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人能客觀地看待自己,那麼請宏觀地看待生活

2021-01-18 撒哈拉的老羊羔

1

進入社會前的二十二三年,圈子簡單,背後無需背著幾座大山負重前行,每一天都是嶄新而熱血,那時候更覺時間漫長,長到需要通過藉助許多的外物來打發消磨,卻無釐頭地堅信著自己都是天選之子。

我大概是在二十六七歲,在經歷了一些人和事情,開始有意識地直面上一代的老去和下一代的嗷嗷待哺時,才迅速的把自己從過去的消磨時光的處世方式中剝離出來,然後學著入世,俯下身來把雙腳堅實的踩在土地上,去體驗生活的多面性。

2

此後是一段相當擰巴的時光,在想做和能做之間、在想要和能要之間、在短期和長期之間無時不刻都在做著梳理、判斷和選擇,這是此前少有靜心考慮過的,也是一段格外煎熬的時光。

因為信奉一切都是有跡可循,也就在這個階段,我發現人這一生其實是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艱難和難以應對的。

我嘗試以拆解框架的方式去理解這個世界,試圖在解構後搭建出一套條理清晰的認知哲學和行為方式,一切開始明朗起來。

3

直面真實生活的時間不過短短五六十年,這五六十年裡需要去處理的不過是工作、生活和自己內心這三大版塊,這三塊既是獨立存在,又是以點狀的形式相互融合在我們每一天的時間裡,不分彼此的共生在每天紛至沓來的場景裡。

人和人之間差別的拉開大概也就藏在處理這些點狀事情和場景的方式裡。

多數人會把每天甚至畢生迷失於收集每一個零碎的看法和觀點裡,而不去篩選和保留哪些是自己所需要的,然後日復一日照單全收的做著機械重複,費心費力地去應付。

事實上,如果靜下心來去回顧一天,你會發現其實一天裡的無數個點中,真正會影響你人生目標進程的點就那麼寥寥幾個,剩下的都是無關緊要甚至是來幹擾你目標達成的障礙;如果你把生活中所需要面對的場景進行歸類,你會發現其實每個人所需要應對的場景也就那麼幾種,而你日常所遇到的困難或者難以應對的問題,也都藏在這些場景裡。

高效而優秀的少數人,就在於善於在紛繁的點狀事物和場景中,分離出哪些是重要的是利於自身目標達成的,然後在這些點和場景上精進雕琢,找到更優的應對方案。

經過對常見點狀事物和場景的應對方案的思考,長此以往即形成自己的處事原則、規律和模式,當再次碰到類似問題時,即會下意識地跳出基於原則下的處理方案。

時間長了,讓你困惑和不知所措的問題就少了!

4

也就是在這個有意識的篩選和復盤過程中,你會慢慢去看懂很多事情底層邏輯和本質,並且逐漸會形成一些自己的思考邏輯和行為習慣。

比如不再是個只顧眼前得失的短期主義,而是相信時間的玫瑰,成為踐行長期主義的高手;比如不再患得患失於許多無關緊要的人和事,而把精力和時間聚焦在你的核心關注圈;比如有意識地壓制人性弱點的潛意識,時刻關注自身的起心動念,開始主導自己的人生方向。

從混沌到開始解構的這個過程,我花了許多的時間,走了許多的彎路也付出了不少的代價,甚至此刻,或許仍在彎路上,好在,每隔一段時間回頭去看,都能欣慰地發現許多肉眼可見的變化,這就足夠。

