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卡最佳外語電影《羅馬》:讓你改變看待這個世界的方式

2020-12-03 小希撩影視

《羅馬》:我們所忽略的美。

回憶起阿方索·卡隆的電影《羅馬》時,仿佛自己的靈魂吸入了新鮮的空氣。從一開始,這部電影就感覺與我們習慣的大多數電影體驗截然不同。在我們日常看到的眾多電影中,那些電影總是爭先恐後地把我們的注意力轉移到那些刺激到我們視覺神經的場景中,他們總是驚慌失措,懼怕著會令我們喪失興趣。

故事發生在墨西哥的一個羅馬的小區域,導演阿方索的第一個鏡頭就讓我們進入了沉思的狀態,電影的一開頭幾乎接近三分鐘長的時間,我們看到的只是被清水不斷洗刷的地板。在這片明亮的地板上,我們看到一架飛機在空中移動,鏡頭逐漸向上移動,我們終於見到了清潔地板的女傭——克裡奧。我們看著她走進了洗手間,鏡頭在這一刻停滯,周圍的鳥兒們分散著我們的注意力,終於克裡奧走了出來,開始了她一天的清潔工作,我們聽到她歡快地自言自語地唱著歌兒。

通過這樣的一個場景,讓我們從一個完全不同的心態來看待這部電影,這部電影有著非常少的剪輯,更多的是運用著長鏡頭,讓我們和主角們經歷著同樣的時間,我們等待,等待事情的發生,導演阿方索·卡隆用著這樣的一組鏡頭,引導著我們去接受這樣一個漫長又美麗的等待時間。電影賜予了我們日常生活中所流失的東西,它是一種靈魂的呼吸。

在電影的每一幀中,仿佛天堂的靈空之氣就在我們周圍穿過,給我們帶來了一種怡然幽靜之感。當我們和電影一起呼吸之時,我們可能會感受到即將準備好為自己的生活帶來一種更慢、更溫和、更親切的態度。《羅馬》這部電影不僅推動了這種創造電影記憶的這一媒介,還激勵著我們改變看待這個世界的方式。你也可能會說,這就是這部電影存在和獲獎的最大原因。

《羅馬》:記憶中的電影。

《羅馬》是阿方索·卡隆所創造的記憶電影,電影以七十年代的墨西哥為背景,故事是根據他童年保姆的回憶改編而成。在這部回憶性的電影中,記憶看起來是黑白的,但是你會注意到,雖然是黑白的場景,卻沒有那種老電影中黑白的基調之感。比起老舊黑白電影中的那些紋理,這部電影顯現出更加清晰的數字外觀。導演阿方索·卡隆有意識地不讓我們覺得是在過去,而是和我們一起回顧記憶。

阿方索·卡隆提到,視覺其實不是我們用來體驗記憶的真正感覺,為了讓我們觀眾感受到更多感官上的東西,他查閱了許多關於回憶性的文獻和題材,從中他總結了人們對記憶其實更多地來源於對氣味和聽覺,也正因為如此,這部電影才用了許多七十年代的老舊聲音,阿方索通過這些老舊的音樂,讓這部充滿回憶的電影高度的個人化和特殊化。雖然這部電影來自於導演本人的記憶,但是我們可以從他的回憶中看到他強調的那些所謂的那客觀體驗,這也就是為了即使這是一部高度個人化的電影,但是我們還是依舊會有些感同身受之感。

《羅馬》是一部廣角電影,電影中我們不受女傭克裡奧的視覺限制。談起有關回憶的電影,在另一部非常著名的自傳電影《四百擊》中,我們更關注小安東尼·多尼爾的視角。他的童年對我們來說是非常美好的,但電影最終是他童年的一部分,並不屬於我們觀眾自己。但是在《羅馬》中,我們總是能和克裡奧一起感受周圍的環境,導演阿方索向我們展現了一個廣闊的世界觀,這樣我們就可以和主角們一起感受這個開拓的世界。可以說,這部電影很好地抓住了我們個人的感覺。

電影的進程相對的緩慢,但是在每一幀中都有著許許多多事情的發生,這使得我們可以控制我們的關注點,阿方索通過緩慢的鏡頭移動和少量的剪輯實現了這個客觀的記憶世界,讓我們覺得這不僅僅是他的回憶,這還是我們觀眾的故事。通過這種記憶上的重疊,造就了不同個體的記憶共享部分,再加上客觀敘述者的感覺,阿方索試圖把通常孤獨的、支離破碎的記憶體驗,變成一個集體的集體活動,創造一個共同的生活空間,讓我們能夠參與到記憶中去。

