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長劍傲蒼穹 馮根鎖攝)
茫茫戈壁,高山密林,「龍宮」深處……4月中旬,記者踏訪火箭軍座座飛彈營盤,總能清晰地觸摸到一種戰略飛彈部隊特有的戰地文化印記。
戰地文化,作為強軍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實戰化軍事訓練中為鼓舞兵心士氣、提升訓練水平發揮著重要作用。戰略飛彈部隊50餘載的礪劍徵程中,不斷加強戰地文化建設、打造戰地文化平臺、完善戰地文化保障、強化戰地文化精神支撐,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戰地文化體系,其中蘊涵著「長劍不語人不寐」的執著定力,彰顯出「一聲點火天地驚」的豪邁底氣,助推倚天長劍的一次次浴火飛天。
大山深處的陽光
「『升太陽』儀式現在開始!」巖層深處,隨著火箭軍「東風第一旅」發射二營教導員何海衛一聲口令,營長鍾昆龍把一幅鮮豔的「太陽畫」掛在了洞壁上。
大山深處的飛彈陣地,陽光是難得的奢侈品。曾幾何時,為慰藉新戰士對陽光的渴望,一名班長畫了一幅「太陽」。久而久之,「升太陽」成了「地下龍宮」裡特有的儀式。
其實,「升太陽」並不是這個飛彈旅的「專利」。「陣地山連山、頭頂一線天」,官兵經常幾十天見不到太陽,畫一個紅彤彤的太陽,每天清晨準時「升」起在戰位上,這一特有的儀式成為火箭軍不少部隊戰地文化的一個縮影。
守山如家,愛山無悔,陣地就是戰場。戰略飛彈部隊從誕生之日起就註定與大山為伴,一代代官兵將強軍報國的信念融入大山、鑄進陣地,逐步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戰略飛彈部隊戰地文化。
這裡是連綿群山之中的一座飛彈工程兵營盤。記者在工區入口看到6塊普通卻又非同尋常的巖石。它們有的被稱作「忠誠石」,有的叫「血性石」,有的被命名為「礪劍石」,每塊石頭背後都有一個壯美的故事。比如「忠誠石」。戰略飛彈部隊組建之初,開國功臣王佑林的兒子王文強從軍入伍,他不戀機關鑽深山,成為常年與巖石作伴、與寂寞為伍、與危險同行的飛彈工程兵。在一次掘進塌方的危險情況下,為掩護戰友安全撤退,王文強不幸被石塊砸中,犧牲時年僅19歲。此後,官兵帶著這塊浸著英雄鮮血的「忠誠石」轉戰南北,每到一處都會把它擦拭乾淨,安放在工區最醒目的位置。
行走在火箭軍營區,你會發現,一塊石頭、一句口號、一幅標語、一種精神往往見證的是強軍歷史,彰顯的是火箭軍戰地文化的鮮明價值取向。這種無處不在的薰陶感染,將官兵「能打仗、打勝仗」的勇氣和決心內化於心、外化於形。下士劉聰說,充滿軍人血性的戰地文化氛圍,是激勵他們牢記使命、奔赴戰場、勇於犧牲的精神磁場。
發軔於火箭軍某團的「紅川精神」,就是生動一例。起初,官兵走進這裡,仿佛一下子進入了一個封閉的世界,內心對這片軍事禁區抱著一種敬畏交織的複雜情緒。針對大家這種心理狀態,這個團著力打造「紅川魂」文化工程,組織「感動紅川」人物評選等文化活動,將「紅川魂」與戰地文化融為一體,以文化認同促進價值認同,在官兵中間激起強烈共鳴。至今,官兵說起連續五屆高票當選、現已退休的高級工程師許家啟,依然嘆服:他40餘年紮根紅川沒挪窩,而且把軍校畢業的兒子也帶到這裡,成為「紅川文化」的標誌性人物。
鎮國重器靜臥深山,文化涵養堅守之美,這是官兵立之當世、傳之後來者的忠誠之美。
悄無聲息中點燃心靈火焰
「九州馭鐵騎、全域展鋒芒」。近年來,伴隨著火箭軍部隊跨越發展、轉型重塑,戰地文化建設如影隨形:車行萬裡孕育「車廂文化」、長途拉練活躍「背囊文化」、野外演兵呈現「帳篷文化」……時時處處淬鍊打贏之志、血性之氣、奉獻之美。
常年在寂寞中行走的飛彈押運兵,對「車廂文化」感觸最為深刻。某鐵運營組建50餘年,執行押運任務2000餘次,車廂成為官兵「流動的家」。這裡,收音機、口琴、吉他、「流動圖書箱」等是伴隨官兵業餘生活的重要「裝備」,班排故事接龍、三兩人的文藝演出、一個人的獨唱音樂會不時上演。
那年中秋,班長宋義忠和上等兵楊鵬前往某偏僻地執行任務。仰望明月,小楊思鄉心切。宋義忠找來兩個饅頭,夾上花生米和白糖,美其名曰「押運兵月餅」,倆人對月當歌,留下一路豪邁。宋義忠說,如此「節目」,是班長教他的。這種代代相傳的簡單快樂,在官兵的記憶裡是那樣樸實淳厚。
戰地文化並非無源之水,它伴隨強軍備戰的鏗鏘步履不斷發展,在悄無聲息中點燃官兵心靈的火焰。作為戰略軍種,火箭軍擔負著獨特的作戰使命,也正是這種特殊性,鋪就了其戰地文化的獨特背景。
