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彈陣地,"升太陽"成為"東風第一旅"特有儀式

2020-11-23 人民網

(上圖:長劍傲蒼穹 馮根鎖攝)

茫茫戈壁,高山密林,「龍宮」深處……4月中旬,記者踏訪火箭軍座座飛彈營盤,總能清晰地觸摸到一種戰略飛彈部隊特有的戰地文化印記。

戰地文化,作為強軍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實戰化軍事訓練中為鼓舞兵心士氣、提升訓練水平發揮著重要作用。戰略飛彈部隊50餘載的礪劍徵程中,不斷加強戰地文化建設、打造戰地文化平臺、完善戰地文化保障、強化戰地文化精神支撐,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戰地文化體系,其中蘊涵著「長劍不語人不寐」的執著定力,彰顯出「一聲點火天地驚」的豪邁底氣,助推倚天長劍的一次次浴火飛天。

大山深處的陽光

「『升太陽』儀式現在開始!」巖層深處,隨著火箭軍「東風第一旅」發射二營教導員何海衛一聲口令,營長鍾昆龍把一幅鮮豔的「太陽畫」掛在了洞壁上。

大山深處的飛彈陣地,陽光是難得的奢侈品。曾幾何時,為慰藉新戰士對陽光的渴望,一名班長畫了一幅「太陽」。久而久之,「升太陽」成了「地下龍宮」裡特有的儀式。

其實,「升太陽」並不是這個飛彈旅的「專利」。「陣地山連山、頭頂一線天」,官兵經常幾十天見不到太陽,畫一個紅彤彤的太陽,每天清晨準時「升」起在戰位上,這一特有的儀式成為火箭軍不少部隊戰地文化的一個縮影。

守山如家,愛山無悔,陣地就是戰場。戰略飛彈部隊從誕生之日起就註定與大山為伴,一代代官兵將強軍報國的信念融入大山、鑄進陣地,逐步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戰略飛彈部隊戰地文化。

這裡是連綿群山之中的一座飛彈工程兵營盤。記者在工區入口看到6塊普通卻又非同尋常的巖石。它們有的被稱作「忠誠石」,有的叫「血性石」,有的被命名為「礪劍石」,每塊石頭背後都有一個壯美的故事。比如「忠誠石」。戰略飛彈部隊組建之初,開國功臣王佑林的兒子王文強從軍入伍,他不戀機關鑽深山,成為常年與巖石作伴、與寂寞為伍、與危險同行的飛彈工程兵。在一次掘進塌方的危險情況下,為掩護戰友安全撤退,王文強不幸被石塊砸中,犧牲時年僅19歲。此後,官兵帶著這塊浸著英雄鮮血的「忠誠石」轉戰南北,每到一處都會把它擦拭乾淨,安放在工區最醒目的位置。

行走在火箭軍營區,你會發現,一塊石頭、一句口號、一幅標語、一種精神往往見證的是強軍歷史,彰顯的是火箭軍戰地文化的鮮明價值取向。這種無處不在的薰陶感染,將官兵「能打仗、打勝仗」的勇氣和決心內化於心、外化於形。下士劉聰說,充滿軍人血性的戰地文化氛圍,是激勵他們牢記使命、奔赴戰場、勇於犧牲的精神磁場。

發軔於火箭軍某團的「紅川精神」,就是生動一例。起初,官兵走進這裡,仿佛一下子進入了一個封閉的世界,內心對這片軍事禁區抱著一種敬畏交織的複雜情緒。針對大家這種心理狀態,這個團著力打造「紅川魂」文化工程,組織「感動紅川」人物評選等文化活動,將「紅川魂」與戰地文化融為一體,以文化認同促進價值認同,在官兵中間激起強烈共鳴。至今,官兵說起連續五屆高票當選、現已退休的高級工程師許家啟,依然嘆服:他40餘年紮根紅川沒挪窩,而且把軍校畢業的兒子也帶到這裡,成為「紅川文化」的標誌性人物。

鎮國重器靜臥深山,文化涵養堅守之美,這是官兵立之當世、傳之後來者的忠誠之美。

悄無聲息中點燃心靈火焰

「九州馭鐵騎、全域展鋒芒」。近年來,伴隨著火箭軍部隊跨越發展、轉型重塑,戰地文化建設如影隨形:車行萬裡孕育「車廂文化」、長途拉練活躍「背囊文化」、野外演兵呈現「帳篷文化」……時時處處淬鍊打贏之志、血性之氣、奉獻之美。