《羅馬》:盲目的社會。

我們人類可以說是幸運的,我們生活在美麗的藍天之下,但是我們當中的每個人是否會如此地感激這個社會帶給我們的這片藍天呢?在電影《羅馬》中,阿方索用電影的鏡頭來表達了我們人類會這個社會上最重要的東西視而不見。就如同電影的第一個鏡頭中,導演除了讓我們心境下來之外,還隱約地透露出,我們總是顛倒地來看待這個世界。除了第一個鏡頭以外,電影中最盲目之人的例子就是索菲亞的丈夫安東尼奧。

當我們初見安東尼奧之時,鏡頭給予了他停車時的諸多特寫,他花了十分長的時間,十分滑稽地停完了他的車,在這個狹小的空間中,他格外的小心。在這一點上,除了體現他十分珍惜自己的車子以外,也表明了他一點都不著急地去見自己的家人,對於他來說車子比起家人的愛來得更為值錢和珍貴。

很顯然,導演通過了這樣的一個畫面告訴了我們這樣的一個唯物主義者,一個膚淺的形象和小心翼翼謹慎之人。在電影的最後,他背叛了家人,在離去之時,他除了拿去書架以外,什麼都沒有帶走,在這一場景中,導演再次地貶低了這個只在乎表面,內心中膚淺無比之人。在採訪中,阿方索·卡隆也說道:除了在羅馬這個小鎮以外,這個社會上成人社會的其餘部分也是如此,回顧他童年之時,他身邊的人總是不斷地評估著等級社會與種族之間的關係。對於這樣的關係,阿方索也反應在了電影之中。

當女傭克萊奧和家人一起看電視時,卻被告知去端茶來伺候他們,這一刻十分的有趣,她即和家人一樣與他們其樂融融地看著電視,但是她又是這個家裡的僕人,這樣一個身份的使她在這個家庭的地位顯得格外的矛盾和有趣。特別是每當克萊奧顯得和家人太過於親密之時,索菲亞總是會不斷地提醒她,她只不過是一個女僕而已,雖然索菲亞十分熱情地邀請她參加家庭旅行,但是來到旅途之地的克萊奧還是得像個保姆一樣地照顧著調皮的孩子們。

在電影中,克萊奧是以一個卑微的僕人身份出現在劇中,但是通過導演的每一個鏡頭我們都可以看出阿方索他在向這個溫柔善良的女人致敬。在每一個漫長的鏡頭下,我們看到的是克萊奧對待孩子們的耐心,我們被她的溫柔所打動。所以當我們欣賞《羅馬》這部電影之時,我們仿佛可以將裡面種種美妙的場景帶到現在的時間中來,這樣我們就能在瞬間感受到我們通常忽略的那層無形的美。

在電影的最後一個場景中,我們終於能看到這座小鎮那美麗地天空,這時一架飛機再次地進入畫面,正如我們在第一個場景中看到的倒影那樣。只不過在此時,我們是正視著這片美麗的藍天,雖然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可能會像克萊奧一樣不被重視,渴望融入卻又被排斥,但是我們為何糾結在這個社會的陰暗面,而不輕鬆地抬起頭,欣賞著這個世界給予我們最美麗,又寬闊的碧海藍天呢?