4月初,某飛彈旅挺進密林展開駐訓演練,迷彩偽裝下的宿營地與山巒融成一色,而迷彩網下卻「別有洞天」:既有沙土堆砌而成的「長城」,也有用泥土塑起來的「鐵拳」,還有用廢舊牛奶盒拼裝而成的「飛彈」,帳篷門帘上掛著充滿戰鬥氣息的楹聯,「帳篷牆報」「床頭格言」隨處可見。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火箭軍部隊在「劍行天疆」的歲月裡,不僅探索創新出多種野營文化形式,還按照「功能集成、攜帶便利、操作簡易」的要求,研製出一批既滿足文化需要又符合打仗要求的文化裝備:野戰文化智能影音設備,既能在線點播節目,也能實時收看電視,還能觀看3D電影;野戰文化攜行包幾乎可以裝下一個「連隊俱樂部」,能滿足單兵、班、建制連隊文化生活需要,「小塊頭」上演「大智慧」。
戰地文化美如畫,鑄魂育人勵官兵。走進戰地營區身臨其境用心感受,你就會被這種帶有陽剛之美的戰地文化深深吸引。某旅政治工作部主任趙偉說,戰地文化與戰鬥力生成提高密切相關、相得益彰,在這樣的環境下駐訓演練,官兵不僅有效緩解了疲勞,而且訓練熱情也被不斷激發出來。
戰地文藝在「實戰大考」中彰顯魅力
戰地文藝,是戰地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那年盛夏,某旅官兵在西北高原經過一個多月連續強化訓練,即將迎來「實戰大考」,個別官兵疲憊而焦躁。發射前夜,一場戰地文藝演出拉開帷幕。
迷彩服、訓練裝組成的「時裝秀」,在野戰營盤綻放異彩;根據身邊事創作而成的小品《發射前夜》,讓不少戰士驚呼「說的就是我」;頗有軍營「吼歌」特色的軍歌聯唱,「吼」去一身疲倦……火箭軍政治工作部一位領導說,在實戰化軍事訓練中,抓好戰地文藝的傳統不能丟。在戰略飛彈部隊波瀾壯闊的礪劍歲月中,戰地文藝不僅沒有褪色消減,而且愈加鮮豔光亮。
中原莽莽群山深處,一場實兵演練結束,火箭軍「文藝輕騎兵服務萬裡行」慰問活動火熱登場。演員李丹陽放歌《強軍路上大步走》,舞蹈演員徐成瑤表演的《邊關情》,演員周煒的相聲《夢飛翔》……歌聲、歡呼聲、吶喊聲在深山久久迴蕩。
在火箭軍強軍文化建設實踐中,基層官兵是最廣泛的參與者與最大的受益者。目前所有旅團建有戰士軍樂隊等多支特色文化隊伍,形成「連有文體骨幹、營有特色隊伍、旅團有組織多樣文化活動人才」的戰地文化人才新格局。
仗劍揮金戈,文化潤心田。近年來,火箭軍創作出版長篇小說《天嘯》《紅菩提》《羌紅》等30多部文學作品,歌曲《練為戰》入選全軍10首戰鬥精神歌曲,《點火》《跟我上》《強軍戰歌最嘹亮》等7首歌曲獲全軍軍旅歌曲創作比賽一等獎。
長劍不語,見證精神之魂
在火熱的訓練生活中,戰地文化以其澎湃鐵血、雄健風骨、豪邁姿態,深深熔鑄在火箭兵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為激勵官兵精武強能的重要支撐。火箭軍副政委唐國慶告訴記者,這些年火箭軍戰地文化建設圍繞精武建功、科技創新、從嚴求實的價值取向,不斷強化強軍興軍的文化支撐,給部隊學習新知識、鑽研新裝備、掌握新技能、創造新成果源源不斷地增添精神動力。
在某飛彈旅,記者遇到一位「老山溝」。他叫趙尚文,是該旅副旅長,也在這個旅工作生活了33年。即將脫下軍裝時,他動員兒子趙張旗遠離繁華走進大山接過守護「國寶」的擔子。這不是簡單的「子承父業」,而是一種精神的薪火相傳。近年來,火箭軍獨具特色的戰地文化脫胎於血與火的演兵場,積澱形成的「高原火箭兵精神」「飛彈工程兵精神」等具有地域、任務特色的強軍文化精神,在千山萬壑的軍營中綻放出耀眼的光芒。
「海拔高,工作標準要更高;氧氣少,奉獻精神不能少;環境苦,我們苦幹不苦熬」,這是代代官兵用犧牲奉獻形成的「高原火箭兵精神」。前不久晉升為一級軍士長的盛德華,被官兵稱為這一精神的最佳「代言人」。盛德華入伍25年,始終像駱駝刺一樣深深紮根在戈壁灘上。一次執行任務遭遇沙塵暴,他靠著半袋餅乾和一瓶礦泉水堅守了兩天;那年擔負特殊任務,他幾乎天天與死神打交道,但他總給人留下一種樂觀和淡定的狀態。他曾當選黨的十八大代表,被團中央表彰為「向上向善好青年」,原第二炮兵授予他「忠誠使命的高原火箭兵」榮譽稱號。
近年來,火箭軍黨委把長期積澱形成的戰地文化,概括為「愛飛彈、愛陣地、愛本職」和「講忠誠、講打贏、講嚴實、講創新、講奉獻」,形成以「三愛」「五講」為主旨的礪劍精神,專門編寫《礪劍精神學習讀本》,形成教育鑄魂、文化培塑、輿論引導、實踐養成的培育體系,成為火箭軍官兵練兵備戰的精神追尋和價值坐標。
回首飛彈戰車留下的道道轍印,仰望大國長劍繪就的恢弘彈道,你就會深切體味到其中蘊藏著戰地文化積澱的精神之魂,它無時不刻在為國之重器淬鍊利劍鋒芒,為飛彈精兵注入勝戰之魂。(王衛東)
(責編:邱越、王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