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蟲》拿下金棕櫚,說實話我的心情比較複雜。一方面心裡完全認可這部影片,在本屆坎城看過的十餘部影片中,這部無論從完成度、故事創意還是思想性上來說,都是幾近完美的,獲得大獎名至實歸,奉俊昊的默默耕耘終於有了回報。
2019年的電影,簡直就是電影大年,這造就了2020奧斯卡很多入圍影片神仙打架,競爭異常激烈。如今2020奧斯卡終於開獎!韓國奉俊昊導演的《寄生蟲》笑到了最後,拿到了最佳原創劇本,最佳國際電影(最佳外語片) ,最佳導演,最佳電影四個極為重量級的大獎,橫掃奧斯卡。《寄生蟲》也成為了韓國電影史上最風光的一部電影。
前人栽樹後人乘涼,《寄生蟲》的成功,除了電影本身的驚豔之外,也來自於諸多參與過坎城的韓國電影人前赴後繼地嘗試與鋪墊,這當中自然也包括奉俊昊自己。說到這裡更為去年的《燃燒》感到可惜,兩相比較,個人會更喜歡《燃燒》一些,沒有拿獎很遺憾。
在此我給出一些客觀的數據和個人見解,或許能側面了解《寄生蟲》如何拿到奧斯卡最佳影片的。首先作為代表性的歐洲三大電影節,威尼斯柏林和坎城,都是評審團制。每一年的電影都是十幾位評審團討論出來的,有很強的作者性,所以我們能看到這樣的電影節更偏文藝和獨立電影。而奧斯卡這樣的電影節,代表的是好萊塢類型電影,今年的奧斯卡是有8000多位國際電影人出來投票選出來的,至於投票機制比較複雜就不展開了,換句話說就是奧斯卡是少數服從多數,對比來看偏向網羅大眾喜愛的熱門電影,所以為何奧斯卡的熱度比任何電影節都高也在於此。
說回到《寄生蟲》來,這是一部很複雜的電影,複雜到每個出場人物之間都能產生相勾連的關係,而這種關係更多的是思想形態上的,也就是心理活動,這更凸顯出了劇本上的精妙,很多玄機和心思都掩埋在看似戲謔的故事之下。
對於從觀賞性的角度來看,不是奧斯卡讓《寄生蟲》更加曝光。相反,因為《寄生蟲》奧斯卡在今年變得討論度更高,更寬容,更國際化,更具可看性。《寄生蟲》和奧斯卡互相成就,最終最享受的,是作為影迷的我們。
這種人與人之間畸形的對抗與社會發展和生存制度息息相關,它看不見,摸不著,卻像一個牢籠一般,切切實實存在,將我們每一個人都禁錮其中,除了坐看悲劇發生,我們其實什麼也做不了,甚至連思考也抓不到頭緒,終究會陷入迷惘之中。
到最後,除了暴力,奉俊昊還是沒有給出解決這一問題的方式,這可能也是人類社會存在的痼疾吧,批判可以,但真的很難解決,這一話題在亞洲電影中展現的並不多,能像《寄生蟲》這樣講的十分精彩的自然更是少之又少。
據說《寄生蟲》拿下大獎,是評委會一致通過的結果,同為亞洲人,我想中國影迷也會感到自豪,奉俊昊的努力和創意也向世界證明,類型片確實可以做得好看和藝術性並存,這是韓國電影最為重要的貢獻。
今天的故事小編就分享到這裡了,我們明天再見吧,如果各位小夥伴喜歡小編的話,可以點個關注再走,小編我每天都會更新的哦!
聲明:內容文字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告知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