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卡每年都會頒出一個最佳,然而今年的最佳或許是奧斯卡歷史上最具特別意義的——因為它是來自韓國的《寄生蟲》。
眾所周知,奧斯卡是美國電影學院獎,一開始只面向美國電影,雖然之後漸漸向國際電影放開,但眾多導演的目標僅限於奪得最佳外語片,那已經是作為國外電影人能拿到的超重量級榮耀了——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這部作品是那年最優秀的非英語片——至於最佳電影最佳導演?那是想也不敢想的,簡直是天方夜譚!
直到今年這個記錄終於被韓國人用一部《寄生蟲》給打破了,是歷史上第一部外語片拿了最佳,也是歷史上第一部非美國班底的電影拿了最佳,這對於韓國人來說自然是莫大的榮耀,對於奧斯卡評委來說更是很不容易的決定,美國人竟然真的可以突破種族、國界,把最大的獎項留給外語片,實在震撼。
那麼話說回來,《寄生蟲》這部電影本身究竟有多好呢?有人說本片探討的階級和貧富差異的議題很討奧斯卡評委的胃口,事實上這也討全世界人的胃口。電影主角由兩大陣營組成,一方是住在半地下室的一家四口,一方是住在大豪宅裡的社長一家。
乍看之下,這應該是個控訴資本主義社會如何黑暗,窮人不得翻身,富人作惡多端的故事,在我們熟悉的語境裡,這個世界是殺人放火金腰帶,補橋修路無屍骸,窮人、受苦受難的人總是最善良的,令人同情,社會需要改變——老生常談的議題。然而《寄生蟲》似乎並不準備做那個「革命者」,而是採取一種異常冷峻的口吻,直呼這群窮人是富人家的「寄生蟲」。
畢竟他們並不善良,也並不讓人同情,不像我們習慣的——一步一個腳印靠自己的雙手掙錢,因為等錢掙夠實在太遙遙無期,奮鬥八輩子也不可能在首爾江南區擁有一棟豪宅,還是坑蒙拐騙來得快。窮人也有腦子,不甘於老老實實受窮,自然也有使壞的路子,這或許才是現實。
而富人也不是刻板印象裡的邪惡,他們看上去彬彬有禮,平易近人,甚至有點「傻白甜」——太好騙了吧!
可仔細看下來才知道,他們不是好騙,他們只是骨子裡的傲慢——長期養尊處優養出來一種別樣的天真;現在的富人當然不可能像楊白勞那樣,兇神惡煞寫在臉上,他們只會在碰到真正從黑暗底層爬出來的窮人時下意識地掩鼻奔逃,一個不經意的動作瞬間出賣自己。
社會有病,窮人富人都逃不過,《寄生蟲》不直接憐憫貧窮,卻九曲十八彎地,起到更深的諷喻效果。看似通俗搞笑的商業類型片劇情卻起到回味悠長的效果。這不是一部電影的勝利,這應該是韓國整個電影工業不斷突破創作出新類型的集大成。天時、地利、人和都降臨在奉俊昊身上,鴻運擋也擋不住。