常年在寂寞中行走的飛彈押運兵,對「車廂文化」感觸最為深刻。某鐵運營組建50餘年,執行押運任務2000餘次,車廂成為官兵「流動的家」。這裡,收音機、口琴、吉他、「流動圖書箱」等是伴隨官兵業餘生活的重要「裝備」,班排故事接龍、三兩人的文藝演出、一個人的獨唱音樂會不時上演。

那年中秋,班長宋義忠和上等兵楊鵬前往某偏僻地執行任務。仰望明月,小楊思鄉心切。宋義忠找來兩個饅頭,夾上花生米和白糖,美其名曰「押運兵月餅」,倆人對月當歌,留下一路豪邁。宋義忠說,如此「節目」,是班長教他的。這種代代相傳的簡單快樂,在官兵的記憶裡是那樣樸實淳厚。

戰地文化並非無源之水,它伴隨強軍備戰的鏗鏘步履不斷發展,在悄無聲息中點燃官兵心靈的火焰。作為戰略軍種,火箭軍擔負著獨特的作戰使命,也正是這種特殊性,鋪就了其戰地文化的獨特背景。

4月初,某飛彈旅挺進密林展開駐訓演練,迷彩偽裝下的宿營地與山巒融成一色,而迷彩網下卻「別有洞天」:既有沙土堆砌而成的「長城」,也有用泥土塑起來的「鐵拳」,還有用廢舊牛奶盒拼裝而成的「飛彈」,帳篷門帘上掛著充滿戰鬥氣息的楹聯,「帳篷牆報」「床頭格言」隨處可見。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火箭軍部隊在「劍行天疆」的歲月裡,不僅探索創新出多種野營文化形式,還按照「功能集成、攜帶便利、操作簡易」的要求,研製出一批既滿足文化需要又符合打仗要求的文化裝備:野戰文化智能影音設備,既能在線點播節目,也能實時收看電視,還能觀看3D電影;野戰文化攜行包幾乎可以裝下一個「連隊俱樂部」,能滿足單兵、班、建制連隊文化生活需要,「小塊頭」上演「大智慧」。

戰地文化美如畫,鑄魂育人勵官兵。走進戰地營區身臨其境用心感受,你就會被這種帶有陽剛之美的戰地文化深深吸引。某旅政治工作部主任趙偉說,戰地文化與戰鬥力生成提高密切相關、相得益彰,在這樣的環境下駐訓演練,官兵不僅有效緩解了疲勞,而且訓練熱情也被不斷激發出來。

戰地文藝在「實戰大考」中彰顯魅力

戰地文藝,是戰地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那年盛夏,某旅官兵在西北高原經過一個多月連續強化訓練,即將迎來「實戰大考」,個別官兵疲憊而焦躁。發射前夜,一場戰地文藝演出拉開帷幕。

迷彩服、訓練裝組成的「時裝秀」,在野戰營盤綻放異彩;根據身邊事創作而成的小品《發射前夜》,讓不少戰士驚呼「說的就是我」;頗有軍營「吼歌」特色的軍歌聯唱,「吼」去一身疲倦……火箭軍政治工作部一位領導說,在實戰化軍事訓練中,抓好戰地文藝的傳統不能丟。在戰略飛彈部隊波瀾壯闊的礪劍歲月中,戰地文藝不僅沒有褪色消減,而且愈加鮮豔光亮。

中原莽莽群山深處,一場實兵演練結束,火箭軍「文藝輕騎兵服務萬裡行」慰問活動火熱登場。演員李丹陽放歌《強軍路上大步走》,舞蹈演員徐成瑤表演的《邊關情》,演員周煒的相聲《夢飛翔》……歌聲、歡呼聲、吶喊聲在深山久久迴蕩。

在火箭軍強軍文化建設實踐中,基層官兵是最廣泛的參與者與最大的受益者。目前所有旅團建有戰士軍樂隊等多支特色文化隊伍,形成「連有文體骨幹、營有特色隊伍、旅團有組織多樣文化活動人才」的戰地文化人才新格局。

