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撼!是什麼讓董卿在《朗讀者》中淚如雨下

2021-01-07 職場新得

圖片中的這位老人叫吳孟超,按他自己的話說叫「老軍醫」,最新一期的《朗讀者》中董卿介紹了這位96歲的中科院院士、中國肝臟外科之父。

其實吳大夫很早就憑藉高超的醫術功成名就,今天給大家介紹的不是他救了多少人,而是他的職業操守。

吳大夫有個習慣,每次查房的時候看到病人的鞋子處於不方便下床穿的狀態,他總是不由自主的彎腰整理一下。

還有,吳大夫每次給病人檢查時,都要把手搓一下,讓自己的手變得溫暖些,在接觸病人腹部時不至於溫差太大而讓病人感覺不適。

有人講,細節決定成敗,同樣,細節決定偉大!

這些為他人著想的點點滴滴,鑄就了吳大夫偉岸的一生。

很多人都知道,做為他人著想的事情是好的,可這是為什麼呢?這種行為背後隱藏著什麼秘密呢?

馬克思說: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

這個社會關係包羅萬象,比如老師與學生的關係、同學與同學的關係、同事之間的關係,還有醫生與病人之間的關係,座高鐵時乘客與乘務員之間的關係等等。

總之,人與人之間,在某種空間、時間環境中會產生一定的關係,這個關係都可稱為社會關係。

討論社會關係的意義是什麼呢?

因為有了社會關係,才能影響和指引我們的社會行為。

比如,在古代,子女早上起來以後,要在正廳向父母請安。這個請安的社會行動是因為他們存在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係而發生的。

這種行動形成的共識,在沒有強制力的約束下,社會成員稱之為道德規範,具體到某個行業稱之為職業道德。

吳大夫對病人,他不僅做到了醫生的職業道德規範,他為病人擺鞋、焐手這種行為更是超越了這一規範,他把與病人的關係自覺地拉近為親人之間的關係。

這才是吳大夫最偉大的地方。

同樣,在職場中,很多人不明白為什麼同樣能力的人為什麼錄取他/她而不是他/她?

有個面試小視頻看下:

視頻中這位女士的舉手之勞,贏得了面試官的好評,可這種行為是下意識的,她是裝不出來的,為什麼?

首先,要有把廢紙撿起來是符合社會道德的正確認知,

其次,在日常生活、工作中,經常有意識地去實踐,

第三,通過換位思考不斷修正自身的社會行動;

第四,形成習慣。

所以,我們能夠充分理解,面試官的毫不猶豫是非常有道理的。

在《責任動力學》中,這一行為被定義為:義務責任行為,符號:R3(+1),讀R3正一。

這個正一如何理解呢?

他是指責任人在社會行動中做了符合道德的社會行動,在他人心裡獲得了增值(價值交換)。

也可以這麼理解,獲得增值多的人,其社會價值也越大!

吳孟超大夫一生做了很多增值的事情,所以他的社會價值太大了。

圖片中,這位小哥正在義務搬離處在馬路上的大石頭,他為安全行駛做出了社會貢獻。這樣的行為就可定義為:R3(+1)。

在職場中,我們有很多類似的行為可以去塑造,例如,

看見水龍頭在滴水,伸手將它擰緊;

看見同事有困難,主動過去幫助;

義務獻血;

義務勞動;

義務植樹,等等。

在實踐義務行為時,有一種情況要特別注意,那就是義務行為的說與做都要符合R3(+1)。

舉個例子。

某天,部門裡的小張大汗淋漓的跑進辦公室,由於事情緊急,她打開電腦後馬上開始工作。

一旁的同事小李看她很熱,於是起身去給她倒水喝,可是她拿起水壺準備倒水時,發現水壺已經被她喝光了,小李沒好聲的罵小張像牛一樣能喝水,並責怪她水喝沒了也不早點打回來。

小張正集中精力忙事情,一聽她這話,心裡很煩,馬上回懟,你別磨嘰了,我不喝水了,正忙呢,你煩不煩啊。

本來小李給小張倒水是一件好事,可小李說的話卻又使該行為變成了R3(0)零了,沒有產生增值,好事情壞在了破嘴上,白幹!

