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海洋生物普查發現數百極地新物種

2021-02-08 科學網

 

據國外媒體報導,2月16日公布的海洋生物普查結果顯示南極有7500種生物,北極有5500種生物,其中包括研究人員認為可能是新物種的數百種生物。

 

參加這次南極調查的澳大利亞南極署研究人員維多利亞·瓦德雷說:「教科書上說兩極的物種差異比熱帶小,但是我們發現,南極和北極的海域生物非常豐富。我們正在改寫教科書。」

 

研究人員稱,最驚人的發現之一是相距1.1萬公裡的南北極海域生活著至少235種相同的物種。現在,你一定想知道它們是怎麼分開的。澳大利亞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海洋項目負責人吉裡·盧埃林說:「可能我們更了解外層空間而不是極地深海,而這份研究顯示了極地海域極其豐富的生物多樣性。」

 

大多數新發現是簡單生命形式,如無脊椎動物。研究人員發現了很多生活在3000米深的北極盆地的海蜘蛛,它們和人手一樣大,為蝦狀甲殼類生物。該調查是國際海底生物大普查幾項工程中的一部分。這次歷時10年的海底生物大普查由各國政府、聯合國幾個部門以及一些私人保護組織支持,結果預計於2010年最終公布。

 

這些調查是2007到2008年國際極地年進行的一系列裡程碑性質的、充滿危險的航行的成果,調查涉及500名來自25個國家的研究人員。研究人員經歷16米高的海浪航行到南極,而他們在北極的同事們則僱傭保安來保護他們遠離北極熊的威脅。

 

新科技的幫助也使得這次探險普查比過去更有效,更有收穫。研究人員使用手機狀的跟蹤裝置記錄北極獨角鯨的遷徙狀況,使用遙控潛艇進入幾英裡的深海探究平時很難收集到的微妙的海底動物。他們發現南北極共有多達235種生物,包括5種鯨、6種海鳥和近100種甲殼類動物。

 

阿拉斯加州費爾班克斯大學浮遊生物生態學家魯斯·霍普克羅夫特說:「我們認為,南極和北極海域是相似的海洋生物棲息地,只是距離很遠,遙遙相對。因此,我們在地球兩極發現的這些物種已經引發很多有關進化的問題。」現在,霍普克羅夫特和其他極地研究人員將設法確定這些生物的分離時間以及它們是否存在基因差異。

 

英國南極調查局的大衛·巴恩斯稱,解釋類似生物棲息地相隔如此之遠的可能原因有很多種。有些動物可能是沿著連接兩極的深海洋流遷徙,或者可能是在大約2萬年前最近的冰河時期的頂峰,這些動物就已存在,而且兩種棲息地很近。

 

霍普克羅夫特和巴恩斯指出,確定這235種生物是否相同或者存在基因差異性還需要進行大量工作。巴恩斯說:「遺傳學家正在研究兩者之間的核基因和線粒體基因,只有他們的工作才能確定這235種生物是否相同或者有著基因差異性。可能它們在很早前就分開了,但是相似的選擇進化壓力意味著它們不會改變太大。」

 

更多閱讀

 

 