畢竟,我這一生全部的活法和樂趣,就在於在精進的過程中,兜兜轉轉的去體驗和感受。

相關焦點

  • 木禾科普|我們並未能像想像中的一樣客觀地看待世界
    釋義比中文譯名要好理解的多:人類傾向於認為我們是很客觀地看待這個世界的,而任何與我們意見相反的人,都是不理智的,無知的,有偏見的。在這種理論下,人們傾向於認為自己的大腦像是一臺攝影機一樣,能客觀地記錄世界上發生的事情。如果你我都是攝影機,而我們拍攝的事情都是一樣的,那我們得到的結論也應該是一樣的。
  • 生離死別,世間常事,如何正確地看待死亡?
    因為他們總是從個人的角度看待生存和死亡,所以也只能夠看到人生的寂寞與死亡的痛苦。而東方人從人類的宏觀視角看待生與死,已經衰朽的便高高興興地死去,用雙手歡迎新一代的到來,死並不是不是結束,而是生命的延續方式。恩格斯以其辯證的智慧論述了生與死的問題,把它看成是辯證的一個過程。
  • 兩岸學者:臺當局應客觀看待平潭 不要牽強附會
    兩岸學者:臺當局應客觀看待平潭 不要牽強附會   新華網大連3月23日電(記者李寒芳 李克瑤)針對臺灣行政機構一些人近期對平潭綜合實驗區開發建設的一些非議和消極論調,正在此間出席第四屆兩岸青年學者論壇的學者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平潭綜合實驗區是兩岸關係中的新生事物
  • 正確的看待自己的優缺點
    一個人,他既有優點也有缺點,所以如何正確的看待自己和他人的優缺點,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先來說一說自己,當我們傷心難過的時候,或者被別人瞧不起的時候,可能就是因為別人在攻擊我們的缺點,在敲打我們的痛楚。這個時候我們一定不能順著別人的言語去思考,如果那樣的話你就會對自己失去信心。
  • 華人教授親歷:美國大學生如何看待中國?
    近期中美關係陰雲密布,如何客觀認識中國兩種價值觀體系的差異和共同點?學人Scholar採訪了在美工作多年的阿勒格尼自由自由文理學院伍國副教授,從他的觀察和思考中,或許可以對美國年輕一代有更全面客觀的認識。
  • 如何看待別人的背後議論?做到這四點足矣(深度好文)
    有人因為受不了別人的議論,恨不得衝上去大罵一場;有人因為長期被人非議,漸漸變得抑鬱敏感;有人則撕破了臉皮選擇大打出手,最終小事化大,得不償失;有人選擇「以彼之道還施彼身」,結果也成了令人厭惡的搬弄是非之人……那麼,應該怎樣看待別人在背後議論自己呢?
  • 怎樣看待密集恐懼症 消除密集恐懼症的3個方法
    原標題:怎樣看待密集恐懼症 消除密集恐懼症的3個方法   密集恐懼症就是人們看到非常密集的事物首先在視覺上感到疲勞,從而導致心理煩躁甚至惡習的現象,其實本身圖片是毫無問題的,只是看見他的人在心理上有一些不舒服的反應,覺得他揪心。輕度的密集恐懼症患者在生活中還可以自我克服,但是嚴重的患者這種極度敏感的心理反應可能影響他們的生活。
  • 注意自己的缺點,並正確地認識自己
    當你給他人留下一個精力旺盛、熱情洋溢又善解人意、善於社交、容易發現別人的潛力、讓大家感到友善親切的印象的時候,你一定要同時發現自己的缺點是什麼,然後和缺點緊密接觸。全面接納自己。這個世界上,十全十美的人是不存在的,很多人面對自己的缺點,總是想辦法遮掩,害怕別人笑話。這樣做反而會使人感到虛傷,不真實,也就沒有人願意與你交往。
  • 如何看待社會主義本質特徵
    這13個問題是:1,如何看待馬克思主義的真理性,2,如何看待社會主義本質特徵,3,如何看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科學性,4,如何看待加強和改善中國共產黨的領導,510,如何看待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11,如何看待堅持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和全面深化改革,12,如何看待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13,如何看待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
  • 為啥有高等教育的人會相信地平說不信地圓傳說?專家:地圓是陰謀
