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推出的大型原創文化節目《故事裡的中國》,在這個秋天一經亮相便火爆全網。這檔節目到底有著怎樣的魅力?
觀看《故事裡的中國》,總是會產生一種強烈的感覺:你仿佛置身於刻滿歲月滄桑痕跡的老圖書館,小心翻閱一本泛黃的舊書,每一張書頁都閃耀著無法比擬的光彩。因為你會在《故事裡的中國》節目中,見到很多令人尊敬的年邁面孔,他們的名字星光熠熠,貫徹了幾代人的成長記憶。
他們的年齡在歷史的坐標軸上刻下深沉的刻度,好些人的生命旅程已經跨越了將近一個世紀。看到這些老人,聆聽他們,你好像是在靠近一個個含蘊時代氣象的珍貴「活化石」。
在《故事裡的中國》,我們有幸遇見了年邁的他們:《永不消逝的電波》裡86歲的袁霞、蘇採青;《白毛女》中年過九旬的郭蘭英、賀敬之、孟於;《烈火中永生》中105歲的馬識途老先生;《焦裕祿》中77歲的「焦桐」守護人魏善民;《橫空出世》裡88歲的「最美奮鬥者」胡仁宇院士……這些老人目光沉靜的娓娓講述,帶領我們穿越時空,回到所有經典故事書寫的開頭,與彼時正當青年的他們相逢,與大時代迎頭相撞。
1958 年,八一電影製片廠拍攝電影《永不消逝的電波》, 片中李俠的原型就是參加過兩萬五千裡長徵的我黨最早的無線電臺工作者李白。他長期戰鬥在黨的秘密情報戰線上,為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電影中李俠的扮演者是孫道臨,李俠愛人何蘭芬的扮演者,是今年已經 86 歲的袁霞老師。
袁霞為影壇留下了太多深入人心的角色:曾在故事片《激戰前夜》中飾公安戰士周潔,《永不消逝的電波》中飾女主角何蘭芬並獲南斯拉夫國際電影節最佳優秀女演員獎,《金鈴傳》中飾蘭英嫂,《奇襲》中飾樸金玉……那一年,25歲的袁霞得知自己能演《永不消逝的電波》女主角,整個人熱血沸騰。「當時想,要是我不能把這個角色演好,我真是無顏面對烈士們,無顏面對活著的革命者。」
《故事裡的中國》中,一些老人是藝術殿堂的「活化石」,他們告訴我們,一部好作品是時代的窗口,一部好作品也能成就一個人的一生精神底色。「北風那個吹,雪花那個飄」,歷經74年的時光,綁著麻花辮扎著紅頭繩的姑娘喜兒,依然是中國人民心中最鮮活的形象之一。1945年,歌劇《白毛女》在延安中央黨校禮堂首演,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劉少奇等領導人到現場觀看,當喜兒唱到:「舊社會把人逼成鬼,新社會把鬼變成人」的時候,毛主席起立鼓掌,《白毛女》的首演獲得空前成功。
在解放區,一時間掀起了一股「白毛女旋風」。當時在歌劇《白毛女》中扮演喜兒的,有三位演員,林白、王昆、孟於。她們三位當中,孟於老師還依然健在,今年已是97歲高齡。
「最初演《白毛女》的時候,有點『照著葫蘆畫瓢,』因為我在城市長大,沒有接觸過農民,後來參加了土地改革運動,接觸了一位同樣被地主糟蹋過的苦難婦女,她和喜兒的生活差不多是一樣的,所以我再演《白毛女》的時候,我的腦子裡是充實的。」
歌劇《白毛女》的主要編劇——今年已經95歲的賀敬之先生,說寫作品的時候就是想反映農村生活和那個時代的悲情。「寫到楊白勞喝滷水自殺,我是流淚寫的。」賀老感慨,這部作品其實是延安魯藝老一輩集體創作的心血結晶。而談及再演《白毛女》的意義,他說:「我想,就是不忘初心。」
苦孩子出身的郭蘭英,則是因為《白毛女》走上了革命道路。當時,她已是晉劇名角,因為在華北聯大親眼見證了《白毛女》演出的震撼,旋即被新歌劇深深吸引,從此結下一生的緣分。曾經60歲的她為了帶學生們演好《白毛女》,一堂課下來,滿頭大汗、滿膝蓋烏青;86歲的她更是為復排《白毛女》親身示範,「撲通」一聲跪倒在地。