你看,吳孟超大夫在說與做方面非常出色,給我們作出了榜樣。

從大概率上看,具備R3(+1)思維和行動的人,無論他/她在哪個行業,其成功率都比一般人高。

像雷鋒、董存瑞,能在關鍵時刻為祖國獻身,他們平常的R3(+1)做得都非常出色。

在幫助人方面,雷鋒早已成為全社會的榜樣。

所以,沒有平常的義務責任行為R3(+1),就不會在關鍵時刻有奉獻,甚至犧牲。

試想一下,平常同事之間,部門與部門之間,工作上的配合你都不盡力,何談企業關鍵時刻需要你的加班奉獻呢?

各位看官,你有過義務行為嗎?你怎麼看待義務行為呢?

歡迎留言、分享。

相關焦點

  • 《朗讀者》展現溫暖情懷 董卿:文字之美難以抗拒
    承繼了《中國詩詞大會》熱度的《朗讀者》在主持人董卿的帶領下,款款走來,娓娓而談,清爽宜人。在《朗讀者》節目錄製現場,董卿一身黑色西服套裝現身接受了新華網的採訪,輕聲軟語,細膩優雅,一如舞臺上的不凡氣度。
  • 董卿《朗讀者》:讀到最心愛的文字時,那般歡暢
    《中國詩詞大會》第六期節目中,一位孩童清脆地唱著《春夜喜雨》,父親輕輕地和著,主持人董卿被這一幕感動,眼裡閃著淚花,隨口念出了葉賽寧的《我記得》。這樣的董卿讓人動容,也難怪選手王若西誇讚董卿道:「美人當以玉為骨,雪為膚,芙蓉為面,楊柳為姿,更重要的是以詩詞為心。」  猶記春晚時,董卿莫名的因為口紅顏色上了熱搜,都贊她說被這唇色映襯的膚白貌美。
  • 董卿轉居幕後擔任《朗讀者》製片人原因公開:想嘗試新事物
    2002年,董卿入職央視,先後主持過《魅力12》、《歡樂中國行》、《我要上春晚》等多檔節目,從2005年到2017年,她連續主持過13次央視春節聯歡晚會,多次獲得「央視十佳主持人」稱號,堪稱央視頂梁柱。從2018年開始,董卿便沒有再主持春晚,令不少春晚忠實觀眾感覺就像年夜飯缺了一道主菜一般,少了些什麼。
  • 董卿轉居幕後原因曝光,主持21年想嘗試新事物,做朗讀者製作人
    對於董卿轉戰幕後做《朗讀者》製作人的原因,她說自己做主持人已經21年,文藝綜藝領域她幾乎都已經做過,她渴望觸碰新鮮的東西,說這話的董卿眼裡好像有光,她從容不迫的回答著自己的想法,讓別人也不得不誠服。成為《朗讀者》製作人的期間,董卿工作極其認真負責,罕見的頻繁在錄製場地露面,親臨一線,事無巨細,與《朗讀者》全體工作人員共同努力著。這也可能是為什麼《朗讀者》能夠漸漸地開始吸引那麼多年輕人開始喜歡朗讀,並成為忠實粉絲的原因。
  • 《朗讀者》在知識的海洋中迎來希望和曙光
    哈嘍大家好,今天小編想和大家討論一下關於主持人董卿你能想到的是什麼,也許有人會想到教養兩個字,也許有人會想到春晚,但肯定也有不少人想到的是《朗讀者》,董卿憑藉她的外貌和才能吸引了無數粉絲,而小編也是其中的粉絲之一。
  • 《朗讀者》特別節目「一平方米」溫暖首播獲贊
    11日晚播出的首期節目中,74歲程俊玲奶奶、北京朝陽醫院眼科醫生陶勇、陵川縣臺北村第一書記郭子涵等多位「朗讀者」帶給我們無限溫暖和感動,在第二期節目中,不僅有更多普通人走進朗讀亭分享內心湧動的感情;疫情期間引發千萬網友關注的「小石榴」一家也走進朗讀亭,吸引董卿化身「大姨」首度獻聲帶來一段繪本朗讀,可鹽可甜的形象讓網友們大呼「太萌了」;「人人都是朗讀者」活動則收到
  • 《朗讀者》:讓每個孩子都擁有平等的朗讀機會