相關焦點

  • 海洋生物普查發現奇特物種:從雪人蟹到冰海天使
    據美國國家地理雜誌網站報導,據國家地理雜誌網站8日報導,這組照片展現了為期10年的海洋生物普查發現的一系列奇特物種,其中包括雪人蟹、冰海天使、聖誕樹蠕蟲、深海「小飛象」以及毒海蛤蝓。此次海洋生物普查於4日宣告結束,旨在對所有海洋生物進行記錄。
  • 「百慕達」浮遊生物大普查 發現20新物種 圖
    科學家在百慕達海域新發現一種櫛水母。(路透社圖片)  「百慕達三角」是地球上最具傳奇色彩的區域之一,傳聞中曾有一連串的飛機、航船在此失蹤。不過,科學家的勘查船卻勇敢地闖進了這片傳說中的恐怖海域,發現它的海底世界其實像海洋其它地方一樣生機勃勃,物種豐富,其中不少還是百慕達獨有的新物種。  據英國《每日電訊報》報導,科學家在今年4月份在百慕達進行了為期20天的考察,將生活在海面到海底4.8公裡深處的浮遊生物「一網打盡」。在捕獲的數千種生物中,科學家已經對500種進行了分門別類,並對其中220多種的基因序列進行了分析。
  • 生物谷盤點2010年公布的新發現物種
    寧巴山非洲樹蛙身長1.3英寸(約合3.3釐米),在象牙海岸與賴比瑞亞邊境附近的沼澤地發現它們以前,這種蛙種已經消失了40多年。新項目由「保護國際」與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兩棲動物專家小組聯合實施,旨在尋找一百種據認為已經滅絕的物種,但主要還是尋找十個具有高度科研和審美價值的物種。近年來,由於淡水棲息地喪失以及威脅兩棲動物的壺菌的擴散,世界範圍內的兩棲動物種類快速減少。
  • 海洋生物普查精彩照片:從雪人蟹到冰海天使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大學生物學家格雷琴·霍夫曼在2008年的一份聲明中表示,類似這樣的海蝸牛絕大多數的體型只有一個小扁豆大小,是很多動物的食物,可謂是海洋世界的「炸土豆片」。此次海洋生物普查共在兩極地區發現數百種令科學家吃驚的物種,冰海天使便是其中之一。
  • 海洋所發現深海甲殼動物新物種
    海洋所發現深海甲殼動物新物種 青島全搜索電子報   2015.11.27 星期五 □青島日報/青報網記者 王 娉    本報訊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深海甲殼動物多樣性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 8種新發現的奇異深海生物
    遠在太陽的觸角下,在最黑暗的深處,剛剛發現了大量神秘的生物和噩夢般的風景。僅在過去的10年裡,由於海洋生物普查的冒險研究人員,數千種以前未知的物種被從深海中拉了出來。這裡有八個最奇怪的發現。、原始、凝膠狀的「Dumbo」章魚,包括這一種,這可能是科學界的新發現。
  • 中科院海洋所命名5個深海生物新物種
    科技日報記者 王健高 通訊員 王敏8月1日,在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建所70周年紀念活動上,正式發布了5個以中科院海洋所命名的深海生物新物種。以「中科院海洋所」命名的5個深海生物新物種分別是海洋所紫柳珊瑚(新種)Victorgorgia iocasica sp. nov.
  • 南北極冰冷海水中發現有奇特生物生存(組圖)
    此南極冰魚能耐受記其它魚血液結冰的溫度  【搜狐科學消息】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進行海洋生物普查的科學家在南北極的海底發現了至少235種嗜冷生物,科學家不知道它們是如何橫跨地球兩端的。在此之前,科學家僅僅知道幾種動物同時生活在兩個極地區域,如長途遷徙的灰鯨和北極燕鷗。但一項國際性海洋生物普查的項目發現至少有235種生物同時生活在相距1.1萬公裡的南北極海洋中,包括冰海小精靈、冷水蠕蟲、甲殼綱動物、海參和蝸牛狀的翼足目動物,它們佔已知7500種南極動物和5500種北極動物的2%,科學家估計全球海洋動物將高達25萬種。
  • 中科院海洋所命名的5個深海生物新物種發布
    央廣網青島8月2日消息(記者王偉 通訊員王敏)8月1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隆重舉行建所70周年紀念活動。活動現場揭曉了以「中科院海洋所」命名的5個深海生物新物種。這5個深海生物新物種分別是海洋所紫柳珊瑚(新種)Victorgorgia iocasica sp. nov.、海洋所鏢毛鱗蟲(新種)Laetmonice iocasica sp. nov.、海洋所三歧海牛(新種)Tritonia iocasica sp. nov.、海洋所異胸蝦(新種)Sternostylus iocasicus sp. nov.
  • 中科院海洋所發布5個深海生物新物種
    活動現場還揭曉了以「中科院海洋所」命名的5個深海生物新物種,分別是海洋所紫柳珊瑚(新種)、海洋所鏢毛鱗蟲(新種)、海洋所三歧海牛(新種)、海洋所異胸蝦(新種)、海洋所長莖海綿(新種)。紀念活動上,海洋所發布了黨的十八大以來研究所取得的十項重要科技進展,分別是海岸帶-近海-大洋一體化綜合觀測網絡、深遠海綜合探測體系、海洋生物特殊生命機制新認知、海洋農業技術創新與藍色糧倉建設、近海典型生態災害形成理論與防控技術、西太平洋環流及其氣候效應、古氣候變化的海洋記錄、海洋環境腐蝕與生物汙損、俯衝帶發震機制與板塊演化的新理論、深海生物多樣性和環境適應機制