仗劍揮金戈,文化潤心田。近年來,火箭軍創作出版長篇小說《天嘯》《紅菩提》《羌紅》等30多部文學作品,歌曲《練為戰》入選全軍10首戰鬥精神歌曲,《點火》《跟我上》《強軍戰歌最嘹亮》等7首歌曲獲全軍軍旅歌曲創作比賽一等獎。

長劍不語,見證精神之魂

在火熱的訓練生活中,戰地文化以其澎湃鐵血、雄健風骨、豪邁姿態,深深熔鑄在火箭兵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為激勵官兵精武強能的重要支撐。火箭軍副政委唐國慶告訴記者,這些年火箭軍戰地文化建設圍繞精武建功、科技創新、從嚴求實的價值取向,不斷強化強軍興軍的文化支撐,給部隊學習新知識、鑽研新裝備、掌握新技能、創造新成果源源不斷地增添精神動力。

在某飛彈旅,記者遇到一位「老山溝」。他叫趙尚文,是該旅副旅長,也在這個旅工作生活了33年。即將脫下軍裝時,他動員兒子趙張旗遠離繁華走進大山接過守護「國寶」的擔子。這不是簡單的「子承父業」,而是一種精神的薪火相傳。近年來,火箭軍獨具特色的戰地文化脫胎於血與火的演兵場,積澱形成的「高原火箭兵精神」「飛彈工程兵精神」等具有地域、任務特色的強軍文化精神,在千山萬壑的軍營中綻放出耀眼的光芒。

「海拔高,工作標準要更高;氧氣少,奉獻精神不能少;環境苦,我們苦幹不苦熬」,這是代代官兵用犧牲奉獻形成的「高原火箭兵精神」。前不久晉升為一級軍士長的盛德華,被官兵稱為這一精神的最佳「代言人」。盛德華入伍25年,始終像駱駝刺一樣深深紮根在戈壁灘上。一次執行任務遭遇沙塵暴,他靠著半袋餅乾和一瓶礦泉水堅守了兩天;那年擔負特殊任務,他幾乎天天與死神打交道,但他總給人留下一種樂觀和淡定的狀態。他曾當選黨的十八大代表,被團中央表彰為「向上向善好青年」,原第二炮兵授予他「忠誠使命的高原火箭兵」榮譽稱號。

近年來,火箭軍黨委把長期積澱形成的戰地文化,概括為「愛飛彈、愛陣地、愛本職」和「講忠誠、講打贏、講嚴實、講創新、講奉獻」,形成以「三愛」「五講」為主旨的礪劍精神,專門編寫《礪劍精神學習讀本》,形成教育鑄魂、文化培塑、輿論引導、實踐養成的培育體系,成為火箭軍官兵練兵備戰的精神追尋和價值坐標。

回首飛彈戰車留下的道道轍印,仰望大國長劍繪就的恢弘彈道,你就會深切體味到其中蘊藏著戰地文化積澱的精神之魂,它無時不刻在為國之重器淬鍊利劍鋒芒,為飛彈精兵注入勝戰之魂。(王衛東)

(責編:邱越、王吉全)