    1月18日,在北汽新能源的支持下,央視《朗讀者》啟動朗讀亭計劃。與此同時董卿作為節目的製作人和主持人出席了此次發布會。目前,國家圖書館門口已經設立了第一座「朗讀亭」,讓更多人在步伐匆忙的日子裡暫停一下,走進「朗讀亭」,感受文字的力量,表達內心的情感,並且之後還會在上海、廣州等全國各大城市設立「朗讀亭」。
  • 《朗讀者》最美金句100句,期中考作文提分必備,刷爆朋友圈
    ——董卿   5.願你慢慢長大,願你有好運,如果沒有,希望你在不幸中學會慈悲;願你被很多人愛,如果沒有,希望你在寂寞中學會寬容。今天和昨天似乎沒有什麼不同;明天也可能和今天一樣。也許人一生僅僅有那麼一兩個輝煌的瞬間——甚至一生都可能在平淡無奇中度過……不過,細想過來,每個人的生活同樣也是一個世界。即是最平凡的人,也得要為他那個世界的存在而戰鬥。從這個意義上說,在這些平凡的世界裡,也沒有一天是平靜的。
  • 麥家的書《人生海海》:董卿含淚朗誦,一場告別感動了所有時間
    《朗讀者》上董卿含淚朗誦《人生海海》因兩封信和《朗讀者》結下的善緣「我一個人坐在書房裡面,對著電腦。天色越來越黑,可是我覺得已經沒有力氣站起來去開燈。電腦藍色的光就映在我的臉上,我止不住地流眼淚。」那是多年前,董卿第一次讀麥家的信,一封麥家寫給父親的《致父信》。在外人面前永遠優雅端莊的董卿,被一段文字感動地不能自已,淚流滿面。這封信戳中了她內心最脆弱、最敏感的部分,那是一段刺痛的回憶,也是一份錯位的愛。
  • 董卿自曝轉型內幕,做主持人21年不滿足,47歲的她仍想走出舒適圈
    文/黃衫女 作為國內知名度和好感度最高的主持人之一,董卿在21年的主持生涯裡為觀眾帶來了無數經典節目,在許多人的印象中,她可謂是「正統派」女主持的代表人物。
  • 48歲董卿被央視解聘,一張照片粉碎所有謠言!
    節目中全國107位主持人,董卿能夠穩居C位,可見她依然是最亮眼、能力最突出的。 成功哪有什麼捷徑,不過是腳踏實地罷了。 董卿的完美表現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若沒有大量的知識底蘊做支撐,根本不能有現場這樣引經據典、娓娓道來的應變能力。 在一次訪談中,董卿透露了小時候父母對她的教育。
  • 《朗讀者》第三季來漢,60多名朗讀者致敬英雄城市,首位朗讀者深情...
    全班8人報考了醫學專業,走進朗讀亭的4位朗讀者均在其中。  在北京的董卿與在武漢朗讀亭的學霸班師生連線,聊疫情防控期間的高三生活。同學們說,現在,許多沒有想過要學醫的同學選擇了醫學相關專業,張定宇醫生的事跡給他們有很大的震動和影響,他們覺得選擇服務他人、服務社會的專業和職業,非常有意義。
  • 《朗讀者》絕美情書讀哭董卿:你我之間,只有死別,再無生離
    最新一期《朗讀者》節目,74歲的程奶奶,給去世一年的老伴,寫了一封信。一方小小的「朗讀亭」裡,她靜靜傾訴著想念。讀著讀著,老人已然哽咽,直到這一句:「你走一年,我彷佛明白,生命中曾有過許多燦爛,但終究,都需要用此刻的寂寞來償還。」聽信的我們,也不知不覺,跟著流淚。有些人,輕易不提起,卻從不會忘記。
  • 深處「謠言」的董卿朗讀獻給兒子的詩,一字一句一顰一笑間擊破!
    一直未露面的董卿,知性優雅的說了句:「大家好,歡迎來到為你讀詩,我是董卿。今天是世界讀書日,想要和大家分享天文學家卡爾·薩根的作品《暗淡藍點》中的一個片段。」『暗淡藍點』是卡爾·薩根首創的詞語,特指從遙遠的太空所看到的地球的樣子,一顆自己不能發光的行星,太空中的暗淡藍點。」董卿講述道,「我們都生活在這個暗淡藍點上,那是擁有40億顆星辰的星系中的一顆微塵,而這個星系本身也不過是數量更大的千億個星系中的一個,這樣偉大的科學見解包含著深刻的倫理和精神的意蘊。」董卿說「特別想把這段朗讀獻給我的孩子」。