相關焦點

  • 阿方索·卡隆奪奧斯卡最佳導演 《羅馬》摘三獎
    阿方索·卡隆奪奧斯卡最佳導演 《羅馬》摘三獎 時間:2019.02.25 來源:鳳凰網娛樂 分享到:
  • 印度喜劇電影《倔強的牛頓》選送奧斯卡最佳外語
    印度喜劇電影《倔強的牛頓》選送奧斯卡最佳外語 時間:2017.09.22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顧影
  • 93部電影競爭奧斯卡最佳國際影片獎
    奧斯卡最佳外語片今年開始就不叫外語片了,改名為「國際影片獎」。獎項名字改了,但大家的「申奧」熱情不改。今年共有93個國家和地區派出代表電影「申奧」,中國臺灣地區「申奧」電影是《誰先愛上他的》,中國香港則派出《掃毒2天地對決》,而《哪吒之魔童降世》(下稱《哪吒》)則是今年中國內地選送的電影。
  • TED:電影如何改變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
    電影可以改變人們看待問題的方式。迫使我們以不同的眼光看待事物。In my country,在我的國家,film had the potential to go beyond cinema.電影有超越電影的潛力。It could change lives.它會改變生活。
  • 《寄生蟲》獲獎後,字幕還會是外語電影發展的障礙嗎?
    上個月,韓國電影《寄生蟲》在金球獎上贏得最佳外語片獎,在領獎時導演奉俊昊說道:「一旦你克服了一寸高的字幕障礙,你就能看到很多令人驚嘆的電影。」一個月後,《寄生蟲》在奧斯卡上創造歷史,不僅贏得最佳外語片獎,還拿下最佳影片獎,成為奧斯卡歷史上第一個獲此獎項的非英語片。
  • 奧斯卡的最佳導演,一人四項提名,這個導演到底什麼來頭?
    阿方索·卡隆在本屆奧斯卡上創造了歷史,他的作品《羅馬》獲得了本屆奧斯卡十項提名,而卡隆本人更是這部影片的導演、編劇、剪輯、製片人和攝影,一人在奧斯卡上就獲得了4項提名,最終個人獲得了最佳導演、最佳攝影兩項大獎。
  • 很多人說今年最好的電影很有可能就是這部《羅馬》
    在北美評選賽季,《羅馬》已經獲封亞特蘭大、舊金山、洛杉磯、華盛頓、紐約等多個城市影評人協會獎最佳影片,同時入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並被譽為頭號種子選手。熟悉卡隆的人都知道,他和託羅、岡薩雷斯並稱「墨西哥電影三傑」,最近今年,這幾位大哥四次拿下了奧斯卡最佳導演,在美國出盡風頭。卡隆的電影一向注重畫面的視覺效果,拿下奧斯卡最佳導演、最佳剪輯和最佳視覺效果等7項大獎的《地心引力》就是最好的證明。
  • 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報名截止 60部佳片爭金人
    搜狐娛樂訊 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第82屆奧斯卡金像獎評選,上周四(10月1日)截止了最佳外語片的申報工作,來自全球數十個國家和地區的60部新片進入了大名單。  最佳外語片的參評細則與其他獎項略有不同:所有報名最佳外語片獎的影片,必須是非英語對白;一個國家或地區只能選送一部參賽片;報名影片必須是在2008年10月1日至2009年9月30日之間上映,且必須在營業性影院公映七天以上。今年10月1日,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已準時收回所有國家或地區的報名表。
  • 本屆奧斯卡最佳導演,在北影節都說了些什麼?
    ,獲得10項提名的《羅馬》最終斬獲包括最佳導演、最佳攝影和最佳外語片在內的3項大獎。雖然與最佳影片失之交臂,但《羅馬》已經創造了歷史:這是第一部沒有正式票房數據而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提名的電影。而阿方索·卡隆不但在《地心引力》後第二次奪得最佳導演獎,更成為首位因拍攝自己影片而獲得最佳攝影獎的導演,也是奧斯卡史上第二次有導演以非英語片摘得最佳導演獎項。
  • 伊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推銷員》,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高潮不斷
    阿斯哈·法哈蒂導演在2011年憑藉電影《一次別離》,搜颳了柏林電影節的三大獎項,包含最高榮譽的金熊獎和最佳男主角及女主角獎,除此之外,此片同時也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殊榮。▲塔蘭涅·阿里多斯蒂《推銷員》則獲得了坎城電影節的兩項大獎,包含最佳劇本獎及最佳男演員獎,同時獲得第89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