如今,90歲的她被授予了「人民藝術家」國家榮譽稱號,「我要把最後的精力拿出來,獻給畢生熱愛的新歌劇……我願做一顆鋪路的石子,讓新一輩的人踏著它一步步走下去。」
《故事裡的中國》中,有的老人則是真實歷史的見證者,是親歷大事件的「活化石」。他們帶著遙遠的故事,來到這個舞臺,開啟塵封的時間秘匣。
在《永不消逝的電波》背後的真實歷史中,1948年12月30日凌晨,李白髮出的最後一封電報,成為他生命的絕響。而在電波的另一端,當年只有16歲的我軍電臺報務員蘇採青接收到了那份絕密的國民黨江防計劃與示警信號。
在《故事裡的中國》的舞臺上,86歲的蘇採青眼含熱淚,向烈士發出了一封明碼電報:「李白前輩,您期盼的黎明到了!」 70年前,李白烈士通過一段「生命絕唱」的電波向蘇採青傳遞了幫助革命致勝的關鍵信息,70年後,蘇採青也希望同樣通過一段電波告訴他——不僅上海的黎明到來了,新中國的黎明,也到來了。
(《故事裡的中國——永不消逝的電波》一封跨越70年的回電)
見證歷史的老人們,用自己的真實經歷,感召今天的年輕人朝著光亮前行。《烈火中永生》這一期節目,著名的作家、革命家,《紅巖》作者之一羅廣斌的革命領路人,今年105歲的馬識途老先生,講述了70年前的革命故事,並題字贈予當代青年,希望他們「登山不落同人後,做事敢為天下先」。
在馬老看來,紅巖精神對青年群體同樣有深遠意義。每個人都可以爭取做英雄,而且是要與群眾有緊密聯繫的,有犧牲精神,有創新精神的英雄。要儘量地走在前面,儘量地要去創新,要敢為天下先。
因為《故事裡的中國》馬老的講述,年輕一代觀眾更深刻感知了信仰的意義。唯有當你對自我的良心,對一生的志業足夠坦誠,對這個社會和國家的現在與未來充滿希望,並真正付諸行動的時候,信仰才會真的屬於你,才會在你經受打擊和痛苦時轉化為強大的鎧甲,讓你足夠樂觀和勇敢,不改初衷地繼續前行。而在《焦裕祿》這一期中,我們結識了77歲的魏善民。當年焦裕祿剛到蘭考,曾對在火車站扒火車逃荒的鄉親承諾:一定要讓大家回家吃飽飯。為此,他走過了蘭考縣149個生產大隊中的120多個,找到了通過種植泡桐樹來防風固沙的方法。
曾和焦裕祿一起種植泡桐樹的魏善民老人,在節目中說,他當初和焦書記一起種下的樹,如今三個人都摟不過來了。現在的泡桐都已成林,已經更新三代了。蘭考的經濟發展就是從種植泡桐開始的,現在當地還用泡桐做樂器、做家具,「用泡桐做成樂器,彈上一首曲子,那可真正的是老百姓最美好的生活的旋律了。」
圖:「焦桐」守護人 魏善民在《故事裡的中國》節目中
還有《橫空出世》這一期節目裡,88歲的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原院長胡仁宇院士,身為我國第一批核武科學家之一,他曾為我國的第一顆原子彈設計了核心部件,先後參與過十多次大型核試驗,並在今年被評為"最美奮鬥者"。面對節目主持人董卿的提問,胡仁宇院士如是總結自己的一生:"我不敢說我做得最好,但是我盡力而為了,所以,現在的想法是悄然離去。到了這個歲數,我不離去幹什麼?"
時光的年輪牽引著放映機的膠片,一圈一圈,轉動過70載年華,在歲月的銀幕上演繹過太多感人至深的故事。而《故事裡的中國》的舞臺,以極其真誠的態度,認真回顧、真情演繹在歲月裡留下痕跡的經典文藝作品,同時,透過《故事裡的中國》,我們還能與那些經典故事中人一一相見,聽他們訴說作品背後的人生。在《故事裡的中國》,年輕的我們遇見跨越世紀的老人。一個個涵容和沉澱時代氣象的「活化石」。讓我們靠近此間震人魂魄的精神內核,感知信仰的力量,更是激勵今天的青年懷抱理想繼續奮鬥,創造新時代的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