  • 44歲董卿和41歲陳數同臺,知性與優雅是歲月帶不走的光芒
    董卿和陳數,似乎給了我們一個最具說服力的絕佳範本。在《朗讀者》的舞臺上,陳數分享了一個有關「口紅」的故事。從孩童時期的好奇,到少女時期的愛美,從中年危機的焦慮,再到收拾奶奶的房間。她用一支口紅概括了一個女人的一生,在這娓娓道來中,不僅彰顯了她外在的精緻,更體現了隱藏的智慧。
  • 高考滿分作文素材:《朗讀者》生命,獻給在迷霧中砥礪前進的人!
    生命是什麼?在這一切的背後,是光、是火、是信仰、是追索,是對生命的無限敬畏,他就是朗讀者胡歌。他敢於撕掉標籤,想要自由,想要掙脫束縛。就如同《如夢之夢》中五號病人的華麗轉身,胡歌也一直在尋找一個答案,尋找生命的意義與價值。在經歷了人生的至暗時刻之後,他直面困境,與生命重新邀約!
  • 46歲董卿被傳遭央視解聘?一張照片揭露了5個扎心真相
    節目中全國107位主持人,董卿能夠穩居C位,可見她依然是最亮眼、能力最突出的。今年46歲的董卿,依然能獨當一面,離不開她身上這5個特質。還是在《中國詩詞大會》中詩詞歌賦信手拈來,名著典故脫口而出,董卿的現場表現都堪稱完美。成功哪有什麼捷徑,不過是腳踏實地罷了。董卿的完美表現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若是沒有大量的知識底蘊做支撐,根本不能有現場這樣引經據典、娓娓道來的應變能力。
  • 迷倒董卿同居6年,還和倪萍一起主持春晚,為何巔峰時被央視開除
    相信觀眾們都看過她主持的節目,每年的春節聯歡晚會還有詩情畫意的《詩詞大會》,還有頗有意義的《朗讀者》,大氣端莊的主持風格受到不少觀眾的喜愛。    董卿自從加入央視後,事業發展特別順暢,不過我們看到的都是在臺上的董卿,很少了解私下裡的董卿。其實董卿的感情史是個很專情的人,其中最著名的一段感情就是和同為主持人的程前了。
  • 《朗讀者》"一平方米"特別節目:公眾教育與自我教育的廣闊平臺
    董卿在這「一平方米」裡,作為節目主持人,在與朗讀者溝通的過程更像是普羅大眾的精神朋友,她的影響力,使更多的人匯聚在這個平臺,通過優秀文本的朗讀,使自己變得優秀;經由高雅氛圍的薫染,使自己變得高雅。 而在「一平方米」節目中,我們看到很多朗讀者主動匯聚在這裡,嚮往著、期待著走進朗讀亭,通過朗讀完成一次心靈的自我教化。這個價值太難得了,以致我認為,家庭、教育工作者乃至全社會,都應該感謝這個「一平方米」節目。
  • 「朗讀者第二季」第四屆紀念董卿對話潘建偉:思想解放
    董卿:正如你所說,密碼戰爭一直是人類歷史上最殘酷和最高水平的智慧競賽,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恩nig瑪密碼的解碼將影響這場戰爭的局勢。董卿的發射:成功發射「墨子號」也讓中國在全球長途量子通信中處於領先地位,「我們潘」作為領導者完成了這個項目。物理學家潘建偉:當時,我們讓一位著名的國際上專家來做衛星項目,他說,首先,這是做不到的,第二,如果一線希望可以做,他就會死。(笑聲)當然,他還是活得好好的。當時,我們的發射場在酒泉,靠近敦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