  • 《寄生蟲》狂掃奧斯卡,非英語國家電影正迎來發展新機遇
    多年以來,好萊塢電影以其強大的電影工業、嫻熟的故事敘述技巧以及炫目的明星制,在全球的電影市場中牢牢佔據著霸主的地位,以至於從奧斯卡獎成立以來,從來沒有一部非英語國家的電影能夠奪的最佳影片獎。但韓國電影《寄生蟲》打破了這一切,在剛剛過去的第92屆奧斯卡頒獎典禮上,奉俊昊執導的《寄生蟲》獲得了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原創劇本、最佳國際電影四項大獎,讓全世界瞬時颳起了一股「韓流」風。《寄生蟲》劇照《寄生蟲》的得獎甚至驚動了韓、美兩國的總統。
  • 《寄生蟲》創韓國甚至亞洲電影紀錄奪奧斯卡最佳影片,秘密在這
    2019年的電影,我已經不止一次說過了是電影大年,這造就了2020奧斯卡很多入圍影片神仙打架,競爭異常激烈。如今2020奧斯卡終於開獎!韓國奉俊昊導演的《寄生蟲》笑到了最後,拿到了最佳原創劇本,最佳國際電影(最佳外語片),最佳導演,最佳電影四個極為重量級的大獎,橫掃奧斯卡。
  • 奧斯卡首部非英語最佳影片《寄生蟲》
    來源:新浪娛樂新浪娛樂訊 北京時間2月10日上午(美國2月9日晚),一年一度的奧斯卡金像獎頒獎禮落下帷幕。在這個疫情籠罩、全民宅家的初春,難得有了新鮮話題,而《寄生蟲》在奧斯卡一戰封神的消息堪比一顆重磅炸彈。今年無疑是奧斯卡大年,九部提名最佳影片都足斤足兩,帝後之爭堪稱神仙打架。
  • 奧斯卡:韓國電影《寄生蟲》攬最佳影片等4項大獎
    美國時間2020年2月9日(北京時間2020年2月10日),第92屆奧斯卡金像獎在美國洛杉磯好萊塢舉行頒獎典禮,《小丑》、《1917》、《好萊塢往事》、《寄生蟲》等多部熱門影片對24個獎項展開角逐,本屆奧斯卡頒獎典禮仍未設置主持人。
  • 電影羅馬講了什麼故事內容 劇情圍繞女性的愛與勇敢
    由奧斯卡最佳導演阿方索·卡隆自編自導,斬獲最佳外語片等多項大獎的口碑佳作《羅馬》,作為全國藝聯「雕刻時光系列」的重點影片,正在全國藝術電影放映聯盟專線熱映,一經上映就收穫眾多眼淚和讚揚,觀眾紛紛表示被片中女性的愛與勇敢所打動。今日片方曝光導演安利視頻,更是引燃了影片愛好者們的期待。
  • 這屆奧斯卡「來真的」
    北京時間25日上午,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揭曉。雖然被業內評為「小年」,但依然刷新了多個「第一次」:漫威電影迎來第一個奧斯卡,LadyGaga收穫首個最佳原創歌曲,《波西米亞狂想曲》拉米·馬雷克和《寵兒》奧利維亞·科爾曼首次提名即獲最佳男女主角。有趣的是,「這屆奧斯卡來真的」,多部電影的故事是真實的。
  • 朋友問我「奧斯卡」三個字中文什麼意思?帶你通讀「奧斯卡」
    當有朋友問你第一節奧斯卡什麼時候舉辦的時候,你就可以將年份減一下得出第一屆的年份,(記得+1)。第三:奧斯卡小金人又是什麼東西小金人是奧斯卡的獎盃,就相當於運動會中的金牌。它是一個35釐米8斤重的鍍金男像。
  • 豆瓣40多萬人打五星,9.1分的這部電影,豈止是年度最佳外語電影
    豆瓣上參評人數超過10萬、得分能上9.0及以上分數的電影電視劇,必定是「年度最佳」作品之一。2019年,豆瓣上有65.8萬多人給《何以為家》給予評價,當中的61.4%打五星,也就是打五星的有40.4萬人,而該年度電影榜單上,評分最高的外語電影正是該片,得分9.1。
  • 從不給非英語片頒最佳的奧斯卡,為何愛上韓國本土的《寄生蟲》?
    奧斯卡每年都會頒出一個最佳,然而今年的最佳或許是奧斯卡歷史上最具特別意義的——因為它是來自韓國的《寄生蟲》。眾所周知,奧斯卡是美國電影學院獎,一開始只面向美國電影,雖然之後漸漸向國際電影放開,但眾多導演的目標僅限於奪得最佳外語片,那已經是作為國外電影人能拿到的超重量級榮耀了——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這部作品是那年最優秀的非英語片——至於最佳電影最佳導演?那是想也不敢想的,簡直是天方夜譚!
  • 2019奧斯卡金像獎《BAO》獲最佳動畫片 附奧斯卡完整獲獎名單
    由華裔女導演石之予(Domee Shi)執導、美國皮克斯動畫工作室製作、迪士尼電影公司發行的動畫短片《BAO》(包寶寶),獲得最佳動畫短片獎。­  短片不到8分鐘,沒有一句臺詞,講述了一對母子之間的「相愛相殺」的故事。短片引起觀眾情感共鳴的同時,也引發了對「中國式親情」的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