    首先我希望大家帶著一個客觀的角度去看待一門學說,如果帶批判眼光去看待他的話,那麼就不會有新的學說產生了。先聲明我還是相信地圓說的為什麼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會相信地平說,而不相信地圓說?要弄懂這個問題,要先搞清什麼是地平說。
  • 陳平:如何看待當代經濟學
    【內容摘要】2013年8月,陳平教授接受了《世界經濟協會通訊》的採訪,針對從何種視角看待當代經濟學、宏觀經濟中有哪些重要內容、如何解釋宏觀經濟波動、如何看待覆雜性經濟學與主流經濟學的關係、對不斷變化的中國經濟的觀測研究有哪些啟示,以及未來經濟學多元化的發展有哪些有利和不利因素等問題,進行了細緻的回答。
  • 老遊雜談⑯ | 從社會學角度看待人類問題醫療化
    社會問題是引起人們大量關注並需要改變的社會方面,它的兩個基本成分為客觀狀況和主觀關注。
  • Get中國70問:「中國人如何看待死亡?」
    第一期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中國人是如何看待死亡的。小孩子的話總是充滿童真,即使是面對死亡,這個對多數成年人來說是沉重,悲傷甚至是有些晦氣的話題,他們也能給你如下的答案:今年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顧晉建議全民開展死亡教育,引發了網友對死亡以及死亡教育等問題的討論。Get中國70問也想和大家一起來看看中國人是怎麼看待死亡這件事情的。
  • 《相對論究竟是什麼》——物理學也可以是看待生活的一種眼光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科學」最好是能讓人「遠離生活」的事物,比如悄悄期待科學成果能把自己從更多重複無趣、沒有什麼特別技術含量的生活瑣事中解脫出來。所以,把相對論這類物理學理論推廣到普通人中,讓大家知道,「雖然我在生活中不必應用學習到的每一種知識,花時間和精力學會後也不見得能馬上改變自己的整體生活狀態,但我相信知道了這些知識後,自己看待世界和自己的眼光確實會變得不一樣——雖然這首先會面臨著對自己認知改變的考驗,但我相信經過了這樣的洗禮,我可以獲得更強大的思維能力與內心深處的自信。」
  • 如何看待工作中的危機感?讓危機變成動力!
    我們在工作中常常會涉及到職場危機感,這種感覺在不同的年齡段都有,從而聯想到生活危機感和年齡危機感,這是打工者在不同的階段一定會涉及到的一些現象,並不是說不好,而是說會影響到我們日常的喜怒哀樂。如何看待工作中的危機感?讓危機變成動力!
  • 汪兆騫:不要帶著政治焦慮來看待諾貝爾獎
    歐洲經過文藝復興後,成為文化比較發達的地域,它是否能夠比較平等地對待尚未發展或者離得比較遙遠、不通透的文化類型?會有不同的看法,但並未見歧視。因為你找不出來歧視,日本算不算東方?反映中國的,或者反映東方生活的作品也有很多獲獎。人類文化有很多相通的東西,但是不能把西方的文化觀完全等同於東方文化觀,也不可能,因為東西方文化有差異,這種差異是文化的差異,不是政治上的差異。
  • 奧斯卡最佳外語電影《羅馬》:讓你改變看待這個世界的方式
    當我們和電影一起呼吸之時,我們可能會感受到即將準備好為自己的生活帶來一種更慢、更溫和、更親切的態度。《羅馬》這部電影不僅推動了這種創造電影記憶的這一媒介,還激勵著我們改變看待這個世界的方式。你也可能會說,這就是這部電影存在和獲獎的最大原因。《羅馬》:記憶中的電影。
  • 過去100多年來,為什麼我們看待外部世界的方式經常是錯的
    我不知道它是不是真能起到我那個朋友希望的讓孩子開闊眼界、為將來的留學生活做準備的作用。但願意為見識和學習好的東西而努力,總是好事。01一年多前在牛津的那天傍晚,我還在城裡的一家中餐館門口巧遇了一位同樣來自上海的老朋友,帶著她的女兒。那個時候,我已經受邀擔任張力奮的新書《牛津筆記》的特約編輯。
  • 你是如何看待死亡的?
    生老病死是人間常態,我們要正確看待死亡,沒有誰能長生不老,每個人都會經歷從幼兒到少年然後青年再到壯年最後晚年的過程。那麼人死後究竟會去哪裡呢?用物理科學怎麼樣去解釋呢?科學家蘭扎說:「死後其實有另一個世界,死亡只是人類創造出的幻覺。」
  • 格萊普尼爾:紅愛因姐姐而家破人亡,那麼她是如何看待姐姐的呢?
    這部動漫能吸引人的原因不外乎有三點:劇情、人設、聲優。直觀來講,pv的幾個神鏡頭就是很多人入坑的理由。人能變成怪物,就是這部動漫最大的一個謎團。毫不客氣的說,女主如今成為這種樣子,就是姐姐一手所為,那麼紅愛她是如何看待姐姐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