相關焦點

  • 中國火箭軍或已部署兩個東風41飛彈旅配30枚飛彈
    根據網絡消息顯示,中國火箭軍已經開始部署最新型東風-41洲際核飛彈第2個旅,並且將其部署在距離美國最近的黑龍江深山密林地區,如果東風-41洲際飛彈旅的飛彈數量與東風31洲際飛彈旅相同,那麼2個東風-41洲際飛彈旅將會有30枚洲際飛彈參加戰備值班。
  • 東風系列飛彈的洩密事件, 誰是罪魁禍首?
    郭萬鈞參與了東風31戰略飛彈的設計。他見錢眼開,利令智昏。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至本世紀初,郭萬鈞一步步陷入深淵,膽子從小變大,後來在明知道沃維漢是在為境外間諜組織工作的情況下,郭萬鈞向沃提供了大量有關戰略飛彈的情報。為了讓沃維漢能夠理解飛彈專業知識,郭萬鈞還給他進行了飛彈專業知識的「科普」。沃一邊聽一邊記,筆記做得非常詳細。這些筆記已被攜帶出境,在歐洲某國轉交給臺灣軍情局。
  • 40個飛彈旅隨叫隨到,擁有世界頂尖實力
    目前中國人民解放軍火箭軍約有四十個旅,其中包括戰略飛彈部隊、常規飛彈部隊和作戰保障部隊等領導機關,設有參謀部、政治部、後勤部、裝備部。旗下的基本組織層次為基地、旅、營。
  • 上了《開講啦》,「東風第一旅」旅長「火」了
    「東風快遞,全球必達。」「東風」崛起,歸根結底靠什麼?8月18日,中央電視臺《開講啦》節目現場,自稱「東風快遞小哥」的火箭軍「東風第一旅」旅長王錫民「火」了……請關注今日出版的《解放軍報》「喜迎黨的十九大」特刊——
  • 30枚飛彈能攔截一枚東風41?24枚一起發射,這可不是開玩笑
    還好的是,中國從1964年10月16日成功試爆第一枚原子彈之後,核力量的發展被掀開了新的篇章,國防力量中也多了一份有力的保障。發展至今東風家族已經成為了我國戰略力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核力量中東風41是最為重要的支撐。放眼整個世界,被討論的最多的洲際飛彈,也就是美國的民兵3、俄羅斯的白楊M和我國的東風41了。
  • 中國到美國的路程,普通飛機需要飛12個小時,東風飛彈需要多久?
    自從萊特兄弟發明出飛機之後,人類就實現了飛上藍天的夢想,起初飛機對於人類來說還是一個比較陌生的交通工具,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乘坐飛機出行成為了十分普遍的交通方式。東風41洲際飛彈是我國的王牌武器,它14000公裡的射程完全能夠覆蓋美國全境。普通飛機從中國到美國需要12個小時,東風飛彈需要多久呢?俗話說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各個國家對於飛彈的追求一直是越快越好,擁有超快速度的飛彈能夠在敵方防空系統發揮作用之前就到達指定目標周圍,並且對目標造成嚴重打擊。因此速度的快慢也成為了衡量洲際飛彈優劣的標準之一。
  • 我國女科學家祝學軍,克服世界性難題,使東風飛彈實現「打水漂」
    在這麼多年的努力下,祝學軍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成為我國飛彈領域的專家。祝學軍還通過自己的努力,設計出飛彈武器系統,並且攻破錢學森先生留下來的飛彈難題,研製出最新型的飛彈,為我國飛彈事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 中國人幫美國造出一款飛彈,白宮穩坐數十年江山,今敗給東風快遞
    這個中國人是美國波音公司的首席科學家林燁,可能我們認為加入美國國籍後的中國人只能成為華人,但美國人還是習慣從種族的角度來看待問題,例如他們認為李小龍也是中國人。這位林燁究竟何許人也?他早年留學美國,和我國著名飛彈設計師、梁啓超先生之子梁思禮是同學關係,然而新中國成立後兩人做出了截然不同的選擇,梁思禮毅然決定回國,林燁在美國重金和洋房的誘惑下選擇了留下。
  • 俄「鋯石」飛彈陷窘境,中國才是高超音速第一國,北鬥助力東風17
    ,而俄羅斯方面高超音速飛彈更多,然公認的中國才是高超音速第一大國,這是為何呢?東風-17飛彈從「鋯石」的遭遇上,我們其實也能夠明白為何東風-17作為全球唯一一款正式服役的高超音速飛彈,其關注度要遠高於俄羅斯
  • 「東風飛彈」從中國到美國?需要多長時間?網友:僅需14分鐘!
