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易娛樂2月25日報導 在剛剛結束的第91屆奧斯卡頒獎典禮上,獲得10項提名的《羅馬》最終斬獲包括最佳導演、最佳攝影和最佳外語片在內的3項大獎。
雖然與最佳影片失之交臂,但《羅馬》已經創造了歷史:這是第一部沒有正式票房數據而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提名的電影。
而阿方索·卡隆不但在《地心引力》後第二次奪得最佳導演獎,更成為首位因拍攝自己影片而獲得最佳攝影獎的導演,也是奧斯卡史上第二次有導演以非英語片摘得最佳導演獎項。
除了令阿方索·卡隆在奧斯卡創造新紀錄,《羅馬》對他來說還有一重特殊性,這是基於他的親身經歷改編而成。
卡隆自己也說:「這是我導演生涯中最重要的一部電影。」
熟悉阿方索·卡隆的影迷朋友都知道,他是一位「很慢」的導演。手執導筒30餘年,卡隆卻僅僅獨立指導過8部長片。
2014年春天,阿方索·卡隆正處於事業的一波高峰期。
由他參與編劇並指導的《地心引力》在3月舉行的奧斯卡頒獎典禮上,一口氣斬獲了7項大獎。所有人都以為,這一次卡隆會趁熱打鐵,馬上投入下一部影片的拍攝。
同年4月,阿方索·卡隆現身第四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在接受採訪時他透露了自己的拍攝計劃。
「也許我會拍一個很簡單的故事,沒有特效,更不用上太空。」但除此之外,卡隆卻並沒有為自己做出具體安排,還笑著調侃道:「你也知道我是個動作很慢的導演,拍一個電影都要花個四年、五年的。」
在北影節,阿方索·卡隆除了亮相紅毯及開幕式,還參加了「中外電影合作論壇」,探討中外合拍的現狀。
?在論壇上,卡隆坦言,合拍片在立足商業的同時,更應該注重不同元素的有機融合,「在《地心引力》中,中國元素是有機組成部分。就太空站來說,中國是一個不可或缺的部分」。
阿方索·卡隆一直對中國電影有所關注,對中國文化同樣充滿了好奇心:「我對於中國文化背景下發生的故事很感興趣,也希望找到一個合適的中國故事,然後把自己的視角帶進來。」
現在,阿方索·卡隆憑藉一部非英語影片成為奧斯卡大贏家,那麼他的中文電影是不是離我們更近一些了呢?
當然,卡隆不是唯一一位來到北影節的奧斯卡導演——拿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剪輯的卡神在2012年就來過北影節。
?今年,第九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又將出現怎樣的豪華嘉賓陣容?
咱們下個月見分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