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中的這位老人叫吳孟超,按他自己的話說叫「老軍醫」,最新一期的《朗讀者》中董卿介紹了這位96歲的中科院院士、中國肝臟外科之父。
其實吳大夫很早就憑藉高超的醫術功成名就,今天給大家介紹的不是他救了多少人,而是他的職業操守。
吳大夫有個習慣,每次查房的時候看到病人的鞋子處於不方便下床穿的狀態,他總是不由自主的彎腰整理一下。
還有,吳大夫每次給病人檢查時,都要把手搓一下,讓自己的手變得溫暖些,在接觸病人腹部時不至於溫差太大而讓病人感覺不適。
有人講,細節決定成敗,同樣,細節決定偉大!
這些為他人著想的點點滴滴,鑄就了吳大夫偉岸的一生。
很多人都知道,做為他人著想的事情是好的,可這是為什麼呢?這種行為背後隱藏著什麼秘密呢?
馬克思說: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
這個社會關係包羅萬象,比如老師與學生的關係、同學與同學的關係、同事之間的關係,還有醫生與病人之間的關係,座高鐵時乘客與乘務員之間的關係等等。
總之,人與人之間,在某種空間、時間環境中會產生一定的關係,這個關係都可稱為社會關係。
討論社會關係的意義是什麼呢?
因為有了社會關係,才能影響和指引我們的社會行為。
比如,在古代,子女早上起來以後,要在正廳向父母請安。這個請安的社會行動是因為他們存在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係而發生的。
這種行動形成的共識,在沒有強制力的約束下,社會成員稱之為道德規範,具體到某個行業稱之為職業道德。
吳大夫對病人,他不僅做到了醫生的職業道德規範,他為病人擺鞋、焐手這種行為更是超越了這一規範,他把與病人的關係自覺地拉近為親人之間的關係。
這才是吳大夫最偉大的地方。
同樣,在職場中,很多人不明白為什麼同樣能力的人為什麼錄取他/她而不是他/她?
有個面試小視頻看下:
視頻中這位女士的舉手之勞,贏得了面試官的好評,可這種行為是下意識的,她是裝不出來的,為什麼?
首先,要有把廢紙撿起來是符合社會道德的正確認知,
其次,在日常生活、工作中,經常有意識地去實踐,
第三,通過換位思考不斷修正自身的社會行動;
第四,形成習慣。
所以,我們能夠充分理解,面試官的毫不猶豫是非常有道理的。
在《責任動力學》中,這一行為被定義為:義務責任行為,符號:R3(+1),讀R3正一。
這個正一如何理解呢?
他是指責任人在社會行動中做了符合道德的社會行動,在他人心裡獲得了增值(價值交換)。
也可以這麼理解,獲得增值多的人,其社會價值也越大!
吳孟超大夫一生做了很多增值的事情,所以他的社會價值太大了。
圖片中,這位小哥正在義務搬離處在馬路上的大石頭,他為安全行駛做出了社會貢獻。這樣的行為就可定義為:R3(+1)。
在職場中,我們有很多類似的行為可以去塑造,例如,
看見水龍頭在滴水,伸手將它擰緊;
看見同事有困難,主動過去幫助;
義務獻血;
義務勞動;
義務植樹,等等。
在實踐義務行為時,有一種情況要特別注意,那就是義務行為的說與做都要符合R3(+1)。
舉個例子。
某天,部門裡的小張大汗淋漓的跑進辦公室,由於事情緊急,她打開電腦後馬上開始工作。
一旁的同事小李看她很熱,於是起身去給她倒水喝,可是她拿起水壺準備倒水時,發現水壺已經被她喝光了,小李沒好聲的罵小張像牛一樣能喝水,並責怪她水喝沒了也不早點打回來。
小張正集中精力忙事情,一聽她這話,心裡很煩,馬上回懟,你別磨嘰了,我不喝水了,正忙呢,你煩不煩啊。
本來小李給小張倒水是一件好事,可小李說的話卻又使該行為變成了R3(0)零了,沒有產生增值,好事情壞在了破嘴上,白幹!
你看,吳孟超大夫在說與做方面非常出色,給我們作出了榜樣。
從大概率上看,具備R3(+1)思維和行動的人,無論他/她在哪個行業,其成功率都比一般人高。
像雷鋒、董存瑞,能在關鍵時刻為祖國獻身,他們平常的R3(+1)做得都非常出色。
在幫助人方面,雷鋒早已成為全社會的榜樣。
所以,沒有平常的義務責任行為R3(+1),就不會在關鍵時刻有奉獻,甚至犧牲。
試想一下,平常同事之間,部門與部門之間,工作上的配合你都不盡力,何談企業關鍵時刻需要你的加班奉獻呢?
各位看官,你有過義務行為嗎?你怎麼看待義務行為呢?
歡迎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