    引言所謂飛彈一般來說指的就是那些可以遠程飛行,精準打擊制導地點的飛行物。我們可能第一時間總會將飛彈想成是現代科技的產物,但實際上早在古代,中國就已經出現了飛彈的原型。中國自建國之後便受到了來自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封鎖,這就導致很多技術我們都只能向蘇聯學習,在上個世紀5、60年代我們也確實向蘇聯學到了不少科學技術,比如說目前我們引以為傲的東風系列飛彈。1958年4月,中國開始仿製蘇聯的P-2飛彈,並於兩年後研製出中國第一款東風彈道飛彈。
  • 東風—31飛彈絕密資料,被間諜以40萬美金洩露,直接被判死刑
    在去年閱兵儀式上,東風41飛彈的面世驚呼眾人,也成為了當時最受外媒關注的事件之一。對於一個國家的軍事能力及社會地位來說,打擊性武器無疑是提高國家威懾力的最好方法,尤其是對於飛彈來講其在整個武器系統當中都是絕對的打擊保障,所以此款武器的研發就成為了各國的重點研發對象。
  • 中國東風41飛彈,擊中10000公裡外的目標,需多長時間?
    中國作為諸多的核大國之一自然也不缺這種大殺器,中國最先進的洲際彈道飛彈是東風-41,那麼有人就提問,東風41飛彈,如果打擊10000公裡以外的目標,需要多長時間?東風41洲際戰略飛彈是目前我國最先進的核武器,首次亮相於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閱兵儀式上,是我國核力量的重要支撐。據官方披露,東風41飛彈的射程已經突破了12000公裡,不過至今還未趕不具體的數字。
  • 震撼世界的東風飛彈家族,從此發源
    本期推出第3篇《代號1059:迎來「東風第一枝」》,講述研製東風一號飛彈的故事。本文約4200字,預計閱讀時長10分鐘。1956年年末的一天,在第二機械工業部二局擔任技術處組長的徐蘭如正在辦公室埋頭工作,二局幹部處處長推門走了進來:「你要調動工作了。」
  • 美專家:薩德入韓後可發現中國發射東風31飛彈
    原標題:美專家:薩德入韓後可發現中國發射東風31飛彈 牽動東北亞局勢的美制末段高空區域防禦系統(THAAD,簡稱「薩德」系統)是否落戶朝鮮半島在韓國再度掀起異常熱烈的討論。韓國輿論認為,由於中美在此問題上持有截然相反的態度,韓國「兩面受氣」。
  • 關於東風-41飛彈,哪些你不知道的事!
    東風-41洲際飛彈在2019年閱兵時高調亮相,這讓東風飛彈家族又多了一名新成員。東風-41可以說是東風5和東風31飛彈的完美結合體,在此之前我國的洲際飛彈一直讓東風5和東風31苦苦支撐著。為何叫苦苦支撐著呢?因為這兩款飛彈都有各自的缺陷,但無法改變只好將就著用。
  • 美首度公開解放軍新DF-21C飛彈陣地坐標
    五角大樓最近出臺的中國軍力報告稱中國新型東風-21C陸基移動式飛彈部署在中印邊境地區,這一消息使印度新聞媒體大為震動。不過,最新報告指出五角大樓這一消息有錯,新衛星圖片顯示,新型東風-21C飛彈的發射場位於中國中西部地區。
  • 飛彈勁旅攜「天劍」而來
    這是他們作為大型號飛彈部隊進行的一次實戰化探索。沒有熟悉的環境,沒有可以參考的背景,演練一開始,藍軍就設置了各種「障礙」。這次對抗,精確打擊、割網斷鏈等近似實戰條件下的演練課目不斷呈現,就是在這樣接近實戰的環境下,東風第一旅的官兵們竟然模擬完成了十多發飛彈的發射。
  • 東風41飛彈,從中國飛往美國要多久?專家的回答說出中國實力
    洲際飛彈相比較普通飛彈而言,射程也更遠,這也是洲際飛彈與普通飛彈最明顯的差別。那大家知道,東風41飛彈,從中國飛往美國要多久?專家給出數據,體現中國實力 。東風41是由我國自主研製的洲際飛彈,其第一次出現在大眾視野當中就是在中國的70周年閱兵儀式上,相比較之前研製的洲際飛彈,東風41的戰鬥力更加強悍,靈活性也更高。
  • 我國東風飛彈的種類有多少,覆蓋範圍有多廣?
    高超音速飛彈、東風-41洲際彈道飛彈和東風-100巡航飛彈,其他還有東風-5洲際彈道飛彈、東風-11短程彈道飛彈、東風10巡航飛彈、東風-15中程彈道飛彈,東風-16中程彈道飛彈、東風-25中程彈道飛彈、東風-26中程彈道飛彈、東風-31洲際彈道飛彈,以及正在其他國家服役的東風-3型中程彈道飛彈。
  • 中國東風飛彈精度有多高誤差範圍從米進步到分米級
    而且,如果僅僅是確保這個基地沒有戰機能起飛作戰的話,只需要278枚東風飛彈就可以癱瘓這個基地1個月。由於這是基於數學公式的模擬推演,因此僅僅是一種理論計算,並不是實際上打擊測試。不過實際上,中國現在正在研究的就是:如何利用最少彈道飛彈,達到更好的突防效果和打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