  • 中科院海洋所命名的5個深海生物新物種發布
    央廣網青島8月2日消息(記者王偉 通訊員王敏)8月1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隆重舉行建所70周年紀念活動。活動現場揭曉了以「中科院海洋所」命名的5個深海生物新物種。這5個深海生物新物種分別是海洋所紫柳珊瑚(新種)Victorgorgia iocasica sp. nov.、海洋所鏢毛鱗蟲(新種)Laetmonice iocasica sp. nov.
  • 海洋所發現深海熱液區甲殼動物新物種
    日前,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深海甲殼動物多樣性研究取得新進展,科研人員在衝繩海槽水深1200多米的熱液區發現了甲殼動物蔓足類1新科1新屬1新種,在我國尚屬首次。  海洋所沙忠利課題組在中科院海洋先導專項衝繩熱液航次採集的大型生物標本中,發現了形態特徵特別的鎧茗荷標本,其柄部沒有鱗片,頭部具有附板,與鎧茗荷目中現有5科的特徵存在明顯差異,為有柄類向無柄類演化的中間類群。
  • 中科院海洋所命名5個深海生物新物種—新聞—科學網
    8月1日,在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建所70周年紀念活動上,正式命名了5個以中科院海洋所命名的深海生物新物種。 以「中科院海洋所」命名的5個深海生物新物種分別是海洋所紫柳珊瑚(新種)Victorgorgia iocasica sp. nov.
  • 2018年十大"新奇物種"名單:海洋最深的魚類被發現
    國際物種探索研究所(IISE)的創始理事、SUNY-ESF主席昆廷·惠勒(Quentin Wheeler)說:「對於新物種不斷湧現的數量以及被發現的新物種範圍之廣,總是讓我感到吃驚。」惠勒和IISE每年都會彙編新物種清單,並將其作為探索物種和生物多樣性價值的行動。
  • 2018 年十大 「新奇物種」名單:海洋最深的魚類被發現
    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環境科學與林業學院(SUNY-ESF)與國際物種探索研究所(IISE)日前公布了2018年發現的十大新奇物種名單,裡面包括了動物、植物以及微生物。它們的體型有大有小,但同樣美麗而又奇異。其中,最高大的是一種雄偉巨樹,高達40米。最小的是一種單細胞的原生生物。
  • 在南極5000米海底打撈出不明生物,海洋生物學家:真的難以想像!
    海洋之神號科考船,是由紐西蘭組織的44名國際科學家去南極羅斯海附近實施科學普查,羅斯海處於南極大陸北側,北邊被一圈約500公裡寬度的浮冰區域包圍,普通的漁船很難進入羅斯海。海洋之神號具備上中底層3個水深維度的拖網捕撈能力,計劃對羅斯海進行50天的普查活動。
  • 2019貴州省世界野生動植物日公益宣傳活動在貴陽極地海洋世界舉行
    ,此次宣傳活動的主題為「保護海洋物種·傳承海洋文明」。在此次宣傳活動中,國家瀕管辦貴陽辦事處副巡視員龔立民 、處長鍾黔春、貴州省野生動物保護協會會長熊源新、貴州省水生野生動物科普基地主任詹寧、貴州省漁業局有關處室負責人、貴州省林業局動管站有關處室人員、多彩貴州城極地海洋世界100餘名幹部職工代表、100個大學生志願者、省內多家主流媒體記者以及800餘名遊客參與了此次宣傳活動。
  • 南極冰層下發現不明生物:形似海綿,或為未知新物種
    》(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雜誌上的一項研究發現,在南極冰架的深處,有比預期更多的生命。但這項研究首次發現了固定動物的存在——類似海綿,可能還有一些之前未知的物種——附著在海底的一塊巨石上。英國南極調查的生物地理學家和主要作者Huw Griffiths博士說:「這個發現是一個幸運的意外,它將我們的觀點推向了一個不同的方向,並向我們展示了南極海洋生物是非常特別的,並且令人驚訝地適應了冰凍的世界。」
  • 世界級極地海洋公園落戶臨港 距迪士尼25分鐘車程
    昨天,上海市繼迪士尼後又有一個市級重點旅遊項目———上海海昌極地海洋公園在臨港奠基。據市場預判,2017年底這一項目運營後,從機場、迪士尼到海洋公園,一個國際性的旅遊度假圈將有望成為東亞地區最大的旅遊目的地,每年遊客數量將達到600萬人次。  距迪士尼25分鐘車程  臨港新城?還是臨港「空城」?
  • 冰河時代極地生物曾「冷」得打顫
    圖片說明:隨著海水升溫,螃蟹等物種可能會入侵南極生物群落。(圖片來源:NOAA) 眾所周知,生活在南極海洋中的生物是習慣於寒冷的。不過英國科學家近日研究發現,即使是這些習慣寒冷的生物,在上個冰河時代的寒冷氣候裡生存狀態也是「舉步維艱」。相關論文發表在《生態學》(Ecology)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