增高可能意味著草與灌木可能佔據了地懶在潮溼季節中飲食的大部分。這些數據表明,地懶的飲食會因季節而變,即貝里斯的巨型地懶是可因應環境變化的雜食性動物。作者說,它們的多樣化飲食或能擴大其棲息地範圍與分布。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訪問英文原文
點擊「好看」,助力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